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女性随年龄增长不同骨胳部位的骨丢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健康女性随增龄,不同骨胳部位的骨丢失。方法用DXAQDR4500A型扇形束骨密度仪测量1664例15~96岁健康女性不同骨胳部位(腰椎正位和侧位、髋部和前臂)的骨密度(BMD)。结果横断面分析显示,绝经时所有部位骨丢失显著(P<0.01~0.001),其中松质骨占优势的部位(腰椎侧位和Ward’s三角)丢失最多(-13%~-19%,P<0.001)。所有部位绝经15年内(<65岁)及25年后(≥75岁)呈快速丢失。预期寿命(≥72岁)与峰值年龄比较,各部位BMD减少31%~59%(平均38.7%±7.7%),Ward’s区减少最多(-59%)。骨质疏松(OP)检出率腰椎侧位(41%~58%)、桡骨(43%~58%)和Ward’s区(46%)较高,腰椎正位(29%)和股骨颈(19%)较低。结论绝经早期腰椎侧位是诊断OP的最敏感部位。不同骨胳部位峰值骨量的变异度较高,致绝经后OP检出率随测量部位不同而显示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长沙地区女性骨密度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目的 调查中国长沙地区女性不同骨胳部位一年龄盯关的骨密度(BMD)、累积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方法用DXAQDR4500A型扇形束骨密度仪测量1818例15-96岁女性腰椎前后位(AP)和仰卧侧位、髋部及前臂的BMD《结果 按每5岁年龄分组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骨胳部位的峰值BMD分别发生在20-24岁至40-44岁之间,髋部的大转子和Ward‘s区最早(20-24岁),前臂1/3处最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骨代谢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进一步探讨甲状腺功能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本文对44 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亢) 患者及47 例健康志愿者采用酶联免疫法( E L I S A) 测定了尿脱氧吡啶啉( D P D) ,放射免疫法( R I A) 测定 F T3 、 F T4 ,双能 X 线吸收骨密度仪测定腰椎( L24 ) 、股骨颈( Neck) 、 Ward’s 三角( Ward’s) 、大转子( Troch) 部位的骨密度( B M D) ,以及骨代谢相关指标。结果 尿 D P D 水平为相应年龄对照组的6 倍( P< 0 .001) ,血清碱性磷酸酶( A L P) 活性为对照组2 倍( P< 0 .001) ,腰椎及股骨上端 B M D 与对照组同部位比较有不同程度降低,其骨量丢失发生率达50 % 以上,且严重程度及发生率尚随年龄而增加。相关分析还表明,尿 D P D与 F T3 、 F T4 、 A L P 之间呈正相关,与骨密度无相关性。结论 甲状腺激素可能直接参与加速骨转换过程,并以增加骨吸收过程为显著,由此导致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细胞因子对乙肝后肝硬化骨代谢的影响,采用RIA及ELISA分别测定3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及骨密度测量,并与15例健康者对照。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P〈0.001),其中骨质疏松(OP)组较非骨质疏松(NOP)组均升高明显(P〈0.001,P〈0.01),且两组间Child-PughA、C级同级分别比较  相似文献   

5.
绝经后妇女尿脱氧吡啶酚和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尿脱氧吡啶酚(D-Pyr)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40例绝经早期健康妇女平均年龄50.95±2.86岁,平均绝经年限1.83±0.97年,39例老年妇女平均年龄70.64±4.12岁,平均绝经年限22.52±6.34年。留取空腹第二次晨尿10ml,采用酶免法测定尿脱氧吡啶酚,批内、批间差异分别为10%、15%。采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2~4(L2~L4)和左髋骨BMD。结果老年组BMD明显低于绝经早期组,2组妇女尿D-Pyr水平均增高,且绝经早期组高于老年组,尿D-Pyr与腰椎BMD呈负相关,表明2组妇女骨吸收均增加,绝经早期妇女更明显。结论老年人骨量大量丢失,脊柱部位骨吸收活跃,脊柱BMD评价骨丢失优于股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老年妇女随增龄骨骼各部位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症(OP)的发生率。方法采用扇形束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361例老年妇女腰椎正侧位、股骨和桡骨的骨密度。结果60~64岁组各部位骨量比峰值骨量平均减少(28.3±7.4)%,Ward's区和腰椎侧位中间区减少最多(分别减少44.7%和35.9%),桡骨远端中段和股骨颈骨丢失率最少(分别丢失20.6%和21.6%)。70岁以前的老年妇女腰椎侧位是诊断OP的敏感部位,随年龄增长股骨和桡骨的OP检出率迅速增高。结论老年妇女不同骨骼部位骨丢失方式和丢失率存在明显差别。测量的部位不同OP检出率不同,随年龄增长OP检出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胫骨超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老年人胫骨骨强度的变化。方法用骨定量超声仪(QUS)测量155例老年人和385例青年人胫骨超声速度(SOS),女性同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左前臂中、远端1/3交界处骨矿密度(BMD)。结果两组(60~69岁组和≥70岁组)老年人SOS,女性分别为3768±121和3748±132ms-1,男性分别为3906±123和3925±66ms-1。老年人SOS显著低于青年人(P<0.001),女性分别低5.2%±3.0%和5.7%±3.3%,男性分别低1.8%±3.1%和1.3%±1.7%,男女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两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OP)检出率女性分别为46.5%和61.1%,男性分别为11.4%和9.1%,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01)。QUS与DEXA的相关系数(r)为0.657(P<0.001),OP检出率分别为49.4%和55.1%,诊断符合率为60.0%。结论老年人胫骨SOS明显下降,老年女性SOS明显低于老年男性。  相似文献   

