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教科书记载,臂丛可分为正常及异常型两大类。正常型臂丛是由第5~8颈神经及第1胸神经前支组成,它们再合成3个干、6个股及3个束,无论是根、干、股、束的任何一部分在数目及编排上违背了上述规律,都称为异常型。文献报导臂丛根变异者多为有第4胸神经前支参加的前置型臂丛,  相似文献   

2.
臂丛的变异比较罕见,一般常和锁骨下动脉和腋动脉干位置变异合并发生,本例亦不例外。作者在学生解剖的成人男尸中,发现1例左侧臂丛只有上、下2干,外、后2束。而锁骨下动脉腋动脉干可能起源于第9节段动脉。 一、变异臂丛的合成:5、6颈神经前支合成上干,7、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前支,在第1肋骨上方合成下干,没有中干。由上干在中斜角肌外侧先分出肩胛上神经,然后复分为前、后2股: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斜角肌间隙内臂丛下干与邻近组织结构及胸1神经干与第1肋的关系,为临床诊治臂丛下干卡压症提供解剖学依据。②方法在21具42侧成人标本上观测臂丛下干与邻近结构的位置关系。③结果在42侧标本的斜角肌间隙内,有33侧在前斜角肌的后内侧存在孤立的肌束,臂丛下干分别从其前下方(23侧)或后上方(10侧)通过;组成臂丛下干的胸1神经干在斜越第1肋前内侧面时部分穿行于骨纤维管内。④结论该肌束的压迫或拱抬均可成为臂丛下干受压的因素之一;组成臂丛下干的胸1神经干在越过第1肋时易受压迫。  相似文献   

4.
臂丛下干的应用解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斜角肌间隙内臂丛下干与邻近组织结构及胸,神经干与第1肋的关系,为诊断诊治臂丛下干卡压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21具42侧成人标本上观测臂丛下干与邻近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 在42侧标本的斜角肌间隙内,有33侧在前斜角肌的后内侧存在孤立的肌束,臂丛下干分别从其前下方(23侧)或后上方(10侧)通过;组成臂丛下午时的胸,神经干在斜越第1肋前内侧面时部分穿行于骨纤维管内。(4)结论 该肌束的压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解剖尸体中发现一例单束臂丛,现报告如下: 尸体为成年(50岁)男性,身长165cm除左侧臂丛变异外,其它各器官未见异常。左侧臂丛由颈神经第5-8前支和第一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所组成。该臂丛各根穿经斜角肌间隙,合并成上、中、下三个神经干:C_5前支(长2cm)与C_6前支(长2.5cm)合并组成上干,长2cm,直径0.8cm;C_7前支直接延续构成中干,长4.5cm,直径0.6cm;C_8前支(长1.5cm)与T_1前支(长1.3cm)合并成下干,下干长3cm,直径0.7cm。该臂丛在腋窝内,被结  相似文献   

6.
电视胸腔镜下全长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损伤15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膈神经移位术是目前治疗臂丛根性损伤的主要神经移位方法[1 5] 。目前常用的膈神经移位方法是在锁骨上将膈神经切断 ,将其移位至受区神经 ,通常是上干前股或加移植神经直接移位至肌皮神经 ,以期恢复屈肘功能[1] 。由于膈神经长度短 ,使得神经再生的时间很长。我们自 1999年 8月开始应用电视胸腔镜手术 (VATS)获取胸段膈神经 ,进行全长膈神经移位[6] 。目前已完成 15例手术 ,经过功能随访 ,效果良好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从 1999年 8月至 2 0 0 0年 3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对 1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 [男 1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评估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对40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进行检测。测定臂丛神经主要支配肌肉的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确定损伤部位、程度并评价预后。结果40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根据肌电图结果,按损伤部位分类:上干型12例,上中干型8例,下干型6例,中下干型6例,全臂丛8例。按损伤程度分类:完全损伤1例,不完全损伤39例,其中,严重损伤8例,轻度损伤31例。结论神经肌电图对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客观定位、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方法,总结显微外科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22例经显微外科手术及病理确诊为臂丛神经鞘瘤的患者病历资料,归纳总结其诊断特点和显微手术体会.结果 22例患者源自臂丛C5、6神经根2例,C7神经根1例,上干4例,中干6例,下干2例,外侧束3例,后侧束2例,内侧束2例.其中18例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6个月至7年),2例因其他科室误诊为颈部淋巴结术后出现神经症状外,其余病例均接受显微手术治疗,术后无复发,臂丛神经功能正常.2例误诊患者行Ⅱ期神经修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结论 臂丛神经鞘瘤的有效诊治依赖于对该疾病的全面认识、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神经刺激仪的精确定位,以及高倍显微镜下的显微外科无损伤操作.  相似文献   

