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以上腹痛、腹胀、早饱、恶心、嗳气、烧心或进餐后加重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经生化、内镜和影像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的临床症候群。罗马III标准定义功能性消化不良符合以下一项或多项: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无可能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证据,过去3个月内出现症状,且诊断前症状应出现至少6个月。  相似文献   

2.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众多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1]),指以反复或持续上腹部疼痛或不适为典型症状,如餐后饱胀、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排便后不能缓解,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良性消化道疾病~([2])。该病全球发病率较高,但目前对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西医治疗主要有抑制胃酸药、促胃动力药、幽门螺杆菌根治  相似文献   

3.
王齐全 《临床医学》2002,22(7):21-2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间断或持续的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适感,与进食有关或无关,可伴有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反胃等消化不良症状,并持续4周以上,而无局部或全身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我院于1999~2001年对门诊及住院的152例FD患者观察了普瑞博思的疗效及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消化不良广泛的被用来概括一组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痛或不适、胀气、餐后饱胀、早饱、嗳气、反酸、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等。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很高,几乎人一生中均会出现消化不良。目前,大多数学者赞成RomeⅡ标准,即存在持续或者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或不适作为主要症状,其他的伴随症状有胀气、早饱、腹胀、恶心和呕吐,也可伴有胸骨后烧灼、反酸等。  相似文献   

5.
消化不良广泛的被用来概括一组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痛或不适、胀气、餐后饱胀、早饱、嗳气、反酸、食欲减退、恶心和呕吐等。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很高,几乎人一生中均会出现消化不良。目前,大多数学者赞成Rome Ⅱ标准,即存在持续或者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或不适作为主要症状,其他的伴随症状有胀气、早饱、腹胀、恶心和呕吐,也可伴有胸骨后烧灼、反酸等。  相似文献   

