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医药》2009,(10):27-27
中医认为,生命机体内的“气”是保障机体健康最基本的元素。中医中的“气”,就好比生命机体内存在的生理“能量”。这种“能量”有动静之分,就像“气”也有阳阴之分。“能量”相对富足则散发,表现为“阳”之状态;“能量”相对欠亏则聚敛,表现为“阴”之状态。中医理论讲究阴阳平衡,就是强调通过各种手段调理使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间达到“能量出入平衡”,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高血压已成为人类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高达1.6亿.高血压患者同时也是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的高危人群,我国高血压人群ICVD发病率较血压正常者高3~5倍.因此,每天1片阿司匹打通血脑屏障--恢复大脑功能的关键中医认为,生命机体内的"气"是保障机体健康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中医中的"气",就是生命机体内存在的"能量".当人体"能量"相对富足则散发.表现为"阳"之状态;"能量"相对亏欠则聚敛,表现为"阴"之状态.中医理论讲究阴阳平衡,人体就"气调血顺",百病自祛.`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两大类基本物质,两者关系非常密切.《内经》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明代《景岳全书》则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气主阳,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惟斯而已.”,气属阳,血属阴,气以推动、温熙为主,血以营养、滋润为主.中医有“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说法,故两者不可分离.气和血无论在生理、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资生,互相影响的.当人体发生全身性病理变化(即内分泌紊乱)时,人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通,则导致淤血内停,气滞不畅,阴血不能到达皮肤颜面、营养肌肤,而皮肤中的黑色素就不能随着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排出去,长期如此,就形成色斑.  相似文献   

4.
所谓内热,并不一定是体温真的升高了,而是说体内的阴阳不平衡,阳强于阴,就表现为内热。水比火少就是内热中医认为,人体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阴阳二气达到平衡,人就会处于健康的状  相似文献   

5.
中医"春夏养阳与秋冬养阴"之养生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莉萍  薛梅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0):2154-2155
古人曰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就说明了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 ,是直接影响人类生老病死的重要因素之一。人若能顺应天气之变化 ,使机体内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相适应 ,则能维持正常生理活动 ,并延年益寿 ,否则则会破坏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而产生各种疾病 ,甚至早逝。正如中医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 :“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始终也 ,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是谓得道”。1“春夏养阳”之养生…  相似文献   

6.
正人以气血为本。我们形容一个人身体好,通常认为其"气色好";反之,气血不足则是不够健康的表现。那么,气血到底是什么,气血不足时又该如何调理?气与血是对双胞胎中医学认为,气血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它们由饮食中的营养物质经过脾胃化生而得到补充。气属阳,主动,有温煦机体的作用;血属阴,主静,有濡润周身的作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因此,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临床上治疗血虚  相似文献   

7.
中医认为,生命机体内的"气"是保障机体健康最基本的元素.中医中的"气",就好比生命机体内存在的"能量".  相似文献   

8.
刘宝霞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447-3448
中医学是祖国医学中一个丰富的宝库,用于临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理论与免疫学在思维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均贯穿了对立及统一的哲学观点。 1 中医对免疫的认识 中医学属于传统医学、自然医学的范畴,强调天人相应、整体观念,认为人体与自然,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观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机体与外界的关系.人体适应自然,内外环境协调,则不易发生疾病;二是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的功能关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只有各脏腑功能关系保持平衡,气血经络运行通畅,内外环境稳定.才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保持机体“阴平阳秘”是人体不发生疾病的关键。中医学的这种“整体观、平衡观、经络观”与现代医学之免疫理论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9.
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载:"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中医认为,气为阴,是人体的动力;血为阳,是这个动力的源泉,健康的身体理应阴阳和谐。当气血不足,血无气统帅和推动时,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气无血作为基础,就变成身体里的邪火,即中医里常说的"百病生于气"。可见,气血不够充足、和谐,人体就达不到健康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梁薇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1):977-978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相关基因调控的细胞自主性死亡方式,是机体细胞对某些生理或病理信号的一种积极的回应方式。在多细胞生物,细胞凋亡是一种基本生命活动,在机体的生长发育、免疫调节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各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补益类中药能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其基本功能在于扶正固本,“正”为人体之正气,主要指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以及体内各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近年来,不少关于中药调节细胞凋亡的研究显示,补益类中药改善免疫功能,维持机体生理功能平衡,强身健体的机制之一是通过影响细胞凋亡来实现的。纵观各类补益药调节细胞凋…  相似文献   

