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Ⅰ期心脏康复路径化管理模式。方法按照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活动步骤逐步展开。结果患者6 min步行距离均值由282.43 m增加至335.92 m,自理能力百分比由62.35%提升至94.10%,焦虑抑郁发生率由28.20%下降至10.32%,再住院率由10.91%下降至7.65%,平均住院日由5.46 d缩短至5.10 d。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构建了AMI患者Ⅰ期心脏康复路径化管理模式,促进了患者心功能快速恢复,提高了运动耐力和自我效能,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焦虑抑郁发生率,提高了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冠心病监护病房多参数监护仪临床警报管理模式。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运用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手法开展活动。结果构建了冠心病监护病房多参数监护仪临床警报管理模式,使多参数监护仪虚假警报发生频次由53次/天降低为39次/天,干扰警报发生频次由40次/天降低为18次/天,心电监测参数设置合格率由49.6%提升为82.1%,心律失常参数设置合格率由50%提升为83%,护士警报应答率由64.3%提升为92%。结论多参数监护仪临床警报管理模式的构建,提高了医务人员警报安全意识,更好地保障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3.
多数抗肿瘤药物因缺乏特异性,药品不良反应往往难以避免。利用课题研究型品管圈对肿瘤患者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干预,构建了药品不良反应预防、分级、处置、转归、上报的全程管理模式,使患者评估准确率、医生不良反应分级评价掌握率、药品预处理规范率、不良反应处置合理率、不良反应考核达标率均大幅度提升。通过品管圈活动,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提升了药学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院》2019,(12):1787-179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救护车5 min出车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品管圈活动,针对救护车5 min出车率低的现状进行查检、分析原因、确定真因,拟定对策,分阶段实施并检讨,统计并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救护车5 min出车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救护车平均出车时间由3. 69 min下降至2. 88 min,下降幅度为21. 95%,出车速度加快; 5 min出车率由78. 26%提升至100. 00%,2017年底全地级市5 min出车率考核为全市第一;患者满意度由92%提升至100%,上升幅度为8. 7%,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2018年8月荣获广东省首届医院品管圈大赛三级医院护理组三等奖。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救护车5 min出车率。  相似文献   

5.
依照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活动步骤,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多学科协作管理开展品管圈活动。构建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使恐动症发生率由34%降低至10%,膝关节功能改善率由49%上升至86%,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由48.7 h缩短至21.5h,平均住院时间由14.5天缩短至11.3天。多学科协作管理有助于降低恐动症发生率,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进程,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构建疾病管理模式促进胸痛患者规范化诊疗,缩短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时间,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为医院及地区解决胸痛患者规范诊疗问题。方法:选定该期品管圈主题为“医联体下胸痛患者规范化诊疗模式的构建”,按照课题研究型品管圈十大步骤依次开展,评价活动前后成果。结果:活动实施后,AMI患者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时间由改善前182 min降至改善后104.6 min;非PCI基层医院内延误(DIDO)时间由改善前126.2 min降至改善后23.5 min;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由改善前28.35%降至改善后4.36%;出院准备度由改善前5.53提高至改善后8.62。此外,通过该活动,全体圈员品管手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结论:课题研究型品管圈在构建疾病管理模式促进胸痛患者规范化诊疗中非常适用,能有效缩短本地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时间,挽救更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7.
运用品管圈方法,组建多学科协作小组,针对提高围手术期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进行改进,包括完善资料、修订流程、落实培训与考核等。改善后,胰岛素泵操作规范率由32.7%提升至96.0%,非内分泌科胰岛素泵资料完善率由30.2%提升至95.0%,胰岛素泵操作正确率由35.0%提升至83.0%,患者及家属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由35.0%提升至83.0%,护士对专科知识知晓率由51.8%提升至96.0%,围手术期血糖控制达标率由45.0% 提升至76.5%。品管圈活动开展可有效提高糖尿病住院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达标率,使全院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治疗血糖护理标准同质化,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依照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活动步骤,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性猝死急救管理现状,基于结构化思维与金字塔原理,构建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性猝死急救管理体系。这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提升至 71.4%,1 min内电除颤率提升至 100%,萨勃按压部位精准率提升至100%,心肺复苏开始时间缩短至9 s,萨勃启动时间缩短至23 s,呼吸机启动时间缩短至29 s,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改善了患者生命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降低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不足发生率。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医护双方合作,优化气道管理团队,完善人工气道湿化评估方案,改良气道湿化装置,增加气道湿化途径,实行复合序贯式湿化-排痰护理管理模式等,实现了气道湿化、辅助排痰、气道廓清一体化。结果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不足发生率从28.57%降低至11.26%,目标达标率为100.58%,进步率为60.59%。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规范了重症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方案,降低了气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了患者治疗结局,提升了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0.
按照课题研究型品管圈活动步骤,针对神经源性膀胱骶神经调控患者管理现状与攻坚点进行分析,经过科学循证、专家指导等,从医院、社区、家庭各环节无缝衔接,基于互联网+,着眼于资源配置优化,打造智慧化管理系统,完善骶神经调控全过程服务环节,建立多维网络化健康教育体系并延伸护理服务内涵等,使医护人员知识水平由60%提升至91%,多学科会诊及时率由72%提升至98%,患者医院焦虑抑郁发生率由55%下降至35%,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由13%降至3%,骶神经刺激器植入术二期植入率由59%提升至75%,患者间歇导尿掌握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提高,生活质量影响指数下降,术后随访率提高,促进了患者康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规范预防率是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之一。针对住院患者VTE规范预防联动率低的问题,成立品管圈组,通过现状分析与原因解析,从培训医护人员、建立信息交互平台、设置风险标识、完善健康教育体系等方面持续改进,提高了医、护、患的协同预防能力,使住院患者VTE规范预防联动率从31.85%提高至81.48%,降低了院内VTE发生风险,确保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缩短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卧床时间。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从手术结束至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进行把握和解析,并制定针对性措施加以改进。结果腹腔镜子宫切除 术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从13.02小时缩短至6.12小时。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缩短了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降低了平均住院日,提高了住院患者满意度,在患者受益的同时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跌倒管理是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的重点,也是国际、国内患者安全目标的重要内容。跌倒防范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适合通过品管圈手法改善。组建品管圈圈组,回顾性分析跌倒病例,对高风险住院患者跌倒中重度伤害的高危因素进行解析,借助智慧医疗、多科协作、文化建设等进行改进。这使得高风险住院患者跌倒中重度伤害率由33.33%降低至9.09%,建立了良好的跌倒安全文化,更好地确保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4.
床旁支气管镜技术在重症监护室中用于危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肺部疾患的诊疗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组建品管圈圈组,运用品管圈手法及科学统计工具对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行支气管镜检查存在问题进行改进,涉及培训考核、操作流程、评估标准等。活动开展使呼吸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床旁支气管镜检查耐受率由42.35%提高至75.61%,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方法开展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结果通过科学管理、更新理念、建立制度、加强培训等,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从34.4%降低至10.4%。结论品管圈活动开展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更好地确保患者安全。同时,使圈员综合素质与解决问题能力、专科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等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