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与护理。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行髋部骨折术的老年患者99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术前护理、术后护理以及下肢DVT预防护理。结果所有纳入研究者术后有3例发生下肢DVT,给予相关临床对症治疗后,3例老年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均有所缓解,并在维持治疗3周后完全再通,出院3月后可通过拐杖等物进行日常行走,且未发生患肢疼痛以及肿胀等不良情况;所有纳入研究者护理后PT、aPTT、TT指标均明显上升,Fbg指标均下降(P 0. 05)。结论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做好下肢DVT预防护理甚为重要,可降低了患者术后下肢DVT,缓解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病人的常见问题,尤其是在髋部及膝部手术后多见[1].老年人常患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2],髋部手术后更易发生DVT.我院1998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老年髋部骨折病人84例,并发DVT 1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70岁以上老年人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对24例70岁以上老年DVT患者进行治疗及精心护理干预。结果15例于发病1周内入院,经治疗后症状消失,患肢肿胀消退,彩色多普勒探查显示血栓消失、阻塞血管再通;3例于发病10~15d入院,经治疗后患肢肿胀消退,彩色多普勒探查显示阻塞部位血管部分再通。3例死亡,死亡原因为肺梗塞。结论针对老年人DVT的特点,采取患肢制动保暖,心理强化干预,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指导结构饮食,肢体功能锻炼及后遗症的康复训练等系列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对68例髋部骨折患者DVT发生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血栓形成发生率6.5%。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疗护理措施后,均在10~14天左右痊愈,未留后遗症。结论对各类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和积极的预防是护理患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讨对髋部周围骨折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在下肢深静脉栓塞( DVT)的预防中起到的作用.方法:将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髋部周围骨折患者8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4例患者.干预组患者实施有效措施,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形成,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临床护理,分析比较不同护理方法的预防效果.结果:干预组44例患者有2例患者出现了静脉栓塞,其它患者在治疗护理后均得到恢复;对照组44例患者有10例患者出现了DVT.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栓塞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髋部周围骨折患者进行较系统的护理干预,起到了预防和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袁羽兰 《吉林医学》2014,(8):1762-1763
目的:总结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对18例DVT患者血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护理对策。结果:18例DVT患者中下肢静脉管腔完全再通16例,部分再通2例,无复发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预防妊娠及产褥期DVT的发生,促进妊娠及产褥期DVT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并发下肢DVT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方法对48例脑梗死并发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并予溶栓、抗凝或手术治疗。结果患肢肿胀大部分消退,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有12例完全再通,36例不同程度的再通,均未发生肺栓塞和再梗死。随访1个月~3个月,其中45例可正常生活,3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对有DVT倾向的脑梗死患者应予必要的预防,溶栓和抗凝或手术疗法是治疗下肢D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文爱欣 《吉林医学》2013,34(23):4862-4862
目的:总结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经验和体会。方法: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对收治的96例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处理。结果:本组96例髋部骨折患者在术前及术后进行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针对性宣教,取得患者的理解与积极配合;同时进行有计划的功能锻炼,并辅助物理和药物治疗,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降至最低,无一例DVT发生。结论:及早采取积极的综合护理措施,才能有效降低DVT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髋部损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形成的高危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成功率。方法对26例患者进行高危因素分析、术前评估、术后DVT症状观察并教授指导合理的早期功能锻炼。结果高龄、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是髋部损损伤术后并发下肢DVT的高危因素。结论对围手术期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有必要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加强早期功能锻炼,以减少下肢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也是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骨科手术涉及创伤、应急、制动、长期卧床等多种因素,与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如何预防DVT,提高手术成功率是骨科护理关注的问题。我院骨科2004年6月~2006年6月对58例患者进行髋部手术,现将预防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期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多普勒超声与静脉造影,在手术前、后检测65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1例,早期综合防治DVT,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治疗骨折。结果 该组检出DVT5例,术前检出DVT3例,术后2例。经早期的综合治疗,血栓缩小机化,无出现症状性肺梗塞,术后患肢功能良好。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前后均可发生DVT,围术期采用彩超监测与综合治疗是早期预防DVT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卒中监护病房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及治疗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4年4月我院卒中监护病房发生的32例DVT临床资料。结果我院监护病房并发DVT的发生率为6.1%,经溶栓抗凝等治疗及相关护理,27例完全再通,4例部分再通,2例遗留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卒中监护病房并发DVT护理应以预防护理为主,对已形成的DVT应围绕治疗(溶栓、抗凝或扩容)进行护理。