9.
男尸,约40岁.在解剖中发现,左上肢正中神经由3部分纤维在两处相合形成.第1处在胸小肌下缘、腋动脉前内侧,由发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的两根,距喙突4.08cm处相合,内侧根宽0.3cm,厚0.15cm,外侧根宽0.2cm,厚0.10cm,合成后的干宽0.35cm,厚0.2cm.第2处在臂中、下1/3交界处,腋动脉的前外侧方,由第1次合成的干与肌皮神经发出的分支在距喙突21.07cm处相合成正中神经,肌皮神经分支宽0.32cm,厚0.21cm,相合后的正中神经宽0.53cm,厚0.21cm,见图1、图2.  相似文献   

10.
术中电生理检测在臂丛和其他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干动作电位(NAP),体感诱发电位(SEP)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在臂丛和周围神经损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臂丛和周围神经损伤,术中直接暴露神经刺激,记录NAP和SEP,对肘管综合征同时记录CMAP。根据术中电生理检测结果,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制订最佳手术方案,结果 80例外伤性臂丛根性完全损伤中,经术中电生理检测及手术探查证实,术前有9例将C5节前伴节后损伤误诊为节后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研究神经卡压的解剖学基础 ,我们对构成臂丛的C5 ~C8脊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特点进行了解剖研究 ,同时对横突进行观测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防腐成人尸体标本 5具 (身高 1 70~ 1 80cm) 1 0侧 :先作臂丛探查入路 ,切断胸锁乳突肌起止点 ,使其向中线翻转 ,充分暴露颈部侧前方 ,臂丛束部、斜角肌。然后在 2 .5倍额带放大镜下对臂丛各干 ,C5 ~C8根部进行解剖观测。内容为 :①神经周围的组织形态。②各横突的形态结构。③肩胛背神经 ,胸长神经发生类型及周围关系。④使用游标卡尺对神经根的外径 ,各段长度 ,横突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种不影响残存神经自行恢复的产瘫臂丛神经修复新方法。方法:将上干损伤部位行松解,不切除神经瘤,将其近端的颈5或颈7神经根和神经瘤远端的臂丛上干的神经束膜切开窗口,取颈丛皮支或前臂外侧皮神经前成多段(一般每段长约2.0-2.5cm),两端分别与颈5神经根和上干的神经束膜行端侧缝合,结果:8例患儿经术后1-11年(平均3年)的随访,4例的三角肌和肱二头肌骨力达4级和4^-级,4例达3例。3例后期进行了肩关节松解和旋前圆肌肌腱切断,结论:该方法既提供了可使损伤近端颈5神经根的新生纤维生长至上干的神经通道,又未阻断神经瘤内残存神经纤维的自行恢复,是治疗产瘫特别是Tassin2型的新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查在创伤性臂丛神经损伤中的价值。方法:对45例因创伤引起臂丛神经损伤的病变进行高频超声检查,根据臂丛神经损伤的声像图分类与手术及治疗结果相对比。结果:高频超声能够良好的显示臂丛神经干并能与周围组织区别,可对损伤的臂丛神经进行定位。结论:高频超声在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治疗及术后随访中可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14.
探讨神经干动作电位(NAP)、体感诱发电位(SEP)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在臂丛和周围神经损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0例臂丛和周围神经损伤,术中直接暴露神经刺激,记录NAP和SEP,对肘管综合征同时记录CMAP。根据术中电生理检测结果,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制订最佳手术方案。结果80例外伤性臂丛根性完全损伤中,经术中电生理检测及手术探查证实,术前有9例将C5节前伴节后损伤误诊为节后损伤;2例将C6节后损伤误诊为节前损伤;2例将C7节前损伤误诊为节后损伤。另有3例术中C5、6根干部外观质地完全正常,但术中电生理检测证实为节前损伤(椎孔内撕脱)。40例周围神经损伤中,术中NAP和CMAP检测对早期神经再生的检测,神经瘤或吻合口部位神经功能及卡压神经松解疗效的评价均有良好作用。术中电生理诊断神经完全损伤而行神经切除术者,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无或仅含少量变性神经纤维。结论术中电生理检测能提高臂丛和周围神经损伤诊治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规范化康复治疗方案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的5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给予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包括低频脉冲电刺激,中频电疗、运动疗法、中医推拿治疗、心理辅导),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即心理辅导和患者在家中自己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体疗);比较两组患者臂丛功能评分和神经电位恢复情况进行。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全臂丛损伤、上干损伤及束支部损伤患者臂丛功能评估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全臂丛损伤、上干损伤及束支部损伤患者臂丛功能评估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全臂丛损伤、上干损伤及束支部损伤患者臂丛功能评估分值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治疗组治疗后恢复率为76%(19/25),对照组恢复率为44%(11/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神经损伤后的患者经过规范化康复治疗,可以很好地促进患者的臂丛神经功能的再生及功能的恢复,临床上应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测肌电图对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臂丛神经损伤的病人进行常规肌电图(EMG)监测,包括神经传导速度(NCV)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结果 40例臂丛神经损伤全臂丛根性损伤18例,其中节前损伤16例,节后损伤2例,上、中干损伤11例,中、下干损伤5例,外侧束损伤2例.检测NCV 150条有88条异常(58.7%);检测SNAP 84条有32条(38.1%)异常;检测SEP 26例有14例(53.8%)异常;检测420块肌肉中243(57.9%)块出现异常自发性电活动.结论 肌电图检测对臂丛神经损伤在其诊断、病变水平定位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臂丛神经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周围神经损伤,损伤多为外力牵拉引起,外界因素或药物对臂丛神经的激惹亦为损伤的原因。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肢肌肉瘫痪或感觉障碍。其治疗与修复过程周期较长。现将1例臂丛麻醉后臂丛神  相似文献   

