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背景:髁突是下颌骨的生长中心,髁突的体积大小对下颌骨的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各种关节疾病都会导致髁突形态的变化。 目的:通过锥束CT测量年轻安氏Ⅰ类错牙合人群髁突体积和表面积,为中国人髁突体积和表面积提供正常参考值。 方法: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患者中选取年龄在18~28岁之间的年轻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70例,男34例,女36例。所取患者脸型左右对称,“↓”开口型,开口度正常,无关节弹响,疼痛等症状。所有患者接受锥束CT检查,通过Mimics 10.0对CT片髁突进行三维重建,计算髁突的体积,表面积以及形态指数(体积和表面积之比)。 结果与结论:男性髁突体积和表面积均显著大于女性(P < 0.01)。左右髁突体积和表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左右两侧髁突形态指数和男女髁突形态学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脸型对称,无关节症状的安氏Ⅰ类错牙合人群左右髁突基本对称。  相似文献   

2.
背景:颞下颌关节髁突吸收由于其病因复杂,不同病因所引发的髁突吸收的表现、症状、发展和转归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尚无全面详细介绍髁突吸收的文章。目的:分析髁突吸收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现状,为髁突吸收的临床修复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年1月至2014年1月PubM ed数据及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temporomandibular joint,condylar resorption,pathogenesis,diagnosis,treatment;中文检索词为颞下颌关节,髁突吸收,病因,诊断,治疗。纳入与髁突吸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相关的文献38篇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髁突吸收分为继发性髁突吸收和原发性髁突吸收,继发性髁突吸收有明确的致病因素,包括髁突骨折、正颌手术、结缔组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原发性髁突吸收主要与血清雌二醇浓度降低有关。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史诊断髁突吸收,其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夹板治疗、咬合重建、正颌外科、肋骨-软骨移植和全关节置换,同时配合正畸治疗。目前,髁突吸收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背景:髁突骨折可以发生在直接及间接外力作用下,其危险性与撞击作用部位有着何种相关关系,目前报道较少。 目的:快速建立正常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下颌骨不同部位受力对髁突力学应变情况。 方法:以颌骨发育正常,无任何口腔疾患的青年志愿者1例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医学逆向工程软件Mimics和大型有限元软件MSC.Patran建立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下颌骨体部、颏部、下颌角部及髁突等部位进行数值撞击试验,对所建模型进行可行性验证。 结果与结论:①快速建立下颌骨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模型,重现了下颌骨的几何外形,能够得到下颌骨髁突的直观整体印象。建立的几何模型包括80 044节点和18 441单元。②于下颌骨颏部、一侧下颌体部、下颌角及髁突处分别加载100 N压力时,骨皮质中最大等效应力出现在髁突区域,髁突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最大。实验结果有助于从力学上对于髁状突骨折类型进行分析及对骨折的程度进行判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来微支抗种植体以其操作简单、创伤小、支抗强等优点被正畸医生广泛应用于口腔正畸临床,但鲜见用于Ⅱ类颌间的牵引。 目的:以微种植体为支抗,探讨不同矫治力促兔下颌前导后髁突软骨中核心结合因子a1蛋白的表达及与髁突改建的影响。 方法:8 周龄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根据矫治力的不同分为100 g、200 g、300 g和 400 g组。实验组动物以微型螺钉种植体为支抗,对兔下颌进行Ⅱ类颌间牵引。实验后4周取材,检测髁突软骨中Cbfa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下颌持续牵引后,髁突后区各层的厚度明显高于髁突中前部。与对照组相比随矫治力的增加髁突各层厚度增加,髁突软骨中Cbfa1表达也明显增加,至200 g时达到峰值,而后随矫治力的增加,髁突各层厚度逐渐变薄,髁突软骨中Cbfa1表达也逐渐降低(P < 0.05),提示矫治力能影响髁突软骨中Cbfa1的表达,说明适宜的矫治力作用有利于髁突软骨的改建。  相似文献   

5.
