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安宫牛黄丸结合Lund概念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Lund概念结合安宫牛黄丸等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1、3、7d后2组患者颅内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CPP水平,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治疗1d后2组ICP、MCA平均血流速度、CP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d观察组ICP、MCA平均血流速度、CPP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治疗后1、3d2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观察组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给药期间观察组高热、抽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肺部感染、肾功能损害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3个月观察组良好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宫牛黄丸结合Lund概念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容积,提高脑灌注压,改善昏迷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大池持续引流术联合骨瓣减压控制术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该类患者外科治疗提供参考性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84例,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骨瓣减压控制术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治疗,分别于术后3d、5d、7d检测患者颅内压(ICP),于术后6个月时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评估两组患者预后情况,详细记录两组患者脑水肿、脑梗死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3d、5d、7d ICP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5d、7d时试验组患者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脑水肿发生率明显降低,脑水肿程度也明显减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梗死体积也明显缩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试验组患者预后良好率、预后不良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9.78%(55/92)、33.70%(31/92)、6.52%(6/92),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9.13%(36/92)、50.00%(46/92)、10.87%(10/92),两组患者术后预后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术联合骨瓣减压控制术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ICP,改善预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优于仅采用骨瓣减压控制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及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3-05-2015-03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采用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比较术前及术后第1、3、5天2组颅内压,同时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GCS)评估预后,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第1、3、5天观察组ICP水平[(20.33±1.01)mmHg、(17.62±1.65)mmHg、(13.54±2.31)mmHg]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CP在术后第3天开始明显下降(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SF-36评分(84.57±1.25)分、GCS评分(13±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8.49±2.46)分、(12±2)分(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3%低于对照组21.0%(P0.05)。结论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术可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改善预后,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颅内压(ICP)监测与脑脊液乳酸水平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8月于我院神经外科ICU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情况分组,预后良好组(轻、中度残疾)21例,预后不良组(重残及植物生存)44例,死亡组15例。对比不同预后患者住院期间ICP监测情况及脑脊液乳酸水平,探究ICP、脑脊液乳酸水平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不同预后组患者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预后良好组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预后不良组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al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均可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ICP最高值、ICP平均值及脑脊液乳酸水平升高均为预后不良的独立性危险因素(OR值=2.439、7.584、3.898,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及脑脊液乳酸水平监测对重型脑损伤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局部亚低温治疗,比较2组颅内压、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颅内压水平在亚低温治疗后第1天、3天、7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期间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月,治疗组的预后良好及中残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神经节苷脂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GM-1)100mg静滴,1次/d。连续治疗14d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组GCS及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期间意识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清醒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时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早期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神经功能损伤,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轻度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方法 选取自2008年2月至2012年9月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急诊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14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A组,n=35),给予常规治疗;轻度低温治疗组(B组,n=36),给予常规治疗加轻度低温(33~34℃)治疗,持续时间2~14d;依达拉奉治疗组(C组,n=36),给予常规治疗加依达拉奉30 mg/次,2次/d,连用14d;轻度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D组,n=36),给予常规治疗加轻度低温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记录4组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4 h、72 h颅内压(ICP)及检测血糖值.治疗后3个月应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疗效. 结果 入院后24 h、72 h时B组、C组平均ICP、血糖值均明显低于A组,D组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疗效良好(GOS评分4~5分)率明显优于B组、C组及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应用轻度低温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应用轻度低温或依达拉奉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及其脑脊液Aβ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10-2011-10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及其脑脊液Aβ水平的影响.结果 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预后情况良好的占4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67% (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植物生存和死亡的病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脑脊液Aβ水平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治疗后5d、7d脑脊液Aβ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脑脊液Aβ水平则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其治疗后3d、5d、7d脑脊液Aβ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且观察组治疗后3d、5d、7d脑脊液A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ET)分泌的调控作用。 方法选取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血浆ET表达、颅内压(ICP)及临床预后。 结果治疗后第1~5天,观察组患者血浆E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第1~5天,观察组患者IC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中预后良好7例、轻残8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对照组预后良好3例、轻残4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5例,观察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ET分泌,降低ICP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脑灌注压监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ntracrania Press ,ICP)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 CPP)监护的作用.