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Tweed-Merrifield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取自太和医院口腔正畸科2009年以来诊治的5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通过对患者的临床检查、模型分析、头影测量分析、Tweed分析之后拔除上颌两个第一前磨牙、下颌两个第二前磨牙,采用Tweed-Merrifield固定矫治技术,观察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及侧貌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48例患者双侧上下牙列排列整齐,覆覆盖正常,双侧磨牙关系中性,侧貌改善,患者本人及家长对矫治效果满意。结论:方丝弓是一种有效的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固定矫治器,在治疗中应用Tweed技术时应掌握好力的使用及支抗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肌激动器是上下颌一体的功能性矫治器,由Andresen设计,所以又称Andresen矫治器,由于其制作简单,戴用相对舒适,患者夜间戴用,疗效快,倍受正畸医生青睐,我们对6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骀患儿应用肌激动器矫正,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患者功能性矫治器治疗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23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的患者(男性9例,女性14例),配戴Twin—block矫治器,平均戴用时间12个月。分别拍摄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对面部各测量定位点进行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各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治疗后软组织B点至TVL的距离,软组织颏前点至TVL的距离明显减小,治疗前后的改变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软组织侧貌分析可作为错骀病例临床疗效评定的可靠方法。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下颌后缩患者,Twin—block矫治器能使患者的面型趋于平衡和协调。  相似文献   

4.
武丽坤 《当代医学》2011,17(4):44-45
目的分析Ⅱ类牵引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对33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不拔牙患者进行Ⅱ类牵引治疗前后前牙覆盖、上下切牙位置、磨牙关系以及上下颌基骨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进行Ⅱ类牵引后,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前牙覆盖平均由8.0mm减少到3.1mm,上切牙平均后移2.3mm,下切牙平均向前移动2.0m,磨牙关系在矢状方向变化了2.5mm,下颌基骨相对上颌基骨向前移动了1.2mm。结论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畸形治疗中,Ⅱ类牵引通过橡皮圈的力量,不仅可以有效的利用下颌骨向前生长的潜力,而且可以使下颌前移,以致下颌磨牙前移,改善Ⅱ类磨牙关系,同时可以使唇向上切牙舌向移动,进一步改善深覆盖状况。  相似文献   

5.
安氏Ⅱ^1类错骀畸形的典型特征为上颌相对前突,下颌相对后缩,因此。正畸治疗的期望目标为尽可能地抑制上颌和上牙弓的向前发育.促进下颌和下牙弓的向前生长发育。为达到此目的,临床中通常采用固定矫治技术减数矫治的方法,限制上颌向前发育,同时对上下颌的协调也有一定帮助。但是.临床中常常会遇到不愿拔牙的患者;另外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还发现.有一部分此类错骀畸形的患者。利用非减数矫治的方法同样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于安氏Ⅱ类错he畸形的颌骨及牙列特征、治疗时机和方法的选择,一直以来广为正畸医师重视和研究,主要原因是因为此类错骀的高发病率。据报导,此类错骀畸形占所有错he的12%到49%。要想成功地治疗此类错he则需要对此类错he的颌骨及牙列异常进行仔细的研究。它的治疗方法包括矫形治疗和固定矫治器治疗。通过颈牵产生矫形力治疗Ⅱ^1错he因其易被患者接受,临床操作较简单而被广泛用于临床。本文旨在研究应用扩大的内弓和向上弯曲的外弓实施矫形力治疗安Ⅲ错he患者后上颌及下颌牙弓形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下颌后缩错He的方法和原理。方法:选择25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He患者,年龄10~12岁,后牙均为远中关系,全天戴用Twin—block矫治器9~12个月。结果:用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He进行第一期矫治后,颌骨和磨牙关系的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前牙覆盖减小,改善了安氏Ⅱ^1牙弓间的不协调。结论:Twin—block矫治器用于早期以下颌功能性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He的功能性矫治,可取得明显的牙He骨骼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宁振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267-1269
目的:研究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骀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正畸治疗前后牙颌面硬软组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胎正畸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16-28岁,平均18.08岁,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和上颌强支抗进行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矫治前后硬软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骀成人患者,治疗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为远中尖窝锁结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上切牙明显内收,下切牙位置基本不变或轻微唇倾,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鼻唇角增大。