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类风湿性关节炎 (简称类风关 )是以关节滑膜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在中医学中属“痹证”范畴 ,辨证大体分为寒热两类 ,而类风关热痹证临床上较为多见 ,其表现以关节灼痛、局部肿胀、皮色变红、触之觉热为主。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热痹证的研究有较大进展 ,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理论探讨早在《内经》时代就有对热痹证的明确论述。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提出“厥阴有余病阴痹 ,不足病生热痹”[1]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治》中采用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汤治疗“风湿” ,即…  相似文献   

2.
吴丰  付新利 《中西医结合研究》2021,13(4):260-263,266
<正> 中医对痹证的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 逆调论》篇提出了“骨痹”的病名。历代医家根据其病因、病位、病机、临床表现及病程长短对其进行分类, 多将“风湿痹病”“历节病”“痛风病”“顽痹”等以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归属于“痹证”范畴[1]。现多指因机体正气不足,致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内 生痰湿、热毒、瘀血,痹阻肢体经脉,出现以肢体关节 肌肉疼痛肿胀、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变形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临床中多将“痹证”归属于风湿性疾病中。西医学中的风湿病是一大类以关节、骨、肌肉 为主要症状,可累及内脏器官的异质性疾病[2]。关节疼痛在风湿病中十分常见,常见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伴风湿表现的代谢和内分泌疾病等。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出自《金匮要略》,是历代医家常用于治疗痹证的方剂,其在临床中使用广泛,且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胸痹的预防     
《金匮要略》以及历代医籍对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胸痛等以及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皆属于中医学胸痹的范畴)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已有较为详细的阐述。特别是在治疗方面,《内经》早已提及刺治的穴位和方法:在《金匮要略》里着重强调了宣阳通痹的治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以对称性全身多关节肿胀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疾病,古籍中对该病有系统的认知,而中医药治疗有确切的疗效。文章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金匮要略》中湿痹、历节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认为湿痹与历节病理基础相类,属于仲景所论的广义“湿病”的不同时期。风寒湿邪侵袭,痹阻气血,病位偏表,正气未衰,则属于湿痹的范畴,而病情发展累及肝肾及筋骨关节,则属于历节范畴,湿痹可以病传至历节。据此总结了《金匮要略》相关的证治方药,为不同时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提出治疗思路。根据病位的深浅变化,早期可使用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防己黄芪汤,表里俱虚的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而后期可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  相似文献   

5.
百合地黄汤源于《金匮要略》,由百合、生地黄两味药组成,是治疗百合病的主方。临床上用本方治疗某些疾患的报道较为鲜见。笔者在学习《金匮要略》理论基础上,联系实际,用于临床,获益非浅。现例举如下:  相似文献   

6.
风湿、类风湿疾病是临床常见病,但因发病原因尚不明,发病机理较复杂,目前,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属疑难病。笔者从1997年7月-2000年7月,采用《金匮要略》中薏苡仁汤加减治疗本病63例,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经方在痹症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症在临床中症状较多,变化复杂,我们在临证中对经方治疗痹病进行了有意的探索,现总结归纳如下,为临床运用经方治疗痹症提供一些依据,供同道参考。1行痹常选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越婢加术汤、柴胡桂枝汤。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出自《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越婢  相似文献   

