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机械通气是ICU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需要呼吸机支持者占危重患者的30%~50%。而人工气道的通畅与否更是机械通气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经人工气道内吸痰是机械通气患者最重要的护理操作。吸痰术是指通过负压原理经口、鼻、人工气道内分泌物有效清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泡通气和换气功能的一种方法[1]。而如何做到正确有效的吸痰,既达到吸痰效果,又能保证病人安全,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工作者不断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吸痰时机、气管插管与对应吸痰管的选择、吸痰负压、吸痰管深度、吸痰持续时间、吸痰前注入生理盐水、吸痰前氧疗、呼吸道湿化法、吸痰方式的选择、紧急情况的判断与处理等吸痰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肺复张操作与震动排痰对重症监护室(ICU)内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效果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ICU患者176例,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吸痰时联合应用肺复张操作与震动排痰法,对照组采用普通吸痰法。观察2组患者吸痰前后血压、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肺功能各参数指标的变化,以及吸痰时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舒张压吸痰前为(78.45±1.68)mmHg,与吸痰后[(78.45±1.62)mmHg]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舒张压吸痰后为前为(70.88±1.62)mmHg,显著低于吸痰前[(75.88±1.62)mmHg,P〈0.05)]。对照组吸痰后呼吸功为(2.22±0.188)J/L,与吸痰前无显著差异[(2.22±0.178)J/L,P〉0.05]研究组呼吸功吸痰后为(1.90±0.16)J/L,显著低于吸痰前[(2.28±0.16)J/L,P〈0.05]。研究组舒张压、体表脉搏氧饱和度(SpO2)、潮气量、气道阻力、气道压力均低于对照组,而肺顺应性高于对照组(P〈0.05,P〈0.01)。研究组的吸痰次数、SpO2≥95%例数、一次吸净例数均显著多于对照组(均P〈0.05),咳嗽反应、气急、痰鸣音、蒸汽吸入、黏膜损伤例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ICU内机械通气患者联合应用肺复张与震动排痰后吸痰法效果优于普通吸痰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床边行肺部物理治疗对长时间机械通气患者的分泌物排出,增加肺廓清功能,从而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改善预后的作用.方法 将入选的5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试验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给予综合胸部物理治疗,对照组则仅给予ICU常规胸部物理治疗即翻身、扣背、吸痰.比较两组之间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以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两组之间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VAP发生率22.22%(6例),对照组VAP发生率48.39%(15例).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9.7±8.3)d和(16.51±14.4)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证质量的床边肺部理疗,能够有效降低VAP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可视喉镜下吸痰在排痰受限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人住ICU的排痰受限患者351例,随机分为可视喉镜组(A组),口咽通气道组(B组),常规吸痰组(C组),分别给予可视喉镜下普通吸痰管吸痰,口咽通气管吸痰,常规方法吸痰。观察三组患者入院7d内肺部感染率,人工开放气道率(气管插管或气切),口鼻咽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人工开放气道前吸痰率等指标。结果三组均为117例,三组7d肺部感染率、人工气道开放率、人工开放气道前吸痰频率依次A组〈B组〈C组,且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口鼻咽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最高,A、B组与之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视喉镜在对排痰受限患者气道护理中痰液清除效率较常规吸痰及口咽通气管辅助吸痰方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后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 h内发生的肺实质的感染性炎症.在重症监护室随着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急、慢性呼吸衰竭的广泛应用,VAP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VAP是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国内有医院调查VAP 的发病率为43.1%,病死率为51.6%[1].现将天津黄河医院2008 年~2009年ICU患者使用呼吸机1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发生VAP的危险因素,针对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呼吸机在重症哮喘救治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重症哮喘患者经气管插管或序贯无创通气救治前后呼吸指标、动脉血气、以及带呼吸机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全部患者经呼吸机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降低,氧饱和度、pH、氧分压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进一步序贯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其有创通气、总机械通气、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均降低(P〈0.05).结论 及时、恰到好处的对重症哮喘患者实施呼吸支持,抢救成功率高,预后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同时,有效的无创通气序贯治疗也获得肯定疗效,是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的有效脱机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早期机械通气与延迟机械通气对急性脑卒中伴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将312例需机械通气的急性脑卒中合并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根据开始机械通气的时间先后,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n=178),对照组(n=134)。对比研究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APACHEⅡ评分值、并发症、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及预后情况。结果2组患者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血气指标均有改善,但观察组通气效果更好,通气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极严重缺陷和严重缺陷占幸存者比例下降,轻度缺陷和自理占幸存者比例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较延迟机械通气能更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伴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和缺氧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延迟复苏对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机械通气治疗的影响作用。方法对61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早期复苏组32例与延迟复苏组29例,对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死亡率、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延迟复苏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早期复苏组,死亡率以及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均显著高于早期复苏组,两组间机械通气时间、死亡率以及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复苏会延长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死亡率和并发症;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有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抢救急性中毒致呼吸衰竭:附9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中毒致急性呼吸衰竭是急诊科常见急危重症之一,早期气管插管并有效机械通气是救治急性呼吸衰竭的关键措施,也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我院急诊科2002年1月-2007年12月间采用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MV)治疗此类患者(ARF)9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MDRO)混合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ICU收治的72例老年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非VAP组、VAP组、非MDRO组、单一MDRO组、混合MDRO组,比较患者入ICU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既往史、机械通气情况、辅助治疗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及感染菌群.结果 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患多种慢性基础疾病者,MDRO感染率增加;通气时间长,气管切开会增加MDRO混合感染的风险;使用全身激素雾化也是加剧MDRO混合感染的危险因素,尽早开始胃肠内营养可以减少MDRO混合感染的发生;基础治疗时滥用抗生素增加患者MDRO混合感染率;经验治疗"降阶梯方案"比"升阶梯方案"更易控制MDRO混合感染.