在进行颌面部骨的教学过程中,从骨库的下颌骨标本中发现2例下颌骨右侧髁突内极的前缘有异常骨突均突向前方.为积累解剖学数据资料且为临床提供参考,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 mm)测量了相关数据,报道如下: 标本1(图1A):下颌骨右侧髁突内极前缘稍外侧见一锥体形异常骨突,突向前方,与矢状面近乎平行.骨突突起高度为3.34 mm,起始处上下宽1.66 mm,内外宽2.46 mm,上缘中点距髁突内极最内侧点的距离为2.52 mm,距髁突关节面前斜面前缘的最短距离为1.20 mm,距髁突关节面最高点的距离为12.56 mm,距髁突外极最外侧点的距离为17.56 mm.骨突尖距髁突内极最内侧点的距离为11.58 mm,距髁突关节面前斜面前缘的最短距离为3.72 mm,距髁突关节面最高点的距离为13.82 mm,距髁突外极最外侧点的距离为18.04 mm,距下颌切迹最低点的距离为17.40 mm,距喙突最高点的距离为31.90 mm.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3D打印个性化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髁突假体进行有限元分析和压缩性能测试,分析假体的应力分布特征及机械力学性能,评估假体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应用前景。方法通过CBCT、Mimics、Geomagic Studio、Solid Works和ANSYS Workbench等软件建立PEEK髁突假体、下颌骨和固定螺钉的有限元模型,加载最大咀嚼力,记录髁突假体和螺钉的最大应力以及下颌骨的应力应变。模拟临床实际情况,设计专用夹具,以1 mm/min速率对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和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SLS)两种方法制备的髁突假体进行压缩性能测试。结果有限元分析发现,PEEK髁突假体的峰值应力位于髁突颈的后部,为10.733 MPa; 5个固定螺钉的峰值应力集中在靠近下颌升支后缘的2#和5#螺钉,为9.707 5 MPa;假体和螺钉的峰值应力均小于其屈服强度。压缩实验发现,FDM和SLS制备髁突假体可承受的最大压力分别为(3 814.7±442.6)、(1 193.970±260.350) N; FDM制备假体相较于SLS制备不但压缩强度较大,且韧性较好。结论 3D打印个性化聚醚醚酮髁突假体显示出均匀的应力分布和较好的机械力学性能,可为PEEK作为修复颞下颌关节的重建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年轻SD大鼠单侧髁突颈部截骨、骨折的动物模型,探讨应力改变对大鼠下颌骨及髁突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4周龄7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每组24只,分为截骨组、骨折组、对照组.建立大鼠单侧髁突颈部横行截骨,骨折的动物模型,观察术后1、3、5、9周髁突影像学、组织学及下颌骨解剖学的变化.检测与髁突生长发育关系密切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X型胶原(Col X)在髁突软骨中表达的变化.结果 截骨组手术侧术后1、3周髁突区膨大,髁突颈呈分离影像.骨折组手术侧术后1周髁突呈圆柱状,见骨折线.截骨组手术侧术后4个时间点下颌骨生长发育受到限制,髁突软骨的总厚度术后1周代偿性增厚为(1468.28±53.73) μm,大于骨折组手术侧;术后3、5周总厚度明显降低;术后9周与骨折组手术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都小于对照组(P<0.05).截骨组手术侧CTGF在髁突软骨中的表达在术后1、3、5周分别为60.18±1.23、72.43±2.82、86.00±2.90均高于骨折组手术侧和对照组Col X表达在术后1周时为64.46±3.76,高于骨折组手术侧和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 单侧髁突颈截骨,致应力改变明显,影响下颌骨及髁突生长发育,可导致手术侧、非手术侧下颌骨的不对称,并影响CTGF及Col X在髁突软骨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背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应首先了解其髁突形态的特点。 目的:探索成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双侧髁突形态的特点。 方法:收集临床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和正常志愿者各25例,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全颌曲面断层片,测量髁突上部高度、升支高度、髁突高度、髁突颈部宽度,并计算髁突上部高度/升支高度和髁突高度/髁突颈部宽度。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健侧和缺损侧髁突上部高度、髁突颈部宽度、髁突高度、髁突上部高度/升支高度减小(P < 0.05),且髁突形态类型存在明显差异,但升支高度和髁突高度/髁突颈部宽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且实验组患者健侧和缺损侧髁突上部高度、升支高度、髁突颈部宽度、髁突高度、髁突上部高度/升支高度、髁突高度/髁突颈部宽度以及髁突形态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成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呈现髁突短而颈部窄,髁突相对下颌升支短小的特点,这为临床上矫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提供临床依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背景:髁突的生长发育是影响整个颞下颌关节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髁突软骨下骨作为髁突骨改建与骨重塑的最终呈现区域,具有更为活跃的改建基础,而以往研究并未对髁突软骨下骨及其微观结构进行充分探讨.