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背景: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减少和再生抑制因子表达增多是神经损伤的主要机制,前期研究显示线粒体分裂抑制剂1(Mdivi-1)能明显降低多发性硬化模型小鼠的临床症状评分和病理学损伤,然而其对神经保护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模型神经元和轴突的状态,评估线粒体分裂抑制剂1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C57BL/6小鼠经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第35-55位肽片段(MOG35-55)免疫制备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线粒体分裂抑制剂1干预组。于免疫后第28天麻醉后处死小鼠,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脊髓组织中神经元胞体和突触的状态、动力相关蛋白1磷酸化水平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再生抑制因子及其信号通路分子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线粒体分裂抑制剂1干预组小鼠脊髓组织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标记的神经元数量较多、胞体形态完整,突触素标记的突触明显更长,中分子质量神经丝蛋白缺失率明显较低,动力相关蛋白1磷酸化水平较低;(2)线粒体分裂抑制剂1干预可明显促进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3)线粒体分裂抑制剂1干...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证实,细胞移植和神经营养因子相结合治疗脑损伤能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目的:观察移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通过脑立体定位仪向SD大鼠脑尾壳核注射胶原酶和肝素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将48只模型鼠随机分为3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和对照组于建模后第3天在脑出血部位分别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以及生理盐水。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相比,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更好;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后1,2周其他2组各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均显著增加(P < 0.05)。提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大鼠比单纯骨髓基质干细胞有更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稳定地表达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mRNA,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的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对缺氧复氧损伤的神经细胞是否有积极影响,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缺氧复氧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方法: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与缺氧复氧神经细胞共培养,采用Hoechst33258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及生长相关蛋白43在共培养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的神经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缺氧组(P < 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表达生长相关蛋白43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 < 0.05)。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通过抑制缺氧复氧神经细胞凋亡和促进共培养细胞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神经干细胞电穿孔:即通过高强度的电场作用,瞬时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吸收周围介质中外源分子的方法进行转染,通过研究发现在230 V、350 μF条件进行电转染效率较高,可以在后续实验中采用。 神经干细胞成神经诱导分化:神经干细胞是一类多能干细胞,可以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分化。脊髓损伤部位常常表现为瘢痕愈合,难以恢复脊髓的正常生理功能,通过提高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尽可能减少其向胶质细胞分化,进而减少损伤部位瘢痕的形成,对于治疗脊髓损伤、恢复脊髓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背景:如何促进神经干细胞大量向神经元分化是研究的难点。研究发现,S100A4 蛋白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在中枢神经系统修复中发挥作用。 目的:研究S100A4是否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进而影响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方法:购买鉴定合格的小鼠胚胎大脑海马和室管膜下区来源的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传代,电穿孔法向神经干细胞中转染S100A4表达载体和/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siRNA,转染48 h后向神经元方向诱导分化,诱导分化3 d后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Tuj1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Tuj1阳性神经元比例。 结果与结论:①与转染无关序列质粒组比较,转染S100A4组神经干细胞中Tuj1阳性细胞比例及相应的Tuj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量显著增高(P < 0.01);②与S100A4+siRNA无关序列共转染组比较,S100A4+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siRNA共转染组神经干细胞中Tuj1阳性细胞比例及相应的Tuj1、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 < 0.01);③结果表明,S100A4的过表达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其可能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发挥作用。 