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吻合口瘘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对例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70例,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4例.结论:做好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做好胃肠减压和营养支持,早期发现、诊断、处理吻合口瘘,是减少吻合口瘘发生和缩短吻合口瘘愈合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回肠造口术的方法、适应证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05年8月至2015年8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137例行回肠造口术患者,分析其适应证和并发症,并总结回肠造口术的方法和并发症的处理。结果:预防性回肠造口52例,发生吻合口瘘后治疗性回肠造口85例。发生并发症18例(13.1%):肠造口缺血坏死1例、肠造口肠管狭窄3例、肠管外翻脱出2例、肠造口旁疝1例、肠造口出血4例、转流不完全2例、造口旁皮肤溃烂3例与肠管回缩2例。结论:回肠造口术是预防和治疗吻合口瘘的重要手段,预防和处理回肠造口的并发症极其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道损伤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分析13例腹腔镜胆道损伤病人发生的原因、部位、处理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经胆管壁修补、胆管对端吻合或胆肠吻合术后12例痊愈,1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正确选择病例,术中规范操作,是防止胆道损伤的有效措施;胆道损伤早期发现和正确处理对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发病年龄、息肉的好发部位、息肉大小和息肉的病理类型及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规律。方法:对710例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根据临床表现、息肉部位、形态大小加以病理分析及总结。结果:710例肠镜中共检出大肠息肉206例,息肉检出率29%,而腺瘤性息肉104例,大肠息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和恶变密切相关。结论:29~67岁为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45岁以上人群为发病高峰年龄,男性较女性易患病,息肉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多见,且体积越大越易恶变。大肠息肉不论大小应尽可能及早切除并常规活检,可有效预防息肉恶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Ⅰ期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左半结肠癌采用术中肠道顺行灌洗,Ⅰ期切除吻合术。结果痊愈36例,发生吻合口漏4例。结论大肠癌急性肠梗阻严格掌握适应证,完善围手术期和术中处理,Ⅰ期手术吻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多发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95例大肠多发息肉患者根据症候采用中药内服、保留灌肠及结肠镜下圈套电切或微波灼除综合治疗。结果治愈93例,无效2例,治愈率97.9%。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多发息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目前治疗大肠息肉的安全、有效和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肠多发息肉95例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多发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95例大肠多发息肉患者根据症候采用中药内服、保留灌肠及结肠镜下圈套电切或微波灼除综合治疗.结果 治愈93例,无效2例,治愈率97.9%.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多发息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目前治疗大肠息肉的安全、有效和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病理类型与息肉恶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肠镜室2007年1月~2013年12月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大肠息肉306例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息肉的类型:炎性息肉135例、增生性息肉62例、腺瘤性息肉109例;息肉的恶变率:炎性息肉1例、增生性息肉0例、腺瘤性息肉9例,其中恶变的腺瘤性息肉以绒毛状腺瘤为主;恶变部位以乙状结肠息肉最多。大肠息肉分布部位以左半结肠为多,尤其是乙状结肠,其次是直肠。结论:当大肠中出现息肉增生,尤其是比较大的腺瘤性息肉时,应尽量切除,阻止病情恶化,密切随访,对预防大肠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是仅次于吻合口瘘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 :国内报道手工和机械吻合分别是 0 .5%~ 6.4 %和 3.7%~ 7.0 % ,近年来该并发症有增加趋势。我院从 1995年以来使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沙氏软质探条扩张器治疗吻合口狭窄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就扩张治疗的适应证 ,操作方法、注意点、禁忌证及并发症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发生术后吻合口狭窄的 13例中 ,男 9例 ,女 4例 ,年龄 52~ 67岁 ;贲门癌 3例 ,食管癌10例 ,全部系机械吻合。本院手术 9例 ,外院手术 4例 ,弓上吻合 7例 ,弓下吻合 6例 ;中度…  相似文献   

10.