11.
梅建定 《自我药疗》2012,(12):64-65
中医认为,肾乃先天之本,生命之源。秋冬滋补关键是补肾、养肾,养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证肾阴、肾阳的充足与平衡。只有当肾藏之精充足,肾之“元阳”或“真火”才能发挥温润营养全身各部组织器官和衍生后代的作用。一旦肾虚了,就会累及身体,健康就出现问题,正所谓“肾虚是百病之源”。肾虚是指肾的精、气、阴、阳虚衰不足,可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肾阴虚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肾阳虚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肾阴阳两虚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或自汗、四肢发凉、遗精失眠、多梦。人体五脏六腑和谐平衡才能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进入冬季不论怎么滋补都需以“肾”为中心方可!本文着重介绍几味冬季常用滋补药材:  相似文献   

12.
冬令进补应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注意养阳,以滋补为主,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这样便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体康复,显示出药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医认为,生命机体内的"气"是保障机体健康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中医中的"气",就是生命机体内存在的"能量".  相似文献   

14.
中医饮食护理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中医学强调“人以水谷为本”,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荣为充,气味合而养之,以补精益气”,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理论,在食养上春夏之际亦可进食些甘温之品以护养人体阳气。  相似文献   

15.
正中医营养学家认为,人体阴阳本应相对平衡,但由于人们饮食上嗜肥甘辛辣而恶苦味,往往导致人体阳有余,阴不足。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和预防疾病角度来说,人们一年四季均应适当吃些苦味食品,特别是夏季更应多吃些。因为夏季脾胃功能较差,食欲不振,吃苦味食品能恢复脾胃运动能力,增进食欲;苦味入心经,可用苦味泄降心火,用苦味之阴调整夏季之阳热。现  相似文献   

16.
肾藏精,肾精化为肾气,其中对机体有温煦、激发、兴奋、蒸化、封藏和制约阴寒等作用者称之为肾阳,对机体有滋润、宁静、成形和抑制过度阳热等作用者称之为肾阴。肾阳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精血、津液的生化并使之转化为能量,使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进程加快,产热增加,精神振奋;肾阴则抑制或减缓人体过度的新陈代谢过程,使精血、津液转化减少,人体各种生理活动进程减慢,  相似文献   

17.
高键 《家庭用药》2008,(12):52-52
寒冷的冬季,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相对较强。讲究营养搭配不但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还可把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更多地储存在体内,为明年开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础。这与中医讲究的“冬天进补,开春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有很多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8.
正中医认为,人体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人体的经络有阴经和阳经之分,而背部分布的经脉基本上都是阳经,其中以督脉为代表。督脉行走于人体背部正中,督脉又称阳脉之海,人体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统摄人体全身的阳气,而人体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和正常发挥都依赖于人体阳气充足,通过各种方法使督脉等阳  相似文献   

19.
运用图解法探讨学术问题具有直觉易懂、简明扼要的优点,它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本文就八纲辨证的图解法作一初探。一、八纲辨证恩格斯曾经指出:“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自然辩证法》224页71年版)祖国医学也认识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把人体内部阴阳两个方面的动态平衡,看作是正常生命活动进行的基本条件。而把平衡的失调看作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组有一定的周期节律性,且与自然息息相应。如一年四季中阴阳变化存在着“春夏阳气多阴气少,秋冬阴气多而阳气衰”的规律,一天中阴阳变化亦有规律。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当外邪侵犯人体时,在人体生理活动节律的作用下,人体抗邪的能力因阴阳盛衰的定时改变而出现强弱定时变化,结果表现出病变的定时发作、加重或减轻、休止。运用阴阳转化规律治疗定时发病,常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