目的:应用Micro CT观察大鼠髁突软骨下骨微结构及生长发育特点.方法:24只3周龄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0月龄组、3月龄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肱骨髁上突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诊疗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此病进行全面阐述,以提高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4例肱骨髁上突患儿的临床资料;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以“肱骨髁上突/supracondylar process”和“儿童/pediatric”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所获得的1篇9例中文文献和4篇4例英文文献,共报道13例,结合本中心接诊的4例患儿临床资料,对该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本中心报道4例肱骨髁上突患儿,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1例年龄4岁男孩行骨突 、Struther韧带及附近骨膜切除术,术中发现骨突有韧带(Struther’s ligament)与内上髁相连,并形成髁上孔,肱动脉或正中神经穿行其间,术后病理证实为肱骨髁上突,随访3.5年未见复发;其余3例患儿门诊平均随访2.5年,未见增大和产生压迫症状。文献报道的13例患儿,年龄2岁~11岁,平均5.3岁;男6例,女3例;6例临床有症状的患儿(6例均有疼痛、4例有正中神经卡压症状)行手术治疗,术后均痊愈且无复发;另外7例保守观察者,未见髁上突增大及临床有疼痛或神经压迫症状。肱骨髁上突在X线及三维CT重建显示肱骨下段前内侧源于骨皮质的鸟嘴样骨性突起,容易误诊为外生性骨软骨瘤,两者的区别在于,肱骨髁上突的密度稍低于骨皮质,无髓腔及软骨帽,尖端常指向关节,骨软骨瘤具有骨皮质和骨髓腔,且均与母骨连续,尖端有软骨帽,轴心常背离关节。结论 肱骨髁上突是一种先天性骨发育变异,属于返祖性骨性结构,儿童肱骨髁上突在临床上尤其需要与骨软骨瘤相鉴别。对无症状的肱骨髁上突患者通常不需要手术干预;而短期内快速增大,有神经、血管压迫症状者可行骨突 、Struther韧带及附近骨膜切除,以利于根治和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甲状旁腺激素:是一种钙磷调节激素和骨改建调节激素。它可以改善骨小梁的显微结构,提高骨量及骨强度,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促进骨折的愈合。甲状旁腺激素对骨和软骨的再生有着双向调节作用,在持续性高剂量作用下,它可导致骨吸收;间断性低剂量作用下,它可促进骨和软骨增殖再生。 髁突游离骨折:髁突是颌面部骨折好发的部位,临床上将下颌骨髁突骨折分为髁突头部、髁突颈、髁突颈下或髁突基部骨折。髁突高位骨折时,易发生附着于髁突的翼外肌剥脱使其成为游离骨块,复位固定术后可能出现骨愈合不良甚至髁突吸收。 背景:下颌骨髁突高位骨折常伴有软骨的损伤,同时由于附着于髁突的肌肉发生撕脱而成为游离骨块,如何在加快骨愈合同时加快软骨的愈合一直是临床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在兔髁突高位骨折游离复位后对髁突软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将48只新西兰大耳兔建立髁突高位骨折游离复位固定实验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4只。术后实验组隔日皮下注射甲状旁腺激素 20 μg/k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 mL;分别在术后1,2,3,4周时处死,取下颌骨髁突标本行组织形态学研究,免疫组织化学和PCR检测髁突软骨中Sox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实验方案经贵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1700456)。结果与结论:①番红O-固绿染色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组中软骨骨折区的软骨细胞数量及软骨基质沉积都较对照组多;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各时期的实验组Sox9因子的表达强度均强于对照组(术后1-3周P < 0.05);实验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3表达在术后1,2,3周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③各时期实验组Sox9 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3周P < 0.05);实验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 mRNA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术后1-3周P < 0.05);④结果说明,间歇性皮下注射甲状旁腺激素,可上调Sox9、抑制早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表达,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转化,加快修复软骨损伤。 ORCID: 0000-0003-0144-4677(谢柳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人颅枕骨大孔及其邻近结构的一些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就上海地区收集的材料,对中国人的枕骨大孔及其邻近的结构作了一些观察,择要如下: 1.枕骨大孔呈现六种不同的形状: (1)卵圆形 (2)菱形 (3)椭圆形 (4)圆形 (5)蕈形 (6)六角形比Martin氏所报导的四种形式多后两种。 2.髁后管的出现率与陆氏所得之结果大致相同,与Wood-Jones的材料相差也不大。但发现髁后管的前端有时不开口于乙状沟,而通到颈静脉孔。 3.关于枕骨大孔前缘一带出现的骨突,我们根据位置的不同分为三类: (1)枕前棘 (2)髁前结节 (3)斜坡后棘 4.通过整套骨骼检查,以及实地解剖的观察,我们认为这些骨突的出现,可能是由于韧带的牵引及骨化,而与鸟类和爬虫类的第三髁,并非同源结构。  相似文献   

