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归经理论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归经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起源较早,在《内经》中就已有萌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以后,中药归经理论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归经学说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药性理论一样,从不同角度反映药物的性能,对指导中药临床应用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了对归经问题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本文从几个方面对目前常用中药的归经情况用统计的方法作了初步的归纳分析,现将统计结果及有关讨论作一介绍。由于历代本草对药物的归经记载出入较大,本文以凌一揆编高校第五版《中药学》教材为蓝本,参考《中药大辞典》、《中草药药理学》(吴保杰编)、《中药学》(周凤梧编),取所载有归经的中药进行分析。一、药物归经与作用部位的关系一般认为,药物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些病变部分(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选择性作用。即药物在机体内发生作用的部位和范围。现参考《中药  相似文献   

2.
对中药归经与引经理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珍 《河北中医》1988,(1):30-31
中药归经、引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从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些部位的特殊选择性作用。如某药只对某经或某几经有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小或无作用。归经理论的形成,可追溯到《内经》的脏腑、经络、药理学说。《素问·宣明五气论篇》云:“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可视为归  相似文献   

3.
耿花娥 《国医论坛》2009,24(2):36-37
中药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的具体病证为依据,通过脏腑辨证用药,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的形成,可追溯到《内经》的脏腑、经络、药理学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性研究的思路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药性理论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配伍规律、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功能、主治也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四气、五味及归经为中药药性理论纲领部分,功能主治是药性理论的核心部分。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区别于植物药、天然药物的显著标志,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理论依据。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药物的有关性质及临床应用后的反应,归纳总结并又不断修改而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类似于现代药理学的范围。1研究意义中药药性…  相似文献   

5.
<正>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的形成、可追溯到《内经》的脏腑、经络、药理学说。《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可视为归经理论之先声。至《伤寒论》六经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是明确提出某药入某经,却是始于金元时代。易水学派的开山张元素在其所  相似文献   

6.
中药归经理论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汇婷  王朝伟 《河南中医》2010,30(4):413-415
从药物的作用部位、药物的有效成分、药物中微量元素、药理药效、受体、环核苷酸等方面综述了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进展。指出中药归经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药归经的认识和定论是前人以阴阳、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医学理论为其理论依据,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切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意味着阴阳正邪的相互消长,表现为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病理状况,而中药治疗的基本作用,就在于祛除病邪,协调脏腑气机,消除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以恢复健康。中药归经是指导临床用药的药性理论之一,要熟练运用中药防治疾病,就必须掌握这一理论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提高、使之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张淼  霍海如  王朋倩  戴丽  隋峰 《中草药》2018,49(3):505-51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五味作为药性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保障中医临床的准确合理用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相较于四性,中药五味属性与其临床功用的关联相对松散,主要源于五味属性中真实滋味和推演五味属性的混杂。基于此,以五味理论中的"辛味"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其药性理论的产生及构建过程,以及现代研究进展,明确"辛味"中药五味属性的来源以及药性理论的传统认识,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归经理论萌芽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有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  相似文献   

9.
明清前药性理论发展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然淑  房景奎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280-2282
中药学药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是随着整个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而产生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专书,总结了汉代以前的本草学成就,其序列内容包括三品分类原则、君臣佐使配合、七情、四气、五味、采造时月、真伪陈新、药性调剂宜忌、用药查源、毒药用法、用药大法、服药时间、大病之主等十三条,这些原则奠定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对后世本草学理论发展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
中药归经、引经与药引三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了解其各自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药归经,是药性理论的内容之一。“归”,归属,“经”指经络及其所属脏腑。归经就是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药物的归经,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结合药物的作用,把所有药物分别归于十二经,来说明某一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主要治疗作用,从而形成了归经理论。例如:杏仁治喘入肺经;朱砂安神归心经;天麻、全蝎能治疗手足抽搐的肝经病,归入肝经。由此可见,归经是观察临床疗效后总结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神农本草经》序例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古人在长期实践中通过实际品尝和无数次的疗效观察,知道药物有五种味道,而不同味道的药物又各有不同的作用,并将它进行归纳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素问·藏气法时论》)及经后世医家的补充发挥,对五味的作用又有了更全面的概括,如“辛能行能散、甘能补能和、苦能泄能燥、酸能收能涩、咸能软能下”。不但如此,味还是药物归经的重要依据,如“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宣明五气篇》)。因此,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解释中药药理作用的说理工具,也是指导中药临床运用的用药规律。可见中药性味学说中的五味同四性一样的重要。遗憾的是:古代本草对某些中药性味的记载很不一致,如郁李仁的味,《本经》载酸,《药性论》载苦辛、《蜀本草》载甘酸;现代的《中药大辞典》、《中药志》、《全国中草药汇编》、高校教  相似文献   

