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掌握全国大骨节病病情变化,为制订大骨节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资料回顾方法,收集2000-2007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数据,分析2000-2007年我国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变化,比较东、两部大骨节病病情.结果 2000-2007年全国14个省(区、市)共上报了189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拍摄儿童右手X线片21 287张;2000-2007年全国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西部病情重于东部,西部平均X线检出率水平由2000年的21.75%下降到了2007年的7.30%;除青海、西藏和内蒙古等个别省(区)外,其他省(区)病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其他各省X线检出率均已在5%以下.结论 按X线诊断,已有90%的病区达到控制水平;按病区类型划分,以轻病区为主,中等病区为10%左右,重病区不到1%.  相似文献   

2.
2000-2007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掌握全国大骨节病病情变化,为制订大骨节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资料回顾方法,收集2000-2007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数据,分析2000-2007年我国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变化,比较东、两部大骨节病病情.结果 2000-2007年全国14个省(区、市)共上报了189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拍摄儿童右手X线片21 287张;2000-2007年全国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西部病情重于东部,西部平均X线检出率水平由2000年的21.75%下降到了2007年的7.30%;除青海、西藏和内蒙古等个别省(区)外,其他省(区)病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其他各省X线检出率均已在5%以下.结论 按X线诊断,已有90%的病区达到控制水平;按病区类型划分,以轻病区为主,中等病区为10%左右,重病区不到1%.  相似文献   

3.
2005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总结报告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掌握2005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为大骨节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各病区省、自治区,各选1~2个当前大骨节病重病村作为监测点,每个点拍摄100名左右7~13岁儿童右手X线片,按大骨节病诊断标准,集体渎片,确诊病例,统计检出率。结果东部7省、市共11个监测点,大骨节病X线阳性检出率均低于3.00%;西部5省、区10个监测点中有5个超过10.00%,最高达25.00%(青海省上、下鹿圈村)。其中四川为0.96%和5.04%,陕西为5.56%和6.02%,内蒙古为10.53%和0,甘肃为14.71%和16.98%,,青海为12.10%和25.00%。东、西部各监测点大骨节病平均X线检出率为5.21%。结论与以往病情相比,全国大骨节病病情(检出率)高点继续下移,平均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但西部一些病区病情仍然较重,如青海省和甘肃省等,要继续强化大骨节病防治措施的落实,争取早日实现控制和消除大骨节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2002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总结报告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目的 监测2002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方法 在9个病区省、自治区各选2个最重病区点,每个点拍照100名7-12岁儿童右手X光片,上报,集体读片确认患病水平。结果 东部7省X线检出率,黑龙江3.7%与1.0%、吉林3.8%与1.1%,河北0.8%,北京2.5%以及河南、山西、辽宁X线检出率均为0,依然在控制水平以下。西部6省(区)中,西藏、青海、甘肃、陕西X线检出率仍然很高,10个监测点中X线检出率超过20%的有6个,最高的达到51.5%(西藏),表明病情仍然活跃而严重。四川和内蒙古的病情有很大下降,已经达到了控制水平。结论 今后防治重点应放在西部,结合西部大开发计划中的“种树种草、以粮代赈”政策的落实,争取在不太久的时间内控制大骨节病。  相似文献   

5.
2003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总结报告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掌握2003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及其动态。方法:在各病区省、自治区各选1~2个大骨节病病情严重的病区(点),每个点拍照100名7~12岁儿童右手X线片,按GB级诊断标准,集体读片确诊病例,统计检出率。结果:东部8省、市X线检出率:黑龙江4.17%、3.77%,吉林2.76%、2.11%,山西0.51%、0,山东2.69%,河南、河北、辽宁、北京X线检出率均为0;西部6省、区12个监测点中有半数检出率超过10%,最高的达到32.93%(青海)。结论:全国大骨节病病情(检出率)高点下移,平均检出率有所下降,低点变化不明显。西部病区病情严重,问题突出、应结合西部大开发之大势,进一步抓好“种树种草、以粮代赈”、搬迁等切实有效防治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6.
2000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监测 2 0 0 0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方法 在病区省、自治区各选 1~ 2个最重病区点 ,每个点拍照 10 0名 7~ 12岁儿童右手 X光片 ,上报 ,集体读片确认患病水平。结果 东部 6省 :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山西、山东 X线检出率低于 3% ,达到了控制水平。西部 6省、区 (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四川、内蒙古 ) ,检出率仍然很高 ,14点中 8个超过 2 0 % ,最高的达到 46 .5 % (青海 ) ,表明病情仍然活跃而严重。结论 今后防治重点应放在西部 ,结合西部大开发计划中的“种树种草、以粮代赈”政策的落实 ,争取在不太久的时间内控制大骨节病  相似文献   

