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预后。方法总结我院2005~2010年共收治的60例GCT病例资料。结果 60例GCT患者中男女比为1∶2.2,平均年龄41.7岁。肿瘤易从周围组织分离,并完整切除。肿瘤主要由单核细胞组成,伴数量不等的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炎性细胞及含铁血黄素。结论 GCT是发生在关节和滑囊内或沿腱鞘生长的良性肿瘤,以中年女性多见。手术切除是治疗GCT的主要方法,多中心生长和骨侵犯是其易复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报道84例骨巨细胞瘤(GCT),20~39岁患者占75%,95.2%位于长骨,其中膝关节附近占64.3%。X线表现为长骨骺端偏心位溶骨性病变。63例随访1~16年,33例复发(52.4%)。按照Jaffe病理分级,Ⅰ、Ⅱ、Ⅰ~Ⅱ和Ⅲ级的复发率各为66.7%、40%、44.4%和50%。Ⅰ~Ⅱ级和Ⅲ级肺转移各为2例和1例。结果表明分级与预后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50g葡萄糖负荷实验(GCT)血糖值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产前检查孕妇行GDM筛查、详细记录孕妇年龄、孕产次、身高、孕前体重及行GCT时体重、行GCT的孕周、不良孕产史、家族史、本次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情况等。分析GCT值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1.GCT阳性率24.01%,确诊GDM 15例,G IGT 61例,GDM和G IGT患病率分别为2.57%和10.46%。GCT阳性者中存在糖耐量异常者占(76/140)54.29%。若取8.3mmol/L为GCT切点,将减少25.71%的OGTT检查率而能发现100%的GDM和91.8%的G IGT。2.GCT假阳性共64例,其中小于32w者23例,在32~34w进行了重复筛查,发现GDM 1例(4.35%),G IGT 4例(17.39%)。3.GCT值与体重、BM I、孕期增重正相关。GCT血糖值与G IGT和GDM的发生率正相关。4.GCT阳性组早产和羊水过多发生率分别为8.57%和7.86%,显著高于GCT阴性组的2.27%和1.35%(P<0.001)。结论GCT值本身具有临床意义,应重视对GCT假阳性的重复筛查:GCT假阳性也是围产不良结局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
根据第四次全国淋巴瘤学术座谈会制订的成都工作分类方案,对西安市、渭南地区部分单位1972~1984年间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本组253例中,男性157例(占62%),女性96例(占38%)。好发年龄在31~60岁组共128例(占51%),其中31~40岁  相似文献   

5.
乳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MLMG)较少见,本院共诊治4例,现报道如下,并对国内84例文献资料进行复习分析。1 临床病理资料(见附表)2 讨论PMLMG占全部乳腺恶性肿瘤0.04~0.53%,本组占0.57%。84例文献中发病年龄7~71岁,平均38.4岁。PMLMG双乳均可发生,右侧多于左侧,也可同时受累,文献组共见9例(10.7%)。本病男性罕见,文献组共4例。  相似文献   

