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DTX)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对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晚期NSCLC患者100例,一线予以DTX联合卡铂方案化疗。第1周期DTX剂量为75 mg/m2,后根据所得的血浆浓度与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及是否存在骨髓抑制进行分组。AUC在25~37 mg·h/L的患者分入常规组;<25 mg·h/L或>37 mg·h/L且存在骨髓抑制者分入试验组。常规组DTX剂量在后续周期中均按75 mg/m2给予。试验组后续周期中DTX剂量需根据上一周期AUC水平及骨髓抑制的程度在上周期DTX剂量基础上进行调整。 结果常规组(n=50)获 PR 16例,SD 21例,PD 13例;有效率(RR)为320%,疾病控制率(DCR)为74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55个月。试验组(n=50)获PR 19例,SD18例,PD13例;RR为380%,DCR为740%;中位PFS为58个月。两组RR、DCR和中位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4个周期AUC的均值差异较小,波动于31~33(mg·h/L),仅2例患者第4周期因骨髓抑制DTX减量25%。试验组第2周期35例患者DTX减量15%,8例患者减量25%,7例患者减量30%;第3周期5例患者减量15%,1例患者减量25%。随着DTX剂量的调整,AUC均值也随之减低,第4周期AUC均值低于常规组(30 mg·h/L vs. 33 mg·h/L, P<005)。常规组骨髓抑制的比例随着化疗周期数的增加而增高,而试验组骨髓抑制的比例随着化疗周期数的增加及AUC值的降低而减低,第4周期试验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远低于常规组(162% vs. 649%,P<0001)。 结论通过血药浓度调整DTX剂量治疗NSCLC,疗效与常规给药方法相当,不良反应减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躯干中轴部位尤文氏肉瘤家族肿瘤(ESF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方法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发生于躯干中轴部位的79例局限期ESFT患者中,筛选出有完整随访资料者67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综合治疗组39例(化疗+手术+放疗15例、化疗+手术12例及化疗+放疗12例)和单一治疗组28例(化疗10例、手术12例及放疗6例),采用RECIST 11版标准评价近期疗效,根据随访资料分析远期生存情况。 结果综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69%(30/39),高于单一治疗组的500%(1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和无事件生存期(EFS)分别为570个月和360个月,优于单一治疗组的190个月和8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例综合治疗者中27例接受手术+放疗+化疗或手术+放疗的有效率、中位OS和EFS分别为815%(22/27)、480个月和320个月,优于12例接受化疗+放疗的667%(8/12)、380个月和23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例综合治疗者中24例接受阿霉素联合异环磷酰胺(ADM+IFO)方案的有效率为625%(15/24),与其余15例(非ADM+IFO方案)的733%(11/1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接受ADM+IFO方案的中位OS和EFS均>640个月,与其余15例(非ADM+IFO方案)的580个月和340个月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治疗能改善发生在躯干中轴部位局限期ESFT患者的疗效和生存。化疗、手术联合放疗的治疗模式在疗效和生存方面优于化疗联合放疗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西达本胺联合紫杉醇脂质体治疗HER 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7年11月41例接受过2种化疗方案后出现进展的HER 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41例,随机接受西达本胺联合紫杉醇脂质体治疗(观察组,n=20)或安慰剂联合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对照组,n=21)。观察组:西达本胺30 mg口服,每周2次,服用2个月;第1天口服西达本胺的同时给予紫杉醇脂质体175 mg/m2静滴,21天为1个周期,化疗3个周期。对照组:安慰剂30 mg口服,每周2次,服用2个月;紫杉醇脂质体给药方法同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结果41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观察组获CR 5例、PR 7 例、SD 5例和PD 3例;RR为 600%,DCR为 850%;对照组获CR 3例、PR 3例、SD 5例和PD 10例;RR为 286%,DCR为 524%。观察组RR和DCR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位PFS为 52个月,长于对照组的 31个月(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以1~2级为主。观察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西达本胺联合紫杉醇脂质体治疗HER 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VDL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强的松)方案治疗初治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的初治老年ALL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接受传统VDLP方案(对照组,n=41)或改良VDLP方案(观察组,n=41)治疗。两方案均为28天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以NCI CTCAE 40版评价评价毒副反应,根据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中位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 结果全组8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观察组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10%、805%和976%,与对照组的634%、854%和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5例达完全缓解(CR)的时间为(2334±664)d,对照组26例达CR的时间为(2145±60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位OS分别为130个月和120个月,中位DFS分别为75个月和8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髓抑制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骨髓抑制恢复时间为(943±181)d,较对照组的(1239±2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消化道反应、脱发、口腔溃疡、血象异常、心脏毒性、肝脏毒性和肾脏毒性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VDLP方案治疗初治老年ALL可获得与传统VDLP相当的近期疗效,但骨髓抑制更轻且恢复更快,更适合初治老年ALL患者的诱导化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或紫杉醇序贯替吉奥(S 