13.
赵运流  高志李倩 《医学信息》2007,20(8):678-679,F0003
目的探讨手术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中低位髁突骨折患者开放复位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对比手术前后张口度、面神经损伤及咬合关系情况及术后颞颌关节功能状况,手术前后线曲面断层片及CT对比骨折复位与愈合状况。结果所有患者张口度均大于3cm,咬合关系良好,关节区疼痛和弹响2例,面神经暂时性损伤4例,影像学检查显示髁突外形良好。结论中低位髁突骨折明显移位者行坚固内固定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咬合接触对颞下颌关节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用于研究咬合接触与颞下颌关节生物力学关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设计不同的工况来分析不同咬合接触情况下颞下颌关节应力的变化规律。方法尸体头颅1具,平行于眶耳平面作CT扫描;取石膏模型,以三维扫描仪对牙列(牙合)面扫描;将石膏模型扫描参数与CT扫描参数换算到同一坐标系下,在髁突上方设均厚的类关节盘,关节盘顶及下颌角作约束设计,经划分网格生成有限元模型。工况一:左侧下颌不同牙位咬合接触面加载;工况二:在包括左侧下颌第二磨牙的颞下颌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上,设计下颌第二磨牙牙尖交错(牙合)、远中方向和颊侧方向三种加载部位的工况,研究不同工况下双侧髁突处应力分布变化的规律。结果(1)建立了包括双侧髁突、类关节盘及下颌牙列在内的用于分析咬合与颞下颌关节关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2)咬合加载牙位不同,双侧髁突应力效应不同,髁突外、中、前、顶等处为承受较高压强的区域。(3)咬合加载部位牙面承载形态不同,双侧髁突应力效应也不同,其变化包括应力性质和应力的分布特点等方面,远中加载和颊侧加载时分别可致加载侧髁突内极和加载对侧髁突内极应力集中。结论咬合接触部位及方向变化可影响髁突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髁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髁突骨折38例,其中陈旧性骨折3例、新鲜骨折35例,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骨折26例,单侧髁突骨折32例、双侧髁突骨折6例,髁突头部骨折4侧、髁突颈部骨折31侧、髁突基部骨折9侧.术后观察开口度、开口型、咬牙合关系、咀嚼力及骨折愈合情况,对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术后6个月,开口度、开口型、咬牙合关系评估,优良率为89.5%(34/38).术后咀嚼力优34例,良3例,较差1例.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34例髁突无移位,骨折无错位,髁突表面无明显吸收现象;3例上、下颌骨联合骨折因复位固定位置多骨折线未能达到解剖复位;1例术后因感染螺钉、钛板松动,髁突有再移位(角度<10°).结论: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髁突骨折疗效确切,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和规范的手术操作是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分析单侧后牙正锁患者的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位置的差异,以及正锁解除后,患者髁突形态及位置的代偿性改建情况,以期为正畸临床诊疗提供早期依据。方法选择单侧后牙正锁18~28岁患者20例为实验组,同期选择安氏Ⅰ类轻度拥挤错颌18~30岁患者25例为对照组,进行面部锥形束CT拍摄,利用3D Examvision成像系统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描记测量髁突形态及位置的点和线,对7个不同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前,对照组左右两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正锁侧关节窝深度及髁突高度高于非锁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271,t=15.278,P0.01)。正畸治疗正锁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实验组正锁侧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24,t=-5.119,P0.01),关节前间隙治疗前大于治疗后;关节后间隙治疗前小于治疗后。实验组非锁侧治疗前后髁突形态及其位置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后牙正锁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存在差异,矫治正锁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锁侧关节有向前下移动的趋势,而髁突形态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背景:髁突是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中心,不对称的咬合关系可能会导致其形态的变化。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测量单侧后牙正锁牙合髁突体积和表面积,观察单侧后牙正锁牙合对髁突形态的影响。 