7.
2006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总结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掌握2006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及动态,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在病区省、自治区各选1-2个当前病情最重的村作为监测点,每个点拍摄约100名7-13岁儿童右手X线片,按大骨节病诊断标准,集体读片,核定诊断,统计检出率。结果东部7省、市共13个监测点的X线阳性检出率均≤6.00%:西部5省、区11个监测点中X线检出率有4个〉10.00%,最高的是青海省上下鹿圈村,达到26.14%。监测点阳性检出率四川省为1.00%、3.00%与4.71%;陕西省为7.63%、0;内蒙古为16.00%、4.50%;甘肃省为14.85%、2.91%;青海省为26.14%、23.28%。东西部各监测点的平均检出率为5.53%。结论与2005年比较,全国大骨节病病情(检出率)高点略有上升,平均检出率变化不大。西部一些病区病情仍然较重,如青海省和甘肃省等。需坚持落实大骨节病的防治措施.尽早控制大骨节病发生。  相似文献   

8.
2001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监测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 监测2001年全国大骨节病病情。方法 在病区省、自治区各选2个最重病区点,每个点拍照100名7-12岁儿童右手X光片,上报,集体读片确认患病水平。结果 东部7省:黑龙江检出率5.0%与0.9%,吉林、河北、河南、山西、山东、辽宁X线检出率为0,达到了控制水平。西部6省、区(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四川、内蒙古)检出率仍然很高,23点中8个超过20%,最高的达到47.7%(西藏),表明病情仍然活跃而严重。结论 今后防治重点应放在西部,结合西部大开发计划中的“种树种草、以粮代赈”政策的落实,争取在不太久的时间内控制大骨节病。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内蒙古自治区1991年大骨节病病情监测结果。结果表明:伊盟乌审旗纳林河乡堵嘎湾村监测点大骨节病情较1990年有所加重,7—12岁儿童 X 线检出率由1990年的30%上升为44%;呼盟鄂伦春旗诺敏镇7—12岁儿童 X 线检出率虽然较1990年有所下降,但与全国其它监测点比较病情仍然很严重,属活跃重病区;赤峰喀喇沁旗旺业甸镇大骨节病区与去年比较变化不明显,病情趋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
2000年西藏昌都地区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报告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进行大骨节病病情监测,了解病情动态。方法 对洛隆、边坝、八宿和芒康4个监测点的7~12岁儿童412名进行临床检查和手骨X线拍片检查。结果 4个监测点儿童骨X线检出率为17.92%~40.78%。其中有3个监测点干骺端检出率大于20%。结论 昌都地区大骨节病病情活跃而严重,是全国重病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西藏藏族自治区(简称西藏)大骨节病病区分布,评估西藏大骨节病病情现状。方法 于2007、2008年,在西藏那曲、山南、林芝、日喀则地区中的26县,按东、南、西、北、中的方法选取乡(镇)、村作为基线调查点进行大骨节病流行病学调查。根据大骨节病调查方案,对成人进行大骨节病临床检查,对4~ 13岁儿童进行临床和右手正位X线检查。病区划分按照大骨节病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GB 16395-1996》执行,轻病区:病区大骨节病临床Ⅰ度及其以上患病率<10%或7~ 14岁儿童X线检出率<10%;中病区:病区大骨节病临床Ⅰ度及其以上患病率在10%~20%或7~ 14岁儿童X线检出率在10% ~ 30%;重病区:病区大骨节病临床Ⅰ度及其以上患病率>20%或7~ 14岁儿童X线检出率>30%。结果 在26个县共调查了108乡,临床检查成人14 686人,检出Ⅰ度以上(含Ⅰ度)病例663人,患病率为4.51%,无Ⅲ度病例检出。儿童拍右手正位X线片5769张,检出大骨节病阳性片102张,检出率为1.77%;儿童发病主要在干骺端,占89.2%(91/102)。有10个县成人大骨节病临床检出率为0,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也为0;有1个县成人大骨节病临床检出率为0,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为3.66(7/191);有12县成人大骨节病临床检出率为1.03% ~ 7.54%,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为0 ~ 7.76%,其中有5个县检出率为0;有3个县成人大骨节病临床检出率为10.69%~13.88%,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在5.31%~7.76%。结论 根据大骨节病病区判定和划分标准,在调查的26县中有10县为大骨节病非病区、13县为轻病区、3县为中病区。至此,西藏大骨节病分布于全区7地(市)52县,病情流行分布较广,形势仍然严峻,需继续加强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察黑龙江省大骨节病历史病区成人大骨节病病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强度,探讨成人大骨节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 2009年,在黑龙江省大骨节病病区山河农场、尚志市和非病区双城县兰棱镇(简称双城对照区),各调查5个村,以40岁以上病区大骨节病患者和双城对照区居民为观察对象,用便携式彩超进行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查,保留超声图片并按病变程度诊断记分.结果山河病区5个村大骨节病病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分别为50.0%(26/52)、37.3%(19/51)、42.5%(30/71)、58.2%(39/67)、44.0%(22/50);尚志病区5个村分别为63.0%(34/54)、45.3%(24/53)、47.2%(25/53)、60.0%(30/50)、51.9%(28/54);双城对照区5个村分别为63.9%(46/72)、43.1%(31/72)、57.1%(40/70)、46.9%(30/64)、53.0%(35/66).以村为单位,山河、尚志病区与双城对照区颈动脉粥样硬化标准化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0、24.5,P均>0.05);3个地区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标准化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P>0.05);3个地区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标准化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8,P<0.05),其中尚志病区与双城对照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2,P<0.05).大骨节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准化检出率和严重程度间均未见明显关联(x2值分别为1.88、5.07,P均>0.05).结论黑龙江省大骨节病历史病区成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不高于非病区.  相似文献   