18.
杨波  单臣 《吉林医学》2009,30(23):2927-2928
目的:探讨切断前中小斜角肌方法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26例27侧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上干型3例,下干型21例22侧,全臂丛型2例,颈肋1例,第7颈椎横突过长1例,手术切除增长的骨组织和颈肋,发现均有纤维束带压迫臂丛神经,做前中小斜角肌切断术。结果:术后随访6—33个月,平均20个月,疗效按胸廓出口综幌征评定标准评定,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8例19侧,部分改善5例5侧,无效3例3侧。结论:斜角肌的病变及异常纤维束带是引起臂丛神经血管受压的主要因素,早期手术探查,切断前中小斜角肌,彻底松解臂丛神经及血管。  相似文献   

19.
臂丛神经损伤是由第5至第8颈神经及第1胸神经前支组成,它位于斜角肌间隙中,向下分出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  相似文献   

20.
左侧肌皮神经变异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剖一成年女尸,发现其左侧肌皮神经变异,其臂丛的各干、股、束构成正常,臂丛内、外侧束的内、外侧两根夹持腋动脉于其前方呈锐角汇合成正中神经,正中神经在臂部发出两支支配臂前群肌.第一支神经在臂中部分出后斜向外下进入肱二头肌,并分出肌支支配该肌,在入肱二头肌前分出肌支支配喙肱肌.第二支神经分出后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分肌支支配肱肌,并在肱二头肌下端外侧穿出深筋膜,移行为前臂外侧皮神经.笔者对两支神经做了测量,第一支神经起始部横径为0.82 mm,第二支神经起始部横径为1.24 mm,两条神经起始部间距为13.58 mm.该尸右侧臂丛及肌皮神经行程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