6.
<正> 本文总结收治的319例阴茎癌。患者年龄15~89岁,平均84. 5岁,其中40~59岁共189例,占59. 25%。农民223例占69. 90%,工人46例,其他50例。经长期随访,总5年生存率79. 85%;10年生存率76. 14%。阴茎部分截除术与全截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50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对孕妇进行糖尿病筛查,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病情况,探讨其高危因素及合适的筛查时机。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0年9月~2004年1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行GCT的1109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诊断为GDM者97例,发生率为:8、74%。筛查孕妇按年龄分成〈25岁、25~29岁、30~34岁、≥35岁4个年龄段,不同年龄段的平均空腹血糖、平均1h血糖、GCT异常率、GDM阳性率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其阳性率升高。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IM)不同将孕妇分成〈25及≥25共2组,2组间平均空腹血糖、GCT异常率、GDM阳性率有显著差异,肥胖组阳性率高。按不同的筛查孕周分成6组,各组间空腹血糖、1h血糖、GCT异常率及GDM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GDM是一种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有较高的发病率,年龄大、孕前肥胖是其独立的高危因素,妊娠各个时期的筛查阳性率相同,均可做GCT,但是妊娠早、中期筛查更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妊娠晚期可再做补充或复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CT血管成像(CTA)及图像融合技术研究活体状态下胃结肠静脉干(GCT)解剖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医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术前诊断为胃癌、胰腺癌或右半结肠癌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39~83(68±10.1)岁。80例均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将原始图像进行CTA和CT结肠成像(CTC)重建,并将图像融合,得到血管及肠道的三维图像。观测指标:(1)GCT的长度、管径、走行及其GCT的组成;(2)中结肠静脉汇入上级静脉的分布情况;(3)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汇入上级静脉的分布情况。结果 (1)69例(86.25%)患者出现GCT,长度为2.5~25.2(9.2±3.6)mm;管径为3.3~7.2(4.8±0.9)mm。GCT均自腹侧至头侧向右走行,其属支共有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4个来源。其中,35例(50.73%)由胃网膜右静脉和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构成“2支”型或“3支”型胃结肠干,7例(10.14%)由胃网膜右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构成“2支”型胃胰干,27例(39.13%)由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构成“3支”或“4支”型胃胰结肠干。(2)77例患者出现中结肠静脉,其中53例(68.83%)汇入肠系膜上静脉,20例(25.97%)汇入GCT,2例(2.60%)汇入肠系膜下静脉,2例(2.60%)汇入脾静脉。(3)46例(57.50%)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直接汇入肠系膜上静脉;34例(42.50%)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参与了GCT的组成,其中汇入胃网膜右静脉者12例,汇入右结肠静脉者10例,汇入胃网膜右静脉与右结肠静脉合干者7例,直接汇入GCT者5例。结论 CTA及图像融合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GCT血管解剖及变异,为临床腹部血管术前评估提供可靠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GCT)石蜡切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可行性以及端粒酶在GCT生物学特性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针对人端粒酶hTERT寡核苷酸探针序列, 对27例GCT石蜡标本进行原位杂交, 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27例GCT中8例hTERTmRNA表达阳性, 石蜡切片中基质细胞、部分多核巨细胞hTERTmRNA表达阳性。结论: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GCT石蜡切片中hTERT表达, 证实GCT中可能存在肿瘤性巨细胞。  相似文献   

10.
脑电地形图是脑生物电信号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第二次处理后的一种以图像形式 ,直观醒目 ,能定量定位地显示大脑机能变化的一种新的测量方法 ,本文分析了 90例脑梗塞病人的脑电地形图特点 ,并通过与头颅CT的比较 ,对其作初步评价。1 资料与方法90例诊断均符合 1 978年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会议诊断标准。男 76例 ,女 1 4例 ,年龄 2 5~ 80岁 ,平均 59.4岁。均经头颅CT扫描 ,有梗塞灶 78例 (占 86.7% ) ,其中单灶50例 ,多灶 2 8例 ,CT未显示病灶者 1 2例 (占 1 3.3% )。90例病人颅脑C共检出梗塞灶 1 2 0个 ,其中内囊 ,基底节部位 56个…  相似文献   

11.
服有机磷农药自杀现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1979年至1988年十年间共收治服有机磷农药自杀者254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198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86岁。一、一般资料:年龄结构:20岁以下占16.93%(43/254),21~40岁占60.63%(154/254)。性别和职业:男性56例,占22.05%,女性198例,占77.95%;职业以农民最多,占92.91%(236/254),有机磷农药主要在农村使用,农民家庭普遍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MKK4 蛋白的表达与 1044A/ T 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90 例鼻咽癌患者,运用免疫组化法测定MKK4 蛋白的表达,以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检测其基因-1044A/ T 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鼻咽癌组织中MKK4 蛋白表达(-)为24.4% (22/90),(+)为15.6% (14/90),(++)为34.4% (31/90),(+++)为25.6%(23/90)。低表达(-/ +)患者共36 例, 1044AA 基因型占22 例(61.11%),AT 基因型占12 例(33.33%),TT基因型占2 例(5.56%),AT+TT 基因型共占14 例(38.89%);高表达患者共54 例,其中AA 基因型占38 例(70.37%),AT 基因型占15 例(27.78%),TT 基因型占1 (1.85%),AT+TT 基因型共占16 例(29.63%)。低表达与高表达发生T 基因变异无统计学意义(Z=0.323,P =0.747)。结论:MKK4 蛋白表达的高低与 1044A/ T 启动子基因多态性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小肠肿瘤比较少见,我室1955~1990年共收诊59例,占同期消化道肿瘤的4.65%。其中男性37例,女性22例,男女之比为1.68∶1,年龄4~72岁,平均44.6岁,良性肿瘤16例(27%)、恶性肿瘤43例(73%),分别占同期消化道良、恶性肿瘤的30.19%和3.53%。出现症状和体征者占90%,病程2天~15年,其中62%的病例病程短于半年。主要临床表现良性肿瘤顺次为腹痛、便血、呕吐、肠梗阻、肠套叠;恶性肿瘤顺次为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结直肠GCT患者的临床特征、肠镜表现、肿瘤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8例结直肠GCT中男性居多,平均发病年龄51.2岁。4例腹泻,2例便秘,2例无症状;肿瘤直径2~13 mm,平均6 mm;6处病灶位于近端结肠,3处病灶位于直肠。6例肿瘤行内镜下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下锲形切除术,1例为活检咬除。治疗后随访时间2个月~5年(中位数23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的证据。结论结直肠GCT内镜下大多表现为黏膜隆起,免疫组化染色可明确诊断,内镜下切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葡萄糖筛查试验在妊娠期糖尿病中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葡萄糖筛查试验在妊娠期糖尿病(GDM)中诊断价值。方法对2000例孕24w后的孕妇进行50g 葡萄糖筛查试验(GCT),血糖≥7.8mmol/L者进一步做糖耐量试验(OGTT)以明确诊断。结果 50g葡萄糖筛查试验异常者占总数21.05%,妊娠期糖尿病占总数2.30%,妊娠期糖耐量受损占总数5.66%。两者占50g GCT阳性者42.5%。结论对所有孕妇进行早期50g葡萄糖筛查试验,能及时发现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并对她们进行早治疗,重点监测,以减少母婴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我院342例住院和门诊哮喘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分析上海地区哮喘患者体外过敏原分布情况。1材料和方法1.1对象1.1.1 342例(男201,女141)哮喘患者均来自于上海市中医医院2009年11月~2012年5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年龄(1~90)岁,平均19岁。其中14岁以下占68.71%(235/342)。1.2方法取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采用瑞典PhamaciaUniCAP100 System荧光酶联免疫法进行分析。将血清样本、  相似文献   

