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7 毫秒
1.
宁波名医范文甫(1870-1936)以擅用峻剂著称,尝言:“医之运用古方,如将之使用重兵,用药得当其效立见。”他辨证准确,用药果断,如用越婢汤治风水,麻黄常用至18g,治小儿麻疹闭证竞用至24g,用急救回阳汤,附子常用45g,闻者骇然。范文甫行医乃南方热带之地,如此大剂应用麻黄、附子等热药更属非常,难怪沪上名医徐小圃(亦善用麻黄,有“徐麻黄”之称)辈也为之叹服。时医有讥其用药太峻者,范文甫大言:“不杀人不足为名医”(《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意谓不善用峻烈药者,不足以成名医。他对危重病症用药大胆,常能力挽狂澜,顿挫病势…  相似文献   

2.
徐小圃轶事 徐小圃(1887-1959),名放,字小圃,上海著名儿科中医,曾任神州医学总会副会长等职。早年以"小儿热病最多"为指导思想,用药多主清凉。后受名医祝味菊影响,转为温阳派,擅用麻黄、桂枝、附子等药,有“徐麻黄”之称。  相似文献   

3.
范文甫,名赓治,字文儒(公元一八七○——一九三六年),是近代浙东名医。他先儒后医,师宗长沙,对《内经》、《伤寒》、《金匮》等典籍,悉心潜研,医技精湛,能穷经典之蕴奥,师各家之所长。临床崇尚实践,博采众方,处方用药,审慎果敢,当机立断,且匠心独运,常获桴鼓之效,使人惊叹而钦佩。范文甫一生以仁术济世,性情豪爽,语多逞性,不畏权势,不拘小节,自号古狂生,民间称其为“范大糊”(宁波称狂人  相似文献   

4.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少阴篇》,原文载:“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为常用发表之剂,主要用于少阴表证。  相似文献   

5.
祝昧菊(1884-1951),上海民国时期著名中医家,曾因在临床中喜用附子、麻黄等温热药治疗伤寒病而名噪一时,被时人誉称为“祝附子”。他的擅用温热药治病和中西医学融会贯通,形成了沪上中医独特流派。  相似文献   

6.
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52例,并设对照组43例观察.两组病例均先给予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附子各10g,细辛3g,葛根30g,水蛭10g,黄芪30g,牛膝10g.1日1剂,水煎2次,取汁200mL,分早晚2次温服.对照组予弥可保500ug,隔日1次,肌肉注射.两组连续用药2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5%,对照组总有效率60.5%(P<0.05),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麻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6条,由麻黄三两,甘草二两,炮附子一枚组成。对于该方的适应证,清代医家张璐玉云:“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其脉自见沉小,殊无外出之意……当效伤寒少阴例,用麻黄、附子、甘草,荡动其水以救肾邪”;七版教材亦从其说,认为“水气病身肿者,若脉见沉小,则多与少阴肾相关,与篇中所述正水相当……当斟酌病情,选择麻黄附子汤类方药,以温经助阳发汗为宜”。此外,有云其治石水者,如徐彬指出:“此方或即所谓石水之主方也”;陈修园谓“此为石水证出其方也”;丹波元坚云其治少阴表寒证,“少阴,即与伤寒少阴病同义,系于表虚寒之谓。其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取之温发”;而喜多村直宽则明确指出:“脉沉者为表寒,故宜麻附甘草汤温发之”。以上诸说,虽各有所长,但因麻黄附子汤为温经发汗之剂,而发汗乃风水、皮水的正治法,故将麻黄附子汤列为正水主治方剂显然有失允当。基于此,有必要对麻黄附子汤证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浅谈少阴兼表证用方之异同郭炳新(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少阴病/中医药疗法,表证/中医药疗法,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伤寒论》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1],302条曰:...  相似文献   

9.
笔者近年来在治疗肺心病的临床实践中,应用《伤寒论》传统名方“小青龙汤”进行化裁,组成复方青龙汤,临床疗效颇佳。1 基本方 生麻黄、桂枝、白芍、干姜、附子、细辛、五味子、清半夏、党参、车前子、甘草、葶苈子、杏仁、厚朴。2 加减 如表证不著,无明显发热恶寒或发热恶寒症状不甚者减麻黄用量且炙用为宜;如营卫不和,出汗较多者,可倍用芍药,不用麻黄或少用炙麻黄以平喘;如心肾阳虚之证甚重水肿较甚可加白术10g,茯苓30g,车前子用量加至30g,加白术、茯苓于复方青龙汤中,又寓意于苓桂术甘汤之意及真武汤之意;如症见胸闷咳嗽而喘,咳痰黄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老年外感风寒咽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确诊病例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每日1剂,水煎服,每次100ml温服,每日3-5次,用药3d.结果 临床治愈18例,有效14例,全部有效.结论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老年外感风寒咽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附子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恽铁樵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最有用”,是说附子能够救人于危急存亡之际,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又能强壮健体,所谓通行十二经,内温脏腑骨髓,外暖筋肉肌肤。许多名医,以擅用附子出名。明代浙江名医严观,常用姜汁制附子,人称“严附子”。近代四川名医祝味菊先生也擅用附子,30年代在上海行医,经常用附子救治危急重症,超人的胆识,独特的配伍,出奇的疗效,赢得病家和同道的好评,雅号“祝附子”。现代云南名老中医吴佩衡先生,附子运用十分得手,而且其量很大,有达400g者…  相似文献   