结论: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骀患者经过单颌拔牙掩饰性治疗,面型明显改善,取得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DR)在头影测量方面的应用,探讨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安氏Ⅰ类正常[牙合]上气道矢状径的差异。方法:用DR技术给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和安氏Ⅰ类正常[牙合]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选取骨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5例,利用DR技术固有软件直接在微机上对50名研究对象的DR图像进行影像后处理,并对研究对象上气道各段的矢状径进行自动测量,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组和安氏Ⅰ类正常牙合组SNA均值分别为82.2°和82.1°,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均接近正常值;而安氏Ⅱ^1类错[牙合]组的SNB、ANB均值分别为76.0°、6.2°,安氏Ⅰ类正常胎组SNB、ANB均值分别为79.1°、3.0°,两组的SNA、ANB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组成无明显差异(P〉0.05)。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矢状径各测量项目中,鼻咽气道间隙(PNS-Ba、Ad1-PNS、Ad2-PNS)和喉咽气道间隙(V—LPW)与安氏Ⅰ类正常骀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腭咽气道间隙(Mcnamara线、SPP—SPPW、U—MPW)和舌咽气道间隙(TB—TPPW)显著小于安氏Ⅰ类正常骀组(P〈0.01)。结论:直接数字化X线影像技术具有强大的影像后处理功能,可直接在DR图像上定点、测量,使头影测量诊断、测量更准确、更方便;下颌后缩型骨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上气道存在结构性狭窄,狭窄部位主要位于上气道的腭咽和舌咽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Begg细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矫治的功效及在第一期矫治结束时,上下切牙的突度,深覆(牙合)及磨牙关系的变化。【方法】选择48例拔除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病人按性别和年龄分4组,其中女性未成年组(12~15岁)12人,成年组(16~20岁)18人;男性未成年组(13~18岁)10人,成年组(19~27岁)8人,通过严格的Begg技术治疗,在第一期结束时,分析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测定上下颌与颅底及颌间关系的变化、牙颌间的变化、颏点的变化。【结果】①上下颌切牙突度明显减少,上下切牙夹角增加约8°;②深覆(牙合)的打开是通过上下切牙的压入(约压入3.25~3.5mm),后牙槽及后牙的增高(1.1~1.25mm);下颌向下前的旋转(约1°~1. 2°),下颌角的增加(1.34°~1.41°)来进行的。③第一期结束时,下颌第一磨牙平均近中移动了1.78~1. 98 mm,上颌第一磨牙则相对稳定。④在未成年病例中,颏点增加了0.91-0.93mm,成人在治疗前后则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结论】Begg细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矫治是高效的,对上下切牙突度、深覆(牙合)及磨牙关系的改变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临床正畸时常会遇到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畸形,其临床特征主要包括Ⅱ类远中磨牙关系;存在严重的上下颌矢状关系不调,上颌前牙唇倾且牙弓狭窄,下颌正常或后缩,伴有程度不等的深覆He和深覆盖。MBT技术是近二十年来发展的一门新技术,主要结合了Dr Richard Mclaughlim、Dr Johm Bemmet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平面导板 Ⅱ类颌间牵引在方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合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评价18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合患者应用平面导板 Ⅱ类颌间牵引的疗效,并作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平面导板 Ⅱ类颌间牵引能有效地打开深覆舍.使上下颌磨牙显著升高.从而改善面下1/3高度,并能诱导下颔向前移动,改善下颌后缩的状况,改善面型。结论平面导板 Ⅱ类颌间牵引能有效地配合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舍,并能增加面下1/3高度.使下颌向前移动,有类似功能矫治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种植钉配合颌间Ⅱ类牵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的软硬组织变化量,为临床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6—2017年在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并且已经完成治疗的安氏Ⅱ类2分类成人患者20例。仅拔除(若存在)上颌第三磨牙进行矫治,并于术中在上颌第一、二磨牙间牙槽嵴上方膜龈联合处倾斜植入种植钉,同时配合Ⅱ类颌间牵引辅助治疗。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SPSS 20.0软件对术前术后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头影测量中各项指标的变化量。结果 牙性指标:(1)上颌切牙根尖至Z轴的距离(U1r-Z)平均减小(3.23±0.45)mm(P<0.05);上颌切牙切缘至PP平面的距离(U1c-PP)平均减小(3.63±0.69)mm(P<0.05);(2)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尖至Z轴的距离(U6c-Z)平均减小(3.91±0.45)mm(P<0.05);(3)下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尖至Z轴的距离(L6c-Z)平均增大(2.34±0.27)mm(P<0.05)。硬组织指标:SNB平均增大(1.43±0.53)°(P<0.05)。软组织指标:颏唇角平均增大(4.37±1.51)°,下唇至审美平面距离平均增大(0.91±0.04)mm(P<0.05)。