1)方案辅助化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9月166例胃癌D2根治术后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108例接受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或紫杉醇双周方案(对照组),58例接受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或紫杉醇双周方案序贯S 1(观察组),采用 Kaplan 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比较两组的中位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果全组随访99~92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3个月。观察组的中位DFS和OS分别为525和639个月,长于对照组的352个月和49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期、是否序贯S 1与预后有关,而性别、年龄、ECOG评分、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状态、原发灶部位、化疗方案及化疗周期数与预后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期、是否序贯S 1治疗均是影响OS和DFS的独立因素。 结论胃癌术后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或紫杉醇序贯S 1方案辅助化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且病理分期、是否序贯S 1治疗可作为独立预后指标用于指导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和氟尿嘧啶+顺铂(FP)方案治疗晚期复发转移性鼻咽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放疗后复发转移性鼻咽癌60例,分别采用GP方案或FP方案静脉化疗,21天为1周期。结果:GP组:CR5例、PR19例,有效率(CR+PR)80%;FP组:CR2例、PR14例,有效率(CR+PR)53.3%两组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283)。中位PFS(无进展生存期)GP组8个月,FP组3个月(P=0.0001)。中位OS期(总生存期)GP组11个月,FP组7个月(P=0.0002)。两组毒性均能耐受。结论:GP方案较FP可以更好改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的RR、PFS和OS。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吉西他滨(GEM)、奥沙利铂(OXA)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恩度)一线治疗晚期胆系肿瘤(BT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8月ⅣB期BTCs患者 48例,分为联合组(n=20)和单纯化疗组(n=28)。联合组:吉西他滨1000mg/m2静滴,d1、d8;奥沙利铂 100mg/m2 静滴 d2,3周为1周期;恩度 15mg 静滴 d1~d14,3周为1周期。单纯化疗组仅给予GEMOX方案化疗,剂量与使用方法同联合组。2个周期后按照RECIST11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参考KPS变化评价生活质量(QoL),根据NCI CTC30标准评价不良反应,并观察疾病进展时间(TTP)和总生存时间(OS)。结果 联合组获CR 1例、PR 3例、SD 12例、PD 4例,有效率(RR)为200%,疾病控制率(DCR)为80.0%;中位TTP为8.6个月,中位OS为14.0个月;QoL改善稳定率为80.0%。单纯化疗组获CR 1例、PR 5例、SD 15例、PD 7例,RR 为21.5%,DCR 为75.0%;中位TTP为 6.0个月,中位OS 为10.0个月; QoL改善稳定率为71.4%。两组中位TTP和O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其他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外周神经炎、皮肤过敏反应等,以1~2级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联合恩度组仅2例出现心电图T波改变,1例出现房性早搏,1例出现轻度血压升高。结论 GEMOX联合恩度方案一线治疗转移性BTCs疗效较好,可以改善或稳定QoL,延长生存时间,且耐受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和进一步深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VDL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强的松)方案治疗初治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的初治老年ALL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接受传统VDLP方案(对照组,n=41)或改良VDLP方案(观察组,n=41)治疗。两方案均为28天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以NCI CTCAE 40版评价评价毒副反应,根据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中位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 结果全组8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观察组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10%、805%和976%,与对照组的634%、854%和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5例达完全缓解(CR)的时间为(2334±664)d,对照组26例达CR的时间为(2145±60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位OS分别为130个月和120个月,中位DFS分别为75个月和8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髓抑制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骨髓抑制恢复时间为(943±181)d,较对照组的(1239±2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消化道反应、脱发、口腔溃疡、血象异常、心脏毒性、肝脏毒性和肾脏毒性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VDLP方案治疗初治老年ALL可获得与传统VDLP相当的近期疗效,但骨髓抑制更轻且恢复更快,更适合初治老年ALL患者的诱导化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的31例复发性宫颈癌,患者的病史、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并发症、局部控制(LC)、总生存(OS)和影响因素。