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不同分期之间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演变规律。方法将2009年3月-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按其不同分期进行临床体征和症状、舌脉象及中医证候学调查,并辨证为湿热发黄证、瘀热发黄证、气虚瘀黄证、阴虚瘀黄证和阳虚瘀黄证5个中医证型。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的主要体征和症状为面目黄如桔皮、尿黄、口苦、口干、口渴喜饮、厌食油腻、面色晦暗、朱砂掌、红痣或蟹纹等;舌象为舌红、舌老、苔黄、苔厚、苔腻;脉象为弦、沉、数、实、滑。中晚期主要症状和体征为面目黄如烟熏、面色晦暗、朱砂掌、红痣或蟹纹、肌衄、口渴少饮、鼻齿衄、乏力、腹胀、纳差、尿黄及手足心热;舌象为舌红、舌暗红、舌老、苔薄;脉象为细、数、沉、涩、弦。湿热发黄证、瘀热发黄证、气虚瘀黄证和阴虚瘀黄证4个证型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主要证型,而阳虚瘀黄证型较少;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的主要证型为湿热发黄证和瘀热发黄证,而中晚期的主要证型为阴虚瘀黄证和气虚瘀黄证。结论湿热发黄和瘀热发黄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的主要病因病机;湿热未尽、瘀血内停及气阴亏虚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晚期的主要病因病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病性多实,中晚期病性多虚。  相似文献   

2.
台湾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台湾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偏向性及和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及中医辨证论治的客观依据。方法:264例门诊患者,男194例,女7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辨血阻络型及脾肾阳虚型5型。分析辨证分型与生活习惯及肝功能AST/ALT间彼此的相关性。结果:(1)264例患者中,肝肾阴虚型90例(34%),湿热中阻型及肝郁脾虚型分别为74例及73例(各约中28%),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型共27例(10%)。(2)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型患者年龄最大,其次为肝肾阴虚,肝郁脾虚及湿热中阻型。P=0.016,(3)各种症状归类于各组织系统,以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在肝胆胃肠系统有较高频率的表现,证型间有统计上的意义>P=0.021。(4)ALT在湿热中阻型中含量最高,在瘀血阻络和脾肾阳虚型最低,且ALT和各证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1) 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肝肾阴虚为最多见。(2)以瘀血阻络型及脾肾阳虚型年龄为最高,说明慢性乙型肝炎随着病毒潜伏时间延长会加重肝组织的变性及恶生,形成肝硬化及肝癌。(3)肝郁脾虚及肝肾阴虚型者多有胃肠肝胆系统的临床症状,体现证型的临床变化和现代生理,病理,解剖有着密切关系。(4)AST/ALT以湿热中阻型为最高,说明慢性化过程中,肝功能未必上升,而见下降。同时,ALT高低有各证型中亦有显著性的差异。因此我们大胆推测到ALT用作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中的一个客观指征,以达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目标,而这也是我们未来进一步分析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ALT2ULN)中医证候组群分布规律和中医证型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借助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记录150例CHB(ALT2ULN)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统计学处理对其临床症状、体征提取分析,探讨内在规律。结果:肝郁气滞型患者平均年龄最小,脾肾阳虚型平均年龄最大;肝郁脾虚型年龄、病程与其他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率男女性别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BeAg阳性率湿热蕴结型最高,脾肾阳虚型最低,湿热蕴结型与肝郁脾虚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阳性率湿热蕴结型最高,脾肾阳虚型最低,湿热蕴结型与瘀血阻络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0例CHB(ALT2ULN)患者中湿热蕴结型为最常见证型,且其HBeAg与HBV DNA阳性率最高;肝郁气滞型发病年龄最小、病程最短;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各证型性别构成与总体发病率无明显差异。CHB病因归于"杂气"学说,病位在肝,病机演变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及耐药发生情况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0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各型患者分别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3年,观察拉米夫定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HBV DNA的转阴率以及耐药发生情况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湿热中阻型患者HBV DNA的转阴率最高,而耐药发生率最低,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的疗效及耐药发生率与中医证型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情绪改变,探讨中医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与情绪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表(SAS)和抑郁自评表(SDS)调查133例CHB(肝郁脾虚证或湿热中阻证)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40.60%的CHB患者存在焦虑,49.62%的患者存在抑郁,以轻度和中度居多.两证型比较:轻度焦虑/抑郁以湿热中阻证居多,分别为:39.08%(P<0.05)、44.83%(P<0.01),重度焦虑/抑郁则以肝郁脾虚证为主,分别为:13.04%(P<0.05)、17.39%(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AS/SDS总分与病程、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ALT、AST、HBV DNA载量成负相关(P<0.01).