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昌睿杰  王贤裕  罗卉丽 《安徽医药》2016,20(8):1514-1516
目的 探讨心包剥离术对老年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心钠素与内皮素变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66例,区组随机化法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3例,患者均给予相应治疗,对照组给予相应强心、扩血管药物,观察组患者行心包剥离术,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心钠素(ANF)、内皮素(ET)、血压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ANF、ET、舒张压以及脉压水平均下降,收缩压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ANF、ET、舒张压以及脉压水平较低,收缩压水平较高,射血分数EF值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心功能评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 心包剥离术能够降低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ANF、ET、舒张压以及脉压水平,升高收缩压水平,临床疗效较好,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洪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29-30,33
目的探析缩窄性心包炎进行不同入路心包剥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42例。两组均进行心包剥离术治疗,观察组选择胸骨正中切口入路,对照组选择胸前双侧横切口入路方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脏各压力及心功能NYHA评级指标。结果观察组的舒张压、收缩压、中心静脉压、脉压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心功能NYHA评级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骨正中切口入路部分心包剥离术治疗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可有效促进患者心功能的迅速康复,术后对肺功能影响小,临床效果确切,而胸前双侧横切口入路创伤大,术后对肺功能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缩窄性心包炎的手术治疗效果,并就手术方法进行分析。方法64例采取心包剥脱术,对比患者术前术后疗效。结果除收缩压无显著变化外,术后的舒张压以及中心静脉压均低于术前,脉压差高于术前。结论手术治疗是缩窄性心包炎治疗的有效方式,在手术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病情针对性的操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8位接受过外科手术治疗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患者中,改善情况为:Ⅱ级18(64.28%)例转为Ⅰ级;Ⅲ级2(10.53%)例转为Ⅱ级,10(52.63%)例转为Ⅰ级;Ⅳ级3(27.27%)例转为Ⅲ级,2(18.18%)例转为Ⅱ级。结论心包剥离术是治疗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有效手段,手术前后应密切关注患者,防止或者及时应付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是由于心包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所致心包增厚、粘连、钙化,使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受限,心功能逐渐减退,造成全身循环障碍的疾病[1]。手术剥离缩窄的心包,解除机械性压迫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2]。我院于2002年1月 ̄2006年12月共为32例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实施了心包剥脱手术。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秦巍  王芝杰  杜景辰  孟昕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1):3295-3296
目的 探讨老年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手术技巧及围术期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手术治疗的老年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资料.结果 32例患者中死亡3例,1例术中死于急性心功能衰竭,2例术后12、48h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其余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心包剥脱手术是治疗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最佳方法,早期明确诊断、选择最佳手术时机和方法,以及完善的围术期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7.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外科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经胸骨正中或左前外切口心包剥脱术治疗15例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结果14例心功能改善,1例死亡。结论手术径路和手术心包切除的范围是术后心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缩窄性心包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外科手术治疗是惟一有效的手段。我院2006-07-2010-05对26例缩窄性心包炎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8例,女8例,年龄18~65岁。其中发热伴心包积液4例,有结核病史4例,心包剥脱术后1例。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悸、气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影响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剥脱术早期预后的因素。方法 :分析了 2 5例心包剥脱术患者 ,结核性心包炎 2 0例 ,其中亚急性结核性心包炎 4例 ,开心术后及慢性透析患者各 1例 ,病因不明者 3例。依心功能将 2 5例患者分为改善组和非改善组 ,比较两组间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和术前因素。结果 :在改善组 ,血液动力学的改善保持到术后早期 (术后 8d~ 10d) ,但非改善组血液动力学再度恶化 ,且心包积液和CRP的升高只出现在非改善组。结论 :认为缩窄性心包炎的病因和由心包炎引起的炎性反应程度与早期预后有关 ,加强抗炎治疗的同时早期手术可望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卫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134-136
目的观察并探讨卡维地洛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4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口服治疗;实验组7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口服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降低程度均明显低于实验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治疗后LVEF、LVEDD、LVESD等超声心动图指标与心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LVEF、LVEDD、LVESD等超声心动图指标与心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维地洛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确切,治疗总有效率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是常见的心包疾病,对患者危害甚大,治疗不当,常导致死亡。此病的临床与X线表现多而杂,典型者诊断不难,而表现不典型以致误诊者绝非罕见。本文收集了山医二院从1956年—1978年确诊为缩窄性心包炎,并做了心包剥脱术的患者共96例,从中挑选出X线资料较为完整者56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住院部内科收录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氨氯地平治疗方式,实验组采用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收缩压以及舒张压的变化。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舒张压和收缩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 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患者在干预6个月后均应用生存质量量表(SF-36)评估生活质量,观测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情况来评估治疗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生理技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后,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明显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是心包的慢性炎症,其脏层和壁层变厚,心包腔闭塞。纤维化、钙化及挛缩的心包,限制了心室腔的舒张和充盈。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凡诊断明确,均应尽早行心包剥脱术,以解除机械压迫。我科近五年内针对9例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加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监护及处理,获得较好效果。目的总结分析外科心包剥脱术的护理体会。方法术前明确心包炎的发病机理,制定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利尿强心、改善心功能。术后继续抗菌治疗。监护CVP,保持呼吸道畅通。维持水电质平衡,高度警惕低心排量综合症,特别是术前心功能较差(Ⅲ-Ⅳ)级及病程较长者。低心排的治疗措施,控制心律紊乱,调整心室前负荷。术后早期充分利尿,控制液体及晶体入量滴速,防止因容量负荷过度而导致低心排,利尿同时警惕低钾、低镁,降低心肌后负荷与改善心肌收缩功能。汀舒坦日4次雾化及静注联合作用,鼓励咳嗽,促进排痰,确保心包引流通畅,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全部痊愈出院。讨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是一种常见心包疾病,心包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完善围手术期的护理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陈志龙 《中国药房》2010,(12):1128-1129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10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2例。观察组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血压、脉压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3%)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氨氯地平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提高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且降低血压和脉压效果更为明显,二者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都昌县人民医院2018年5月-2019年3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卡维地洛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D)〕,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LVEF、LVEDD、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心率及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创动脉压监测对危重症患者病情的观察情况。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6年6月~2018年2月90例危重症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无创动脉压监测,观察组则给予有创动脉压监测。比较两组危重症治疗效果;血压监测平均费用;监测舒张压水平、收缩压水平和平均动脉压水平。结果观察组危重症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血压监测平均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监测舒张压水平、收缩压水平和平均动脉压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有创动脉压监测危重症的应用效果确切,操作安全方便,费用虽然较高,但在患者可接受范围内,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有良好的监护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熊德高  岑本莲 《中国药房》2006,17(13):1000-1001
目的:观察心包腔内尿激酶灌洗治疗结核性心包炎心包增厚的疗效。方法:将结核性心包炎患者5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抗结核药、糖皮质激素及心包引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包腔内尿激酶灌洗,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包厚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包厚度较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结核性心包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包腔内尿激酶灌洗,可有效改善心包增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高血压合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或者美托洛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300例高血压合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口服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联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水平、血管内皮功能[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33%与对照组的94.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ET、NO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ET、NO水平均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E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571,P=0.0206<0.05)。结论依那普利与硝苯地平或美托洛尔联合应用在高血压合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疗效相当,均能起到良好的降压效果;依那普利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不良反应少,与硝苯地平联合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依那普利应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2月-2018年4月)收治的92例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46例,应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方法)和对照组(46例,应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结果:两组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依那普利应用于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