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对医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有关父母养育方式及其对人格特质的影响国内外均有一些研究。国内钱铭怡等对中学生研究发现 ,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受到父母的过度干涉与保护且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度干涉与保护可能是子女某些不良人格特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1] 。黄悦勤等对中学生的研究认为人格偏离得分与父母拒绝、过度保护因子呈正相关 ,而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呈负相关[2 ] 。刘宝花对大学生神经症患者研究认为神经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趋向拒绝型、偏爱型、过度保护型[3 ] 。Benjaminsen .S等对企图自杀者的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及早年丧亲…  相似文献   

2.
47例胃性服刑罪犯MMPI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犯罪和个性的关系问题 ,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重视 ,世界上具有影响的研究者之一—Eysenck采用自己编制的艾森克人格问卷 (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aire ,EPQ)研究结果认为 ,造成青少年犯罪诸因素中 ,主要与冲动性相联系的心理变态倾向关系密切[1] 。Hathaway和Monachesi合作 ,开创了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应用于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先例[2 ] 。本研究将已标准化的中国版本MMPI问卷应用于我市某监狱服刑罪犯 ,目的在于了解罪犯的人格特征 ,为犯罪行为的预防与矫正提供心…  相似文献   

3.
<正>关于人格的研究已经有很长一段历史,从现代人格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开始,距今已有八十多年。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格的界定各不相同。其中,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格是外部与内部自我的外延[1]。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地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2]。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人格是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3]。学者肯卜夫认为,人格是人对环境进行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每年有近120万出生缺陷的新生儿,大部分的先天性心脏病病因仍无法确定,但目前认为遗传与环境互作为重要因素[1]。心脏发生是基因网络精确互作和调控的产物,影响着细胞的分化,迁移,增殖和凋亡等方面生理状态[2]。心脏作为胚胎发育过程中最先形成的器官,其发育受到繁杂的信号网络调控,  相似文献   

5.
十余年来,由于精神疾病诊断系统(DSM)的影响,关于人格障碍的研究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格障碍的诊断已从主观推测逐渐发展到建立比较明确的诊断标准[1]。但是,目前DSM-1V中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的制定,主要基于人格心理学原型理论中的特质学说,各型人格障碍的特质可有部分重叠,使人格障碍诊断的信度及效度不理想。18维度人格测量表是通过因子分析研究而成的[2]。有人应用此量表对人格障碍患者及普通人群进行测试[1].证实人格特征的核心结构在两组人群中是相同的,而普通人群的人格特征仅在程度上有异于人格障碍患者。为检测这一量表是…  相似文献   

6.
<正>学校适应是指个体在学校背景下的学习、行为、情感和人际等方面的综合适应能力[1]。作为衡量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适应不仅影响着学生当前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其毕业后的社会适应[2]。研究发现,大学生学校适应既与个体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等内在因素有关,也与个体同伴关系、社会支持等外在因素有关[3]。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遭遇逆境或重大困难时,有助于维持其良好适应的重要保护因素[4]。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人,能够更轻  相似文献   

7.
王洪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17-818,816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well -being ,SWB)是心理学长期关注的课题之一 ,其中区分SWB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认知成分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 (按照主观决定的标准对人的生活的评价 ) ,而情感成分指个体的(实际的或理解的 )快乐平衡 (愉快与不愉快的平衡 )。过去的研究表明SWB的两个成分受人格[1 ] 和文化[2 ] 的影响。虽然文化心理学家承认生物的抑制作用[3] ,人格心理学家也承认文化对行为的影响[1 ] ,但其是将人格与文化分开来研究的。一、主观幸福感的人格和文化研究回顾1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人格研究①影响主观幸福感的…  相似文献   

8.
692名高等师范生毕业前16PF测评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格因素密切相关[1 2 ] 。人格是人类心理行为的基础 ,人格特征影响人对外界的认知过程、调节机制和行为方式 ,因此 ,人格的面貌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潜能开发和对社会的适应状况。应届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状态是其人格素质的综合反应 ,也体现了高校育人环境对在校大学生人格完善与健全的促进与影响。研究大学生毕业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 ,可为大学生毕业后能够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以适应社会需求提供依据 ;更重要的是为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1 对象和方法1.…  相似文献   

9.
<正>孤独症是一种以重复刻板样行为和社交缺陷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高的特点使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中国与西方国家孤独症的发病率相似,约为1%,位于儿童精神疾病的前列[1]。目前认为孤独症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病因复杂,具体机制尚不明确。随着研究的深入,自噬在孤独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阮彩莲 《解剖科学进展》2013,(6):583-584,586
<正>[1]医学研究表明:焦虑症和抑郁症并不是一般的情绪问题或性格问题,而是具有生物特征的疾病,受到先天遗传、早期神经发育异常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产生疾病的具体表现为:情绪低落、感觉和思维迟钝、反应较慢、孤僻、人际交往缺失,病情严重时会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我国在对大学生进行[2]的调查中得出:有25%的大学生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因此,抑郁和焦虑被称为心理杀手,使社会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