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以腰围适宜切点来探讨体脂分布类型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的影响。方法在焦作城区体检的职业人群中调查体重指数(BMI)、腰围(WC)、血压、血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按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流行病研究室统一设制的规格进行调查、统计。资料完整可供分析者2120人。结果中心型超重组血压、血胆固醇、甘油三脂、空腹血糖及危险因素聚集程度显著高于外周型超重组及非超重组,而外周型超重组上述指标又显著高于非超重组。但中心型超重组和外周型超重组的HDL-C都显著低于外周型非超重组。结论 BMI、腰围均可影响心血管危险因素,但体脂分布类型是影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重要因素。体脂中心分布的程度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升高及聚集密切相关。应加强对以腹部肥胖为特征的向心性肥胖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腰围适宜切点来探讨体脂分布类型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的影响。方法 在焦作城区体检的职业人群中调查体重指数(BMI)、腰围(WC)、血压、血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按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流行病研究室统一设制的规格进行调查、设计。资料完整可供分析者2120人。结果 中心型超重组血压、血胆固醇、甘油三脂、空腹血糖及危险因素聚集程度显著高于外周型超重组及非超重组,而外周型超重组上述指标又显著高于非超重组。但中心型超重组和外周型超重组的HDL-C都显著低于外周型非超重组。结论 BMI、腰围均可影响心血管危险因素,但体脂分布类型是影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重要因素。体脂中心分布的程度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升高及聚集密切相关。应加强对以腹部肥胖为特征的向心性肥胖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海员超重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住我院治疗的422例海员冠心病人为对象,按体质指数BMI<25kg/m~2和BMI≤25kg/m~2分为非超重和超重冠心病组.结果表明:超重冠心病组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合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AMI的死亡率也增加,几种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如血压(SBP和DBP)、心率、血糖、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和血粘度超重组均显著高于非超重组,而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因素HDL-C则显著低于非超重组,体质指数(BMI)与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进一步证实BMI与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呈正相关,而与保护因素HDL-C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李珊  王苏英  叶小丽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35-1136
目的探讨女性体质量指数(BMI)变化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跟踪随访2001年参加健康体检且年龄在25~64岁的女性人群,复查该人群3年后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及胆固醇(Cho),观察体质量正常者与超重、肥胖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BMI变化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及BMI与其他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女性超重、肥胖人群由2001年的22.48%上升到2004年的26.83%;超重、肥胖组的多种心血管危险素均高于体质量正常组;BMI的变化与SBP、DBP、TG及Cho的变化具有线性关系,随着BMI的上升,SBP、DBP、TG及Cho水平相应增加。结论女性超重、肥胖既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子,同时也可以促进其他如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脂分布类型与脂肪肝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随机抽样的2120例人群进行身高、体重、腰围(WC)的测量,并计算体重指数(BMI),根据WC和BMI将体脂分布类型划分为外周型非超重组(I组),中心型非超重组(Ⅱ组),外周型超重组(Ⅲ组),中心型超重组(Ⅳ组),研究各组间脂肪肝的发病情况。结果 I、Ⅱ、Ⅲ、Ⅳ组脂肪肝检出率依次3.9%、12.1%、18.1%、58.4%,各组间差异显著。结论 脂肪肝与体脂分布类型密切相关,应加强对超重及体脂呈中心分布人群的教育,以减少脂肪肝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某单位职工近3年间无干预状态下不同年龄段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单位职工近3年的体检结果,统计学分析不同年龄段高血压、血脂异常及血糖升高等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在25~55岁年龄组(A组)中,男性血脂异常、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逐年递增趋势,2009年高于2007年(P〈0.01),男性血脂异常、高血压及体重超重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女性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逐年递增趋势,血糖升高、高血压及体重超重无明显变化;而在56~70岁年龄组(B组)中,血脂异常、血糖升高、高血压、超重患病率无逐年递增趋势,相反女性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性血糖升高高于女性,高血压及体重超重患病率无性别差异;B组中高血压、血脂异常、血糖升高明显高于A组。结论:在无干预状态下,该单位职工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变化趋势不同,55岁以下年龄组,特别是男性,不良生活方式无改善是导致危险因素患病率上升的原因;56岁以上年龄组中,女性职工更应注意心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7.