13.
成人大骨节病手骨X线影像类型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描述成人大骨节病手骨X线影像的类型特征。方法:在历史重病区尚志市亚布力镇,庆阳镇拍照成人右手X线片83张,在对照点双城市一家子镇以相同条件拍照81张,两相比较确认了成年病人手骨X线影像特征,做了简要的统计分析。结果:取得83例中,阳性例数65例占78.3%,其中短指畸形者17例占20.5%,关节明显变形者21例占25.3%,仅有轻度改变者27例占32.5%,对照占81例中仅有31例轻度改变者检出,占38.3%,病区成人大骨节病捭骨X线影像特征明确,容易识别。结论:病区广大,成人商例众多,迫切需要查清病人数,病情严重程度,开展积极的以防治为基础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大骨节病病情动态,为大骨节病陵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每年3~4月份按全国大骨节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对监测点7~12岁儿童进行流行病学、临床及右手X线拍片检查。结果 5年兴海临床检出率为7.74%,X线检出率为39.54%;贵德临床检出率为3.07%,X线检出率为24.36%,其中2001年病情下降,后病情上升,有一定年度波动。结论 兴海、贵德监测点大骨节病致病因子作用强烈,病情严重,有新发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炉灶使用及其燃煤方式对贵州省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流行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3个历史重病区村、2个病区对照村进行炉灶使用、燃煤方式、病情等状况的现况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前,历史重病区村所有住户使用没有烟囱的烧煤台灶或简易炉灶,采取村民组集中方式烘炕干燥玉米,玉米和室内空气氟污染严重.90年代后各户自行用敞煤火烘炕干燥玉米,但逐渐使用台灶和铁炉,燃煤氟释放量显著减少,粮食和室内空气污染减轻,病情得以控制.但是.在重病区联合与吉丰村,住户基本上还是使用简易敞煤火炉灶,冬季取暖铁炉烟囱出屋率较低,分别为51.3%(41/80)、41.7%(35/84),室内空气和粮食氟污染较重,与病情结果一致.2006年荷花村8岁以上人群氟斑牙总检出率[96.08%(392/408)]较1979年[90.51%(248/274)]明显增高(χ2=7.85,P<0.01).结论 炉灶燃煤方式对贵州省燃煤型地氟病病区形成有显著影响,炉灶类型与使用不当是贵州省地氟病重病区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Li  Hu  Liu  Qiang  Li  Qunwei  Zhao  Shengcheng  Guo  Min  Zhang  Shu  Cheng  Xiaobo  Li  Zhichang  Yang  Ziyi  Qiu  Yudian  Gong  Hongqiang  Lin  Jianhao 《Clinical rheumatology》2021,40(9):3717-3722
Introduction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Kashin-Beck disease (KBD) among children in 2017 in Changdu of Tibet.

Methods

We adopted a four-step recruitment to include children aged 7–12 years from seven identified historically endemic counties in Changdu. Posterior–anterior radiographs of right hand and wrist were taken and were graded at four sites (metaphysis, epiphysis, and bony end of phalanges and metacarpal and carpal bones). Two trained researchers independently read the films. Inter-rater reliability was assessed using weighted Kappa and percentage agreement. We fitte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of age, sex, and altitude of residential village with prevalence of KBD. We examined association between site involvement and severity of KBD using chi-square test.

Results

We recruited 13,573 children (mean age = 9.3 years, 48.40% girls) with a response rate of 95.81%.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radiographic KBD was 0.26%. Luolong County had the highest prevalence (0.69%), followed by Bianba (0.26%), Basu (0.24%), Mangkang (0.14%), Zuogong (0.14%), Dingqing (0.07%), and Chaya (0.00%). A higher risk of radiographic KBD was associated with older age (P for trend <0.001) and girls (OR=1.86, 95% CI: 0.94, 3.70), but not the altitude of residential village (P for trend=0.957). Metaphysis was involved in all cases of KBD while lesions in epiphysis and bony end of phalanges and metacarpals were only observed in severe cases.

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 of radiographic KBD among children aged 7–12 years was low in Changdu compared with previous census data, sugge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eventative measures.

Key Points
? In this study, 13,573 Tibetan children were taken X-ray films of their hands and wrists.
? The prevalence of radiographic KBD among children aged 7–12 years was low in Changdu of Tibet.
? The preventative measures against KBD launched by Chinese government were effective in decreasing new onsets of KBD among Tibetan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