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为研究肝硬化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和机制,总结了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而行急诊胃镜检查的84例患者,结果发现曲张静脉破裂出血72.62%,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25.00%,其中门脉高压性胃病13.10%,肝源性溃疡9.52%,提示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仍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要原因,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也是不容忽视的常见原因,急诊胃镜对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积累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5例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引起门脉高压出血主要见于食道静脉曲线,占44.8%,门脉性胃病,占25.7%,肝源性溃病,占20.9%,十二指肠溃疡,占8.6%,结论:食道静脉曲张,门脉性胃病,肝源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方法:时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行胃镜检查,确定出血原因,同时行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结果: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GH)、肝源性溃疡(HU)是引起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HP感染与门静脉高压无相关性,而与肝源性溃疡有密切关系。结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者,应及时胃镜检查明确出血的原因和部位,以便针时病因进行治疗,是止血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王宏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0):107-108
目的:探讨肝硬化与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方法:13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电子胃镜检查仔细观察胃黏膜及食道病变。结果:135例中,门脉高压性胃病(PHG)47例(34.8%)。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与门脉高压性胃病有密切关系,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胃黏膜病变较一般人群明显增多。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时除考虑静脉曲张破裂所致外,还应对PHG引起的出血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中,有一部分是由于门脉高压性胃病所致。本文收集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96例,观察其内镜下胃黏膜病变情况,并与非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赵进  杜永胜  李刚 《安徽医学》2005,26(5):400-401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原因,以指导临床正确处理。方法回顾总结近五年42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住院病人病史。结果急诊胃镜检查发现: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42.9%(18/42),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45.2%(19/42),消化性溃疡7.1%(3/42)。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非曲张静脉出血(包括门脉高压性胃病、消化性溃疡)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表现,以引起对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视,减少漏诊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胃镜观察结果,分析其出血原因。结果内镜下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7例,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41例,其中门脉高压性胃病19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例,胃溃疡4例,复合性溃疡3例,十二指肠炎6例,不明原因2例。结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为出血的主要原因,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是肝硬化的门脉高压症的常见合并症,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内镜检查是诊断非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NEVB)原因有门脉高压性胃病(PHG)、肝源性溃疡(HU)、异位静脉曲张,胃窦毛细血管扩张、肝性胃肠功能衰竭等,其中到底哪一个为NEVB的主要原因,其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和肝功能分级的关系如何现在还没有统一意见,我们对2001~2006年住院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共检出117例NEVB,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徐芳 《浙江实用医学》2005,10(3):179-179,195
目的提高对肝源性溃疡的诊断与治疗认识,及其在消化道出血病因中所占地位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65例中,确诊肝源性溃疡的36例,观察其发病年龄、临床表现、溃疡部位及出血部位,并予奥美拉唑针(40mg/次,2次/天)加内镜下止血综合治疗.结果肝源性溃疡占本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21.8%,36例患者综合治疗获止血者31例,有效率为86.1%,死亡1例,死亡率为2.78%.结论肝源性溃疡是构成肝硬化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综合治疗止血率较高,死亡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方法: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入院后24~48小时内行胃镜检查以明确出血原因.结果:发现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依旧是其主要出血原因,但由于肝硬化所致的肝源性溃疡及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也占相当的比例,本文观察分别为17.98%及16.85%.结论:提示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尽早明确出血原因以便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对一时难以明确出血原因者,治血措施应兼顾门脉高压及消化性溃疡两种因素.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与PHG的关系,探讨PHG发生的机制及其内镜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4月~2005年3月间296例因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96例肝硬化行胃镜检查,共检出PHG176例(60%);其中因PHG出血98例(34%),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161例(55%),溃疡出血37例(13%)。结论 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中,PHG发生率高是肝硬化合并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与PHG的关系,探讨PHG发生的机制及其内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4月~2005年3月间296例因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6例肝硬化行胃镜检查,共检出PHG176例(60%);其中因PHG出血98例(34%),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161例(55%),溃疡出血37例(13%)。