8.
健康和骨折女性骨矿密度及其骨折阈值的测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初步确定天津市女性骨矿密度(BMD)正常参考值范围,探讨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及骨折危险阈值。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对452例健康女性和55例绝经后骨折患者BMD进行测定。结果腰椎2~4、股骨和全身BMD峰值分别在30~39、20~29和40~49岁。BMD与年龄、绝经年限呈负相关(均为P<0.01),以绝经后最初5年的降低率最高;BMD与身高呈正相关,60岁以上妇女的体重和脂肪量与各部位BMD呈正相关(P<0.05或0.01)。以20~40岁女性腰椎BMD均值减2.5标准差(s)为界限值(0.83g/cm2),55例骨折患者中46例(83.6%)腰椎BMD低于界限值。结论该界限值作为女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和脊椎骨折危险阈值可能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应用套式PCR检测华南地区汉族64例I型糖尿病病人(IDDM)(包括15岁前起病组17例,15 ̄30岁起病组30例和30岁后起病组17例)和72例健康对照者的HLA-DR9等位基因。结果:IDDM组和对照组HLA-DR9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6.9%和33.3%,无显著性差异(P〉0.05)。15岁前起病组、15 ̄30岁起病组和30岁后起病组中HLA-DR9频率分别为58.8%、46.7%和35.3  相似文献   

10.
随增龄不同骨骼部位骨密度减少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随增龄骨密度(BMD)减少的性别差异。方法 采用双能X线(DXA)骨密度仪,测量1133例(女性796例,男性337例)60~84岁的老年志愿者腰椎正位(L1~L4)、腰椎侧位(L2-L4)、髋部和前臂远端的BMD。结果 女性股骨颈和前臂远端1/3处的BMD与年龄分别呈3次回归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关系,女性其他骨骼部位及男性所有骨骼部位的BMD与年龄均呈复合曲线模型关系;女性不同骨骼部位的BMD平均累积丢失(20.5±8.5)%,范围-32.5%~-9.6%,男性丢失(10.9±4.7)%,范围-18.9%~-5.1%。BMD丢失最多的骨骼部位是前臂远端,女性和男性分别丢失32.5%和18.9%。老年女性各骨骼部位BMD平均每10年减少8.6%,男性减少4.5%。结论 老年人各骨骼部位BMD的丢失存在性别差异;衰老所致的骨丢失率,女性高于男性。髋部和前臂远端是老年人骨丢失的敏感部位,测量这两个骨骼部位,将有利于老年人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几种骨代谢参数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OP)患者骨密度(BMD)和几种骨代谢参数相互关系及其在OP发病中的作用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择绝经后妇女74例,根据BMD分为OP组、非OP组,以绝经前妇女31例为对照组,将3组中BMD与白细胞介素-6(IL-6),雌二醇(E2),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钙(Ca)和磷(P)等进行比较。结果BMD与骨代谢参数的表现为:BMD与IL-6、BGP、ALP呈负相关(r分别为-0.558,-0.532,-0.419),与E2呈正相关(r=0.405),与Ca和P无显著性相关关系(r分别为0.073,0.080),结果显示:随血清雌激素水平下降BMD减少,BMD减少时,血清IL-6、BGP、ALP水平则升高。结论IL-6高表达与OP发病以及雌激素减少有关,血清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导致IL-6分泌增多,IL-6水平升高,则可能是引起骨丢失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量丢失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157例绝经后妇女的桡骨骨矿含量与年龄、绝经年龄、身高、体重分别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桡骨骨矿含量与年龄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01),与绝经年龄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P<0.001),与身高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中偏回归系数的偏相关系数绝对值的大小依次为:绝经年龄、年龄、身高、体重。结论早绝经是绝经后骨量丢失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血清肺炎衣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对300例冠心病和200例非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清肺炎衣原体(TWAR)检测。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TWAR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P〈0.001),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明显高于慢性冠心病(CCAD)患者(P〈0.001),男性冠心病患者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01),吸烟冠心病患者明显高于非吸烟冠心病者(P〈0.01)。表明TWAR感染可能是冠心病的原发因素  相似文献   