ORCID: 0000-0002-1131-3497(杜晓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APS)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EAE)的治疗作用以及对参与EAE 发病机制的神经小胶质细胞活化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动物实验:MOG35-55 诱导C57BL/6 小鼠建立EAE 模型,予APS 给药干预,通过5 级临床症状评分观察APS 对小鼠EAE 的治疗作用。细胞实验:MTT 法检测脂多糖(LPS)对于BV-2 神经小胶质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筛选合适的LPS 刺激浓度活化神经小胶质细胞,构建BV-2 神经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模型;倒置显微镜观察BV-2 神经小胶质细胞形态学的改变;ELISA 法检测BV-2 神经小胶质细胞IFN-酌、TNF-α的分泌水平变化;观察不同浓度的APS 对BV-2 神经小胶质细胞活化的调控作用;APS 干预后,Western blot、Real-time PCR 方法分别检测BV-2 神经小胶质细胞PD-L1 蛋白和mRNA 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APS 能够有效治疗小鼠EAE 的临床症状,成功建立了体外BV-2 神经小胶质细胞活化模型,一定浓度的APS 能够抑制BV-2 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提高活化的BV-2 细胞的生存活性,降低IFN-酌、TNF-α的分泌水平,促进活化的BV-2 神经小胶质细胞PD-L1 基因及蛋白表达上调。结论:APS 对小鼠EAE 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是APS 能够有效抑制神经小胶质细胞的活化,降低炎性细胞因子IFN-酌、TNF-α的分泌,对神经小胶质细胞有抗炎保护作用,PD-1/ PD-L1 通路可能是APS 发挥抗炎作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背景:脑外源性神经因子-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脑神经元具有特异性的营养作用,是脑卒中治疗中重要的神经营养因子。 目的:探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对大鼠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构建大鼠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pAdEasy-l-pAdTrackCMV重组体,并对新生大鼠皮质神经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利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重组腺病毒对神经干细胞进行转染,再将细胞悬液注射至暂时性(2 h)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大鼠右侧脑室中,同时设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比较,联合移植组再灌注2,3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7 d脑缺血损伤面积均显著减小(P < 0.05);不同再灌注时间点缺血区域的神经干细胞数量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均显著少于联合移植组(P < 0.05)。再灌注7,14 d,两组Syn,PSD-95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联合移植组升高较为明显。结果表明,利用经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治疗大鼠脑卒中可以发挥出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效果略优于单纯神经干细胞治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核受体相关因子1基因修饰是否促进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少见报道。 目的:观察核受体相关因子1基因修饰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 方法:体外培养和纯化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为4组,将未转染的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将筛选出的重组质粒转染阳性的神经干细胞分为核受体相关因子1组和核受体相关因子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 结果与结论:RT-PCR显示转染的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4 d后核受体相关因子1高表达,分化结果显示:核受体相关因子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细胞内酪氨酸羟化酶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量最高,神经干细胞贴壁分化后各组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核受体相关因子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分化比例最高,为(52.44±15.9)%。提示核受体相关因子1基因修饰可促进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并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诱导作用,在体外可获得大量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作用下,中脑源神经干细胞(mNSCs)在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纹状体移植区表达垂体同源盒家族因子3(Pitx3)、孤儿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和酪氨酸羟化酶(TH)的变化.方法:mNSCs单独移植组、mNSCs+GDNF移植组和生理盐水假手术组的PD大鼠模型,移植4...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通过多种诱导剂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不同诱导剂的细胞分化率、细胞活力以及Nestin染色阳性细胞率不同。目的:对比多种诱导剂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神经元样细胞结果,探寻一种较好的诱导剂。方法:取健康成人骨髓于无菌层流室中,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离心取白膜,将细胞置于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DMEM、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培养瓶中,37℃体积分数为5%CO2培养箱中培养,传至第3代分为β-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维甲酸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维甲酸组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加入诱导剂,观察细胞型态变化,细胞活力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经细胞标志物。