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瘤体一般很小,在其破裂之前很少被发现。2002年月~2008年7月,我们共收治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精心治疗及细心护理,均获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以其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等优点而成为目前最先进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段。特别是对手术难度大,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尤为适宜。1999年7月~2001年1月,我院应用GDC栓塞治疗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35个动脉瘤),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刘菲  庄静  孟庆芳 《山东医药》2004,44(11):20-21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动脉瘤颈夹闭手术。1999年1月~2003年7月,我院为35例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破裂出血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危险性大。近10多年来随着血管内技术的日趋成熟,手术的风险已逐渐下降,而围手术的正确处理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护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行血管内治疗的7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并发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倩  张新颜  李岩 《山东医药》2004,44(11):21-21
脑血管痉挛是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最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文献报道.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4天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高达40%,严重者可引起脑梗死。2000~2001年.我院收治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应选用显微手术夹闭还是血管内栓塞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1938年Walter Dandy首次经开颅用银夹成功地夹闭动脉瘤颈治疗颅内动脉瘤以来,该术式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标准方法。以后随着手术显微镜的应用以及动脉瘤夹、麻醉、手术中监护和手术后护理的改进,使动脉瘤夹闭术达到完美水平,以致至今仍被誉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是自从1991年发明经皮动脉腔内Guglielmi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动脉瘤以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8月收治的74例接受介入术治疗颅内动脉肿瘤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对照组并发症出现率31.2%,研究组并发症出现率11.5%,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心理护理对颅内动脉瘤术后心理状态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我院接收的行颅内动脉瘤术治疗的82例患者为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抽样法分设组别。对照组选择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选择采取心理护理模式,观察两组人群开展不同护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后,对照组的SDS评分、SAS评分情况均高于实验组(P0.0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3.17%,明显低于实验组的92.68%(P0.05)。结论对行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者术后对其予以心理护理,其护理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烦躁等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正>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患者出现剧烈头痛,严重者可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采取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但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虽是一种微创手术,仍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本文对拟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施行护理干预,探讨其能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预防和减少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2月-2009年12月之间35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护理经验,将诱因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护理对策.结果 35例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诱因包括高血压、用力排便、情绪异常、吸烟、季节变换等,并且针对上述诱因进行相应护理是护理的重点.结论 控制血压、心理护理、合理饮食指导、绝对卧床休息和预防呼吸道疾病是预防和减少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细节护理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疼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6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行栓塞术,随机分为参照组33例,试验组34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细节护理,比较两者术后疼痛评分与睡眠质量.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1天、3天与7天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7天后试验组患者睡眠质量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中实施细节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患者睡眠质量,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李长英 《山东医药》2011,51(2):90-90
目前,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手术治疗相比创伤小、恢复快。2005年1月-2008年1月,我院共行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52例,疗效较好。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血管性疾病,亦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近年来随着我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的开展,提高了对颅内动脉瘤的确诊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本文报道我科2006年6月至2007年9月的9例动脉瘤夹闭术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原因以及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的患者资料,分析发生原因及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分析病例数据,发现穿刺操作不当、压迫方法不当、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高龄在单因素分析后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面了解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魏民  赵继明  姜璐 《山东医药》2007,47(22):115-115
近年来,笔者运用循症护理模式对我院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1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实施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水解脱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病死率、致残率高,随着神经介入栓塞材料的更新,对于适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手术夹闭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治疗明显优于外科手术,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比例亦不断增高。我院从2004年9月起,应用一种新式的水解脱铂金弹簧圈(Trufill DCS)对9例患者的10个颅内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约占全部颅内动脉瘤的29/5,属少见复杂颅内动脉瘤。因动脉瘤位置深在,周围结构复杂,故其手术显露和操作均较困难。1990~2003年,我们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基底动脉分又部动脉瘤患者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性弹簧栓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护理。 方法 我们回顾了 4 8例 4 9个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GDC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 ,对术前、术中护理进行总结。 结果  4 7例 4 8个颅内动脉瘤栓塞成功 ,1例死亡。完全栓塞 (>95 % ) 2 2个 ,大部分栓塞 (80 %~ 95 % ) 12个 ,部分栓塞 (>79% ) 5个。 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细致的术前、术中护理是手术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9.
自从支架辅助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技术问世以来,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提高。2003年12月—2006年5月,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采用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40例共41个宽颈或夹层颅内动脉瘤患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直径〉2.5cm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动脉瘤。在临床上,巨大动脉瘤虽仍可分为破裂动脉瘤和未破裂动脉瘤,但后者的年破裂率显著高于直径〈1.0cm的动脉瘤(年破裂率为0.5%~1%),且破裂后病死率高。在确诊的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中,年出血率达8.6%,5年内的出血率〉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