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并总结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高危因素。方法:收集1986年1月~2003年3月间的285例多胎妊娠(双胎妊娠275例,3胎妊娠10例)共580例围产儿,总结其围产期主要并发症及围产儿预后;并以1993年和2002年共计2 453例单胎妊娠的并发症作为对照,分析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①多胎妊娠并发症高,主要为早产、胎膜早破、妊高征及贫血,与单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发生率是58.6‰(34/580),较同期的单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升高。死胎与早期新生儿死亡各占50.0%。死胎中有致死性畸形4例,双胎输血综合征死亡3例,原因不明10例;新生儿死亡中有2例致死性畸形,其余15例均为早产儿,平均孕周为31.5周,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早产儿肺出血、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感染、心衰;除外畸形,围产儿体重与围产儿死亡关系最为密切。③规律产前检查与无规律产前检查组比较,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胎妊娠并发症较单胎妊娠并发症明显增加,早产是多胎妊娠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产前保健对延长孕周、增加胎儿体重、减少新生儿并发症,从而降低多胎围产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63例双胎妊娠预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双胎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方法 对2002~2007年5年中63例双胎妊娠和同期5037例单胎妊娠的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双胎妊娠占1.24%,双胎妊娠中早产、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贫血和产后出血妊娠并发症高于单胎妊娠,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分别为296.11、10.67、52.26、100.17、47.29,均P<0.01);双胎围产儿病死率中低出生体重儿、足月小样儿、新生儿窒息、早期新生儿死亡、病理性黄疸、出生缺陷发生率均高于单胎围产儿(X2分别为372.01、110.34、10.92、20.49、21.94、13.01,均P<0.01).双胎围产儿死亡率为55.56‰,与单胎13.7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4.85,P<0.01).结论 加强双胎围产期监测和管理.对降低母体并发症及双胎围产儿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双胎妊娠围产儿105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10 5例双胎妊娠孕产期并发症、分娩方式与围产儿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10 5例双胎妊娠孕产期并发症与围产儿死亡作回顾性临床分析。 【结果】  2 10例围产儿中低体重儿 96例 ,其发生率为 45 .71% ,病死率 2 18.75‰ ,明显高于体重正常新生儿病死率 ( 4 8.0 8‰ ) (P <0 .0 1) ;早产者 49例 ,早产率为 46.67% ,早产儿病死致围产儿死亡占总围产儿病死率 ( 12 3 .81‰ )的 46.15 % ;剖宫产 5 1例 ,剖宫产率为 5 0 .5 0 % ,剖宫产新生儿死亡率为 2 % ,阴道产新生儿死亡率为 11%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低体重、早产、妊娠并发症为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双胎妊娠应加强产前检查 ,避免胎膜早破、早产 ,及时防治妊高征等并发症 ,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胎及单胎妊娠不同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围产儿死亡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我院1989~1998年双胎妊娠155例及单胎妊娠10 599例围产儿死亡情况。结果:排除畸形死亡后,双胎围产儿总死亡率较单胎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1,P<0.001)。在分娩孕周≥37周及32~36 6周,双胎围产儿死亡率高于单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9.85,P<0.01,χ2=7.61,P<0.01),而当分娩孕周<32周时,双胎围产儿的死亡率低于单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3,P<0.0001)。在出生体重≥2 500 g时,双胎围产儿死亡率高于单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6,P<0.01)。而当出生体重在1 500 g及<1 500 g时,则双胎儿与单胎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0.182,P>0.05;χ2=1.536,P>0.05)。双胎或单胎围产儿死亡率均随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的增加而降低。结论: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是影响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双胎围产儿宫内生长不同于单胎,尚需进一步研究适用于双胎妊娠的最佳分娩孕周及出生体重标准。  相似文献   

5.
双胎妊娠的并发症及妊娠结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的并发症和妊娠结局情况。 方法 根据围生保健册资料,回顾分析128例双胎妊娠新生儿体重及围生儿死亡率与单胎妊娠的差异。 结果 双胎妊娠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贫血、胎膜早破和早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妊娠时间及新生儿体重均显著短于和低于单胎妊娠。足月双胎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于足月单胎妊娠300-500 g。 结论 双胎妊娠的并发症、重度妊高征、贫血、早产及围生儿死亡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双胎妊娠的产前监护及并发症的积极预防和治疗对于改善双胎妊娠的预后和降低双胎妊娠的围生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2009-2015年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及病例,对围产儿及孕产妇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2009-2015年围产儿死亡总数74例,平均围产儿死亡率为4.34‰,7年间年围产儿死亡率保持逐年下降趋势。在围产儿死亡病例中,死胎48例,7 d内新生儿死亡26例。2孕产妇25岁及35岁围产儿死亡率明显增高(P0.01),随孕周增加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下降(P0.01),出生体重2 500 g围产儿死亡率为4.32%是正常体重儿的33.23倍。3在7 d内新生儿死亡病例中,早产儿死亡16例,足月新生儿死亡10例;其中自发性早产占主要因素(23.07%),其次为出生缺陷(19.23%)。医源性早产中,出生缺陷和严重内外科合并症为主要因素(各占11.54%)。4死胎的前三位死因分别为脐带因素(35.41%)、出生缺陷(20.83%)、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18.76%)。5围产儿死亡相关影响因素为孕妇接受产检次数。本市居民组平均产检次数为(8.53±2.67)次,外来居民组为(5.84±4.52)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孕期保健意识、加强产前检查及孕期保健、预防并积极干预早产降低早产发生率、尽早发现并积极治疗各种妊娠并发症合并症、利用产前诊断技术尽早发现胎儿畸形及时终止妊娠、提高助产技术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洪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3):102-103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的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方法对双胎妊娠116例做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单胎妊娠120例做比较.结果双胎妊娠的妊高征、贫血、胎膜早破和早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新生儿体重显著低于单胎妊娠,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死亡率均高于单胎妊娠,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以剖宫分娩为主.结论双胎妊娠的产前监护及并发症的积极预防和治疗,分娩方式的正确选择对于改善双胎妊娠的预后和降低双胎妊娠的围生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372例双胎妊娠分娩产妇临床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庆云 《中国医院统计》2007,14(1):51-52,55
目的 了解双胎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方法 对1996-2005年10年中372例双胎妊娠与同期单胎妊娠2411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双胎妊娠占1.52%,双胎妊娠产妇的早产、胎儿异常、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高于单胎妊娠;围产儿并发症中新生儿死亡、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高于单胎妊娠的围产儿;第2胎围产儿病死率高;双胎妊娠分娩方式手术率高。结论 加强双胎围产期监护,掌握好两胎儿分娩间隔时间,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对降低母体并发症及双胎围产儿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常丽梅  陈叙  洪莹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4):107-109
目的:分析及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按围产期Ⅰ标准,对我院1999~2003年间89例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89例,其中死胎56例,占62.92%;死产7例,占7.87%;新生儿死亡26例,占29.21%.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死因为早产.死胎中以脐带因素居多,其次为宫内感染;新生儿死亡以早产儿RDS及畸形为主.结论:加强孕期监护,预防早产,防止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洪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7):102-103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的并发症及妊娠结局。方法 :对双胎妊娠 116例做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单胎妊娠 12 0例做比较。结果 :双胎妊娠的妊高征、贫血、胎膜早破和早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妊娠 ,新生儿体重显著低于单胎妊娠 ,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死亡率均高于单胎妊娠 ,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以剖宫分娩为主。结论 :双胎妊娠的产前监护及并发症的积极预防和治疗 ,分娩方式的正确选择对于改善双胎妊娠的预后和降低双胎妊娠的围生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