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临床医药实践》2016,(9):659-662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房颤与传统治疗的差异。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58例,随机分成临床药学用药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组28例(指导组)和非临床药学用药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组30例(传统组)。指导组由临床药师采用药学服务模式指导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目标国际标准化值(INR)自主监测与剂量调整;传统组由医师主导用药的传统模式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两组INR均为2.0~3.0(年龄≥75岁者为1.5~2.5),治疗开始后每间隔5天在院监测一次INR值。两组患者开始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第12个月做一次随访调查。结果:两组患者华法林用药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组INR值为(2.54±0.05),传统组INR为(2.23±0.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我监测与剂量调整能力、用药依从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随访调查,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采用药学服务模式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疗效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管理的成效。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被心血管科收治,且明确诊断为非瓣膜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1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临床药师管理的干预组86例和传统抗凝管理的对照组94例,进行抗凝管理的评价分析。结果患者首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干预组为89.5%,对照组为86.2%,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末次INR达标率分别为68.6%和52.1%,人均达标次数分别为9.97±3.02和6.05±4.02,治疗窗内时间(TTR)分别为(68.47±11.66)%和(55.82±17.60)%,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发生栓塞事件分别有11例与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的出血事件分别为4例与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INR≥5的例数为3例,对照组12例,P<0.05。干预组依从性低的患者比例为0,依从性高的患者比例为52.32%;对照组依从性低的患者比例为9.57%,依从性高的患者比例为26.60%。干预组患者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提高后期INR达标率、达标次数及TTR,改善患者依从性,有助于提升华法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基因组学个体化给药对心脏瓣膜术后华法林初始抗凝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15例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03例)和对照组(212例),试验组患者按基因组学个体化给予华法林治疗,对照组患者按体质量给予华法林治疗。记录所有患者CYP2C9*3和VKORC1-1639G/A基因检测结果;观察两组患者在华法林抗凝治疗7 d内每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INR总达标率、INR首次达标时间、华法林累积剂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YP2C9*3和VKORC1-1639G/A基因类型的频率与等位基因的频率、两组患者华法林累积剂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INR总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INR首次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基因组学个体化给药可提高抗凝初期INR达标率,缩短INR首次达标时间,提高初始抗凝疗效。  相似文献   

4.
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药学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学监护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8例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监测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监测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在教育培训前、后抗凝知识评分分别为(4.78±0.52)和(10.23±0.41)分,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分别为(4.15±1.25)和(10.55±0.20)分(P〈0.05),出血事件13例,年龄、肝硬化与出血事件显著相关(P=0.046和P=0.016);血栓栓塞事件2例。结论:对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进行药学监护能提高使用华法林的依从性,降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袁冬冬  向倩  周颖 《中国药房》2014,(2):180-182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案的制订与用药监护中的工作要点。方法:参与血管外科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用药方案的制订与用药监护。根据该患者HAS-BLED评分为1分,为出血低危患者,且无使用华法林禁忌证,确定使用华法林抗凝;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确定在2.03.0之间,以2.5为宜。结果:确定符合患者特点的抗凝强度,提高其长期抗凝治疗和INR监测的依从性,使患者注意影响华法林疗效的因素。结论:抗凝药物个体化方案的参与制订及用药监护是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状况,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抗凝治疗,减少抗凝治疗中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方法收集2017年6-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药情况,监测患者住院期间INR值。采用CHA2DS2-VASc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随访2年,观察患者因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再入院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662例,其中144例使用华法林。在CHA2DS2-VASc评分分层中,中、高危卒中风险患者服用华法林组的INR处于1.5~2.5区间的比例高于无服用组(P<0.05)。在140例服用华法林且INR数据完整患者中,63例(45.0%)INR处于1.0~1.5区间,仅29例(20.7%)INR处于2.0~3.0区间;高危卒中风险患者INR在1.5~2.0组发生血栓栓塞、出血事件再次住院的比例低于INR非1.5~2.0组(P<0.05)。结论临床上华法林使用率低,抗凝强度低。对于中、高危卒中风险患者来说,正确服用华法林有助于将INR控制在1.5~2.5区间。当高危卒中患者的INR处于1.5~2.0区间时可减少血栓栓塞、出血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许蔡艳  曹莺  严佳栋  曹剑波 《安徽医药》2018,22(12):2475-2478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参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 2017年1—12月收治的需华法林抗凝治疗的116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临床药师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组61例(观察组)和非临床药师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组55例(对照组)。