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子标志物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p53抑癌基因(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Ki67)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8F-FDG摄取的影响。方法:37例病理证实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前18F-FDG PET/CT SUVmax与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灶直径≥2.5cm、肿瘤高分化(III级)、淋巴结转移组平均SUVmax分别高于<2.5cm、低分化(I-II级)及淋巴结未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0.05)。ER(﹣)组18F-FDG摄取程度高于ER(﹢)组(P<0.05),Ki67(﹢)组18F-FDG摄取程度高于Ki67(﹣)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R、C-erbB-2及p53对18F-FDG摄取影响不明显。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大小、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ER、Ki67的表达影响18F-FDG摄取,18F-FDG PET/CT鉴别诊断及初步分期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分化程度、复发转移情况、激素受体状况、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临床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c—erbB-2表达在ER、PR阳性组低于ER、PR阴性组(P〈0.01),ER表达在PR阳性组高于PR阴性组(P〈0.01);中、低分化与高分化相比,在淋巴结的转移、肿瘤的转移或复发、临床分期、肿块的大小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激素受体状况、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状况、肿瘤转移或复发、临床分期、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辅助化疗等11个因素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状况、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状况、临床分期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早期发现并针对病理分化程度及激素受体水平的适当治疗是提高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27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p27和Ki*67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p27低表达率为45.0%,p27低表达与乳腺肿瘤大小、神经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Ki+67高表达率60%,Ki,67高表达与肿瘤神经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p27低表达与Ki-67高表达有关(P<0.05)。结论p27低表达、Ki.67高表达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度恶性和预后不良的生物学指标,乳腺癌p27和Ki/67的表达可能具有相互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Ki-67、p5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Ki-67、p53蛋白在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的正常乳腺组织中Ki-67、p5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80例乳腺癌组织中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3.8%,高于癌旁乳腺组织8.8%(P〈0.05),其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ER、PR表达无关,与肿瘤的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C-erbB-2表达相关。乳腺癌组织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8.8%,高于癌旁乳腺组织11.3%((P〈0.05),其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分期、ER、PR表达无关,与腋窝淋巴结转移、C-erbB-2表达相关。Ki-67蛋白与p53蛋白表达之间无关。结论Ki-67、p53蛋白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对乳腺癌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是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预测转移趋势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特征及6种免疫组化指标表达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 267例乳腺癌患者的术后肿瘤石蜡标本进行ER、PR、C-erbB-2、P53、Ki-67、VEGF检测,并与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4%、53.0%、36.6%;P53、Ki-67、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0%、91.6%、74.7%。肿瘤直径≤2 cm组中,ER和PR表达率最高(66.8%和58.8%),而C-erbB-2的表达率最低(32.9%)。在低年龄组(≤50岁)和临床I期的患者中,PR表达率均最高,为57.9%和58.5%。C-erbB-2在临床晚期(Ⅲ,Ⅳ期)表达率最高(45.9%)。P53、Ki-67的阳性表达均与ER阳性表达呈负相关。而P53、Ki-67、VEGF的阳性表达与C-erbB-2的表达均呈正相关。淋巴结阳性组中P53、Ki-67与ER及P53与C-erbB-2的相关程度均较淋巴结阴性组大。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ER、PR、C-erbB-2与P53、Ki-67和VEGF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联合检测有助于指导该类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Ki-67增殖抗原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和抑癌基因p53的关系.方法:采用Elivison二步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02例单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Ki-67、ER、PR、C-erbB-2和p53的表达水平,并结合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Ki-67高表达(≥14%)比例占82.4% (84/102).不同分子亚型中,luminalA型Ki-67表达率最低,三阴性(导管)最高.Ki-67表达水平与单侧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x2=5.007,P=0.025)、TNM分期(u=705.000,P=0.032)和组织分级(单侧Fisher:P=0.042)有明显的相关性,与患者的年龄(t=1.996,P=0.052)、肿块大小(u=859.000,P=0.502)和侵犯脉管情况(xc2=0.762,P=0.383)无明显的相关性.Ki-67表达水平与ER(r=-0.273,P=0.005)、PR(r=-0.332,P=0.001)表达程度呈负相关;与C-erbB-2(r=0.327,P=0.001)、p53(r=0.343,P=0.000)表达程度呈正相关.结论:Ki-67表达与目前乳腺癌分子分型相关,其高表达是预后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FHIT在乳腺良、恶性疾病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分析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浸润性导管癌、8例导管内癌、16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30例乳腺病病理标本Fhit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对其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行病理学观察和半定量分析。结果 Fhit蛋白在乳腺病、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导管内癌及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逐渐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有淋巴结转移组Fhit蛋白表达阳性率32.2%(8/25),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8.8%(10/17)(P〈0.05);临床Ⅰ期、Ⅱ期、Ⅲ期浸润性导管癌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43.7%、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hit蛋白的表达与Cerb-B2的表达呈负相关,γs=-0.357(P〈0.05);Fhit蛋白的表达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γs=0.411(P〈0.01)。Fhit蛋白的表达缺失与年龄、肿瘤的大小、组织学分级、ER、PR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FHIT表达降低可能对乳腺癌的演化和进展具有一定作用;与浸润性导管癌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与Cerb-B2、p53表达相关,可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进一步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关健  陈杰  罗玉凤  曹金玲  高洁  赵和 《癌症进展》2009,7(6):629-634