邢学义  王志  李群霞  樊明红  石萍 《光明中医》2016,(14):2100-2101
目的验证采用中药联合内镜治疗腹泻型大肠息肉疗效要明显优于单纯手术切除息肉的方法来治疗腹泻型大肠息肉。方法针对100例腹泻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50例确诊患者,经电切息肉后口服加味神术散治疗,后复查大肠镜;对照组50例,单纯手术切除息肉,后复查大肠镜。对每一位患者自入院后病情进行定期观察,在此期间两组未再服用任何可影响息肉生长的药物。结果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中只有1例患者有息肉复发现象,复发率仅为2%。对照组有10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32%。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中药联合内镜治疗腹泻型大肠息肉要优于对照组单纯手术切除。结论加味神术散联合内镜治疗腹泻型大肠息肉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发病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分析15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发病类型、发病位置、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理分型、息肉大小、数目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15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主要发病类型为全结肠型,占比40.00%;主要发病位置为直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占比分别为16.67%、12.00%、10.00%。150例大肠息肉患者中,主要中医证型为脾虚湿滞证,占比46.00%,其次为大肠湿热证,占比38.00%。不同性别大肠息肉患者,男性、女性患者均以脾虚湿滞证占比最高,分别为50.00%、38.46%;大肠息肉女性患者肝郁气滞证占比(21.15%)高于男性患者(3.06%)(P<0.05)。不同年龄大肠息肉患者,≤30岁、>60岁患者以大肠湿热证占比最高,分别为66.67%、46.67%;>30~40岁、>40~50岁、>50~60岁患者以脾虚湿滞证占比最高,分别为54.55%、50.00%、47.62%。不同BMI大肠息肉患者,BMI<28 kg/m2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并分析内镜治疗在大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间于我院就诊的275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75例大肠息肉患者中,男性患者163例,女性患者112例,年龄为8—71岁,平均年龄为43.7岁。为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针对性的手术方法,将275例患者分为电切除组,圈套切除组和微波组三组。结果:三组患者单发息肉、多发息肉、无蒂息肉及有蒂息肉等各种症状均得到了有效的治疗。结论:通过内镜的方法对大肠息肉病症进行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临床效果,以上三种方法中,电切除方法的效果较好,并且三种方法也可以配合使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肠内高能营养预防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效果。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3例,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肠内高能营养,对比两组患者预防术后吻合口瘘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吻合口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治疗后营养指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高能营养预防胸腹腔镜联合下食管癌根治术后吻合口瘘的效果显著,能够使患者机体蛋白合成,保护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伴肿瘤的大肠黑变病与大肠黑变病病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伴大肠肿瘤的大肠黑变病(MC)与MC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2004年6月~2006年7月该院发现的47例绊大肠肿瘤的大肠黑变病病例.将MC据色素沉着程度分三度.分析大肠黑变病合并肿瘤与其病情程度的关系.结果:大肠黑变病伴单发息肉、多发息肉、大肠癌及同时伴发息肉和大肠癌的几率与其病变程度有关(各组P<0.05).结论:随大肠黑变病病情加重,其伴发息肉和大肠癌的几率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年余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护理配合。结果:本组63例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目前已成为大肠巨大息肉的首选安全治疗方法。内镜护士在治疗中默契配合及切除后的病情观察和照料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复发性大肠息肉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探讨中医体质分型与复发性大肠息肉发病的关系,为复发性大肠息肉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依据及帮助。方法:对97例患者进行体质量表问卷调查,分析复发性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结果:97例患者中,气虚质或有气虚质倾向最多,共48例(占48.5%);湿热质或有湿热质倾向次之,有29例(占29.9%);复发1次的以气虚质或有气虚质倾向为主(占57.3%),复发2次及复发3次以上的以湿热质或有湿热质倾向的为主(分别占66.7%、71.4%)。结论:复发性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以气虚质和湿热质为主,湿热质可能更容易出现息肉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具有家族性息肉病的临床特点,为息肉病的筛选提供线索,总结家族性息肉病的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方法:对328例息肉病进行家系调查,对其中37例具有家族背景的大肠息肉病家系的临床资料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具有家族背景的大肠息肉病占同期大肠息肉病的11.3%.与无家族史的散发大肠息肉病相比,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手术治疗应该用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脱、回肠储袋、回肠肛管吻合术.中西医结合治疗家族性息肉病具有疗效好、疗程短、停药后复发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1年余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护理配合。结果:本组63例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巨大息肉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目前已成为大肠巨大息肉的首选安全治疗方法。内镜护士在治疗中默契配合及切除后的病情观察和照料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大肠息肉指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西医治疗以内镜下电凝电切、黏膜切除及黏膜剥离等配合调节肠道菌群紊乱为主,但易复发。本文简述了大肠息肉的病因病机,探讨大肠息肉的内镜下分型、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并综述中医药对大肠息肉的防治进展,具体包括大肠息肉辨证分型及体质辨识和大肠息肉中医治疗及预防等,以期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点。方法根据2009年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及内镜室200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统计被调查者大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大肠息肉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结果腺瘤性息肉患者偏颇质中,阳虚体质为易患体质类型,其次为痰湿质、气虚质及湿热质;而非腺瘤性息肉患者则以平和质为主。含绒毛成分组以阳虚质、气虚质为主;不含绒毛成分组以阳虚质为主。结论大肠息肉病理类型与中医体质相关,腺瘤性息肉以阳虚体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