12.
清末名医费伯雄《医醇义》卷三·咳嗽一章中有费氏的一首治咳嗽方──金牛汤。此方立意新颖,颇有特色。遂临床学习用之,按辨证施方,见效迅速,如鼓应桴。为进一步观察该方对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我们在门诊与病房选择了30例服用金牛汤获得了较好疗效,得到患者的好评。金牛汤方:郁金6g牛蒡子(炒研)10g陈麻黄(蜜水炙)3g瓜蒌皮10g贝母6g苏子5g白芥子3g橘红3g半夏3g桑白皮6g枇杷叶(刷毛蜜炙)15g(原方还有沉香1.5g)。费氏金牛汤原用于肺热咳嗽“实之甚者,痰气闭结,语言不出,此为塞金不鸣,金牛汤主之”。肺为娇脏…  相似文献   

13.
17 祝附子“具结”救重症 祝味菊(1884-1951),沪上名医,以擅用附子著称,自成以温补为特点的用药风格,人称“祝附子”。1929年秋,上海一巨贾,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增,几至不可救药。祝味菊力排众议,全力承揽,“具结”担保,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不数日而愈。当时医界为之轰动,不仅赞其医术,更佩服其“具结”担保之勇气。名医章次公也大为叹服,自谓:“此后一逢先生则奉手承教,俯首无辞。”18 徐小圃拜师 徐小圃(1887-1961),二十世纪30年代即为上海儿科名医,初以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树田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痛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源出《伤寒论》,由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组成,原方用于“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太少两感”证。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温经散寒,可内散少阴之寒,外解太阳之表。该方配伍严谨,组方巧妙,麻黄配附子,助阳解表,使邪去而不伤正;细辛伍附子,温经通络,增强气化,通达上下,  相似文献   

15.
跨入医学的殿堂,消祥于中医发展的历史长廊,你一定叹服古代医家做出的卓越成就,一定渴望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名医造福人类。“以史为鉴”,讨论古代名医的素质特点,有利于我们塑造自己,走向成才之路。一、志向坚定品德高尚(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治医学者尤是。只有无比热爱并乐于从事医学专业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才有可能成为一代名医。纵观古代名医的发展过程,无不以献身医学事业为他们最大愿望。自幼聪颖的李时珍喜好医药,却反感八股文,结果三次乡试不中。由于他习医之心坚如铁石,…  相似文献   

16.
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52例,并设对照组43例观察。两组病例均 先给予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治疗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附子 各10g,细辛3g,葛根30g,水蛭10g,黄芪30g,牛膝10g。1日1剂,水煎2次,取汁200mL,分早晚2次温服。对照 组予弥可保500ug,隔日1次,肌肉注射。两组连续用药2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 5%,对照组总有效率 60. 5%(P<0. 05) ,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故用麻黄发表散寒,附子温肾强心,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少阴之寒邪。本方药仅三味,配伍精当,功专效宏,临床运  相似文献   

18.
对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的认识沈继泽(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210029)主题词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候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以下简称“本证”),出自《金医要略·水气病》篇,曰:“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枝枝去芍药加麻...  相似文献   

19.
“麻杏石甘汤”具有宣肺平喘、清热解毒之功效,是小儿肺热喘咳的常用良方。该方以汤剂服用药量大、不方便,尤其是儿童服药更为困难。为此,根据中医用药特点,在研制了栓剂、口服液、滴丸的基础上,又研制了蜜炼小儿清肺膏,现将有关药剂学实验报告如下:1 处方(10剂用量)麻黄50g,杏仁90g,石膏180g,甘草(炙)60g,炼蜜适量,共制备成品100g。2 制备工艺4味中药水提液经冷藏24小时,滤液浓缩至1∶4,得清膏;清膏中加入适量炼蜜,文火微沸至一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国间辽东名医高愈明(1861-1938),字骏轩,盖平县六区尹家屯(今属辽宁省营口县博洛铺乡)人.平生笃学向进,不慕声华.从少年时即专心攻读《内经》、《伤寒论》等医学典籍,焚膏继晷,至于废寝忘食,卒以医道大行于世.长期以来医名蜚声辽左,驰誉东三省,虽远至津沪亦有病家请诊,多次出入张作霖“大帅府”诊病.“高先生”之名在辽南几乎有口皆碑,“问疾者趾踵相接,活人无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