方法: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正畸科就诊患者中选取29例成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为实验组,同期从门诊检查者中选取32例成年正常咬合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无经正畸治疗史。拍摄锥束CT,用 Mimics 10.0软件对髁突影像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锁牙合侧髁突表面积和体积均大于非锁牙合侧(P < 0.05),实验组体积和表面积的不对称性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5)。结果证实,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双侧髁突对称性较差。 关键词:锁牙合;锥形束CT;髁突;体积;表面积;数字化图像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18  相似文献   

18.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参与了髁突软骨生长与改建,是软骨发育关键因子。 目的:探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体外培养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凋亡的作用,以及对凋亡相关因子Bcl-2和Bax 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并鉴定出生后1,28 d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后,将每个年龄组的髁突软骨细胞分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饥饿培养24 h后,实验组加入100 μg/L重组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细胞因子孵育48 h,对照组正常培养。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加入重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后,髁突软骨细胞数量增多,增殖速度显著增加(P < 0.05)。实时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加入重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培养48 h后,各组髁突软骨细胞中bcl-2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bax 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P < 0.05)。 提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以促进新出生及青春期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并可能通过Bcl-2和Bax介导抑制凋亡。  相似文献   

19.
颞下颌关节 (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是人体颌面部稳定而灵活的左右联动关节。CT、MRI等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 ,促进了颞下颌关节动态解剖的发展。本文就不同功能位颞下颌关节盘的解剖及影像解剖文献作一综述。1 关节盘的解剖1.1 关节盘的形态闭口齿正中咬合位关节盘多为椭圆形 ,有上、下两面 ,其形态分别与关节窝和髁突相适合。上面与关节窝接触 ,从后向前分为三段 ,后端形突、中段形凹、前端较平。下面与髁突邻接 ,分两段 ,后段与髁突的关节面接触 ,呈凹型 ,前段向下凸。关节盘周缘与关节囊相连 ,同时 ,盘内侧、外侧分别与髁突的…  相似文献   

20.
锥形束CT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的单侧后牙正锁合的髁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分析单侧后牙正锁合患者的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位置的差异,以及正锁合解除后,患者髁突形态及位置的代偿性改建情况,以期为正畸临床诊疗提供早期依据。方法 选择单侧后牙正锁合18~28岁患者20例为实验组,同期选择安氏Ⅰ类轻度拥挤错颌18~30岁患者25例为对照组,进行面部锥形束CT拍摄,利用3D Examvision成像系统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描记测量髁突形态及位置的点和线,对7个不同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畸治疗前,对照组左右两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正锁合侧关节窝深度及髁突高度高于非锁合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271,t=15.278, P<0.01)。正畸治疗正锁合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实验组正锁合侧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24,t=-5.119,P<0.01),关节前间隙治疗前大于治疗后; 关节后间隙治疗前小于治疗后。实验组非锁合侧治疗前后髁突形态及其位置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后牙正锁合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存在差异,矫治正锁合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锁合侧关节有向前下移动的趋势,而髁突形态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