结果31例复发性宫颈癌患者共有43个病灶进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截至2021年3月17日,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中位LC及OS时间分别为9个月(1~27个月)和10个月(2~36个月)。1年和2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33%和432%,1年和2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18%和513%。8例因肿瘤进展死亡,2例因非肿瘤原因死亡。与粒子植入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包括气胸、坐骨神经损伤、呕吐、尿频、腹泻、皮肤黏膜毒性,均为1~2级,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多因素分析显示保形指数(CI)(HR=5713,95%CI:1324~24646,P=0019)及短期疗效(HR=47009,95%CI:6674~331085,P<0001)是影响LC的独立影响因素,高目标区域外部指数(EI)(HR=5334,95%CI:1099~25877,P=0038)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作为复发性宫颈癌局部治疗的一种手段,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174例≥70岁接受化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174例患者一线化疗的有效率(RR)为31.5%(51/162),疾病控制率(DCR)为73.5%(119/162),中位生存期(OS)为11.4个月(95% CI:10.4~12.4月),1年、2年生存率为39.0%和17.0%。两药方案的RR和中位OS高于单药方案(35.8% vs.17.9%,P=0.037;14.1个月和7.5个月,P=0.010),两方案DC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1~2个周期、3~4个周期、≥5个周期的中位OS分别为7.7个月、13.1个月和21.5个月(P<0.001);仅接受一线化疗132例患者的中位OS为10.7个月,接受二线化疗42例患者的中位OS为16.7个月(P=0.006)。Cox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转移个数、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乳酸脱氢酶、化疗周期数和进展后是否接受二线化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多周期化疗和一线化疗进展后接受二线化疗可改善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范姗姗  安广宇  严冬 《癌症进展》2013,11(3):243-248
目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一线化疗有效率仅30%~40%。复发或初治无效患者的治疗,需引入新的药物及治疗方法。本试验观察培美曲塞单药或联合铂类二线治疗复发晚期NSCLC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复发或转移性NSCLC腺癌患者共66例。其中应用培美曲塞单药治疗32例,培美曲塞联合铂类药物治疗34例。患者均接受2~4个周期该方案治疗。结果 66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CR 0例,PR 17例,SD 20例,PD 29例。其中单药组CR 0例、PR 7例、SD 10例、PD 15例,联合组CR 0例、PR 10例、SD 10例、PD 14例。单药与联合组的DCR(CR+PR+SD)、1年生存率、中位PFS、中位OS分别为53.1%和58.8%(P=0.64)、26.4%和35.3%(P=0.17)、2.5个月和2.7个月(P=0.09)、8.4个月和10.1个月(P=0.39),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白细胞减少、贫血和消化道反应。但老年组(≥65岁)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单药组的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及皮疹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联合组。结论培美曲塞单药或联合铂类药物方案用于复发晚期NSCLC腺癌的二线治疗疗效和毒副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培美曲塞单药对比联合铂类药物对于老年患者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的DNA修复率(DRR)与含铂联合化疗方案疗效的关系。方法 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112例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PBLC的DRR,另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肿瘤组患者均接受含铂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并评价近期疗效,分析两组铂类暴露前与暴露修复后的DRR及肿瘤组DRR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含铂联合化疗方案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利用尾长(TL)和尾相(TM)检测食管癌(Z=-4.687, P=0.000; Z=-4.939, P=0.000)、胃癌(Z=-5.473, P=0.000; Z=-3.789, P=0.000)及结直肠癌(Z=-5.796, P=0.000; Z=-5.206, P=0.000)的PBLC DRR均低于对照组。肿瘤组的PBLC DRR与性别、年龄、ECOG评分、嗜酒习惯和组织分化均无关(P>0.05)。112例患者中110例可评价疗效,其中食管癌PR 3例、SD 6例、PD 12例,有效率(RR)为14.3%,疾病控制率(DCR)为42.9%;胃癌CR 1例,PR 5例、SD 10例、PD 20例,RR为16.7%,DCR为44.4%;结直肠癌CR 2例、PR 8例、SD 13例、PD 30例,RR为18.9%,DCR为43.4%。以TL作为评价DRR的指标,提示食管癌(r=-0.500,P=0.021)、胃癌(r=-0.546,P=0.001)、结直肠癌(r=-0.362,P=0.008)的DRR与化疗疗效均呈负相关,而以TM作为评价DRR的指标则提示食管癌(r=-0.481,P=0.027)和胃癌(r=-0.361,P=0.030)与化疗疗效呈负相关,而结直肠癌(r=-0.256,P=0.064)的DRR与化疗疗效无关。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较健康者DNA修复能力低;DRR与晚期食管癌、胃癌患者含铂联合化疗方案的近期疗效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LGR5、Nanog基因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航空总医院132例结肠腺癌、60例结肠腺瘤、72例因其他良性病而行结肠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肠腺癌及腺瘤组织中LGR5、Nanog的表达,记录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并随访。 