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在形重错觉条件下反复进行突发姿势干扰实验,比较腰部姿势肌肉预期姿势调节(anticipatory postural adjustments,APAs)和补偿姿势调节(compensatory postural adjustments,CPAs)的变化,探索错误的任务预期对姿势控制策略的影响。方法采用双手接沙袋试验范式。受试者可见沙袋有2种大小,但未知其重量相同。接沙袋任务中同步采集受试者腰部姿势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计算肌肉反应延时及APAs和CPAs阶段反应强度。结果实验最初,面对大沙袋时竖脊肌和多裂肌的激活时间更早、APAs强度更大;但反复接取后,不同沙袋水平间的差异不再显著。口头报告显示,最初受试者认为大沙袋更重,但反复进行任务后认为小沙袋更重。结论错误的任务预期条件下,APAs的组织从最初的"对体积反应"到后期的"对重量反应",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对APAs的控制具有良好的学习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全身性耐力运动对身体平衡控制能力、背伸肌最大收缩能力以及腰椎稳定肌预期姿势调节(APAs)和补偿姿势调节(CPAs)的影响。方法:17名男性警察学院大学生参与该实验。受试者先进行最大背伸肌力测试、闭目单足站立试验和快速举臂试验,而后进行10000米耐力跑,并在跑后即刻重复上述3个项目的测试,检测耐力跑前后受试者的背伸肌最大肌力和闭目单足站立时间,并在快速举臂试验中同步采集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计算竖脊肌和多裂肌的激活时间以及APAs和CPAs阶段的反应强度。结果:(1)10000米耐力跑前后受试者背伸肌力无明显变化,但耐力跑后闭目单足站立时间大幅度缩短;(2)内部姿势干扰条件下,相较10000米耐力跑前,耐力跑后受试者腰部竖脊肌的激活时间显著提前,而腰部多裂肌在APAs阶段的反应强度显著减小;10000米耐力跑后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在CPAs阶段的反应强度均显著减小。结论:10000米耐力跑未能造成背伸肌群疲劳,但会影响机体维持静态平衡的能力;10000米耐力跑影响内部姿势干扰条件下中枢神经系统对腰椎稳定肌的前馈控制策略,通过提早收缩腰部竖脊肌来补偿腰部多裂肌预激活强度的减小。  相似文献   

3.
预期姿势调节是人体应对可预期姿势干扰的第一道防线与随意运动执行的重要基础。运动性肌肉疲劳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伴随预期姿势调节适应性改变。疲劳状态下预期姿势调节对站姿稳定性的补偿策略有待进一步明确。汇总了预期姿势调节采取中枢功能性适应策略,应对运动性肌肉疲劳的研究证据,介绍了基于"局部性肌肉补偿策略"提出的"相似冲量假说"、"临界力假说",以及基于"整体性中枢补偿策略"提出的"整体响应假说"、"共同响应假说"。阐述了疲劳负荷强度、随意运动、预期姿势调节检出率等影响因素对疲劳与预期姿势调节研究的影响,以期为损伤与衰老人群姿势控制训练、治疗和康复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预期性姿势调节是近些年来姿势控制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为解释干扰状态下人体平衡的控制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老年人的平衡改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由于直立姿势具有不稳定性,人们又常常需要面对自主性动作和外部力量对姿势的干扰,预期性姿势调节是这些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调节方式。研究表明,人体姿势肌肉会在自主性动作发生前预先激活,并提前根据动作的大小调整姿势。另外,当遇到外来干扰时,人们也会根据干扰的信息提前调整姿势,减小干扰后反馈调节的负担,提高姿势控制的效率。本文将从干扰特点和姿势调整策略出发,对预期性姿势调节在平衡与动作控制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系统的文献回顾。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飞行员基本空战"检查6点钟"动作设计体能训练方法并进行评价,探讨改进飞行员体能训练的方法。方法针对"检查6点钟"动作设计左右方向腰背肌肉训练方法,8名受试者每周3次力量训练,并配合HP动作,训练周期为3个月。训练前对受试者进行力量素质、HP呼吸配合情况及负荷下肌肉运动表面肌电基线指标的测量,腰背肌肉表面肌电测量选取左右冈下肌、左右背阔肌及左右竖脊肌,训练效果指标为训练前后"检查6点钟"动作腰背肌肉力量及表面肌电值。结果训练后腰背肌肉力量显著增加(P0.001)。表面肌电图(sEMG)显示训练后拉力增加,肌肉等长收缩时积分肌电值(iEMG)显著增加(P0.05),等张运动时除左侧冈下肌iEMG增加(P0.05)外,其余iEMG呈下降趋势,两种运动方式均以背阔肌和冈下肌变化最为显著。训练后肌肉在同样iEMG值时力量输出更大。疲劳分析结果显示,除右背阔肌(左上旋时)和右竖脊肌(右上旋时)中值频率(MF)值略有降低(P0.05),其余肌肉MF值无明显降低,频率曲线无明显左移,双侧冈下肌频率曲线反而右移,MF值增加(P0.05),结果表明肌肉抗疲劳能力增加。此外,训练后深层冈下肌肌肉贡献率较训练前增加,竖脊肌和背阔肌放电则降低或变化不大。结论专项设计方案训练效果显著,训练后受试者腰背肌肉力量显著增加,抗疲劳能力增加,深层小肌肉激发,脊柱运动更加稳定,对飞行员腰背保护更加有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表面肌电(s EMG)的模拟飞行时坐姿对腰部肌肉的影响。方法 12名男性受试者分别进行两组任务。