8.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为仲景治疗血痹的要方。血痹是肌肤麻痹不仁的一种疾病。《金匮要略》对本病的病因、证治作了如下的叙述:“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经方治疗血痹及其病传中芍药的配伍规律,为临床上应用芍药提供思路。[方法] 整理《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等中医古籍中对血痹和芍药的论述的记载,从文献研究的角度探讨血痹的病机和临床表现,分析芍药除血痹的功效,探讨芍药在血痹及其病传中发挥的作用,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 [结果] 血痹包含津血亏虚、水饮充盛、风邪犯表三方面的病机,芍药除血痹的功效主要是和营除痹、化瘀除痹、利水除痹这三个方面。芍药配伍桂枝,突出和营除痹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血痹本病;配伍饴糖,突出养营除痹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血痹病传虚劳;配伍大黄,化瘀除痹,治疗血痹病传入里;配伍茯苓,利水除痹,治疗血痹病传累及水分。所举两则验案皆属于血痹病传,第一则病传入里,为太阴中风证及血瘀化火证,治以化瘀清热除痹,方拟桂枝加芍药汤;第二则累及水分,属营血不足、血瘀水停证,治以养营利水除痹,方拟当归芍药散改汤。两则验案均收获良效,进一步验证了芍药除血痹的功效。[结论] 芍药配伍不同药物能够突显不同功效,在血痹及其病传中使用得宜,可收良好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是一部融多种治疗方法于一体的古典医籍,其中内外并治法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本文外治法指应用非口服药物的方法,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皮肤、粘膜、肌肉、筋骨等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传统医学疗法。《金匮要略》中应用内、外治法结合治疗疾病的典型病例很多,如在湿病、百合病、狐惑病、奔豚气病、血痹等中均有体现,为后世内、外治法结合治疗疾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基础。现将《金匮要略》中内外并治思想及其具体应用予以梳理分析,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以期揭示内外结合综合治疗的机理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温病学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 ,而且可以辨治杂病。卫气营血理论是杂病辨治的重要方法 ,在用其辨析疾病浅深层次方面 ,叶天士更有辨病机“在气在血、在经在络、在络在奇”的理论 ,这一理论在杂病辨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温病学舌诊理论及叶天士辨舌论治的经验 ,对于杂病诊治有着特殊的意义 ;温病学诸多治法和方剂用于杂病有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该文归纳和讨论了仲景对痰饮、水气和湿病的辨证论治特点,提出仲景的辨证包括按部位或五脏分型,或以方统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仲景针对痰饮、水气和湿病的病性、病位和病势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以及“先治新病,病当在后”等治疗原则。文章在阐释痰饮、水气和湿病的病名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统计所使用的方剂和药物的基础上,还对《金匮》痰饮、水气和湿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仲景对上述疾病的治疗具有提倡异病同治,强调因势利导,注重使用温药和开创利水新法等特点,从而拓宽了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介绍降金镐诊治子宫肿瘤及乳房疾病经验。降金镐为河北中医妇科名家,临床经验丰富,善于内治外治相结合治疗妇科疾病。1956年,降金镐任职于河北中医学院,为河北中医妇科教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子宫肿瘤常用引精止血汤、玉液金丹口服,配合大戟枳壳汤、菱角汤外洗;乳房疾病常用自拟经验方剂,配合冲和膏等外敷治疗。降金镐精于妇科,治疗疑难病证举重若轻,从验案中可见其对相关方药有深入的认识与体会,既敢于大剂量使用单味中药,也常用小剂量调治,均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痛泻要方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痛泻要方是临床常用古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有其独特优势,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妇科、儿科、耳鼻喉科、防治药物不良反应、过敏性疾病等方面。实验研究表明该方具镇痛、止泻、抗溃疡、调节胃肠平滑肌及胃肠激素等作用。综述了痛泻要方临床各科应用现状及实验研究进展,为古方的开发及研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讨《素问.热论》“可汗”、“可泄”两法以及后世发展的外感热性病各种治疗方法,对热病初期应用清热解毒来“截断”、“扭转”病势的方法提出异议,认为截断并扭转病势当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精神,因时因地因人而施,既注意祛邪,更注意调护正气,务使邪有出路,从而达到改善症状,阻断病情发展,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施杞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针对慢性筋骨病治疗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诊疗方案,在冬令进补之时,倡导运用膏方治疗慢性筋骨病。本文介绍了施杞教授治疗慢性筋骨病的常用膏方经验方,膏方的处方要求和体会,以及膏方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膝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常见慢性筋骨病的经验与优势。  相似文献   

17.
"无病可辨"案例一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医学辨病结合中医学辨证的临床诊疗思路,已经得到普遍的共识,但对两者主次位置的互易性、中医自身识病的认同性等,尚有待深入探讨。通过口干涩案、咯吐稠痰案、泛吐涎唾案、冲气上逆案、恶寒、身痛案、食少案等无病可辨的病例,采用中医辨证的方法治愈,表明中西医的两种理论体系是一种平行的互补关系,治证与治病两者有其内在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8.
Prof. Li Yueqing (李曰庆), an expert in the Andriatry Department of Dongzhim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as been engaged in medicine for 30 years, who has a profound knowledge in TCM surgery, especially in treating andriatric diseases such as impotence,infertility, and prostatitis. The following is an introduction to Prof. Li‘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male infertility.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六则临床验案为例,探讨《黄帝内经》反治法在妇科疾病中的运用,以期指导临床。[方法]通过温习《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中相关反治法条文,爰举,临床实践验案,如通经利水法治疗经期过长、疏风解表药治疗经期盗汗、攻下法治疗带下、健脾法治疗妊娠消食、补气法治疗妊娠便秘、温热药治疗咽喉疼痛等。同时总结反治法在妇科疾病中的运用规律。瞄果]妇科疾病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可以使用反治法,如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热因热用法等,经实践证明,临床疗效佳。[结论]以经文奥旨“反治法”治疗妇科疾病,是治病求本的体现,应当深入挖掘、继承、发扬,使之更好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植物皮类中药入手,分析其药性及应用特点,探析"以皮治皮"理论内涵。方法:对《中华本草》进行逐条筛选,梳理出此部分药物在"皮病"方面的应用,并总结其药性特点,分析此类药物用于"皮病"的用药思想。结果:可用治疮疡、跌打肿痛、水肿、虫蛇咬伤、烧烫伤、刀枪伤等的"皮病"植物药有450味,占比74.5%;其中以用于外科病证、伤科中的跌打肿痛以及内科中的水肿者为最多。用治疮疡的药物多性寒凉、味苦,清热解毒、通利血脉而疗疮痈;用治跌打损伤者,多味辛、苦,性温,有行气活血、温经止痛的功效;治疗水肿的药物寒热属性相当,味辛、苦居多,既能温中行气、清热除湿,又能通调水道、利水消肿。结论:用于治疗"皮病"的多为树皮、枝皮、根皮等草木皮,治疗的"皮病"主要有疮疡、跌打损伤和水肿。"以皮治皮"不只是对病位的界定,亦可指对标本治疗效果的界定,植物皮药大多作用于外在、初期,即对"标"的治疗,之后仍需配伍补虚药物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