结果① LGR5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在细胞膜也有少量表达,Nanog则主要定位于细胞核。LGR5在正常组织、结肠腺瘤、结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67%、267%、636%。Nanog的阳性率分别为194%、333%、712%。LGR5、Nanog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结肠腺瘤及正常结肠组织(P<005),但在结肠腺瘤与正常结肠组织之间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以β actin为内参蛋白,LGR5、Nanog在结肠腺癌组织的表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结肠腺瘤组织(均P<005)。③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结肠腺癌患者Dukes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是LGR5、Nanog表达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结肠腺癌患者Dukes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是LGR5、Nanog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④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5月,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Log rank检验示LGR5(-)组患者生存率高于LGR5(+)组(χ2=4603,P=0031),Nanog(-)组患者生存率高于Nanog(+)组(χ2=13870,P<0001)。 结论LGR5、Nanog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潜在因子,未来可针对结肠腺癌中高表达LGR5、Nanog等具有干细胞特性的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治疗,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Ⅳ期肺腺癌患者采用国产培美曲塞联合卡铂一线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49例老年Ⅳ期肺腺癌患者,给予国产培美曲塞联合卡铂一线化疗,具体方案为:培美曲塞500mg/m2 静滴,d1;卡铂 AUC=5 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评价近期疗效并随访远期疗效,对相关指标的疗效进行分层分析,记录毒副反应。结果 48例患者可评价疗效,获PR 11例,SD 20例,PD 17例,有效率(RR)为22.9%,疾病控制率(DCR)为64.6%;48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均获随访,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6.5个月(95%CI:5.7~7.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1.3个月(95%CI:10.6~11.9个月);将年龄、性别、ECOG PS评分、吸烟状态、转移器官数目以及有无骨转移、恶性胸腔积液、脑转移共8个指标分层,其中ECOG PS评分、吸烟状态、转移器官数目分层间RR、PFS或O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例患者的主要毒副反应为1~2级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无1例需降低剂量强度或出现化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国产培美曲塞联合卡铂化疗方案的临床获益显著且安全性高,是一线治疗老年Ⅳ期肺腺癌患者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5.
培美曲塞二钠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单用培美曲塞二钠及多西紫杉醇应用于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2例既往一线化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分入培美曲塞二钠和多西紫杉醇组,22例患者接受培美曲塞二钠500 mg/m2治疗,20例患者接受多西紫杉醇75 mg/m2治疗。入选患者至少接受2个周期以上化疗,最多接受6个周期化疗。结果入组的4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单用培美曲塞二钠组及单用多西紫杉醇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13.6%和10.0%(P=0.716),疾病控制率分别是54.5%和55.0%(P=0.976)。单用培美曲塞二钠组和多西紫杉醇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8.2和8.1个月(P=0.258),1年生存率分别为27.3%和25.0%(P=0.580)。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乏力及脱发。培美曲塞二钠组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机率明显低于多西紫杉醇组(Ⅰ-Ⅱ度:31.8%对65.0%,P=0.032;Ⅲ-Ⅳ度:4.5%对30.0%,P=0.027)。结论对于既往一线化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单药使用培美曲塞二钠及单药使用多西紫杉醇进行化疗疗效相似,但使用培美曲塞二钠单药不良反应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RNA天冬氨酸甲基转移酶1(TRDMT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收集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标本90例及对应癌旁组织35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上述组织中TRDMT1蛋白的表达,同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总生存期(OS)的关系。 结果TRDMT1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56%(50/90),高于癌旁组织中的114%(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DMT1表达与年龄和性别无关(P>005),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TRDMT1阳性表达者的中位OS为330个月,显著低于TRDMT1阴性表达者的420个月(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TRDMT1表达均为影响胃癌患者OS的独立因素。 结论TRDMT1在胃癌中表达升高,其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且对预测胃癌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