结果与结论:锥虫蓝染色比较各组细胞活力,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维甲酸组细胞活力最高(P0.05),β-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组活力最低(P0.05),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维甲酸组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细胞活力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神经细胞标志物表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维甲酸组阳性率高于其余3组(P0.05)。结果提示,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维甲酸组细胞活力高,神经标志物表达阳性率高(P0.05)。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研究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维持神经元的存活、影响神经元的迁移,在体外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低血糖幼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作用。 方法:取新生1 d低血糖模型大鼠脑海马组织进行原代、传代及单细胞克隆培养。培养的细胞一部分进行神经干细胞鉴定,另一部分依据培养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质量浓度的不同将单克隆细胞分为0,100,200 μg/L组,取第4代细胞进行诱导分化,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荧光染色,计数阳性细胞比例。 结果与结论:单克隆培养后3组细胞均呈巢蛋白阳性,诱导分化后细胞呈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100,200 μg/L组神经干细胞生长较快,且分化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比例较高(P < 0.05),但两组神经干细胞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低血糖幼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细胞膜表面异位表达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ALR)对T细胞疫苗(T-cell vaccine,TCV)诱导的保护性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OG_(35-55))免疫C57BL/6小鼠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分别以MOG_(35-55)特异性T细胞(CALR~+T及CALR~-T)为疫苗,通过尾静脉注射免疫小鼠。检测指标包括EAE小鼠临床评分比较、脾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测定及血清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IL-10和IL-17A含量测定。结果:射线照射可诱导活化CD4~+T细胞表面异位表达CALR;CALR~+T免疫组症状显著轻于CALR~-T免疫组(P0.01);CALR~+T免疫组小鼠脾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及血清中IL-4和IL-10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IFN-γ和IL-17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细胞膜表面异位表达CALR与TCV诱导的保护性免疫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大黄酸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模型中炎症因子以及Foxp3 转录因子(Foxp3) 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通过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鄄55(MOG35鄄55 )抗原乳剂免疫C57BL/6 小鼠制备EAE 模型,实验小鼠随 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给药组1、给药组2、给药组3;免疫当天腹腔注射大黄酸5、10、20 mg/ kg,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 生理盐水,连续给药30 d;观察小鼠的发病率、死亡率,并进行临床评分。分别在免疫后第14、20、30 天取各组小鼠脑和脊髓组 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2(IL鄄2)的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Foxp3 蛋白的含量。结果:给 予EAE 模型小鼠不同剂量的大黄酸给药组较模型组发病率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小鼠在第20 天、第30 天脑和脊髓组 织中分泌的IL鄄2 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脑组织中Foxp3 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给予不同剂量的大黄酸给药组较 模型组可显著降低EAE 小鼠脑、脊髓组织中的IL鄄2 水平(P<0.05),上调Foxp3 表达量(P<0.05),其中5 mg/ kg 剂量的作用效 果相对显著(P<0.05)。结论:小剂量大黄酸可能通过抑制IL-2 水平和促进Foxp3 表达量,调控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从而在 EAE 中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YHWD)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有效性及对单核巨噬细胞免疫调控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雌性C57BL/6小鼠用小鼠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肽段(MOG_(35-55))免疫制作慢性EAE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处理组和BYHWD组。在免疫后第3天开始分别予以生理盐水和BYHWD灌胃,500μL/d,持续观察临床症状和体质量变化。免疫后17 d各组统一处死部分动物,HE染色观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髓鞘染色观察脊髓髓鞘脱失比例,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表型;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巨噬细胞iNOS、TNF-α、arginase及IL-10的表达。结果:BYHWD推迟EAE起病,减轻EAE症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的炎性浸润和髓鞘脱失,促进脊髓及脾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转化为M2型。结论:BYHWD干预可缓解EAE行为学和病理学的改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诱导巨噬细胞极性转化相关。  相似文献   

14.