结论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中,PHG发生率高是肝硬化合并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杨耀鑫  朱家胜 《医学综述》2009,15(1):113-115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是一种内镜下胃黏膜呈特征性马赛克样改变的疾病,其组织学上无明显炎性改变。PHG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超过65%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会发展为PHG。目前PHG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PHG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其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和组织学,治疗主要针对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170例内镜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内科治疗效果。方法:17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急诊胃镜,确定出血原因,并予内科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70例患者中食道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EGVB)出血99例,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出血41例,肝源性溃疡(HU)出血30例,出血率分别为58%,24.1%,17.6%。肝功能越差,静脉曲张越明显,以中重度为主,重度静脉曲张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肝功能越差,静脉曲张越明显,肝源性溃疡发生率越高,各组间有明显差并(P<0.05)。肝源性溃疡中Hp阳性率43.3%,说明HU的发生与Hp感染关系不大。治疗效果以非EGVB出血明显,达87.3%。结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EGVB、PHG、HU,以EGVB为主。内科治疗效果以非EGVB出血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内镜下套扎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通过内镜下套扎进行治疗,术后观察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发展情况,为期9个月。结果内镜下套扎术后3个月,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9个月,其发病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静脉曲张应用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可以加重门脉高压性胃病的进展,临床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内镜下套扎术(EVL)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对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及胃底静脉曲张(GV)的术后疗效。方法对86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随访9个月观察内镜下套扎术后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率。结果EVL术后3个月,PHG、GV的发生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9个月PHG、GV发生率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套扎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可增加门脉高压性胃病及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经皮经脾食道胃底静脉栓塞术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患者,男10例,女2例,均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因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入院治疗。其中4例为右叶巨大原发性肝癌;6例为原发性肝癌并发门静脉癌栓,门静脉主干闭塞;2例为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门静脉主干闭塞。均无法实施经皮经肝食道胃底静脉栓塞术。所有病例在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经脾穿刺,自脾静脉插管至曲张的食道胃底静脉,用液态栓塞剂(5%鱼肝油酸钠或无水酒精)+弹簧栓栓塞。部分门静脉癌栓患者同时放置门静脉支架。脾脏穿刺道用弹簧栓栓塞。共栓塞23根食道胃底静脉,4例患者放置门静脉支架。结果12例病人曲张的食道胃底静脉栓塞全部成功,均获有效止血。未出现脾损伤出血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门静脉支架保持通畅。结论经皮经脾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适合于伴发门静脉梗阻或右叶巨大肝癌而不宜行经皮经肝食道胃底静脉栓塞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Most cases of portal hypertension follow chronic liver disease (cirrhosis) while non cirrhotic causes are occasionally seen. A case of portal hypertension secondary to non-cirrhotic portal vein thrombosis is reported. The patient was managed at the Aminu Kano Teaching Hospital Kano, Nigeria in the year 2006. She presented with recurrent massiv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d was resuscitated, followed by clinical, radiological and endoscopic evaluation. She had massive splenomegaly and grade four oesophageal varices with evidence of recent bleed. There were, however, no other stigmata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or portal hypertension. Abdominal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onfirmed portal vein thrombosis. Splenectomy and ligation of short gastric veins was performed and the patient has not had any repeat episode of haematemesis or malaena six months post surgery.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48例肝硬化患者和24例正常人进行血液流变学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其中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组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肝硬化非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这些资料提示血液流变学异常可能是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再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关系、发生率、表现形式及其内镜特点。方法:收集分析1985年1月-2000年12月间23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做急诊胃镜。结果:所有患者均有食管胃底静脉曲线,23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曲线静脉破裂出血占38.26%,PHG出血占30.43%,消化性溃疡出血占29.57%,其它占1.74%。PHG的内镜主要表现为各种形态的充血和糜烂。结论:肝硬化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PHG是重要原因,非食管静脉曲线出血约占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