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与低黏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收集本院骨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使用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和使用低黏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11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患者化分为A组(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组42例)和B组(低黏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组68例)。术前统计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VAS评分及骨密度值(-T值)。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花费、透视时间、骨水泥用量、术后VAS评分、椎体复位高度、骨水泥静脉渗漏、椎旁渗透率、邻近椎体骨折、其他并发症等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3~36个月。术前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VAS评分等基本临床资料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透视时间、骨水泥用量、住院花费均少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24h 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 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俯卧位并手法复位及术后椎体高度均有明显恢复,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椎体周围骨水泥静脉丛渗漏3例(7.1%),椎旁骨水泥渗漏7例(16.7%),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4例(9.5%),应激性胃溃疡1例(2.4%);急性脑梗塞1例;B组发生椎体周围骨水泥静脉丛渗漏6例(8.8%),椎旁骨水泥渗漏8例(11.7%),其中B组出现1例骨水泥肺栓塞,导致严重后果,应激性胃溃疡2例(2.9%),冠心病急性发作1例,脑脊液漏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 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与低黏度骨水泥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但前者在治疗花费及透视时间方面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结合骨水泥遥控推注装置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5—2018-05采用PVP术治疗的320例胸腰椎骨折,145例术中采用徒手推注骨水泥(徒手组),175例术中采用遥控推注骨水泥(遥控组),比较2组推注骨水泥时间、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正位及侧位骨水泥分布率、术后3 d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结果 3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及脊髓损伤的情况发生。徒手组54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遥控组38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遥控组骨水泥渗漏情况较徒手组优,骨水泥推注时间较徒手组长,骨水泥正位、侧位分布率较徒手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骨水泥注入量、术后3 d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术中采用遥控装置推注骨水泥可以明显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减少术中X线辐射,术后可取得与徒手推注骨水泥相同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水泥遥控推注装置在PV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运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7年2月~2020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84例OVCF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均采用PVP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间断手动推注骨水泥,观察组采用骨水泥遥控推注装置.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评价骨水泥弥散效果,术前、术后3d、6个月时分别拍摄X线片评估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并评价VAS评分,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者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骨水泥弥散k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患者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d、6个月时的VAS评分、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均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VP治疗OVCF时,采用骨水泥遥控推注装置注入骨水泥能降低术者辐射剂量,提升骨水泥弥散效果,降低骨水泥渗漏率,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水泥分布形态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56例采用PVP治疗的OVCF患者依据骨水泥分布形态不同分为A组(骨水泥分布呈H型,91例)、B组(骨水泥分布呈T型,49例)和C组(骨水泥分布呈O型,16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疼痛VAS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7~36(25.1±7.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水泥渗漏率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A组>B组>C组(P<0.01)。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A组0.05)。3组伤椎后凸Cobb角术后1年、2 d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减小(P<0.05),术后1年与术后2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骨水泥...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0):1836-184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范围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确诊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并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参照术后X线片或CT重建判断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A组:骨水泥没有弥散于骨折线区域;B组:骨水泥仅弥散于骨折线区域;C组:骨水泥弥散于整个椎体。记录术前、术后第3 d、术后3、6个月时的疼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对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及个人生活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骨水泥注射量为3.5~6.0 ml,平均(4.7±0.8)ml。3组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术后第3 d,第3、6个月VAS评分及ODI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C组患者术后3 d VAS评分及ODI分别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C组患者术后第3 d VAS评分及OD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3、6个月VAS评分及ODI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者术后即时疗效较A组明显,随访3个月后3组患者疗效差异不明显。[结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在疼痛及生活质量上均有明显改善,椎体内骨水泥是否弥散于骨折线区域可能是影响椎体成形术疗效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传统骨水泥推注器进行改良,实现骨水泥的定向灌注,并探讨其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对骨水泥渗漏的预防作用。方法 2013年6月—2015年6月共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153例(182个椎体),其中73例患者(88个椎体)采用改良定向骨水泥推注器(改良组),80例患者(94个椎体)采用传统骨水泥推注器(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骨密度、术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骨折压缩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和术后3 d、6个月时的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改良组术中有7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C型5例,S型2例;对照组术中有29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C型19例,B型1例,S型9例。改良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6个月时的VAS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PVP中使用改良定向骨水泥推注器能明显降低骨水泥的渗漏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弯角椎体成形术与PV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ve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09-2016-07我院行PVP手术治疗的OVCF患者107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三组:A组31例,均采用传统双侧PVP手术治疗;B组42例,采用单侧PVP手术;C组34例,均采用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对三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进行对比。结果①C组的手术时间与B组相近,但显著短于A组(P0.05);C组X线曝光次数与B组相近,亦显著少于A组(P0.05);C组骨水泥用量介于A、B组之间。②三组患者术后3 d和1年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三组的骨水泥渗漏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水泥分布情况比较:C组分布理想者85.3%,与A组的90.3%相近,但均显著高于B组的38.1%(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单侧或双侧PVP手术而言,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OVCF的疗效可靠,其手术时间短,X线暴露次数少,骨水泥分布较为理想,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粘度与高粘度骨水泥注入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对2012-10-2015-03采用PVP治疗且随访时间≥1年的11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使用骨水泥粘度不同分为2组:中粘度组71例,男21例,女50例,平均年龄为(68.6±8.6)岁,应用中粘度骨水泥进行治疗。高粘度骨水泥组47例,男15例,女32例;平均年龄为(69.1±8.9)岁,应用高粘度骨水泥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程度、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粘度组患者手术时间[(40.6±9.2)min]较中粘度组[(49.2±10.3)min]短,高粘度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27.7%(13/47)]较中粘度组[36.6%(26/71)]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及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低于术后24 h,术后12个月ODI评分低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术后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粘度与高粘度骨水泥应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高粘度骨水泥操作简单,注射易操控,骨水泥渗漏率低,相对中粘度骨水泥手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接受椎体成形手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高黏度骨水泥,对照组应用普通骨水泥。比较2组术后第1天、1个月及6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和疼痛评分(VAS)、脊柱评分(ODI);统计2组骨水泥渗透率。结果 (1)治疗前2组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和VAS评分、ODI脊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1天、1个月及6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ODI脊柱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1天观察组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个月及6个月2组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骨水泥渗透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2组邻近椎体压缩性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黏度骨水泥和普通水泥应用于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有可靠效果,但前者能快速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且骨水泥渗漏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两种疗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单一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KP和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椎体高度以及两种手术方式的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改善值、平均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组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少于PKP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PKP组术后椎体高度恢复优于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影像学资料比较,PKP组患者骨水泥分布集中,密度较高;高黏度骨水泥组患者骨水泥呈弥散状分布,密度相对较低。[结论]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与PKP治疗老年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有效缓解疼痛且效果相当,两者渗漏率无明显差别;PKP在椎体高度恢复方面具有优势,而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