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完全川崎病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本院2005年1月-2008年3月住院的不完全川崎病36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儿除发热外均有2~3项主要指标。其发生率依次为:唇红、皲裂、杨梅舌(占69.4%),球结膜充血(占63.9%),肛周脱皮、指趾端脱皮(占55.6%),皮疹(占44.4%),颈部淋巴结肿大(占38.9%)。结论:不完全川崎病发病时大多缺少主要症状易被忽视造成误诊,当出现唇红干裂、结膜充血,尤其伴有肛周脱皮症状时要引起重视,应做出诊断尽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永久性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48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典型川崎病34例,非典型川崎病14例。对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价值的有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口腔黏膜表现、皮疹、指(趾)端硬肿,其中以发热(100%)、结膜充血(87.5%)、唇红干裂(85.4%)最常见。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对川崎病特异性较高,可列为参考诊断指标之一。川崎病发病早期就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剂丙种球蛋白(IVIG)1 g/kg+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好。结论:对于临床上出现发热,伴有川崎病部分临床诊断依据,尤其是呈现川崎病面容者,同时应注意寻找川崎病的其他指征,如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并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一旦确诊,尽早使用单剂IVIG 1 g/kg+阿司匹林以预防或减轻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均发热持续5 d以上(100.0%),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分别出现了唇红皲裂、草莓舌共25例(78.1%),手足硬肿11例(34.4%),双眼球结膜充血23例(71.9%),一过性皮疹16例(50.0%),指(趾)末端脱皮18例(56.3%),在急性发热7 d内发现肛周潮红脱皮20例(62.5%),卡介苗接种部位出现红斑9例(28.1%),颈部淋巴结增大21例(65.6%)。血白细胞计数升高24例,C-反应蛋白升高23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26例;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13例,ST-T改变6例。结论不完全川崎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应充分认识其临床特征,尽早行相关检查,以减少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4.
40例非典型川崎病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呈芳 《中外医疗》2009,28(3):43-43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回顾我科2003年4月至2008年4月收治非典型川崎病40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6例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4例冠状动脉扩张者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正常2例、2个月正常1例、3个月正常1例。结论对于发热5d以上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有结膜充血、唇红干裂,血小板进行性增高者,血沉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尽早行心脏彩超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及时拟诊,正规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典型川崎病34例,非典型川崎病14例.对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价值的有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口腔黏膜表现、皮疹、指(趾)端硬肿,其中以发热(100%)、结膜充血(75.0%)、唇红干裂(93.8%)最常见.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对川崎病特异性较高,可列为参考诊断指标之一。川崎病发病早期就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剂丙种球蛋白(IVIG)1g/kg+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好,发生冠状动脉改变17例,对其中15例(3例失访)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结论早期诊断、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辅以抗凝治疗,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4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典型川崎病34例,非典型川崎病14例.对早期诊断具有提示价值的有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唇红干裂、口腔黏膜表现、皮疹、指(趾)端硬肿,其中以发热(100%)、结膜充血(75.0%)、唇红干裂(93.8%)最常见.肛周皮肤脱皮、卡瘢红对川崎病特异性较高,可列为参考诊断指标之一.川崎病发病早期就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单剂丙种球蛋白(IVIG)1g/kg+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好,发生冠状动脉改变17例,对其中15例(3例失访)随访半年,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 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辅以抗凝治疗,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典型川崎病和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性。方法:选取博爱县人民医院儿科2016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典型川崎病患儿30例作为典型川崎病组,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的非典型川崎病患儿30例作为非典型川崎病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指标与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结果:与非典型川崎病组比较,典型川崎病组患儿颈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指(趾)脱皮、唇红干裂、杨梅舌、结膜充血等发生率、CD4+/CD8+明显升高,卡疤红肿、肛周脱皮屑、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CD3+、CRP值明显降低,卡疤红肿、皮疹、手足硬肿、杨梅舌、发热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唇红干裂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与典型川崎病相比,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更不具备特异性,更容易出现漏诊误诊,导致患儿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冠状动脉损伤风险更高。因此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心脏彩超,帮助确诊,及时防治冠状动脉损伤,避免冠状动脉损伤发展成冠状动脉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分析21例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早期均有持续发热,皮疹,双侧球结膜充血,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散充血潮红,唇红干裂,杨梅舌,肛周皮肤潮红、脱屑,其典型症状如较特异的手足硬肿出现较晚。结论川崎病急性期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伴皮肤黏膜损害,肛周潮红脱皮有助于早期诊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伴中毒颗粒。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9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出院诊断为川崎病的149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典型和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149例病例中,108例(72.5%)为典型川崎病,41例(27.5%)为不典型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相比,不典型川崎病的发热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不典型川崎病常见的症状依次为肛周脱皮(61.0%)、口腔黏膜的改变(61.0%)、双侧球结膜充血(56.1%)和皮疹(51.2%),颈部淋巴结肿大(12.2%)为少见症状。