实验组驾驶飞行模拟器模拟飞行时坐姿2 h,对照组在飞行座椅上休息2 h,任务负荷前后进行腰背部30%最大肌肉力量(30%MVC)时,记录左右多裂肌和左右竖脊肌的肌电信号。任务负荷结束后运用量表对受试者腰背部的主观感受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左右多裂肌中位频率(MDF)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0. 05),4组肌肉的平均功率频率(MPF)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4组肌肉的MPF和MDF均显著减小(P 0. 0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量表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模拟飞行时的坐姿会引发左右多裂肌和竖脊肌疲劳,腰背部有疲劳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人体在持续工作负荷的脑力疲劳状态下静态平衡能力的变化;评价测试姿势"双足矢状位"和测试方法"NO+反应时"对于疲劳的敏感程度。方法受试者进行4 h的连续脑力负荷作业,分别在时间点0 h,1 h,2 h,3 h和4 h测试静态姿势图、反应时、闪烁临界频率等指标,并进行NASA-TLX量表评定。结果反应时、闪烁临界频率、NASA-TLX量表评分随着工作负荷时间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态姿势图指标反映出的晃动逐渐增加,在时间点3 h达到最大(P<0.05),在时间点4h略下降。结论在持续的工作负荷下,静态平衡能力随负荷时间逐渐下降;"双足矢状位"的姿势时,一些重心晃动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疲劳的状态;"NO+反应时"中的静态姿势测试不能敏感地反映志愿者的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背包重量和背包方式对儿童背包时身体姿势的影响。方法:选取杭州市某小学36名7~12周岁的儿童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无背包、不同背包重量(10%体重、15%体重)、不同背包方式[背包方式Ⅰ:高背包中心(简称高背)和低背包中心(简称低背)2种;背包方式Ⅱ:有、无固定带]等实验设计自然行走。运用2台SONY DCRHC52E摄像机记录实验过程,采用SIMI Motion 7.5运动解析系统对相关身体姿势角度进行解析。通过SPSS 20.0软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背包与无背包状态下儿童身体姿势的变化及年龄、性别、书包重量、不同背包方式对身体姿势角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1)所有背包负重状态下颈曲角(vranio-vertebral angle,CVA)、躯干角(truck angle,TA)及矢状肩姿势角(sagittal shoulder posture angle,SSP)(除10%体重背包重量、低背)与无背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背包重量、背包方式Ⅰ、背包方式Ⅱ对CVA、TA、冠状肩姿势角(coronal shoulder posture angle,CSP)角度的主效应显著(P<0.01);性别、背包重量、背包方式Ⅰ、背包方式Ⅱ对SSP角度的主效应显著(P<0.05)。年龄与背包重量、背包方式Ⅰ、背包方式Ⅱ等的交互效应对CVA角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背包重量与背包方式Ⅰ等的交互效应对TA角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与背包方式Ⅰ,背包重量与背包方式Ⅰ、背包方式Ⅱ等的交互效应对SSP角度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重量、低背、有固定带状态对儿童身体姿势影响较小,且相同负重下低年龄段儿童的身体姿势变化较小。结论:(1)与无背包状态相比,当背包重量达到体重10%时,大部分身体姿势角度会受到重量的影响而发生改变,高年龄段儿童(10~12周岁)受到背包的影响更大。(2)将背包中心高度控制在较低位置(腰部)、背包加装腰带和胸带能够有效缓解背包重量带来的身体姿势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4种常见的动静态瑞士球练习对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激活程度的影响。方法:14名青年男性受试者分别完成10种动态和14种静态瑞士球练习,记录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sEMG信号,计算平均肌电振幅(AEMG)并进行标准化处理。按肌肉不同激活程度(0~40%、40~80%、>80%)将24种练习方式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激活三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练习方法对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激活程度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考察不同支点位置(近端和远端)对仰卧直腿桥式支撑练习时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激活水平的影响。结果:不同瑞士球练习时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激活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腰部竖脊肌激活程度:重度激活7项,中度激活10项,轻度激活7项;多裂肌:重度激活11项,中度激活7项,轻度激活6项。