王永红   《中国医学工程》2012,(12):140-141
目的研究舞阳县高级知识分子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为预防该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生提供资料。方法 2012年5、6月份对舞阳县880名高级知识分子进行了调查研究。测量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脂指数(BMI)以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结果本组人群超重率47.39%,肥胖率34.32%,高血压发生率42.61%,高血脂发生率41.82%,腰围过大率37.95%,糖尿病检出率23.41%,均高于国人平均水平;本组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较高,男性高级知识分子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明显高于女性。结论男性中老年高级知识分子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较高,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大,应加强对这一层次人群的宣传教育,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广州地区心血管病患者危险因素与血脂水平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近年来心血管病患者各危险因素对不同性别、年龄段人群血脂水平的影响。 方法 采用现状研究方法,分析1894例珠江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各危险因素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结果 (1)高血压对女性血脂水平的影响大于男性,女性75岁以上年龄段高血压组的Tch水平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女性65-74岁年龄段及整体高血压组的TG水平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2)吸烟对男性整体Tch和TG水平的上升有显著作用,尤其男性45-54岁年龄段吸烟组的Tch和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糖尿病显著影响男女两性的TG和HDL-C水平,女性65-74年龄段的LDL-C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4)高尿酸血症(HUA)对血脂异常的作用尤为突出。男性HUA组患者四项血脂指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其中对Tch和LDL-C水平的影响主要集中在65-74岁年龄段,对HDL-C水平降低的效应则在75岁以上年龄段,TG水平的显著升高则位于45-54岁,55-64岁和65-74岁三个年龄段。女性整体HUA组的T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体现在45-54岁及75岁以上年龄两个年龄段;65-74岁年龄段HUA组的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段患者的血脂水平存在差异。同时不同危险因素对不同组别患者血脂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血脂异常的防治应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苏州地区部分人群血糖、血脂与高血压、肥胖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苏州市 5 7个单位的职工 ,包括离休和退休人员共 2 4 13人的调查结果为样本 ,对血脂、血糖分布特点及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胆固醇 (TC)、高甘油三酯 (TG)及高血糖 (Glu)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 ,男性TG水平高于女性 (P <0 .0 0 1) ;高TG血症为临床高脂血症中最常见的类型 ;男、女两性的TC、TG、Glu水平与体重指数 (BMI)、血压关系密切。高TC、高TG、高Glu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变有密切联系。结果表明 ,血清TC、TG、Glu三者在代谢上联系密切 ,多数高TG血症、高TC血症、高血Glu患者伴有代谢综合征的其他异常 ,提示高TG血症、高TC血症、高血Glu患者可能处于心血管病的高危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焦煤集团高级知识分子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水平,为预防该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流行病研究室统一设计的表格,于2012年5、6月份对焦煤集团880名高级知识分子进行调查.测量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腰围(W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以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结果 本组人群超重率47.39%,肥胖率34.32%,高血压发生率42.61%,高血脂发生率41.82%,腰围过大率37.95%,糖尿病检出率23.41%,均高于国人平均水平.本组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较高,且男性WC、SBP、DBP、BMI、FBG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均<0.01);男性心血管病各危险因素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均<0.01).结论 男性中老年高级知识分子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较高,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大,应加强对这一层次人群的宣传教育,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脂分布类型与脂肪肝之间的关系。方法对随机抽样的2120例人群进行身高、体重、腰围(WC)的测量,并计算体重指数(BMI),根据WC和BMI将体脂分布类型划分为外周型非超重组(Ⅰ组),中心型非超重组(Ⅱ组),外周型超重组(Ⅲ组),中心型超重组(Ⅳ组),研究各组间脂肪肝的发病情况。结果Ⅰ、Ⅱ、Ⅲ、Ⅳ组脂肪肝检出率依次3.9%、12.1%、18.1%、58.4%,各组间差异显著。结论脂肪肝与体脂分布类型密切相关,应加强对超重及体脂呈中心分布人群的教育,以减少脂肪肝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甘肃榆中县农村居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分布与聚集情况,为实施心血管疾病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3年6月抽取了甘肃省榆中县35周岁以上农村居民1185名,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危险因素的聚集情况。结果①研究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吸烟率、超重率、肥胖率、血脂异常率和糖尿病患病率依次为26.4%、28.9%、34.9%、8.6%、46.2%和7.0%,其中高血压患病率(χ^2=83.583,P〈0.001)、血脂异常率(χ^2=5.705,P〈0.01)和糖尿病患病率(χ^2=17.557,P〈0.001)随年龄增高而升高,男性吸烟率(60.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3%),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χ^2=3.850,P〈0.05)。②具有1个及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个体比例高达84.0%,男性较于女性更严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榆中县农村居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比例高,且危险因素聚集现象严重,应针对重点人群积极开展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女性体质量指数(BMI)变化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以本院体检的200例女性人群为研究对象,按照BMI水平将其分为超重肥胖组80例和体质量正常组120例。全部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个体BMI,同时测量记录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生化指标的测定。统计BMI水平不同的两组女性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累积发病率,并分析BMI变化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超重肥胖组的SBP、DBP、FPG、TG及TC水平均显著高于BMI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组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的发病危险性较正常组显著增加;SBP、DBP、TG及TC水平随BMI的增加而升高。结论:超重、肥胖是其他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体质量指数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也随之上升。  相似文献   

14.
