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制半夏、黄芩、干姜、党参、炙甘草、黄连、大枣7味药物组成。原治柴胡汤证误下,痰气互结、升降失常,心下痞满不疼、呕吐不利等。方中重用半夏和胃消痞,降逆止呕为主,干姜协助半夏辛苦散结以和阳,为辅药。黄连、黄芩苦降泻热以和阴,佐以党参补虚,使以甘草、大枣扶正以祛邪,又可调和诸药。综观全方,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用以顺其升降,补泻同施以调其虚实,使胃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之《伤寒论》中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组成的主治寒热错杂心下痞的方剂,为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阴阳并调的名方。笔者现就近几年来代表使用该方剂治疗不同类型的消化道疾病的功效作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方出《伤寒论》,原书用治少阳小柴胡汤证因误用攻下反成的虚痞证。虚痞是由于误下损伤中气,少阳之邪乘虚而入,结于中焦胃肠间所形成。由于中焦气机受阻,形成阴阳失调、上下不通、寒热互结、虚实挟杂、胃失和降、不能升清降浊的复杂情况,此时如单纯采用或攻、或补、或清、或温、或升、或降等法都不适宜,所以半夏心汤寒热并用,以清热祛寒、补泻并举以调其虚实,寒热平、虚实调则阴阳和,同时又重用辛开苦降并举之法以顺其升降。干姜、半夏合用可辛开散结、降逆止呕以和阴,黄连、黄芩配伍可苦降泄热以和阳,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组成,该方寒温平调,辛开苦降,具有消痞除满之功。是和解少阴之代表方剂之一,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甚广。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98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仲景<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三泻心汤”之首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甘草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之功效.笔者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治疗慢性胃炎98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由制半夏、黄芩、干姜、党参、炙甘草、黄连、大枣7味药物组成.原治柴胡汤证误下,痰气互结、升降失常,心下痞满不疼、呕吐不利等.方中重用半夏和胃消痞,降逆止呕为主,干姜协助半夏辛苦散结以和阳,为辅药.黄连、黄芩苦降泻热以和阴,佐以党参补虚,使以甘草、大枣扶正以祛邪,又可调和诸药.如此,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用以顺其升降,补泻同施以调其虚实,使胃气得和,升降复常,则痞满吐利等症可愈,对调整消化系统特别是胃肠功能有特殊效果.笔者在临床上常用于以下病症.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为少阳误治导致虚痞而设的名方。由半夏、黄连、黄芩、人参、干姜、炙甘草、大枣七味药物组成,为辛开苦降、调和阴阳、促进脾胃运行正常的方剂。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胃肠疾病及其它慢性病的调理。  相似文献   

8.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该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的特点。对半夏泻心汤治疗痞塞中焦证、反胃、慢性泄泻、呕吐、眩晕等病证进行临床疗效机理分析。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泻心汤类方之首方,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组成,具有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之功效。笔者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应用本方为主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获得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本方用半夏三钱(9克),黄连一钱(3克),黄芩、干姜、炙甘草、人参各二钱(6克),大枣四枚,水煎,分三次温服。治疗半表半里的小柴胡汤证被误下,中焦气化失常,出现胸中痞满、发热而呕、饮食不下等症。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泻热而降阳,干姜、半夏辛温散痞而和阴,再加人参、炙甘草、大枣以补益被下药误伤的脾胃之气,使阴阳升降恢复正常,自然上下交通,痞满呕逆都可痊愈。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11.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9条,原为小柴胡汤误下三种变证之一而设,即"……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可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亦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宜半夏泻心汤."方由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组成.全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调补中焦,被历代医家广泛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2.
半夏泻心汤系张仲景《伤寒论》之方,功用: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主治胃气之和,心下痞满,干呕或呕吐,肠鸣下痢,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本方用黄连、黄芩之苦寒降泻除其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之
  甘温益气补其虚。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证悉平。本人在临床中,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和其他专科疾病取得很好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七味组成,具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效,方中黄芩、黄连苦寒,降火除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寒,参草、大枣益气补虚.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等七味药组成,为张仲景所创。《伤寒论》用于少阳证误用攻下,心下痞“但满而不痛者”。《金匮要略》用于“呕而肠呜,心下痞者”。历代医塞多以“寒热互结”、““寒热错杂”解释其病机,对其所治证则认为与生姜、甘草泻心汤大同而小异,即呕、  相似文献   

