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伸缩式延长管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可伸缩式延长管在有创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7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将呼吸回路管直接与人工气道相连,气管滴药或吸痰时分离呼吸机管路,吸痰前后分别给予100%纯氧2 min.观察组在人工气道和呼吸回路之间连接1个带吸痰孔的可伸缩式延长管,气管滴药和吸痰过程中不中断机械通气.结果 两组安静状态血氧饱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气管滴药时和吸痰后3 min的血氧饱和度、呼吸机带机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可伸缩式延长管的使用,可有效避免气管内滴药和吸痰时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从而缩短呼吸机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伸缩式延长管在有创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7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将呼吸回路管直接与人工气道相连,气管滴药或吸痰时分离呼吸机管路,吸痰前后分别给予100%纯氧2min。观察组在人工气道和呼吸回路之间连接1个带吸痰孔的可伸缩式延长管,气管滴药和吸痰过程中不中断机械通气。结果两组安静状态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气管滴药时和吸痰后3min的血氧饱和度、呼吸机带机时间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可伸缩式延长管的使用,可有效避免气管内滴药和吸痰时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从而缩短呼吸机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3.
对54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入住ICU建立人工气道治疗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重点包括:人工气道的维护和体位管理、加强吸痰和气道湿化等干预措施。54例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9.31±2.46)d,ICU治疗时间为(13.78±3.69)d,治疗成功率为100.00%。其间发生人工气道堵管窒息3例,呼吸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例。均及时发现并配合医生处理后治愈。未发生计划外脱管、气道黏膜损伤等与护理工作有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密闭式浅层吸痰在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2例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吸痰,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管结合浅层吸痰。比较两组吸痰前后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气道压及血氧饱和度上升时间、日吸痰次数、吸痰间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吸痰后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气道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血氧饱和度上升时间较对照组短,烦躁、呛咳、黏膜损伤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均P0.01)。结论密闭式浅层吸痰用于手足口病机械通气患儿,可维持机械通气的持续性,保持较稳定的气道压力,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CU病房危重患者行机械通气的治疗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总结护理经验。方法对128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建立人工气道,使用呼吸机支持呼吸。结果93例顺利脱机,35例死亡,死亡率为27%,机械通气期间并发症的发生以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发生率最高,为63.3%;其次为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42.2%;其后依次为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23.4%;气压伤12.5%;人工气道阻塞7.0%;气道黏膜坏死或出血5例,发生率为3.9%;脱管2例,发生率为1.56%。结论机械通气是一种呼吸支持术,它不能消除呼吸衰竭的病因,它只为采取针对呼吸衰竭病因的各种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其并发症的发生与使用机械通气、正压通气、人工气道的建立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浅层吸痰法在颅脑手术患者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ICU收治的颅脑手术后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3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浅层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法,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颅内压的变化幅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吸痰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小,呛咳、气道黏膜损伤、血性痰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ICU颅脑手术患者采用浅层吸痰法,对患者刺激小,可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及颅内压稳定,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四级康复训练的实施效果。方法将100例入住综合ICU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ICU护理常规给予四肢被动活动和功能锻炼,干预组在机械通气24h内开始实施早期四级康复训练。干预后对两组肌力变化、Barthel指数、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ICU获得性肌无力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压疮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干预组出院前1天肌力、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ICU获得性肌无力、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早期四级康复训练可提高ICU机械通气患者的肌力和自理能力,预防患者获得性肌无力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毕颖  蔡榕 《护理学杂志》2014,29(8):53-55
目的探讨气囊导尿管清理法对机械通气患儿气管导管内残留分泌物的清除作用。方法按住院日期将10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吸痰;清理组在吸痰后采用一次性气囊导尿管清理气管导管内壁,每日3次。比较两组气管导管、下呼道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患儿生命体征变化。结果观察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气囊导尿管清理法能够有效阻断气管导管内细菌粘附,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且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同时给予抗病毒、抗感染、呼吸机相关护理、心理支持、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及护理。结果无创正压通气后2例缺氧症状得到改善,1例缺氧症状无缓解,改由经口气管插管辅助机械通气。结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做好呼吸机相关护理和心理疏导、营养支持等护理,可保障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的有效落实,提升患者血氧饱和度,使患者缺氧症状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贺海霞 《护理学杂志》2006,21(10):48-48