目的检测Survivin(SVV)蛋白在乳腺腺病、乳腺管状腺瘤、乳腺癌组织(乳腺导管内癌、浸润性乳腺导管癌)和乳腺癌细胞系细胞中的表达,及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中SVV的表达与肿瘤大小,Her-2、ER、PR、p53、及ki-67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的相关性,研究SVV在乳腺良性病变和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对鉴别诊断及乳腺癌预后的意义。方法选择乳腺腺病、乳腺管状腺瘤各20例、乳腺导管内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各30例,5个乳腺癌细胞系。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VV、Her-2、ER、PR、053、及ki-67在组织和细胞系的表达情况;应用TUNEL原位凋亡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SVV在乳腺腺病、乳腺管状腺瘤、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组织的表达比例分别为7/20、6/20、20/30和24/30;其相应的高表达比例为3/20、1/20、14/30及16/30。与乳腺腺病、乳腺管状腺瘤组织相比,SVV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具有明显增强(P〈0.05)。在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组织中,SVV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细胞凋亡以及Her-2、ER、PR、p53、及ki-67的表达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SVV在乳腺导管内癌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对乳腺腺病、乳腺管状腺瘤与乳腺癌的鉴别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ER、PR、CerbB-2、p53和Ki67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ER、PR、CerbB-2、p53、Ki67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并分析它对预后判断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0例乳腺良性病变及40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CerbB-2、p53、Ki67基因表达。结果20例乳腺良性病变中阳性百分率为:ER20.0%,PR35.0%,CerbB-2为5.3%;p53、Ki67为阴性表达;40例乳腺癌组织中基因表达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ER45.0%,PR52.5%,CerbB-260.0%,p5355.0%,Ki6772.5%。结论ER、PR、CerbB-2、p53、Ki67蛋白表达在乳腺癌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癌组织,且在浸润性导管癌中CerbB-2、p53、Ki67蛋白表达与分级、转移呈正相关,随着组织学分级增高而阳性表达增高。提示CerbB-2、p53、Ki67蛋白表达可能在乳腺良性病变恶性转化及乳腺癌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若均过度表达将提示乳腺癌恶性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OX-2和Ki67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8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COX-2和Ki67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8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和Ki67的表达分别为71.95%和64.63%,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均明显增高(均P<0.001);COX-2和Ki67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及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均P<0.05);Ki67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显示两者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和Ki67的表达均增高,两者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对两者进行联合检测可反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探讨利用乳腺及腋窝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肿瘤病理学检查分析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经过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行乳腺及腋窝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对肿瘤行病理检查。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及绘制ROC曲线。结果175例病例中,病理证实腋窝淋巴结转移者107例,肿瘤直径、肿瘤血流分级、腋窝淋巴结个数、淋巴结纵横比、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淋巴结血流分型、肿瘤组织学分级、Ki67抗原和c—erbB-2阳性表达是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因素(P〈0.050)。最终进入模型的因素有淋巴结纵横比、肿瘤直径、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肿瘤组织学分级Ⅱ、Ⅲ级及Ki67抗原阳性表达。ROC曲线下面积是0.964。结论淋巴结纵横比小、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I〉3mm、肿瘤直径≥2cm、肿瘤组织学分级高和Ki67抗原阳性提示较高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aspin、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80例浸润性导管癌中Maspin、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80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aspin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p53蛋白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Maspin与p53阳性表达负相关,P〈0.05。经Cox回归生存分析,Maspin是浸润性导管癌保护因素,P〈0.05。结论:Maspin、p53蛋白的表达在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Maspin、p53可作为预测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erbB-2、p53、Ki-67及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p53、Ki-67及VEGF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C-erbB-2、p53、Ki-67及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2%、48.6%、56.9%、65.3%。C-erbB-2、p5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相关(P<0.05);Ki-67、VEGF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ER和PR呈正相关(P<0.05);C-erbB2与ER、PR呈负相关(P<0.05);p53与ER和PR呈负相关(P<0.05);p53、Ki-67、VEGF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C-erbB-2、p53、Ki-67及VEGF检测对判断乳腺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5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正常乳腺组织、16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p53和EGFR的表达。