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对自1998年5月~2000年5月曾在我院治疗的69例房颤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自2000年8月~2002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3例房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继之口服华法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转归随访1年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达到国际标准2.5后,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仅服阿司匹林非抗凝治疗明显下降.抗凝治疗者出现1例上消化道出血,无出血性死亡病例.结论: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对降低心房颤动所致血栓栓塞性事件发生率有效,是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伏继伟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9):127-127,133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40例患者进行分析,华法林组70例,阿司匹林组70例。随访2年。观察血栓栓塞发生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再栓塞的再住院率、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应用华法林组可明显降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及病死率,降低因栓塞而再人院例数,且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抗凝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维持INR2.0~3.0的华法林剂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肺血栓栓塞症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31例,观察组32例)。对照组: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观察组: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益肺和血通痹方,治疗30天后,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华法林药量变化人数和平均剂量、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随访中两组患者每次华法林药量变化人数和平均剂量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显示在抗凝疗效及稳定性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联合益肺和血通痹方在肺血栓栓塞症抗凝中具有抗凝效果更稳定、不良反应率低等优点,也为肺血栓栓塞症治疗提高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钟顺才 《当代医学》2011,17(33):84-85
目的 比较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疗效.方法 比较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组患者的血栓栓塞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发生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华法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疗效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评价华法林低强度抗凝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2例持续性房颤病人分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观察组及华法林标准强度抗凝对照组。观察组抗凝目标值INR1.5~2.0,对照组抗凝目标值INR2.1~3.0。常规门诊随访,检测INR调整华法林剂量,并记录两组病人的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随访3年,低强度抗凝与标准强度抗凝相比,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而出血并发症低强度抗凝组明显低于标准强度对照组(0.0%vs14%,P0.01)。结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INR1.5~2.0)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陈瑜  李德剑 《中外医疗》2009,28(13):74-75
目的 探讨对维持阶段予低抗凝剂量华法椿治疗的伴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心房颤动患者,早期华法林抗凝强度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149例,分为抗凝早期迭稳定抗凝强度组(抗凝剂量华法林组)与未达稳定抗凝强度组(低抗凝剂量华法林组),维持阶段均予低抗凝剂量华法林持续抗凝,作2组间出血,脑栓塞,死亡发生率的比较。结果 抗凝剂量年法林组与低抗凝剂量毕法椿组在出血与出血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但抗凝剂量华法林组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使用低抗凝剂量华法林抗凝,在抗最早期(1~2个月)使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维持在2.0以上能明显减少脑栓塞、死亡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必要性。方法:对收治的11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和口服华法林序贯治疗。结果:抗凝治疗是静脉血栓栓塞症最有效和常规的治疗.是所有血栓性疾病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尹燕春  洪卫华  宁明 《黑龙江医学》2010,34(7):481-483,490
目的调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老年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08~2009-08间,收治的老年肺栓塞患者,探寻发病的危险因素。对确诊的患者如适合抗凝治疗则给予低分子肝素及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本组26例入选患者中,24例适合抗凝治疗,除1例患者在口服华法林第3 d出现痔疮出血,于第4 d停用华法林外,余23例口服华法林达6个月,均达到了消除肺栓塞的症状,预防肺栓塞复发的治疗目标。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老年肺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对适合抗凝治疗的老年肺栓塞患者依年龄及INR调整华法林的剂量,可以达到早期足量抗凝、预防肺栓塞复发的治疗目标,而且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高江霞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9):104-105
华法林的药理作用比较复杂,治疗窗窄,即使很小的剂量也可能导致血栓或出血,但其疗效确切,被越来越多的医生认识和接受。我国每年有数十万风心病患者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但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是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华法林的剂量反应变异大,受许多因素影响。因此只有通过准确、有效的严密监测和护理才能减少抗凝不当所致的栓塞和出血。现就华法林预防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抗凝监测及护理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预防非瓣膜性房颤体循环栓塞发生的预防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高危房颤患者120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两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17%,阿司匹林组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不良反应为出血倾向及皮疹、消化道反应。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较单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降低非瓣膜性房颤体循环栓塞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有明显优越性,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