典型川崎病和不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儿出现持续发热、口腔黏膜改变、双侧球结膜充血、皮疹和肛周脱皮时,应高度怀疑川崎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住院的42例川崎病惠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2例中男29例,女13例,症状均为发热5天以上,其中皮疹39例,结膜充血35例,口唇干裂出血34例。杨梅舌36例,淋巴结肿大27例,手足硬肿35例,手足未梢和肛周脱皮39例.冠状动脉扩张5例。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有效41例。结论:加强对川崎病的认识,尽早进行规范治疗及加强随访是取得比较满意疗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小儿川崎病延迟诊断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求减少和避免川崎病早期误诊的可能途径。方法: 回顾分析早期误诊的40例川崎病门诊或入院时和入院后诊断、综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多见,皮疹、结膜充血、唇红皲裂、指趾末端脱皮多于手足硬肿、颈淋巴结大、肛周脱皮,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及低白蛋白血症、低血浆渗透压、低钠血症发生率高。误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药疹、颈淋巴结炎、腹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尿路感染较多,误诊麻疹、链球菌感染综合征、咽结合膜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高热惊厥少,院外误诊多。非典型川崎病占32.5%,冠状动脉受累33.33%。结论: 医务人员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是减少延迟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卢莲 《吉林医学》2012,33(21):4613-4614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48例川崎病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典型川崎病40例,非典型川崎病8例。10 d内确诊的42例,10 d后确诊的5例,有冠状动脉扩张8例,冠状动脉瘤1例。结论:典型病例有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潮红、杨梅舌、皮疹、指(趾)端硬肿,肛周脱皮;发热为最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病早期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少数可并发心、脑、肾等多器官功能损害。早做诊断及时治疗,防止冠状动脉病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与早期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分析90例川崎病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结果川崎病急性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是发热(100%)、球结膜充血(83.3%)、皮疹(81.1%)、唇红干裂(80.0%)、手足硬肿(66.7%)、颈部淋巴结肿大(50.0%)及肛周潮红脱皮(33.3%);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血沉及C反应蛋白升高者分别为87.8%,82.2%,88.9%及83.3%。结论川崎病急性期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伴皮肤黏膜损害,肛周潮红脱皮有助于早期诊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伴中毒颗粒,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罗燕  木英  彭海燕 《当代医学》2010,16(10):56-57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治。方法对我科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19例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表现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指(趾)端脱皮、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口唇粘膜改变、手足硬性水肿、肛周潮红脱皮、皮疹的发生率依次为100%、89.5%、73.7%、42.1%、52.6%、31.6%、57.9%、31.6%。其中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白细胞升高、CRP升高、血红蛋白下降、OKMB升高、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00%、84.2%、94.7%、68.4%、47.4%、42.1%、63.2%。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可结合实验室指标给予拟诊,尽早应用免疫球蛋白,以减少冠状动脉损害。某些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症状对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对住院的4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2例中男29例,女13例,男:女为=2.2:1。患者年龄多在1—5岁。症状均为发热5天以上,其中皮疹39例,结膜充血35例,口唇干裂出血34例,杨梅舌36例,淋巴结肿大27例,手足硬肿35例,手足未梢和肛周脱皮39例,冠状动脉扩张5例。丙种球蛋白加阿斯匹林治疗有效41例。结论:加强对川崎病的认识,尽早进行规范治疗及加强随访是取得比较满意疗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王茜丽  胡伟  焦丽  刘向萍 《西部医学》2011,23(12):2380-2381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儿童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儿均有不规则发热,眼结合膜充血25例,唇红、杨梅舌23例,颈淋巴结肿大14例,皮疹12例,指趾端脱皮28例,肛周黏膜潮红、脱屑17例,卡介苗接种处红肿10例,白细胞升高25例,血红蛋白降低13例,血沉增快28例,C反应蛋白升高26例,血小板升高30例,心电图示ST段及T波改变4例,P-R间期延长1例。胸片示肺炎3例,超声心动图异常11例。结论不完全性川崎病容易误诊,对发热持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提高警惕,及时化验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监测血小板,并及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了解冠状动脉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6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ASA)对川崎病的疗效。结论46例患儿中典型川崎病42例,非典型川崎病4例,典型病例有发热,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皮疹,指(趾)端硬肿,肛周脱皮;发热是最早也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心脏冠状动脉病变可为该病确诊提供强有力的佐证。IVIG和ASA对KD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川崎病标准的可能性。方法:参照川崎病现行诊断标准,分析65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本病早期临床表现发热(100%),唇和口腔粘膜变化(92.3%),眼结膜充血(76.92%),大部分病例在发病3天内便出现。肛周皮肤潮红、脱皮76.92%,四肢末梢脱皮69.23%,肛周皮损较四肢末梢变化早。多形皮疹(70.76%),颈部淋巴结肿大(49.23%),血小板第一次检查均值增高70.75%。结论:川崎病患儿发热、唇和口腔粘膜改变是早期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述表现伴眼结膜充血时,应高度怀疑川崎病的可能。肛周皮损及血小板增高有早期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叶青  张俊华  金颖 《宁夏医学杂志》2005,27(11):764-765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5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及诊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15例中男女比例为2.75:1,临床表现发热100%,皮疹和唇红干裂杨梅舌各为86.6%,球结膜充血和肛周皮肤潮红及脱皮均为80%,颈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指(趾)端脱皮均为73.3%。心脏彩色多普勒异常40%。结论 加强对川崎病的警惕,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不完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90年5月~2004年5月本院收治的59例不完全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完全川崎病在婴儿期发生率较高,且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临床表现中最常见的是发热,皮疹,恢复期脱皮,口咽黏膜弥漫性充血、皲裂,结膜充血,其次是草莓舌、手足硬性水肿,颈淋巴结肿大最少见.结论 高对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减少小儿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