结论 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MDRO)混合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种类及数量、机械通气时间及方式、辅助治疗方案和抗生素使用情况,ICU在治疗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时应从多方面着手控制MDRO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后机械通气治疗效果及撤机次数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61例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临床治疗结果分为一次撤机组47例与多次撤机组14例,对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多次撤机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一次撤机组,病死率以及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均显著高于一次撤机组,两组间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以及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尽量减少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机械通气撤机次数,在吸入性损伤明显好转的前提下,尽早撤机,有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大面积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诊监护病房(EICU)因各种疾病进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和转归资料,了解不同疾病进行机械通气的转归概况,以便更好地判断不同疾病患者的预后。方法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2006年1月-2008年12月的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计算患者APACHEⅡ评分,记录患者转归.结果3年间EICU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共128例,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因囊括各系统疾病,最多见的为呼吸道疾病和神经系统疾患;其中又分别以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AECOPD)和脑血管病最为多见;转归也因原发病的不同而不同,神经系统疾患机械通气时间最长;28dEICU病死率为31.3%,总的病死率43.8%;有些疾患机械通气时间短而转归良好,如洒后误吸患者;有些患者预后很差,如白血病合并肺炎、颅内感染患者等。结论机械通气在危重病救治应用很广,其转归因基础疾病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近年来更广泛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道管理[1].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ICU于2005年9月~2012年2月对2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ARDS)患者和1例肺移植术后呼吸衰竭应用高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辅助机械通气的患者行床边纤维支气管镜肺灌洗诊疗,通过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确保了治疗的安全,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26例患者行床旁纤支镜肺灌洗术过程顺利,无一例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循环障碍及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大部分患者在治疗一次后基本有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机械通气危重患者应用改良冲洗法进行口腔感染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设计,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传统的棉球擦拭法口腔感染控制组40例,改良冲洗法口腔感染控制组40例,对两组口腔清洁后的细菌阳性率及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 对于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改良冲洗法进行口腔清洁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棉球擦洗法,P< 0.01.结论 采用改良冲洗法对机械通气危重患者进行口腔清洁相比较于传统的棉球擦洗法能够降低该类患者的口腔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在重症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利用镇静和镇痛治疗来控制躁动已经成为ICU治疗的重要目标。通过镇静的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对气管内插管的耐受,利于机械通气。目前两种或更多静脉药物复合应用增强镇静效果、降低副作用的做法已被临床广泛采纳。故现将小剂量丙泊酚复合咪唑安定应用于机械通气需长程镇静的患者中,比较其镇静效果与单用咪唑安定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改良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15分为切换点行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抢救多发伤者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接受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多发伤者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以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0例为治疗组,采用同步间歇强制通气+压力支持方式(SIMV+PSV).待改良GCS评分达15分稳定2h的窗口期拔除气管导管,改用经鼻面罩PSV +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以后渐减压力支持(PS)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以2005年3月~2007年3月收治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按常规机械通气及传统的脱机方式脱离呼吸机.记录两组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重新插管例数,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例数.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指标相仿.治疗组和对照组有创通气时间分别为(3.2±1.0)d和(7.5±3.5) d(P<0.01);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4.8±2.4)d和(7.5±3.5)d(P<0.01);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8±4)d和(23±6) d(P<0.01);再插管例数分别为0例和1例;VAP发生例数分别为0例和4例,但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对多发伤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以改良GCS评分达15分标准稳定2h窗口期为时机早期拔管改用经鼻面罩无创通气,可以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在脑血管病合并呼吸衰竭中的作用。方法118例8年间连续进入急诊的36-99岁的脑血管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接受机械通气,其中78例年龄≥65岁者用作通气组。以同期就诊于急诊的有机械通气指征但拒绝机械通气治疗的脑血管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均≥65岁)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病情严重程度、APACHE Ⅱ评分、存活时间、费用、支付方式和预后等各方面的差异。结果①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分布和APACHE Ⅱ评分方面无显著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有可比性。②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机械通气组医疗费用为(38659-78468)元,明显高于非机械通气组[(19863-48321)元,P〈0.05]。④通气组患者享受公费医疗的比例为96.2%(75/78),显著高于对照组(79%,93/118,P〈0.05)。结论需要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的脑血管患者预后极差,大于65岁患者组接受机械通气后仅延长住院时间,不能提高存活率,而且医疗费用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人工气道是急诊危重患者抢救、复苏时为保障患者气道通畅、实施机械通气等目的实施的一项重要急救手段.而急诊建立人工气道的危重患者因病因、病情的未知成分较多,需要实施转运以应对检查和治疗的迫切性较大,但若转运中护理不当,可造成患者病情不稳定、再损伤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家属对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的接受程度、认识程度及决定权的看法。方法采用谈话及调查表方式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家属100人进行关于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应用的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家属同意进行气管插管及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但了解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的人极少,大多数的患者家属认为患者是否进行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医生更有决定权。结论普及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知识,有助于医患之间充分沟通以及理性选择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20.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呼吸衰竭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可由多种病因所致,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人工机械通气是抢救治疗的重要方法,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操作方便,患者易于接受,可部分替代经人工气道机械通气(endatracheal intubationmet}lanical ventilation,ETMV)。我院呼吸内科从2004年10月-2007年10月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无创通气(经鼻罩或面罩)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45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