对照组由医师指导用药剂量,护士进行华法林教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2名心血管内科的临床药师进行用药宣教。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血小板计数及功能、肝肾功能、饮酒史、高血压史、既往出血史、既往卒中史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INR达标率分别为57.31%和38.92%;有效抗凝率分别为40.98%和14.54%;抗凝不足率分别为27.87%和38.67%;抗凝过度率分别为8.70%和1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有 3和4例患者出现出血事件,观察组有1例出现在抗凝达标后出现脑梗死,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92%)低于对照组(7.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华法林抗凝治疗可提高INR达标率和有效抗凝率,降低抗凝不足率和抗凝过度率,有助于提高华法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同强度抗凝的治疗效果。方法把我院2005年1月到2011年10月有效随访的236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分成四组,第一组61例,采用阿司匹林(100mg/d)抗凝治疗;第二组54例,采用华法林(INR1.5-2.0)抗凝治疗;第三组63例,采用华法林(INR2.01-2.5)抗凝治疗;第四组58例,采用华法林(INR2.51-3.0)抗凝治疗。最后对四组患者在随访期内的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进行比较。结果第一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3.1%,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四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7%,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四组严重血事件发生率10.3%,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第一组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总出血发生率上四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华法林预防栓塞疗效优于阿司匹林,随INR强度上升栓塞事件发生降低,但严重出血风险升高,INR1.5-2.5时有效且安全,推荐国人采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指导华法林用药对不同年龄段抗凝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期间我院临床药师对使用华法林患者进行用药指导70例作为指导组,同时抽取我院信息系统中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期间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变化情况,计算患者的达标天数百分比(TTR)及统计两组INR 4的次数,并评估药师指导组用药前后的依从性;对两组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指导组患者TT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2);对不同年龄段分析结果显示:65~74岁和≥75岁患者指导组TTR明显高于对照组;65岁患者两组TT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不同年龄段患者两组INR 4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龄段患者指导前后用药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药师指导抗凝患者用药可以提高抗凝患者治疗效果和依从性,尤其是65岁以上患者获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对华法林抗凝效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ACS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1),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对症治疗和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PT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消化道出血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1年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情况。结果治疗第4周和治疗第10周,观察组PT和INR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消化道出血总发生率3.92%低于对照组的19.61%(P <0.05),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7.84%与对照组的11.76%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完全闭塞发生率和管腔丢失分别为51.16%、4.65%和(0.28±0.13)mm,与对照组的52.50%、7.50%和(0.26±0.11)mm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可提高华法林抗凝效果,有效预防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非瓣膜心房颤动(NVAF)患者华法林抗凝出血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NVAF患者177例,其中抗凝治疗过程中发生出血事件者56例(出血组);未出现出血事件者121(非出血组).比较2组患者华法林用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有无差别.结果 2组患者华法林用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0);出血组INR显著高于非出血组(P<0.01);2组患者INR与华法林用量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 =0.062);INR判断出血风险的敏感性为75.4%,特异性为80.2%.结论 INR可作为评估出血风险的重要指标,随INR增大患者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9年~2011年心内科收治的6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其用药情况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以华法林3mg为起始剂量,对照组阿司匹林300mg/d,晚饭后口服,观察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INR达标26例,占86.7%,另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INR达标率高,并能减少腹痛、栓塞事件的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马闻建  刘水平  毕齐 《中国药房》2015,(8):1112-1114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酯对伴有房颤的急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伴有房颤的急性卒中患者104例,均具有明确抗凝治疗指征。根据患者对药品价格、药物耐受性、患者意愿、可能存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分成两组。观察组(55例)使用达比加群酯,对照组(49例)使用华法林,维持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0~3.0。比较两组患者血栓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和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无血栓事件发生。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观察组患者为3.6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29%(P<0.01);连续INR离异度观察组患者为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2%(P<0.01)。