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53、EGFR的阳性表达与正常乳腺组织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53、EGFR的阳性表达与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肿块的大小无关。结论 p53和EGF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并为临床进行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 MVD-CD3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2012年5~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诊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20例及乳腺纤维腺瘤30例组织标本中的MVD-CD31的表达,并应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VD-CD31与临床生物学特征和Ki67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 MVD-CD31高于纤维腺瘤组织(16.586&#177;9.528比10.403&#177;3.052,t=3.724, P=0.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VD-CD31的表达与肿瘤直径、TNM分期有关( t=3.761,P=0.000;F=2.983, P=0.032),与月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瘤栓、ER、PR、HER-2表达及组织学分级无关(t=0.754、-0.533、1.633、1.853、1.040、0.276, F=1.937; 〉0.05)。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中MVD-CD31表达明显高于非三阴性组(t=2.078,P=0.04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Ki67&gt;14%组的MVD-CD31表达显著高于Ki67≤14%组(t=-2.287, P=0.030), MVD-CD31和Ki67表达呈正相关(r=0.356, P=0.011)。结论 MVD-CD31可以反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其检测结果对乳腺癌患者的病情评估、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3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分化程度、复发转移情况、激素受体状况、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临床治疗及生存情况.结果: c-erbB-2表达在ER、PR阳性组低于ER、PR阴性组(P<0.01),ER表达在PR阳性组高于PR阴性组(P<0.01);中、低分化与高分化相比,在淋巴结的转移、肿瘤的转移或复发、临床分期、肿块的大小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激素受体状况、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状况、肿瘤转移或复发、临床分期、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辅助化疗等11个因素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状况、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状况、临床分期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早期发现并针对病理分化程度及激素受体水平的适当治疗是提高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Ki-67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Ki-67和p53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Ki-67和053的表达,统计学分析Ki-67和053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Ki-67和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均呈高表达,42例组织中Ki-67阳性表达率78.6%,p53为38.1%,乳腺良性病变中Ki-67无表达,2例053阳性表达,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Ki-67与p53的表达率随浸润性导管癌TNN分期的增高而上升,另外Ki-67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的大小密切相关。结论Ki-67和p53蛋白与浸润性导管癌TNM分期密切相关,对其进行联合检测可有助于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泛素(FAT10)和核因子 κB p50(NF κB p50)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Max 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1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53例癌旁组织中FAT10与NF-κB p50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FAT10和NF-κB p50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68%(87/112)和81.25%(91/11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39.62%(21/53)和45.28%(24/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FAT10、NF-κB p50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子分型无关(P>0.05)。FAT10与NF-κB p50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24,P<0.001)。结论 FAT10、NF-κB p50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恶性程度及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两者可能共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CD44v6、MMP-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44v6、MMP-2的表达情况。结果:CD44v6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5%(5/40)、87%(87/100),CD44v6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56/6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MMP-2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40)、94%(94/100),MMP-2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59/6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CD44v6、MMP-2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高表达,且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联合检测CD44v6与MMP-2有助于综合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恶性程度和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C—erbB-2、ER、P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NED)中的表达,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NED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根据CgA和Sy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确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NED的病例35例(NED阳性组)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100例(NED阴性组),分析比较2组C—erbB-2、ER、PR的表达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c—erbB-2、ER、PR的阳性表达率:NED阳性组分别为62.86%(22/35)、88.57%(31/35)、82.86%(29/35);NED阴性组分别为92.00%(92/100)、71.00%(71/100)、65.00%(65/100),2组C—erbB-2、ER、PR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淋巴结转移:NED阳性组和NED阴性组分别为16例(45.71%)和40例(4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NED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伴NED相比,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