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新会区戒毒所吸毒人员HIV、HCV和梅毒的检测,了解吸毒人群经血传播疾病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新会区2011年戒毒所的436例吸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取静脉血的方法抽取血样,进行HIV、HCV和梅毒抗体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436例吸毒人员HIV感染率为3.4%(15/436),HCV感染率为36.9%(161/436),梅毒感染率为9.4%(41/436)。HIV、HCV的感染途径以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为主。结论被调查人群中存在血源性疾病传播和流行的风险,应加强对吸毒人群的监测,同时开展防病知识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以降低HIV、HCV和梅毒在该人群中的传播和扩散,控制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的蔓延和流行。  相似文献   

2.
吸毒人员是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也是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源头人群和桥梁人群.2007年4月,我们根据浙江省吸毒人员监测方案,对台州市强制戒毒所在所戒毒人员进行横断面调查,以了解我市吸毒人员人群特点、高危行为和艾滋病感染情况,为我市艾滋病防治和禁毒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在戒毒所进行艾滋病咨询及心理干预对吸毒人群戒毒的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以面对面询问方式,对戒毒所内的吸毒人员进行干预前后调查。结果261名吸毒者接受了干预前问卷调查,其中132例自愿参与咨询、接受心理干预,并做了干预后调查。干预后吸毒人群对艾滋病防治、性传播疾病、自愿咨询检测知识知晓率均明显提高;自愿咨询检测利用率、性病就诊行为好转率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在戒毒所开展咨询与心理干预,可以提高吸毒人群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改变相关危险行为,在戒毒所对吸毒人群开展艾滋病咨询与心理干预是预防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贵阳市300例吸毒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4种传染病的感染率,了解这几种传染病在吸毒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吸毒人群中这几种疾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300例吸毒人员进行采血检测Anti-HIV、Anti-HCV、HBsAg及梅毒抗体。结果:300例吸毒人员中HIV感染率为2.7%,HCV感染率为60.0%,HBV感染率为2.0%,梅毒感染率为16.7%;所有HIV感染者均合并感染HCV及梅毒3重感染。静脉注射毒品者中HCV感染率高于口吸吸毒者。结论:贵阳市吸毒人群中HIV、梅毒、HCV感染率较高,静脉注射毒品是HCV传播的高危因素,应加强对此群体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5.
2004年贵阳市戒毒所内吸毒人群AIDS流行病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健 《贵州医药》2005,29(11):1036-1037
为摸清贵阳市吸毒人群HIV感染率,加强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发现力度,2004年8~9月,在省卫生厅的统一布署下(GAP项目),我们对贵阳地区8所戒毒所内所有吸毒人员进行了AIDS流行病学监测,现将2004年贵阳市戒毒所内吸毒人群AIDS流行病学监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岑溪市吸毒人群的艾滋病感染状况,为吸毒人群艾滋病、性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操作手册(2012)》方案,采用统一的问卷调查表,调查2012年4—7月新入岑溪市戒毒所的戒毒人员及部分社区吸毒人员250名的人口信息及相关行为特征,采集血样检测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感染情况。结果调查对象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33.76±8.42)岁,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2.1%,最近1个月注射过毒品人数70.6%,最近1年63.6%的调查对象有过商业性行为,安全套坚持使用率42.8%。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67.2%、10.8%。结论当地吸毒人群存在艾滋病、性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健康教育、针具交换、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7.
