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院2006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潘国宏 《安徽医药》2007,11(9):855-856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不良反应.由于近几年药物产品的不断增多,而对于药物的性能作用,毒副作用未能深入了解,滥用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使患者极易产生抗药性及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4120例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探讨骨髓抑制发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肿瘤药物,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度我省4120例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20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中,铂类、植物来源抗肿瘤药物及其衍生物、其他抗肿瘤药及辅助治疗药物报告数较多。消化系统是发生不良反应累及最多的系统,其次是血液系统、皮肤及其附件。血液系统损害以骨髓抑制为主,骨髓抑制报告数最多的药品是顺铂,其次是多西他赛、吉西他滨、紫杉醇等。结论应加强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重视骨髓抑制产生的危害,促进合理用药,预防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2010年我院61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H)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 对2010年收集到的61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用药情况、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引发药品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药物为抗感染药物(267例)与中药制剂(70例).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有237例(38.41%);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125例(20.26%).新的药品不良反应88例,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62例,其中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8例.结论 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4.
药物流行病学方法贯穿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始终,从评价药品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挖掘信号,确认信号,到采取措施,验证措施的有效性的全过程.本文对药物流行病学、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着重探讨了药物流行病学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常规应用,旨在促进药物流行病学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药品不良反应的民事责任和救济机制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益峰  杨立英 《安徽医药》2007,11(4):379-381
药品不良反应是在正常使用合格药品时产生的有害或意外反应.因药品不良反应导致患者严重损害的,相关主体应对受害人进行赔偿.在我国现行法律中,药品不良反应法律责任属于侵权法中的公平责任.我国应及早建立和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救济机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基金制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药物因素、使用因素、患者因素三个方面阐述了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以期引起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束芳 《中国药业》2005,14(9):7-7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对人体有害的反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对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重要意义.我国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必须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主体是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可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是医疗机构的一项法定工作任务,绝非可有可无.  相似文献   

8.
我院13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医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月上报的132例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报告人职业分布,患者性别、年龄分布,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引起药品不良反应药品类别分布,可疑抗感染药物分布及药品不良反应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2例报告中,女性发生率略高于男性;7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率(28.79%)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药品不良反应损害以全身性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胃肠系统损害占较大比例;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68.94%)和口服给药(28.03%)为主;抗感染药物和中成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多.抗感染药物中氨基苷类、林可霉素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频率较高,居前3住的药物为依替米星、克林霉素、头孢唑林钠;新的及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占16.67%.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是医院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医、护、药、管各类人员共同努力,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尽管非处方药 (OTC)是经过医药学专家严格遴选 ,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定批准的药物 ,但“是药三分毒” ,较为安全只是相对的 ,如果使用不当 ,引起不良反应也会导致严重后果。1 引起OTC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药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当利用其中之一种或几种作用治疗疾病时 ,其他药理作用便成为副作用 ,由此引起不良反应。机体存在个体差异 ,使药物不良反应在某些人身上容易产生 ,另一些人则不产生。生产、生活环境 (空气、土壤、水、食物、饮料、化妆品等 )也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此外 ,还有以下影响OTC不良反应的因素。1.1 购买OTC时存在错误观念 随着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 ,处方药的广告只允许在刊物上对医药专业人群宣传 ,非处方药则可在电视、电台、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上做广告。有些患者错误地认为做广告的药品就是好药 ,购药时 ,过分依赖广告。其实 ,药品广告宣传的适应证是讲药品功能 ,在实际用药中并不一定适合每个患者 ;企业药品广告惜字如金 ,极力突出药品的特点和疗效 ,对不良反应很少提及或有意回避 ,靠看广告用药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危害。1.2 OTC本身存在不完善 目前 ,OTC的来源有两类 :一是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1158例精神科药品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总结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19年1月—2021年12月江西省精神病院上报的1158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品种类、药物不良反应涉及器官或系统、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前10种药物及其主要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2008年和2009年的50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40.20%;静脉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占67.00%;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60岁以上最多,占43.80%.结论 医院应重视并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合理用药,尽量遴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有害的反应。近年药物产品不断增多,滥用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2004年卫生部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测管理法》实行ADR报告制度,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我院39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心慈 《安徽医药》2009,13(10):1298-130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促进l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收集到的397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7例不良反应的产生主要与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广泛使用、静脉滴注,以及老年患者有关,不良反应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的监测,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和用量过程中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有害反应,进而造成机体产生某些病理性变化。“药物过敏反应”是指特异体质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多种异样临床病态表现,与药物剂量无关,有时极小量药物可引发严重不良反应。药物过敏反应属药物不良反应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迪月 《医药世界》2002,(9):21-23
国家药监局副局长邵明立在一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会议上援引WHO的统计资料:发展中国家住院病人中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住院病人总数中的5%是因药物不良反应入院的。 国家药监局2001年6月发布公告,将不定期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以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依法对上市后药品进行再评价,对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疗效不确切的药品采取警示、修改使用说明书或停止生产、销售、使用的紧急措施,直至撤销批准文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定义及范畴,厘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概念。方法回顾"监测"的语源学,以及作为术语在疾病监测或公共卫生监测中的定义和范畴;回顾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历史与实践,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对其的影响;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警戒"与"药物流行病学"的概念框架。结果"监测"的目标是有危害可能的趋向。"持续"、"系统"、"收集"、"分析"、"解释"、"传播"是术语"监测"的基本元素。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从药物获批上市即开始,收集的数据不仅涉及药物的性质,还涉及药品标准、药品生产、药品储存和药品使用。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结论建议定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为:一项以药品不良反应为目标的公共卫生项目,由一整套持续、系统性地收集、归整、分析和阐释药品对人体的危害方面的数据(包括相关的志愿报告、电子医疗记录和实验室记录等)并及时向所有应该知道的人(监管部门、医务人员或/和公众)反馈的过程组成。目的是认识药品安全问题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鉴别、评价、认识和交流药品非预期的有害作用,进一步认识药品的获益-风险的属性,防范或使药品的有害作用最小化。  相似文献   

17.
蒋国忠 《淮海医药》2010,28(1):58-5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产生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医院19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6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总数的72.45%(142)例;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较多,占总数的23.98%(47例);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最为常见,占总的42.86%(84例)。结论应当充分重视药品的不良反应,加强对药品的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力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尽量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药品不良反应是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旨在探讨药师在预防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中的作用。通过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及药物警戒相关知识,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预防、监测和报告。发挥药师专业优势,开展药物监测、促进安全、合理用药,提高生命质量,药师在预防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所谓"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药理学中,因使用某种药品导致的身体及心理不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等,是非治疗所需要的反应,包括用药所致的心理不愉快及身躯不适反应。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概念,药品不良反应,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通过对我院392例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指出了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王宗敏  吴晓明  颜敏 《中国药事》2007,21(8):578-58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命质量和健康需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药品在治疗保健过程中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由此对生命健康带来的危害,希望通过药品不良反应(以下简称ADR)监测减少药物伤害,更加科学有效地防病治病.而政府管理部门则肩负着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避免用药人群发生群体性药害事件、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和症状的加重、最大限度保障用药安全的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