结论 应用种植钉配合颌间Ⅱ类牵引治疗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不仅可以实现上颌牙列的远中移动及上前牙的压低伴以根腭向移动为主的控根移动,而且还可以适度引导下颌前移,改善患者侧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 Begg细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矫治的功效及在第一期矫治结束时,上下切牙的突度,深覆(牙合)及磨牙关系的变化.[方法]选择 48例拔除的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的病人按性别和年龄分 4组,其中女性未成年组(12~ 15岁) 12人,成年组(16~ 20岁) 18人;男性未成年组(13~ 18岁) 10人,成年组(19~ 27岁) 8人,通过严格的 Begg技术治疗,在第一期结束时,分析治疗前后的 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测定上下颌与颅底及颌间关系的变化、牙颌间的变化、颏点的变化.[结果]①上下颌切牙突度明显减少,上下切牙夹角增加约 8°;②深覆(牙合)的打开是通过上下切牙的压入(约压入 3.25~ 3.5 mm),后牙槽及后牙的增高(1.1~ 1.25 mm);下颌向下前的旋转(约 1°~ 1.2° ),下颌角的增加(1.34°~ 1.41° )来进行的.③第一期结束时,下颌第一磨牙平均近中移动了 1.78~ 1.98 mm,上颌第一磨牙则相对稳定.④在未成年病例中,颏点增加了 0.91-0.93 mm,成人在治疗前后则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结论]Begg细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的矫治是高效的,对上下切牙突度、深覆(牙合)及磨牙关系的改变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5.
由于儿童的饮食和不良口腔习惯的影响,儿童在替牙期牙齿牙颌畸形的发病率越来越高[1],其中安氏Ⅱ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对牙,颌面形态影响较严重,多数学者主张采用两期矫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McNamara分析法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进行头影测量,探讨其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诊断、治疗的意义。方法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McNamara分析,得到7项相关指标。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男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有效上颌长度、上颌突距大于男性正常胎(P〈0.05);②女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有效上颌长度、下颌突距、上切牙突距均大于女性正常骀(P〈O.05)。③男性拔牙患者上颌突距,上切牙突距及下切牙突距明显大于男性非拔牙患者(P〈0.05)。④女性拔牙患者上颌突距明显大于女性非拔牙患者(P〈0.05)。结论McNamara分析法的部分数据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诊断及矫治设计有参考价值;男性患者上颌突距大于正常值的17.10%同时上下切牙突距分别大于正常值的54.03%和60.61%时可考虑拔牙。女性患者上颌突距大于正常值的36.71%时可考虑拔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期矫治技术在矫治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5例10~12岁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进行双期矫治。结果:25例患者经双期矫治后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双期矫治技术能有效治疗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促进下颌骨正常发育,改正上下牙齿的咬合关系,改善患者的面型美观。  相似文献   

18.
评估Empower互动式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临床效果。选择15例恒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的患者,使用Empower自锁矫治器配合后牙玻璃离子垫完成不拔牙矫治。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结果并比较。结果显示上下颌牙弓宽度明显增加,后牙伸长前牙唇倾覆颌明显减小,下颌骨向前下移位,下面高增加。通过Ⅱ类牵引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Ⅰ类。因此,Empower自锁系统配合后牙玻璃离子垫通过扩大牙弓,唇倾前牙解除前牙闭锁,进而调整颌间关系。  相似文献   

19.
评估Empower互动式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临床效果。选择15例恒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的患者,使用Empower自锁矫治器配合后牙玻璃离子垫完成不拔牙矫治。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结果并比较。结果显示上下颌牙弓宽度明显增加,后牙伸长前牙唇倾覆颌明显减小,下颌骨向前下移位,下面高增加。通过Ⅱ类牵引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Ⅰ类。因此,Empower自锁系统配合后牙玻璃离子垫通过扩大牙弓,唇倾前牙解除前牙闭锁,进而调整颌间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eadgear-activator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硬组织作用效果。方法:选择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9例,采用Headgear-activator进行早期矫治,每天戴用矫治器不少于14 h,治疗时间9~13个月,拍摄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应用PancherzⅡ类错(牙合)分析法并结合传统测量项目分析牙齿和颌骨的变化,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下齿槽座角SNB增加,上下齿槽座角ANB减小,下颌体长G0-Me增加,上切牙内收,上磨牙远中移动,下切牙和下磨牙前移,前牙覆盖及磨牙关系得到改善。结论:Headgearactivator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可以获得明显的牙齿与颌骨关系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