17.
脑转移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国内报道其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6%~10%,我院自1980年~1997年间共收治脑转移瘤患者78例,约占同期脑肿瘤的7.5%。其中经开颅手术并获得病理结果的65例。现通过临床病案分析,对脑转移瘤的有关问题加以分析讨论。 一、临床资料 1.性别和年龄:65例中男44例(67.5%),女21例(32.5%)。年龄最小26岁,最大79岁,平均54.6岁。其中21~  相似文献   

18.
前房出血是眼球钝挫伤中多见的一种眼病。国内文献统计其发病率为 2 6 .90 %~ 5 5 .2 0 %〔1 ,2〕。我科于 1986~ 2 0 0 0年共收治外伤性前房出血 2 0 5例 ,占同期眼外伤住院患者 74 3例的 2 7.6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0 5例 (2 0 7眼 ) ,男 176例 ,女 2 9例。右眼 96例 ,左眼 10 7例 ,双眼 2例。 10岁以下 17例 ,11~4 0岁 15 1例 ,4 1岁以上 36例 ,最小年龄 6岁 ,最大年龄 6 7岁 ,平均年龄为 2 4 .1岁。职业 :学龄前儿童 6例 ,学生 5 6例 ,工人 70例 ,农民 2 7例 ,干部 2 8例 ,退休人员 5例 ,个体户待业青…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各种精神因素如抑郁、焦虑、精神紧张等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逐渐被医学界人士认识,特别是在消化道功能性疾病中,精神因素的作用已在其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现将笔者的浅析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本组共46例,女12例,男34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46岁,通过ZUNG自我评定焦虑量表(SAS)显示,T分<40分(正常)仅一人,占2%;41~55分者(轻度)11例,占24%;56~70分(中度)31例,占67%;T分>71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道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分析1例子宫颈GCT及1例外阴GCT的临床资料、组织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子宫颈GCT患者年龄38岁,因不规则阴道流血1年就诊。肿物位于子宫颈后唇,镜下肿瘤主要位于子宫颈肌层。外阴GCT患者年龄32岁,因发现外阴肿物1年,肿物增大2个月就诊。肿物位于右侧大阴唇,镜下肿瘤主要位于真皮及皮下。2例组织病理学特点相似,表现为增生的肿瘤细胞浸润邻近肌层或结缔组织,瘤细胞呈巢片状、条索状排列,瘤细胞体积较大,可见较多嗜伊红均质细颗粒。免疫表型:2例肿瘤细胞NSE、S-100、CD68及CD56均为强阳性,vimentin阳性,Caldesmon、α-inhibin和Sall-4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5%。肿瘤细胞胞质颗粒刚果红及PAS染色均呈阳性。结论GCT发生在女性生殖道者罕见,典型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结合免疫组化标记可以明确诊断,需与外阴及子宫颈的其它大细胞病变鉴别。GCT最佳治疗方案是外科手术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