15.
浅谈《伤寒论》之脾胃升降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 ,是机体赖以维持平衡的重要调节机制 ,在气机升降的功能活动中 ,脾胃的升降至关重要 ,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 ,居于中焦 ,通连上下 ,为升降之枢纽 ,本文试就《伤寒论》中有关脾胃升降内容作一浅析。1 脾胃不和 ,寒热错杂 ,辛开苦降  对脾胃不和 ,寒热错杂之证 ,仲师以黄芩、黄连苦寒泄热 ,人参、甘草、大枣之甘补中州之虚 ,半夏、干姜辛温散寒 ,尤黄连与干姜配伍独具匠心 ,干姜祛寒 ,而且辛能开结散痞 ,黄连清热 ,而且苦能降浊化湿 ,热清则胃降 ,湿化则脾升。论中 149、 15 7、 15 8条 (本文引用《伤寒论…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出自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方由"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共7味药组成.具有辛开苦降,清热温寒,补虚泻实,调畅气机,调和阴阳之功效,是治疗寒热互结,虚实夹杂痞证的代表方剂,是临床治疗各种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常用而有效的方剂,刘渡舟教授称其"实为内科治疗胃病开辟了法门".古往今来医家对该方的研究从临床到实验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对于方中究竟哪味药是君药一直争论不休,至今尚无一公认的定论.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出自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方由“半夏半升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共 7味药组成。具有辛开苦降 ,清热温寒 ,补虚泻实 ,调畅气机 ,调和阴阳之功效 ,是治疗寒热互结 ,虚实夹杂痞证的代表方剂 ,是临床治疗各种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常用而有效的方剂 ,刘渡舟教授称其“实为内科治疗胃病开辟了法门”。古往今来医家对该方的研究从临床到实验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对于方中究竟哪味药是君药一直争论不休 ,至今尚无一公认的定论。1 半夏为君药1 1 以药物性味功效为依据 持本观点者主要以…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首载《伤寒论》 ,为五泻心汤之一 ,《伤寒论》载此方以治“伤寒五六月 ,呕而发热 ,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到了唐代 ,著明医药学家孙思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继承并扩展了此方的临床功能 ,从而又将此发展成为治疗小儿泄泻的一个重要方剂。观该方之组成 ;乃是以半夏和胃止呕 ,散结消痞为君药 ;干姜辛开祛寒以和阴 ,黄连、黄芩苦降泻热以和阳为臣药 ;人参、大枣、甘草扶正祛邪 ,使中气得复为佐。孙氏正是抓住了此方寒热并用 ,协调阴阳之功能与“夫泻之本 ,无不由於脾胃……若饮食失节 ,寒湿不调以致脾胃…  相似文献   

19.
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组成。此方载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主治邪热内结于少阳、阳明,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闷或心下痞硬,呕不止,郁郁不乐,微觉烦闷,大便不解或胁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方中柴胡和解少阳热邪,大黄荡涤阳明结热,同为主药;黄芩退热解渴助柴胡以和解少阳,枳实疏通理气配大黄以清热结,白芍安脾敛阴,与枳实、大黄同用能治腹中实痛,配枳实、柴胡以调和全身气血,配黄芩、大枣能治胁热下利;半夏和胃止呕,消痞散结;姜辛散而枣甘缓,调营卫而行津液。诸药合用,既能解…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源出《伤寒论》,此方本治误下伤中、邪气内陷、寒热互结心下,致气机不利的“心下痞”。此证以呕为特征,故用半夏为主药以降逆止呕,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既用芩连苦寒泄热,又用姜夏辛温散寒,“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故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使”(《医方集解》)。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以恢复脾胄升降之机,消除痞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