12.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及与受体学说关系的论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长期以来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 ,在指导中药临床用药中起重要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类似归经的记载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有“五味所入 :酸入肝 ,辛入肺 ,苦入心 ,咸入肾 ,甘入脾”。《神农本草经》中亦有“沙参补中益肺气”;“五石脂随五色补五脏”等。直至金张元素才正式提出归经理论。后世医家对其亦有所继承和发展。归经的确切概念 ,历代本草未见记载 ,现代学者对其理解有所差异。如凌一揆在《中药学》中指出 :“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1] 。郭兰忠认为 :“归经是…  相似文献   

13.
金元医家张元素旨承于《黄帝内经》,师法于张仲景,博取众医家之精华,完善脏腑辨证理论,发展六经辨证体系,创立药性理论,将药物性能与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完美结合,创新性地提出药物归经、引经报使理论,为后世确立中药归经理论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王瑾  梁茂新 《中医杂志》2012,53(8):635-638
《黄帝内经》所论之“五入”、“五走”较早建立了药食五味与脏腑的对应关系,被普遍认为是归经理论的源头.然而《黄帝内经》确立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并非专属,借助《素问》病机十九条明确疾病的五脏病位,对归经学说的建立可发挥一定作用,却难以直接确定众多药物的归经.发现早期本草学“诸病通用药”以疾病为纲,对主要治疗药物进行系统归类,这一编撰体例无形中在《素问》病机十九条和《黄帝内经》相关论述与具体药物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形成了由“药物→干预疾病→脏腑定位→药物归经”的逻辑链条,进而为金元时期建立归经学说及后世医家分析判断药物归经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药物归经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中药的作用机理,把中药与经络、脏腑之间的关系加以梳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用来说明某药物特定选择性的治疗作用。引经药特指方剂中某些中药具有能使方剂中其余药的归经作用、定向地加强或发生变化,在临床方剂配伍用药时能发挥左右该方剂治疗的定向、定位等重要作用。引经药学说、方剂归经学说等都来源于药物归经理论体系,引经药及中药归经理论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方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揭示《内经》五味理论对中药炮制的指导意义。方法:对《内经》中有关五味理论进行论述,论述了四气五味与五脉的生理关系,总结了以五味为主体,联系脏腑病机,阐述了药性与人的关系及功效。论述了炮制方法、改变捕料炮制等与五味气味的关系,从而阐述了五味与中药炮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疑难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阐述中药传统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用以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工具[1]。五味理论历史悠久,在中医药学理论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五味药性理论经常产生的一些相关疑难与困惑加以阐释分析,以图对学习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一中药归经学说的发展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至真要大论》:“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神农本草经》中有近似归经的叙述如大黄“荡涤肠胃”;沙参“补中益肺气”;赤苓“益心气、补中”等,可视为归经理论之先声。至  相似文献   

19.
中药的归经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中药归经和药物作用选择性的概念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指出:"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的选择作用,即某药对某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有主要和特殊的治疗作用.归经不同,药物的治疗作用不同,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是药效所在.[1]"  相似文献   

20.
益智药物与归经入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智药物是指能促进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药物。中药中具有益智作用的药物很多 ,按药物归经的依据应是归经入脑而不再是心 ,但从古至今归经理论中无归经入脑之说 ,这里存在矛盾之处 ,值得研究。1 归经的含义及药物归经的依据历代本草都没有关于归经概念的确切记载。现代比较公认的理解是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药物作用于机体后 ,其药效能够调节某脏、某腑或某经络的功能。“归”,应是指药物药效的归属 ;“经”,应理解为是建立在脏腑、经络理论之上的功能单位 ,是药物药效作用的部位 ,不能单纯认为是经络。归经药性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