近端和远端支撑对仰卧直腿桥式支撑练习时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激活水平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瑞士球练习对腰部竖脊肌、多裂肌激活程度不同,利用瑞士球练习维持和改善腰部肌肉功能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选用相应强度的练习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突发强声刺激下神经肌肉活动潜伏期及其较之意识反应的时间优势进行研究,探讨刺激强度变化对该优势的影响。方法实验一:以110 dB强声低调纯音刺激诱发神经肌肉活动,通过表面肌电技术考察突发性强刺激下神经肌肉活动相对于意识反应的潜伏期及其时间优势;实验二:在实验一结果的基础上,测定不同强声刺激(90 dB,100 dB,110 dB)对诱发神经肌肉活动影响的变化。结果 1)当背景刺激为55~60 dB,诱发刺激为110 dB时,突发强声刺激条件下神经肌肉的反应潜伏期显著快于意识反应活动,时间优势可达1178 ms。2)90 dB组、100 dB组、110 dB组下产生惊跳反射的受试者人数存在显著差异(P<0.01),但3组间的反应潜伏期、最大振幅及时间优势效应、干扰效应没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1)突发刺激下神经肌肉活动具有显著时间优势,且会对当前的任务造成干扰;2)突发强声刺激对机体意识反应活动的干扰效应有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大的趋势,但神经肌肉反应的时间优势效应量以及神经肌肉反应的幅度不受刺激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女性慢性颈痛人群颈椎周围深部肌群的形态特征及其与颈肩部姿势的相关性,为临床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运动疗法提供依据。方法:按纳入标准共筛选了61名女性受试者,其中38名慢性颈痛患者为颈痛组,无颈痛受试者23名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成像技术采集卧位两侧头半棘肌和颈深屈肌横截面的前后径和横径作为形态学指标,测量头前伸角度和圆肩角度为颈肩部姿势指标,比较两组间和组内差异,并分别对两组形态学指标和姿势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头半棘肌组内两侧比前后径和横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组间比较颈痛组左侧横径较对照组大(P<0.05)。颈深屈肌组内两侧比,颈痛组横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前后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组间比较颈痛组左侧前后径和横径分别小于对照组(P<0.05,P<0.01)。2)颈痛组头前伸角度和圆肩角度两项指标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P<0.01)。3)颈痛组中头前伸角度和圆肩角度之间呈正相关(r=0.434,P<0.05);右侧头半棘肌前后径与头前伸角度呈正相关(r=0.401,P<0.05),左侧颈深屈肌前后径和横径与头前伸角度呈负相关(r=-0.411,P<0.05;r=-0.456,P<0.05)。左侧颈深屈肌的前后径与圆肩角度具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r=-0.497,P<0.01)。在对照组的相关性分析中,未出现显著相关性。结论:在肌肉形态方面,颈痛组颈深屈肌形态小于对照组,且左右侧差异大;而头半棘肌在形态上大于对照组。在颈肩部姿势方面,颈痛组头前伸和圆肩姿势较对照组更突出。此外,颈深屈肌与颈肩部姿势有较强相关性。在慢性颈痛患者的运动疗法中,应进一步强化颈深屈肌练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影像联合表面肌电技术测试不同强度抗阻训练后青年男性腰部肌肉产生的形态及机能变化。方法:招募青年男性受试者45人,随机分为6 RM组、10 RM组、15 RM组,各15人,进行8周腰部肌肉抗阻训练,负荷分别为6 RM、10 RM、15 RM,在训练前,训练4周、8周后对腰部左右竖脊肌、多裂肌进行超声、表面肌电和腰部最大力量测试。结果:(1)超声:放松状态下,15 RM组8周后与训练前比,左右竖脊肌、左多裂肌横截面积显著增加(P<0.05),各肌肉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15 RM组与10 RM组相比,左、右竖脊肌厚度的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自主收缩(100%MVC)状态下,6 RM组8周后与训练前比,左竖脊肌、左右多裂肌肌肉厚度显著增加(P<0.05),6 RM组与10RM组相比,左竖脊肌肌肉厚度变化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最大力量:15 RM、10 RM组4周后与训练前比最大力量显著增加(P<0.05),8周较4周无显著差异;6 RM组各阶段最大力量均显著增加(P<0.05),且变化率高于10 RM组和15 RM组(P<0.05);(3)表面肌电:在100%MVC状态下,15 RM、10 RM和6 RM组8周训练后各组腰部肌肉积分肌电相较于训练前和4周均显著增加(P<0.05),并表现出前4周增幅小,后4周增幅大的特点,同时平均功率频谱呈降低趋势。6 RM和10 RM组左竖脊肌和右多裂肌IEMG变化率明显高于15 RM组(P<0.05)。结论:抗阻训练增加青年男性腰部慢肌纤维动员程度,长期小强度抗阻训练增加腰部肌肉横截面积及厚度,有助于预防和缓解下腰痛。  相似文献   

13.