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56例介入综合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下肢DVT患者56例,予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溶栓(多途径给药)、抗凝、祛聚和对症支持治疗。结果 56例患者均于治疗后2~5 d,下肢肿胀明显消退,出院复查溶栓患者大部分血管再通;出院后随访无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和下肢坏死,部分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介入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法,降低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方法总结56例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经验。从病因出发,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早期功能训练,采取预防性的抗凝治疗,以促进静脉回流等,并在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肢体血液循环情况,一旦有DVT发生,及早治疗。结果56例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仅5例发生DVT,发生率为8.9%。结论明确病因,采取预防性的护理措施,可大幅度地降低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2例,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使用常规护理手段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5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DVT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防止老年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加快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万咏柏  张寿  刘军  程月琼  曾玲 《海南医学》2010,21(17):69-70
目的分析下肢静脉泵预防髋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renous thronr bosis,DVT)的疗效。方法应用下肢静脉泵对118例粗隆间、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预防DVT治疗。结果随访3-6个月,平均4个月,出现患肢肿胀无症状DVT病例12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发生率为10.17%。结论应用下肢静脉泵进行预防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较合理的预防方案,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方法。方法 18例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年龄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179例,股骨颈骨折139例。行动力加压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117例,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13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4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8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58例。围手术期应用物理及药物防治DVT。结果 318例患者术后出现DVT44例,其中25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1,9例为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1;2例为DHS固定术后患者2,例为DCS固定术后患者7,例为PFN固定术后患者,7例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16例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经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用弹力袜及抗凝溶栓治疗均好转。结论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规范细致的手术操作和术后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可以有效防治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DVT。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变化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8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缓解,治疗前患者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正常值,治疗后第一天D-二聚体明显增高,与入院检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2周呈逐渐下降,与入院检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含量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下肢血管彩超证实混合型中2例全部再通,15例部分再通,中央型中5例再通,11例部分再通,周围型7例再通,部分再通11例。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急性DVT的特异性指标,监测D-二聚体可以指导治疗用药,根据D-二聚体的变化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郭攀 《浙江医学》2023,45(17):1847-1850,1861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 CD40 配体(SCD40L)、趋化因子配体 3(CCL3)水平联合间接下肢 CT 静脉成像对髋部 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 2019 年 6 月至 2022 年 6 月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 的髋部骨折患者 78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下肢静脉造影结果分为 DVT 组 59 例和无 DVT 组 19 例。于术前、术后 24 h 内分别取晨 起空腹静脉血,采用 ELISA 法检测血清 SCD40L、CCL3 水平。以下肢静脉造影作为“金标准”,采用 ROC 曲线评估血清 SCD40L、CCL3 水平、间接下肢 CT 静脉成像及 3 者联合检测诊断术后 DVT 的效能。 结 果 DVT 组 患 者 术 后 24 h 血 清 SCD40L、CCL3 水平均高于无 DVT 组(均 P<0.05)。血清 SCD40L、CCL3 诊断髋部骨折患者术后 DVT 的 AUC 分别为 0.799、 0.852,灵敏度分别为 0.864、0.712,特异度分别为 0.790、0.895,两者联合诊断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发生 DVT 的 AUC 为 0.896, 灵敏度为 0.763,特异度为 0.895。间接下肢 CT 静脉成像联合 SCD40L、CCL3 检测诊断术后 DVT 的 AUC 为 0.985,灵敏度为 0.966、特异度为 0.947,准确率为 96.15%,AUC、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均高于单一诊断方法(均 P<0.05)。 结论 血清 SCD40L、CCL3水平联合间接下肢CT静脉成像有助于提高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科大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诊断治疗要点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骨科大手术后DV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的方法。结果 发生DVT的高危因素是人工全髋全膝置换、髋部周围骨折、重度创伤、脊髓损伤、老年人、血液黏度增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等。14例均采用抗凝、溶栓等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对具有DVT高危因素的骨科患者,大手术前后应加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