李倩  高杰  胡蓉  韩锋  李红  苏敏 《解剖学报》2021,52(3):358-364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 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FoxO1和白细胞介素17(IL-17)与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的相关机制。 方法 将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EAE),每组30只。采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35~55)联合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建立EAE模型。观察各组小鼠的行为学评分,并于评分4分时取各组小鼠的脊髓、脾脏和外周血。HE染色及Luxol fast blue染色观察脊髓炎性细胞浸润及髓鞘脱失情况;脾细胞在体外用a-CD3和MOG35~55分别刺激7 d,收集其上清液,ELISA检测小鼠脾细胞上清液和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和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中CD4+IL 17+细胞的百分比;Western blotting检测IL-17及PI3K/Akt/FoxO1在小鼠脊髓中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EAE组小鼠行为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E染色及Luxol fast blue染色结果显示,EAE组脊髓病理组织表现出炎性浸润和髓鞘脱失显著增多(P<0.05)。 ELISA结果显示,EAE组血清中及体外培养脾细胞的上清中IL-17和IFN-γ的含量明显升高。流式结果表明,EAE组小鼠脾细胞中CD4+IL 17+T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Western blotting 结果显示,EAE组小鼠脊髓IL-17、磷酸化Akt(p-Akt)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但磷酸化FoxO1(p-FoxO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 结论 EAE组小鼠脊髓中促炎因子IL-17分泌增加,可能与PI3K/Akt/FoxO1信号通路活化进而激活T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银杏提取物(GBE)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炎症脱髓鞘病变的影响。方法:应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3-55(MOG33-55)配以完全弗氏佐剂(CFA)免疫小鼠,诱发EAE模型。将小鼠分为CFA对照组、EAE模型组和GBE治疗组(每日腹腔注射GBE70mg/kg)。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行为学实验以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BE对EAE小鼠的影响。结果:GBE组小鼠各时间段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EAE组(P0.05),行为学检测显示发病高峰期falling latency时间较EAE组延长10s;GBE组较EAE组视神经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水平增高,可见MBP阳性髓鞘结构包绕轴突;海马伞矢状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证实GBE组CD11b阳性小胶质细胞较EAE组明显减少,但是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量与EAE组无明显差别。结论:GBE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从而延缓EAE小鼠脱髓鞘进程,提示GBE对多发性硬化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35-55诱导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发病高峰期中枢及外周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EAE发病高峰期细胞与体液免疫学的变化。方法:用MOG35-55免疫诱导雌性C57BL/6小鼠制作EAE模型,记录小鼠行为学变化,HE染色观察CNS炎症组织病理变化,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中枢及外周脾脏淋巴细胞中CD3+CD4+、CD3+CD8+、CD4+CD25+、B220+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EAE组小鼠中枢神经系统有CD3+CD4+、CD3+CD8+、CD4+CD25+、B220+淋巴细胞的浸润,CFA阴性对照组中枢神经系统未检测到淋巴细胞浸润。EAE组小鼠外周脾细胞中CD3+CD4+、CD3+CD8+细胞较CFA阴性对照组减少(P0.05),B220+细胞较CFA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CD4+CD25+细胞较CFA阴性对照组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小鼠在EAE发病高峰期,外周脾细胞中CD3+CD4+、CD3+CD8+阳性细胞明显减少,B220+明显升高,CD4+CD25+也开始有升高趋势,表明EAE发病高峰期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共同调控了EAE的病理过程,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都起了很重要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咪唑克生(idazoxan,IDA)对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时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及脊髓内的MMP-9/TIMP-1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用36只8周左右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EAE组和IDA干预组,每组12只,采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OG35-55)诱导经典EAE模型,干预组采用IDA 2 mg/kg腹腔注射,每天2次,共15 d。观察每组大鼠发病情况并进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采用HE染色和LFB髓鞘染色观察病理改变,采用伊文思蓝荧光定量方法检测BBB通透性的变化,并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MP-9和TIMP-1的表达。结果:空白对照组无一发病,与EAE组比较, IDA干预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明显下降,炎性病灶明显减少,BBB通透性明显降低,MMP-9的表达和MMP-9/TIMP-1比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A可能通过下调MMP-9,降低MMP-9/TIMP-1比值,减轻血脑屏障的降解破坏,从而稳固BBB,降低BBB通透性,减缓小鼠EAE的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