吸毒人群性病、HIV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吸毒人群性病、HIV/AIDS感染情况。方法·· :对来我院戒毒的208例吸毒人员性病、HIV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梅毒12例 (5.77 % ) ,淋病47例 (22.60 % ) ,非淋病性尿道炎26例 (12.50 % ) ,HIV感染者6例(2.89 % ) ,性病、HIV的感染率为43.75 %。结论··:来我院戒毒的吸毒人员性病、HIV感染率较高 ,建议在戒毒场所建立性病、HIV/AIDS监测室 ;重视对吸毒人群中性病、HIV/AIDS的治疗 ;广泛开展性病、HIV/AIDS的预防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某市1 204例吸毒人群的艾滋病流行病学特点,为制订针对该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统一编制的健康状况调查表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于2008~2010年对某社区、戒毒所等随机抽取的1 204例吸毒人员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1 204份,回收1 204份,有效回收率100%.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率为1.7%.高危人群以男性、18~4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无业人员为主,危险因素主要有针具共用、无套性交、商业性交易等可能导致艾滋病传播流行的因素.该人群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预防知识知晓率高,均大于90%,但是接受过艾滋病相关预防服务的比例较低,仅为1.2%.结论 该市吸毒人群中的HIV感染率较低,但是危险行为因素仍然存在,知信行不一致,存在较高的感染HIV的机会.应该加大干预力度,控制艾滋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遂宁市船山区吸毒人群HIV感染率和艾滋病相关行为特征,为制定遂宁市船山区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2008年在船山区吸毒人群进行行为监测和HIV血清学监测。结果:HIV抗体阳性率0.5%,均有注射吸毒史,吸毒人员存在与别人共用注射器,吸毒者安全套使用率不高,吸毒人员接受过针具交换、美沙酮治疗、艾滋病咨询等相关干预服务的比例较低。结论:吸毒人群存在HIV感染流行加快的潜在因素,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实施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0.
西昌市吸毒人群中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琼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8):1948-1948
艾滋病病毒 (HIV)、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等是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3种为主要传染途径而感染的性传播疾病。而吸毒人群是以上4种疾病的高危人群。西昌市自1995年发现HIV感染者以来、HIV感染者逐年增加 ,为了解西昌市吸毒人群中HIV、HBV、HCV、梅毒感染情况 ,西昌市卫生防疫站于2003年对在戒毒所强制戒毒的190例吸毒者过行血清学及流行病学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资料 :2003年在拓荒、马平坝戒毒所190例戒毒人员分别采取静脉血3~4ml静置分离血清于 -20℃冰箱保存 ,用酶联免疫法 …  相似文献   

11.
阳泉市是山西省世界银行贷款卫生Ⅸ项目市。2004年经申请被山西省卫生厅列为吸毒人群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监测哨点,为及时掌握本市吸毒人群的HIV感染状况,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2004—2005年在阳泉市强制戒毒所对被强制戒毒的381名吸毒人员进行了HIV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戒毒所内被监管人员的艾滋病(AIDS)流行规律和特点,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提供科学依据,以进一步控制人群中乃至普通人群的艾滋病病毒(HIV)流行和蔓延。方法:由珠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每年定期到珠海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抽取新入所的目标人群的血液标本,检测HIV抗体。用专门设计的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对HIV抗体阳性者进行艾滋病相关行为学和人口学调查。结果:2008~2010年,共检测803人,检出HIV阳性者25例,总阳性率为3.11%。其中以中、年轻男性、低文化程度、本省人口居多。通过静脉吸毒途径感染的占一大半。结论:应定期进行HIV的检测,并长期坚持开展性病艾滋病知识宣传干预活动,以降低高危人群的新发感染。并加强对监管工作人员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和安全防护技能培训,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吸毒是导致艾滋病病毒(HIV)传播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有效遏止艾滋病快速增长的态势,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作为收治艾滋病病毒毒感染者最为集中的戒毒场所,如何将这些政策和措施有效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是现阶段必须思考并付诸行动的重要工作。