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华法林比较,对伴有房颤的急性卒中患者行抗凝治疗应用达比加群酯具备同等疗效,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CHADS2卒中危险评分和HEMORRHAGES出血风险评分,观察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心房纤颤患者的抗栓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CHADS2卒中危险评分3~6分、HEMORRHAGES评分≥2分的心房纤颤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组Ⅰ为低强度华法林治疗组[1.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组Ⅱ为阿司匹林对照组,观察各组卒中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高卒中风险、高出血风险的心房纤颤患者,低强度华法林抗凝能有效减少血栓事件发生,使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低强度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于笔者所在医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37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及对照组。低强度组66例,对照组71例,所有患者均服用抗凝药华法林,低强度组使其INR值控制在1.5~2.0之间,对照组使其INR值控制在2.0~3.0之间。随访1年,观察用药期间脑栓塞及全身出血情况。结果低强度组治疗期间脑栓塞发生率为7.6%,对照组发生率为4.2%,略低于低强度组,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两组相近,分别为4.5%和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华法林和标准强度华法林对于非瓣膜性房颤的治疗差异不显著,对于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治疗要注重其个体差异性,理想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值是要为每一例患者制定个性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临床药师参与会诊华法林抗凝合并出血的病例要点,为药师开展抗凝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自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抗凝药师参与的华法林基因检测会诊中19例华法林抗凝合并出血的病例,对一般临床特点、合并出血情况、药师会诊建议及会诊后续跟踪等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会诊病例中患者平均年龄为(57±21.2)岁,分布于肾内科、心内科等5个科室,合并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急性肾损伤等基础疾病,HAS-BLED出血平均得分为(2.79±1.81)分,出血高危者共9例;发生轻微出血者8例,严重出血者11例,出血时使用华法林时长最少为2 d,INR平均值为(3.23±2.35),INR>3.0者7例,15例采取减量、停药、维生素K拮抗、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等治疗措施;药师会诊建议包括基因型建议、合并用药和疾病影响等,会诊建议采纳率为94.74%;出院时17例患者出血情况好转,其中15例患者继续使用华法林抗凝,INR为(1.93±0.54)。结论:药师在参与抗凝治疗药学服务时,需要鉴别出血风险高危患者,通过借助基因多态性检测、审核药物相互作用、关注合并疾病状态,并开展患者用药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制定精准的抗凝治疗方案,提高华法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采用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选62例于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后分别实施不同强度的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强度华法林,对照组采用中强度华法林.结果:观察组华法林平均使用剂量为(2.74±0.31)mg/d,INR值为(1.72±0.3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4±0.38)mg/d与(2.39±0.35);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概率为6.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81%,P<0.05.结论:采用小强度华法林治疗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能够明显降低治疗期间出血事件的发生概率,具有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基因分型指导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基因检测技术在华法林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CHA2DS2-VASc≥2分(即卒中高危者)、无用药禁忌且初次使用华法林抗凝的NVA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个体化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华法林3 mg·d-1起始治疗;个体化治疗组检测CYP2C9*2、CYP2C9*3和VKORC1(G-1639A)基因多态性,依据国际华法林遗传药理学联盟的权威公式计算的初始剂量进行治疗;两组常规监测INR,使INR维持在2.0~3.0之间;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INR达标所需时间、主要出血/血栓栓塞事件的差异。结果:两组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治疗组INR达标所需时间短(P<0.05);常规治疗组有1例发生脑卒中,6例发生轻微出血(牙龈/鼻腔出血、皮肤淤斑和血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基因多态性的华法林初始剂量预测模型对实现华法林个体化治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INR达标时间更早且临床疗效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消融治疗获得成功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特别是栓塞风险低的个体,术后是否需要继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方法入选低危栓塞风险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07例,射频消融术后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55例)和非华法林组(52例),华法林治疗组患者术后服用华法林治疗至少3个月,抗凝治疗强度为INR2.0~3.0;非华法林组只服用阿司匹林,每日100mg。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射频消融术,即刻成功率为100%。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栓塞或出血事件。随访6~18个月,华法林组发生血栓栓塞事件2例(3.6%),非华法林组发生2例(3.7%),两组患者栓塞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1。华法林组有3例(5.5%)出血事件,非华法林组无出血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射频消融取得成功的低危心房颤动患者,可以考虑不应用华法林抗凝,而只服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0.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临床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给药方法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方法:对11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记录年龄、性别、华法林剂量和INR值等,观察出血、栓塞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维持剂量及达标时间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华法林维持剂量范围1~6mg·d~(-1),71.1%的患者维持剂量为2.0~4.5mg·d~(-1),INR稳定达标时间为10~21d。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个体差异大,应在严密监测INR值条件下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