14.
骨碱性磷酸酶同工酶的测定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琼脂糖电泳法和单克隆抗体法(单抗法)检测骨碱性磷酸酶(ALP)同工酶,探讨老年妇女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AL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琼脂糖电泳法、单抗法和热失活法测定30例老年妇女健康体检者和50例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ALP,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其腰椎2~4(L2~4)的骨密度。结果琼脂糖电泳法与单抗法对于检测骨ALP的相关系数为0.92(P<0.001),热失活法与单抗法的相关系数为0.80(P<0.005)。总ALP、骨ALP活性与L2~4骨密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P<0.005)和-0.48(P<0.001)。结论琼脂糖电泳法检测骨ALP与单抗法具有良好相关性。骨ALP活性与L2~4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D-二聚体的水平测定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单克隆抗体乳胶凝集试验法测定59例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1)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01);(2)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SLAM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554,P〈0.001);(3)D-二聚体阳性组SLAM得分、发生血管炎、狼疮性肾炎均明显高于阴性组(P〈0.  相似文献   

16.
SLE病人PBMC分泌IL—6活性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了SLE病人PBMC分泌IL-6的能力,我们采用MTT比色法,用IL-6依赖细胞株(7TD1)分别测定了15例活动期,15例非活动期SLE病人和15例正常对照者PBMC培养上清IL-6的活性水平。结果表明SLE患者PBMC自发分泌IL-6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2或P〈0.001),活动期患者高于非活动期患者(P〈0.001)。pHA-M刺激培养体系后,SLE患者及正常人PBMC培  相似文献   

17.
老年女性血清白细胞介素6活性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老年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P)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IL-6依赖性细胞株B9.9增殖反应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97例不同年龄组健康女性血清IL-6活性以及骨密度的水平。结果随年龄的增长,女性的IL-6活性逐渐升高(老年组、老年前期组分别为7.8±3.2及3.6±2.6U/ml,青中年组未达到2U/ml),骨密度值逐渐下降(3组分别为0.73±0.11、0.89±0.15及0.99±0.16g/cm2),两者呈明显负相关(r=-0.724,P<0.05);绝经后女性的IL-6活性较绝经前女性明显升高(分别为8.4±3.6及2.8±1.2U/ml,P<0.05),而骨密度值却明显降低(分别为0.69±0.18及1.02±0.16g/cm2,P<0.05)。结论IL-6活性的升高与绝经后女性的骨丢失有关,IL-6可能参与了OP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肺动脉内皮细胞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旁分泌及其调节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分析缺氧时小牛肺动脉内皮细胞(PAEC)表达PDGF-A链、-B链mRNA的变化及外源一氧化氮(NO)对其表达的调节作用。结果缺氧(2.5%O2和0%O2)早期(1.5,3h)能非常显著地增加肺动脉内皮细胞PDGF-A,PDGF-B链mRNA的表达(P<0.001,vs常氧组);缺氧6~48h与常氧组相比PDGF-A链无明显差别,PDGF-B链mRNA表达增加(P<0.05)。外源NO能非常显著地降低常氧肺动脉内皮细胞PDGF-A链(P<0.01)和常氧PDGF-B链(P<0.001)mRNA的表达水平,而不能明显地抑制缺氧PDGF-A,-B链的表达。结论缺氧可能一方面通过刺激肺动脉内皮细胞PDGF基因表达加强,一方面减弱NO对PDGF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从而参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肺血管收缩反应加强和肺血管结构改建的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9.
肝性脑病患者尿5—HIAA含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微柱法测定了33例肝硬化患者24例正常人的尿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旨在探讨(5-HIAA)与肝性昏迷的关系。结果:肝硬化尿5-HIAA含量明显主正常组(P〈0.001),肝性昏迷患者尿5-HIAA明显高于无昏迷者(P〈0.001)。且与昏迷程度呈正相关(r=0.7827),P〈0.001)。结果提示,5-HIAA与肝昏迷的发生有关,测定尿5-HIAA含量对判断肝昏迷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血透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纤溶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血透患者纤溶状态的变化,探讨与临床止凝血的关系。 方法:测定20例血透(HD)患者透析过程中D-二聚体和t-二聚体和t-PA、PLG、PAI的动态变化,并与28例健康者对照。结果:HD组透析前D-二聚体、t-PA显著高于对照组,PLG和PA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透析过程中D-二聚体、t-PA显著升高(P〈0.01),PAI逐渐降低(P〈0.05),而PLG无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