6.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病~([1])。患者临床表现以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恶心、呕吐等为主~([2])。目前,临床常采用常规抗抑郁、促胃动力及解痉药物治疗等方法,虽具有一定效果,但容易反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b、Ovid、EMbase和TheCochraneLibrary(2012年第1期)、CBM、CNKI、WanFangData,查找国内外采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方案和一般治疗方案比较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截至2012年4月。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个RCT,共计2665例患者,其中治疗组1339例,对照组132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在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及改善上腹疼痛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RR=3.90,95%CI(3.08,4.94),P〈0.0000l;症状积分:WMD=-1.68,95%CI(-1.88,-1.47),P〈0.00001;上腹疼痛症状改善情况:RR=2.84,95%CI(2.02,3.99),P〈0.00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可使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积分降低,尤其是上腹疼痛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严格设计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选择2011年7月~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疗程结束后,评价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并比较两组疗效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根除Hp治疗,能够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经内镜、血生化及病理生理检查未能发现可解释症状的胃十二指肠的器质性疾病。特异症状表现为上腹痛、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气、上腹烧灼感、恶心、呕吐和嗳气等这八类。罗马Ⅲ标准按其临床表现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S)两大类[1]。FD的总患病率为11.5%~14.5%,在亚洲,消化不良患病率为8%~23%。目前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铝碳酸镁联合替加色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Ⅱ诊断标准,且同时具有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两种亚型症状的FD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铝碳酸镁0.5g,每日3次,替加色罗3mg,每日2次)、B组(铝碳酸镁0.5g,每日3次)、C组(替加色罗3mg,每日2次)。每组各30例,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A组早饱及餐后饱胀感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3.33%;上腹痛或烧灼感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0.00%;B组分别为43.33%、76.67%;C组分别为73.33%、50.00%。A组对早饱及餐后饱胀感症状的改善率优于B组(P〈0.05),对上腹痛或烧灼感的改善率优于C组(P〈0.05)。结论:替加色罗与铝碳酸镁联合治疗同时具有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两种亚型症状的FD患者优于单用替加色罗或铝碳酸镁。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尚无消化系统器质性损伤,而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兼见有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烧心、胸骨后疼痛等表现的一组症状群,其发病率占消化道疾病的20%~40%,笔者按中医辨证论治87例,疗效颇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单兆伟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病人有持续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不适、餐后饱胀、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反酸、烧心以及胸骨后疼痛等消化不良症状,而未发现有胃肠道溃疡、肿瘤,排除了食管炎和肝、胆、胰等器质性疾病,并且排除了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全身性疾病所表现的一组症候群。本病发病率高,国内人群中患病率在10%~30%,占消化科门诊就诊人数的40%左右。〔1〕FD的病因尚未明了,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有胃酸、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环境、消化道功能障碍、内脏感觉异常等多种因素参与。〔2〕全国著名脾胃病…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作者于2011年1月至6月采用复方阿嗪米特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热点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甄承恩  苏少慧 《临床荟萃》2003,18(6):359-360,F003
消化不良 (dyspepsia)定义为近 1年内至少 12周连续或间断出现上腹不适或疼痛 ,伴有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心、胸骨后疼痛和反胃等一项或多项症状 ,该症状与排便无关 (罗马Ⅱ标准 )。消化不良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 (organicdyspepsia ,OD)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OD经过有关检查能显示相关的病因 ,如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食管炎及恶性疾病等 ,也包括系统疾病引起的消化功能异常 ,如糖尿病性消化不良、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等。FD…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复方消化酶胶囊联合奥美拉唑及伊托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予奥美拉唑、伊托必利联合治疗,观察组予复方消化酶胶囊、奥美拉唑、伊托必利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胃肠激素含量、胃肠动力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胃部烧灼感、早饱、餐后饱胀、上腹部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S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清MO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小肠推进率、胃排空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消化酶胶囊、奥美拉唑、伊托必利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调节胃肠激素,改善临床症状及胃肠动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不能以器质性疾病解释而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和食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恶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中医无“功能性消化不良”之说,但类似本病临床表现的描述却可见于关于“痞满”、胃脘痛”、“嘈杂”等病证的文献中。FD患者根据症状及舌脉等,可分为肝气郁结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湿热滞胃证,寒热错杂证。气滞胃痛颗粒其方来源于《伤寒论》中的“四逆散”,为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本文旨在探讨气滞胃痛颗粒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肝气郁结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针刺强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弱刺激组、中刺激组和强刺激组各40例,分别在足三里、中脘、内关三穴进行不同针刺强度的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3组FD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而与其他2组相比较,中刺激组治愈率及有效率显著高于强、弱刺激组(P〈0.01),其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早饱感、餐后饱胀不适等症状积分有明显降低(P〈0.05),且血清胃动素结论显示3组血清胃动素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中等刺激强度治疗能显著改善不同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症状,并能提高血清胃动素的水平,促进胃排空,是治疗FD简便快捷、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参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组和幽门螺杆菌阴性组,另选取该院门诊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的不良症状和体表胃电图,分析数据。结果幽门螺杆菌阴性组在腹痛、暖气、呕吐、反流、早饱和烧心低于幽门螺杆菌阳性组(P0.05);相对于健康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组在餐前后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N%)、餐后胃动过缓百分比(B%)、餐前后胃动过速百分比(T%)、主频(DF)、主功率(DP)和幽门螺杆菌阴性组在餐后N%、DF、DP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组在餐前后N%、餐后B%、餐前后DF和餐前后D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加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不良症状,导致患者的胃电节律紊乱。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与莫沙必利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将84例F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予莫沙必利5 mg,每日3次口服治疗,观察组予埃索美拉唑20 mg,每日1次,加莫沙必利5 mg,每日3次口服治疗,疗程均2周.观察两组患者胃部烧灼感、餐后饱胀、上腹痛及嗳气等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胃部烧灼感、餐后饱胀、上腹痛及嗳气等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部烧灼感、上腹痛症状积分下降更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6.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与莫沙必利联合治疗能有效缓解FD的症状,较单用莫沙必利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采用行为干预后症状改善的情况,探讨行为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门诊FD患者,采用分层次随机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行为干预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痛和烧灼感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行为干预治疗后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行为干预能不同程度改善FD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