笔者结合戒毒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强制戒毒所内设置艾滋病隔离治疗区相关问题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昆区吸毒人群艾滋病、梅毒及丙肝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本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和干预措施及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403名哨点监测吸毒人员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同时采血进行HIV、梅毒及丙肝检测。结果调查的403名人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62.68%,HIV感染率为0.50%,梅毒感染率为1.99%;丙肝感染率为26.05%。人群中注射吸毒占57.82%,共用注射器吸毒者占22.75%,有多性伴行为占15.63%,安全套使用率为34.58%。结论本区被调查的吸毒人群中,艾滋病、梅毒感染率较低,丙肝感染率较高。吸毒人群中艾滋病有广泛流行的潜在危险。这要求必须加强吸毒人员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实施行为进行干预,做好艾滋病哨点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男性感染HIV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强戒人员”)对于HIV/AIDS防治和吸毒、戒毒的相关认知行为。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20名男性感染HIV强戒人员进行半结构式的深入访谈,了解强戒人员对于HIV/AIDS防治和吸毒、戒毒的相关认知行为,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20名受访者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6人,除感染HIV以外20人全部患有其他慢性疾病,文化水平高于强戒人员总体水平,健康素养水平较高;对HIV/AIDS虽有正确认识,仍缺乏应有的重视,对感染HIV没有困扰,总体健康状况不佳,共病精神障碍比例高;缺乏警惕性,误入吸毒之路,能够正视毒品的危害,希望戒毒,小部分被访者戒毒动力不足。结论:男性感染HIV强戒人员HIV/AIDS防治和吸毒、戒毒的相关认知行为不利于HIV/AIDS的防治与戒毒工作,相关医务人员和戒毒所应开展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引导这部分强戒人员防病治病,出所后远离毒品并在防治HIV方面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美沙酮戒毒和维持疗法的益处 目前国内许多自愿戒毒所普遍采用美沙酮用于戒毒治疗.从表面上看,不少人都认为美沙酮用于戒毒治疗,对吸毒者没有什么痛苦,服药之后,吸毒者照常可以进食或娱乐活动,如同正常人一样. 美沙酮维持疗法,从理论上讲,它可以减少吸毒者艾滋病的相互传播,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又可能减少吸毒的发生率和吸毒人员的犯罪率而维护社会治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桂西吸毒人员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及HIV感染有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广西西部地区三县一市的478例吸毒人员进行了调查和血清HIV抗体检测。结果:在478例吸毒人员中共检出HIV感染者250例,HIV感染率为52·30%。与HIV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静脉注射吸毒及共用注射器,其中有静脉注射毒品史者的HIV感染率远高于非注射者(67·87%/4·27%,P<0·001),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者高于无共用者(70·08%/29·92%,P<0·001);有婚前或婚外性行为者HIV感染率高于无婚前或婚外性行为者(66·98%/40·3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广西百色地区吸毒人群HIV感染率高。静脉注射吸毒是HIV感染的高危因素;也存在性行为传播的危险性。应该采取预防措施,防止艾滋病病毒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认识与研究静脉注射毒品与艾滋病迅速传播的关系,为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我所1996年7月―2005年3月收戒的795例药物滥用者进行HIV血清抗体检测,并采用《药物滥用监测登记表》及自行设计的《艾滋病、性病知识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HIV血清学检测抗体阳性反应26例,全部为静脉注射毒品(IDU)滥用者,并有经常共用注射器具史,所有病例对引发艾滋病传播的途径缺乏认识。结论:IDU已成为我国吸毒人群中HIV传播的主要途径。各家戒毒机构在今后的戒毒工作中对在所吸毒人员开展降低危害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吸毒人员特别是IDU吸毒者的常规HIV抗体检测,以监控HIV流行趋势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敏  梅林 《临床医药实践》2005,14(4):295-296
吸毒人群是梅毒、艾滋病的高发人群。为了更好地控制梅毒、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的传播,我们按照统一的方法对太原市两家戒毒所的吸毒人员进行了连续4a的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自1983年艾滋病病毒首次感染我国公民,截至2004年底,中国内地累计报告HIV感染者106990例,AIDS病例23955例[1].全国累计报告的病例数据显示,静脉注射吸毒人群中共用注射器的比例平均为50%,最高达98%;共用注射器人群HIV感染率很高,一般为30%~60%[2].因此,如何减少静脉注射吸毒者HIV感染率已成为戒毒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