从站姿稳定性的系统模型和研究范式出发,对基于多感觉整合控制的站姿稳定理论机制研究进行了系统文献回顾。中枢神经系统通过整合处理本体觉、前庭觉、视觉和触觉等多种信息,运用前馈、反馈和随意控制等姿势调节方式,维系运动过程中的姿势稳定性。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能根据不同通道信息的可靠度来决定对各个通道信息的权重比动态构建运动程序,且对站姿稳定产生急性反应和慢性适应2种改变。航天员在完成飞行任务时,前庭和本体感受系统功能受到干扰,使其运动和姿势控制能力和策略发生改变。研究微重力环境下的多感觉整合机制,可以为建立有效的微重力效应对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对于促进航天员返回后的姿势控制能力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静态负荷肌肉疲劳过程中表面肌电图功率谱转移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等长负荷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表面肌电图 (sEMG)功率谱转移的特征 ,确定反映肌肉功能水平的sEMG指标。受试者为 32名青年男性大学生志愿者。采用自身重量的竖脊肌等长运动负荷试验和肱二头肌等长负荷试验 ,记录运动肌的肌电图和负荷持续时间。实验结果表明 :(1)平均功率频率 (MPF)和中位频率 (MF)时间序列曲线均呈线性递减变化规律 ;(2 )MF、MPF时间序列曲线下降斜率值均与肌肉等长负荷持续时间有明显统计学相关。研究认为 ,MF和MPF时间序列曲线下降斜率值均是反映腰部竖脊肌功能水平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查找不同姿势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落地的生物力学特征,为减少损伤以及提高落地稳定性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对8名国家队男子运动员的正常姿势和全脚掌姿势落地动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常姿势落地人体重心向前后、左右方向移动的幅度和移动速度均较大;在峰值力出现时,矢状面内在髋、膝、踝关节处的变化幅度均大于全脚掌落地;正常落地足部最大冲击载荷在足前区内侧,全脚掌落地足底最大载荷在足后区。结论:正常姿势落地缓冲效果较好,全脚掌姿势落地稳定性较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在落地时,可采用主动屈髋、屈膝、伸踝的动作来达到降低损伤的效果。运动员可采用身体前移的技术,达到压力中心前移的效果,最终达到提高落地稳定性的目的。应加强下肢髋、膝、踝关节的快速伸肌群离心训练,提高专项肌肉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6.