结论:CHB患者存在明显情绪改变,并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联苯双酯降酶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联苯双酯降酶效应的关系,方法:选择慢乙肝患者256例,按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等不同中医证型,分别观察联苯双酯治疗后血清转氨酶的降低效应及联苯双酯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ALT的反跳效应。结果:联苯双酯对不同中医证型的ALT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AST,GGT的效应欠佳,联苯双酯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 ,脾肾阳虚4型ALT反跳率均较高,相互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肾阴虚型ALT反跳率最低,与其他各型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联苯双酯对不同中医证型的ALT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联苯双酯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络,脾肾阳虚4型ALT反跳率均较高,肝肾阴虚型ALT反跳率最低,临床上不宜将联苯双酯的降酶作用作为慢乙肝的常规治疗措施,可根据不同中医证型停用联苯双酯后ALT反跳率的高低,有针对性的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分型与细胞因子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0 8例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FN γ、IL 4mRNA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 5证型患者按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顺序 ,IFN γ水平逐渐递减 ,而IL 4水平则逐渐升高 ;细胞免疫应答减弱 ,病毒不能完全清除 ,病情迁延不愈 ,病性由实致虚 ,病势由浅入深。结论 :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患者血清IFN-γ和HBV DNA水平的变化。方法 5种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0例和健康人30例被纳入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常规检测血清HBV DNA。结果本组健康人血清IFN-γ为6733.08±4008.51ng/L,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1949.16±523.79ng/L(P<0.01);湿热中阻、肝肾阴虚、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和脾肾阳虚患者血清IFN-γ分别为2723.22±119.73ng/L、2292.08±60.93ng/L、1788.40±143.22ng/L、1615.18±286.57ng/L和1326.93±46.92ng/L;93例血清HBV DNA阳性患者血清IFN-γ显著高于阴性患者(2172.64±446.42ng/L对1788.06±464.48ng/L,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γ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探究HBV导致的慢性肝病患者血清IL-2、IFN-γ、IL-4、TNF—α、sICAM-1、TGF-β1、TIMP-1等细胞因子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构建细胞因子蛋白芯片,对健康人群、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7种细胞因子进行检测。结果: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证型IL-2水平较正常组不同程度降低;湿热中阻型患者IL4浓度为(86.43±19.24)pg/ml,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余证型患者IL-4水平均显著升高;各证型组患者的TNF-α、TGF-β1、sICAM-1、TIMP-1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以湿热中阻型患者的TNF—α上升幅度最大,TGF-β1、sICAM-1及TIMP-1则以瘀血阻络型患者的升高最明显;肝郁脾虚及湿热中阻型患者血清IFN-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另外3种证型患者血清IFN-1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组。②肝硬化除湿热内蕴型患者血清IFN-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余各证型患者血清7种细胞因子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血瘀证3型患者的IL-2水平显著低于肝气郁结型,而IL4、TNF—α水平较肝气郁结型不同程度升高;TGF-β1、sICAM-1在湿热内蕴型水平最低;肝气郁结型患者的TIMP-1浓度为(167.88±14.21)ng/ml,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湿热内蕴型患者IFN-1浓度与肝气郁结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其余证型均低于肝气郁结型。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细胞因子有一定相关性,将细胞因子纳入HBV所致慢性肝病患者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有利于提高中医辨证的精确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Th17/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不同证型中的变化。方法:90例CHB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同时选择健康志愿者30例,流式细胞术测定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调节性T(Treg)细胞水平。结果:CHB组与健康对照组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患者ALT水平、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比值与其他3种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3组患者ALT水平、Th17细胞、Treg细胞、Th17/Treg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h17/Treg在HBV感染中存在失衡,CHB中医不同证型中均存在Th17/Treg失衡,以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尤为明显,并与ALT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