雾化吸入具有消炎、止咳、化痰、湿化气道和解痉平喘等作用.一般情况下,雾化器与患者的连接有口含嘴和面罩2种方式,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可将雾化器直接连接在呼吸机送气管路上,后者再与人工气道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相连接.而对于建立人工气道未行机械通气者,或机械通气患者在脱离呼吸机带管(人工气道)期间,由于雾化器与人工气道间没有合适的连接装置,导致雾化吸入效果差.鉴此,我科将呼吸机专用吸痰三通管应用于人工气道患者的雾化吸入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雾化吸入具有消炎、止咳、化痰、湿化气道和解痉平喘等作用。一般情况下,雾化器与患者的连接有口古嘴和面罩2种方式,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可将雾化器直接连接在呼吸机送气管路上,后者再与人工气道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相连接。而对于建立人工气道未行机械通气者,或机械通气患者在脱离呼吸机带管(人工气道)期间,由于雾化器与人工气道间没有合适的连接装置。导致雾化吸入效果差。鉴此,我科将呼吸机专用吸痰三通管应用于人工气道患者的雾化吸入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输液泵控制持续湿化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因急性脑血管疾病导致通气功能严重障碍而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例,分别应用输液泵控制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常规气道湿化,记录并比较两组日平均吸痰次数、平均吸痰时间、经皮血氧饱和度、经皮氧分压.结果:A组日平均吸痰次数、日平均吸痰时间均低于B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经皮血氧饱和度、经皮氧分压(包括吸痰即刻和吸痰后5min)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输液泵控制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对患者呼吸功能的不利影响较小,优于常规湿化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持续机械通气的患者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脓痰及痰痂易聚集并堵塞支气管管腔,严重影响患者的通气功能,加重呼吸衰竭,甚至引起继发性肺不张.吸痰的目的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从而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但同时也能引起肺泡塌陷,降低肺顺应性,影响血气交换,导致低氧血症.吸痰时由于机械通气中断,同时又因负压抽吸将肺内口高氧气体吸出,可引起低氧血症,加重器官损害.不必要的频繁吸痰和常规的按时吸痰增加了气道分泌物的产生,易造成患者的气道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衰,此外,如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甚至心律失常.所以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8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予以组体位护理干预、口腔护理干预、气道护理干预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干预组VAP患者成功脱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降低死亡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5.
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密闭式吸痰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密闭式吸痰的护理方法 .方法 对18例ARDS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护理过程中确保通气管路密闭无漏气,掌握吸痰时机、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病情、严格掌握无菌原则、冲洗密闭式吸痰管等.结果 患者吸痰前后心率及氧饱和度保持稳定,仅2例发生肺部并发症.结论 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采用密闭式吸痰安全、有效,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有效促进排痰,可保证通气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密闭式吸痰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8例ARDS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护理过程中确保通气管路密闭无漏气.掌握吸痰时机、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病情、严格掌握无菌原则、冲洗密闭式吸痰管等。结果患者吸痰前后心率及氧饱和度保持稳定,仅2例发生肺部并发症。结论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采用密闭式吸痰安全、有效,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有效促进排痰,可保证通气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痰液淤积的呼吸衰竭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早期的有效吸痰策略。方法将231例建立人工气道72h内的RICU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15例)和观察组(116例)。对照组按常规吸痰方法按需吸痰,即评估气道痰液量后为患者行翻身、叩背后吸痰。观察组先行叩背,再将吸痰管插入人工气道后翻身的同时吸痰。观察两组吸痰效果。结果两组吸痰时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72h患者呼吸音和胸部CT片炎性片状影像学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吸痰间隔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吸痰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对建立人工气道早期痰液量较多患者实施体位转动同时吸痰的策略安全、有效,能延长吸痰间隔时间,减少患者痛苦,提高吸痰效果。  相似文献   

18.
袁继红  丁琼 《护理学杂志》2012,27(13):57-58
目的探讨胸部挤压法联合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儿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将82例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密闭式吸痰,观察组辅以胸部挤压法进行气道管理。结果观察组痰液吸尽时间、吸痰后氧饱和度上升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气道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胸部挤压法联合密闭式吸痰更有利于机械通气新生儿保持气道通畅,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部挤压法联合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儿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 将82例行有创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密闭式吸痰,观察组辅以胸部挤压法进行气道管理.结果 观察组痰液吸尽时间、吸痰后氧饱和度上升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气道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胸部挤压法联合密闭式吸痰更有利于机械通气新生儿保持气道通畅,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机械通气治疗1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方法:对13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应用呼吸机治疗,进行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准确的机械通气监测,正确选择呼吸机模式和参数,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和基础护理。结果:通过机械通气治疗的实施、各种完善的监测手段和精心护理,1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机械通气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呼吸衰竭,能明显的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