躯干运动和负重时对足底支撑面侧向横移的姿势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本研究假设自主运动命令和姿势控制信号间有冲突,因此设计在附加重物和不同自主任务的同时给予足底一个模拟受滑的干扰(横移)来观察姿势变化并分析其是否受冲突命令或者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受试者在执行各种不同的自主任务时,随机给予足底支撑面一个左侧或右侧的横移干扰.这些不同的自主任务包括不负重静止站立、静止站立单手负重5kg、负重5kg站立并躯干静止侧屈15°、负重5kg动态地提重物和放重物5项任务.测量和分析下列参数:中心压力的侧位移(COP)、躯干和股部在冠状面上的角位移和腹内压(IAP).结果:干扰离开质量(向右)、始反应超射的幅度、达到终平衡的时间和达到平衡前COP位移的次数都增加,这种情况可以看作是为了再获得平衡的姿势反应效率降低,因此,如果质量的重力效果能对抗干扰,则再获得平衡的反应效率甚至可以被增进.结论:提重和负重是危害姿势反应效率的因素,因为提重和负重改变了重力效果,加大了对躯干的干扰.在动态条件下躯干的运动不是被横移干扰增强就是被横移干扰抵消,并没有显著地影响改变最终平衡位置姿势校正的效应.因此附加任务的同时给一个支持面上的横移干扰,姿势控制的效应可以被抵消.这个减低的效应可以引起脊柱周围结构的负荷增加和增加受伤的危险性.但是,在恰当地放置负重的位置时,反而可以增进躯干控制和协助恢复姿势平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竖脊肌在对抗不同负荷抗阻收缩时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特征,探究科学评估竖脊肌状态的敏感指标。方法 20名男性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参加实验。受试者俯卧于罗马椅腰腹测试仪,测试腰背肌最大随意收缩(MVC)时负重量,采用彩色超声影像仪和表面肌电仪首先采集静止无负重、MVC负重时受试者左、右竖脊肌厚度、横截面积和表面肌电信号,随后依次进行20%MVC、40%MVC、60%MVC、80%MVC负重时的竖脊肌超声、肌电测试,每个测试间隔5 min。结果左右竖脊肌在负重时积分肌电(IEMG)、肌肉厚度均与放松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IEMG在放松~20%MVC和80%~100%MVC之间增值最大,肌肉厚度在放松~20%MVC和60%~80%MVC之间出现最大增值;横截面积在80%和100%MVC时与放松状态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肌电与肌肉用力程度呈现显著相关性,左侧r=0.82(P0.05),右侧r=0.85(P0.05)。肌肉用力程度与厚度的相关性大于与横截面积的相关性,厚度与面积呈现较高相关性且在放松状态、60%MVC、80%MVC状态时二者相关性明显高于20%MVC、40%MVC状态。结论相较于竖脊肌形态指标,肌电指标对肌肉用力的敏感性更高;相较于横截面积,厚度指标更能精确反映肌肉的用力程度。最大用力状态下竖脊肌肌纤维募集程度较次最大用力时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王娜  王丽丽  蒋天裕 《武警医学》2019,30(11):928-931
 目的 探讨稳定肌群压力反馈仪对腰部稳定性测试的重测信度及其对iQ脉冲枪干预的敏感性。方法 选择2018年5-9月某校教师22名,分别进行俯卧位和仰卧位的稳定肌群压力反馈仪测试,每名教师均需进行间隔3 d的2组重复测试和1组iQ脉冲枪干预后的测试,共计3组测试;每次测试均要求受试者达到最大压强值并维持10 s,记录压强的变化情况(上限值和下限值)。结果 (1)俯卧位测试中,重测试验上限值和下限值测试前后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相关系数分别为0.734和0.798(P<0.01);干预试验上限值和下限值测试前后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相关系数分别为0.866和0.870(P<0.01)。(2)仰卧位测试中,重测试验上限值和下限值测试前后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相关系数分别为0.798和0.767(P<0.01);干预试验上限值和下限值测试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55和0.956(P<0.01)。结论 仰卧位稳定肌群压力反馈仪测试有较高的重测信度,对于干预刺激有较好的敏感性;而俯卧位测试虽有一定的重测信度,但不能反映干预的变化;因此,稳定肌群压力反馈仪仰卧位测试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腰部功能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佩戴不同类型踝关节护具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静态姿势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0名男性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利用Flexi Force压力感受系统控制佩戴弹性护具时的踝压,采用WIN-POD系统分别测量受试者患侧无护具、佩戴弹性护具、佩戴半刚性护具时的静态姿势稳定性。结果:(1)睁眼状态下,佩戴弹性护具和半刚性护具时COP动摇各指标与无护具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半刚性护具相比,佩戴弹性护具时X轴平均摆幅显著增大(P<0.05)。(2)闭眼状态下,佩戴弹性护具和半刚性护具时COP动摇各指标与无护具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弹性护具与半刚性护具相比,各指标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佩戴弹性护具和半刚性护具不影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静态姿势稳定性,但佩戴半刚性护具时的静态姿势稳定性要好于佩戴弹性护具。  相似文献   

20.
长期视远剥夺对人眼集合近点和调节近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长期视远剥夺对眼集合近点、调节近点的影响.方法 8名受试者按年龄分为A组(≥30岁)和B组(<30岁),同时在不可外视的实验室中连续工作生活75 d,每隔15 d测量眼集合近点和调节近点,观察其变化.结果 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2组受试者的集合近点均有增加的趋势,其中A组受试者第75天时的集合近点与第15天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受试者第30天的集合近点与第15天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5天以后的集合近点与第15天时相比,差异更显著(P<0.01).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调节近点有增加的趋势,但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视远剥夺可引起眼集合近点不同程度变远,对调节近点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