费利霞  孟林 《当代医学》2011,17(12):89-90
目的 探讨高校在职教职工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效预防控制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方法 对1607名在职教职工体检中超重、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和高尿酸血症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随年龄的增长各种危险因素检出率升高,肥胖、高脂血症、高血糖45~55岁组检出率高;男性超重、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糖男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肥胖以35~45岁组检出率高.结论 高校在职教职工男性心血管危险因素检出率更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常偏高血压对心脑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Wu G  Wu Z  Liu J  Wang W  Zhao D  Ceng Z  Wang W  Liu J  Qin L  Liu S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6):1083-1085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正常偏高血压对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方法 采用 1 1省市队列人群 (35~ 64岁 )共 2 7739人 ,于 1 992年进行基线危险因素调查的资料。计算队列人群不同血压范围构成比、危险因素分布 ,以及在观察终点心脑血管病事件的人年标化发生率 ,用Cox回归模型对不同血压范围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的危险进行预测。结果  (1 )队列人群具有正常偏高血压者为 1 3 4%(男性 1 4 8% ,女性 1 1 8% ) ;(2 )具有正常偏高血压者多种危险因素显著高于具有理想血压者 ;(3)具有正常偏高血压者心脑血管病人年标化发病率显著高于具有理想血压者 ;(4)正常偏高血压者的心脑血管病发病危险为 2 876 5(95 %可信区间 2 0 50 6~ 4 0 35 1 ,P <0 0 1 ) ,男性为 3 2 34 6(95 %可信区间 ,2 1 1 3 1~ 4 951 2 ,P <0 0 1 ) ,女性为 2 335 0 (95 %可信区间 1 31 83~ 4 1 35 9,P <0 0 1 )。结论 具有正常偏高血压者的心血管病危险比具有理想血压者显著高 ,降低正常偏高血压以减少心血管病危险的必要性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城市和农村儿童肥胖的发病情况及其与血压的关系。方法:对重庆地区37785名7-17岁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血压。结果:(1)城市儿童中,超重13.16%,肥胖3.73%,农村儿童中,超重5.26%,肥胖0.90%。(2)男性儿童的超重肥胖患病率13.16%,女性8.39%。(3)超重肥胖组的收缩压及舒张压高于P90和P95者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结论:重庆地区城市儿童超重肥胖患病率高于农村儿童,男性儿童超重及肥胖患病率高于女性,超重肥胖组儿童的血压升高者明显多于正常体重组,对超重肥胖儿童应加强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7.
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健康人群脂肪肝的患病率,探讨脂肪肝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161例健康体检的结果进行分析,体检项目包括体格检查、代谢指标检验和肝脏B超检查。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1161例中脂肪肝患病率为22.05%,男性27.79%,女性12.44%。脂肪肝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6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P〈0.001),60岁以后患病率有所下降,但女性高于男性(P〉0.05)。②脂肪肝组除HDL-C外,年龄、BMI、腰围、舒张压、空腹血糖、TC、TG、LDL—C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TG、腰围、空腹血糖、BMI、舒张压、LDL-C、年龄和性别等指标与脂肪肝密切相关。结论健康人群脂肪肝患病率高,男性高于女性,高脂血症、超重及肥胖、糖代谢紊乱、高血压、年龄、男性等为脂肪肝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区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  周小兵  桂凤美 《广东医学》2007,28(7):1158-1160
目的 探讨广州市社区人群中肥胖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度分布特征及相互的关系.方法 从2006年广州市社区体检人群中整群抽样2 980例,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2级和3级危险聚集度检出率都随年龄增加有明显增加趋势,男性中具有2级和3级危险因素聚集度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女性,随体重指数分级的增加,具有2级和3级聚集度人群的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血管危险因素呈现聚集度增加的趋势,超重和肥胖在多因素个体聚集性中可能起关键作用.正确认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聚集性,加强早期干预对防治心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与性别的差异,以提高防治效果。方法对收治住院的AMI患者50l例(男323,女178),进行男女比较分析。从发病年龄(分为<45,45—54,55—64,≥65岁)梗死部位,并发症及病死率死亡原因比较。结果年龄<45岁,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P<0.01),>65岁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P<0.01);非Q波梗死女性高于男性(P<0.01);高血压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P<0.01);死于心脏破裂女性高于男性(P<0.01)。结论 AMI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性体内的雄激素在冠心病(CHD)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廖晓阳  罗玲 《四川医学》2004,25(2):145-146
目的 探讨高校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布特点,为针对性的进行一、二级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健康体检普查的201例高血压患者,以问卷的方式调查其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结果 高校高血压病患病率18.4%,≥2级者占54.8%。66.2%的患者伴发心血管危险因素,男性以高胆固醇血症为主,女性以超重为主。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和超重是最常见的危险聚集因素。结论 高校高血压病患病率高,大多伴发有危险因素的存在及聚集,高脂血症和超重是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