方法 选择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监护组患者入院或开颅手术后行ICP、CCP监护;对照组患者根据常规神经外科治疗,未行ICP、CCP 监护.结果 监护组在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预后监护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连续性ICP、CPP监护,可及时发现颅内继发性病变,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脑脊液中S-100B与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45例TBI患者按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评分)分轻、中、重三组(病例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HSA)测定TBI患者伤后第1、3、5、7天血清及脑脊液S-100B水平,并选择20例与病例组相匹配的疝或静脉曲张手术病人以及健康体检自愿者的血清、脑脊液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清及脑脊液S-100B水平与TBI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血清、脑脊液S-100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P <0.01);TBI患者GCS评分与血清及脑脊液S-100B水平比较呈负相关(r=-0.893,P<0.01;r=-0.947,P<0.01);血清、脑脊液S-100B在不同程度TBI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病例组血清和CSF中S-100B水平比较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脑脊液S-100B测定均可作为判断TBI程度的指标,且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轻、中度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轻、中度基底尖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基苯酞软胶囊口服,疗程为14d.采用NIHSS评分与BI评分评价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两组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BI评分显著增高(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的BI评分则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轻度中度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糖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0例,依照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和高血糖组,在治疗第15、30 d及3个月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在治疗第15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0天及第3个月高血糖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糖是加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调控好血糖对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后并发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及中枢性低钠血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8例并发低钠血症的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结果本组治愈103例(87.3%),死亡15例(12.7%),其中放弃治疗2例,死于各种并发症13例,无低钠血症死亡病例。轻中型、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中重度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37.0%、54.3%和76.2%(χ2=7.296,p=0.026);三种类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低钠血症持续时间超过8天的发生率分别为48.1%、50.0%和85.7%(χ2=9.220,p=0.010)。诊断为脑性盐耗综合征(CSWS)22例(18.6%),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SIADH)7例(5.9%),营养性低钠血症89例(75.5%)。CSWS组和SIADH组中血钠浓度与营养性低钠血症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t=-0.896,p=0.609);血浆ADH及血浆渗透压与营养性低钠血症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t≥130.31,p0.05)。结论颅脑损伤越重,发生中重度低钠血症可能性越大,低钠血症持续时间越长。CSWS组血浆ADH显著低于营养性低钠血症组,SIADH组血浆ADH显著高于营养性低钠血症组,CSWS组和SIADH组血浆渗透压均低于营养性低钠血症组。CSWS和SIADH是导致颅脑创伤后低钠血症的主要原因,两者在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面都存在明显区别。早期诊断,及时明确类型,针对性积极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检索PubMed、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EMbase、CNKI、VIP、Wanfang Data及CBM中关于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6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3.15,95%CI:2.06~4.83);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肿、水肿带体积均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肿、水肿带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血肿体积较对照组降低显著(SMD=-5.14,95%CI:-5.83~-4.4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显著,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有效减少颅内血肿及周围水肿体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藏军区总院2007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367例高原地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引起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入院3个月的总死亡率为22%(80/367).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OR=1.805),入院时GCS评分(OR =1.991)、孔对光反射情况(OR =2.033)和头颅CT显示的中线移位程度(OR =1.717)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性别、年龄和居住地海拔高度对于死亡率的影响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高原地区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危险因素.受伤至入院时间较长、入院GCS评分低、双侧瞳孔散大或CT显示中线移位>10 mm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高.这些发现有利于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托吡酯对纠正癫痫神经递质异常的可行性,为今后治疗癫痫寻找新的指导方向。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戊四氮组(戊四氮诱导)与观察组(戊四氮诱导+托吡酯治疗),每组20只。记录大鼠惊厥的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大鼠的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与谷氨酸(Glu)〕变化进行记录,同时检测大鼠大脑皮质与海马区的神经递质(GABA和Glu)含量。结果采用戊四氮对大鼠进行痫性诱导后,戊四氮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痫性症状,相比空白对照组和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大鼠在神经递质变化、大脑皮质和海马区(GABA和Glu)含量调节上与戊四氮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吡酯对癫痫出现的神经递质异常具有明显的纠正作用,其通过改善大脑GABA与Glu的调节平衡,减少反复同步放电对大脑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92例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多巴丝肼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普拉克索,疗程均为12周.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时间点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修正(UPDRSⅣ-)的评分、不良反应的记录,疗程结束后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UPDRSⅣ-评分与基线比较均有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第12周剂末现象(93.75%vs 70.59%)、开关现象(91.67% vs 63.64%)以及异动症(84.62% vs48.00%)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运动并发症有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椎动脉优势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首次发作眩晕并行MRA检查证实一侧椎动脉优势的后循环缺血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加阿托伐他汀钙片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14 d后观察眩晕缓解程度、TCD血流异常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对照组总有效率6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基底动脉TCD异常率均有下降,其中治疗组(47.4%)与对照组(57.9%)相比较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椎动脉优势型眩晕有显著疗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脑外伤血性脑脊液和脑积水清亮脑脊液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从大鼠脑组织中分离堵养神经干细胞,分别用人的两种脑脊液培养,分为试验组(血性脑脊液组)和对照组(脑积水清亮脑脊液组),于不同时问观察神经干细胞在两组脑脊液中的生长及增殖分化情况;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两组脑脊液中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进行鉴定和比较.结果:神经干细胞在两种脑脊液中均能存活并分化,部分细胞悬浮生长达十余天之久.加脑脊液培养第二天试验组NSE阳性细胞(神经元)的比例比对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第十天试验组GFAP阳性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比对照组高,NSE阳性细胞的比例比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在脑外伤血性脑脊液和脑积水清亮脑脊液中均能存活、增殖和分化.两组脑脊液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种类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