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化疗病人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将146例化疗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86例采用静脉留置针滴注化疗药物,对照组60例采用普通头皮针静脉输液法滴注化疗药物。结果实验组药物渗漏率3.38%,对照组为29.72%。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滴注化疗药物,通过相关因素的干预护理,大大降低了化疗病人的静脉外渗率,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减少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减少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需要实施静脉输液的8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常规行静脉输液,观察组实施静脉输液护理干预,包括建立团队,将不同药物发生外渗后的处理方法编印成册,合理安排药物输注顺序等.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管外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通过强化责任,依靠团队,确定目标,分析外渗影响因素,可有效减少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推拿和主动运动在静脉输液外渗中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将80例输液外渗患者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欧莱凝胶或中药金黄膏外敷;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推拿和主动运动康复护理。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推拿和主动运动康复护理有助于提高输液外渗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手臂输液固定器的制作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时手臂的固定方法。方法采用自制手臂输液固定器,对200例输液患者进行固定。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输液治疗,未发生固定器脱落及液体外渗情况。结论静脉输液使用手臂输液固定器固定效果好,既限制患者手臂活动,又不影响血液循环,可保证静脉输液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喜辽妥(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涂治疗早产儿静脉营养液外渗引起局部肿胀、疼痛、皮肤变性中的效果.方法:选用静脉营养液外渗的早产儿60例,实验组30例,采用喜辽妥外涂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75%酒精湿敷.2组用药次数相同,每6h/次,比较两种方法在治疗早产儿静脉营养液外渗后局部肿胀、疼痛、皮肤变性中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消肿、消疼、促进变性皮肤痊愈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喜辽妥在治疗早产儿静脉营养输液外渗中疗效优于传统的酒精湿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时手臂的固定方法。方法采用自制手臂输液固定器,对200例输液患者进行固定。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输液治疗,未发生固定器脱落及液体外渗情况。结论静脉输液使用手臂输液固定器固定效果好,既限制患者手臂活动,又不影响血液循环,可保证静脉输液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7.
达氢锌糊外涂治疗输液外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英  刘娅 《护理学杂志》2002,17(3):222-222
静脉输液引起药液外渗常规用湿热敷处理 ,其操作烦琐 ,显效慢。我科 2 0 0 0~ 2 0 0 1年采用自制达氢锌糊治疗输液外渗 ,取得了满意效果 ,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按外渗的先后顺序选择我科输液外渗 4 0例病人 ,均为女性 ,年龄 18~ 6 3岁 ,平均 4 0 .1岁。其中子宫肌瘤 12例 ,宫外孕 10例 ,卵巢癌化疗 9例 ,卵巢囊肿 7例 ,宫颈癌 2例。输液外渗部位手背 2 6例 ,前臂 12例 ,足背 2例 (均外渗 1次 )。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2 0例。两组病人病种、年龄、身体状况 ,渗出药物性质、范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 P>0 .0…  相似文献   

8.
静脉穿刺角度及方位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的最佳进针角度和进针方位,以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选择神志清楚的内科住院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以20°、40°、60°从静脉上方和静脉侧方6种进针方法各进行穿刺输液1次。比较6种穿刺方法的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输液外渗发生情况。结果进针角度越大静脉穿刺疼痛感越轻,且从静脉上方进针疼痛程度显著轻于从静脉侧方进针(P〈0.05,P〈0.01);从静脉上方不同角度进针的穿刺成功率、输液外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0°角一次穿刺成功率最高,60°角穿刺成功率最低,角度越大输液外渗发生率越高(均P〈0.0167);从静脉侧方进针出现的输液外渗显著少于从静脉上方进针(P〈0.01);从静脉侧方不同角度进针的穿刺成功率及输液外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穿刺成功率、患者疼痛程度与进针角度和进针方位有关,静脉条件较好者宜从血管上方以40°穿刺,静脉细小表浅宜从静脉上方或侧方以20°穿刺。以减轻患者疼痛,确保一次穿刺输液成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植入静脉输液港患者发生输液外渗的原因,提出护理对策,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3 514例植入静脉输液港中17例发生输液外渗,原因为纤维蛋白鞘形成、无损伤针型号选择及穿刺不当、反复穿刺致穿刺隔损伤、导管破裂、导管断裂等,均行对症处理。结果 3例导管破损、2例导管断裂、1例输液港注射座周围组织坏死者取出静脉港,11例继续使用至疗程完成。结论静脉输液港药物外渗原因有导管材质、患者体质、不当活动及医护失误等,通过加强健康宣教、规范操作流程、严密观察,可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有利于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股静脉留置针输液在危重病人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张文波  李时琼 《护理学杂志》2000,15(11):673-674
静脉输液在危重病人抢救中有着重要作用 ,选择一种良好的输液途径十分重要。 1 995~ 1 999年 ,我们对危重病人采用股静脉套管针留置输液 ,并与正中静脉套管针留置输液进行效果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2 2 5例住院病人 ,男 1 74例 ,女 51例 ,年龄最大72岁 ,最小 4岁 ,平均 43.0岁。其中急性脑外伤 1 33例 ,复合外伤失血性休克 92例。根据住院号的奇偶数分为两组 ,两组年龄、性别、病情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观察组 1 1 2例采用股静脉穿刺套管针留置法进行输液 ,对照组 1 1 3例采用正中静脉穿刺套管针留置法进行输液。2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转运途中静脉输液的护理风险,并根据静脉输液的护理风险制订恰当的防范措施,以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保证静脉输液质量。方法:通过对院前急救转运途中600例静脉输液患者的各个环节进行筛查,了解静脉输液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前急救转运途中静脉输液与所处的环境因素有关,输液管下段出现空气20例,输液针头滑脱导致液体外渗8例,快速输液受限10例,输液管道扭曲脱落8例。经相应处理仅16例需重新静脉穿刺外,其余输液过程顺利。结论:院前急救护士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无菌观念及慎独精神,遵守重症监护制度是预防院前急救转运途中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发生的关键,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保证转运途中静脉输液的顺利进行,提高治疗效果和院前急救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贴膜临床护理疗效。方法将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21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一次性头皮钢针输液,实验组使用静脉留置针贴膜临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液体外渗发生率及输液结束时间,并采用自制表对患者心理焦虑情况进行测定。结果实验组患者液体外渗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焦虑及疼痛的评分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留置针贴膜临床护理能有效平稳患者的焦虑及疼痛状况,减少液体外渗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输液外渗治疗效果。方法将44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对照组立即停止输液,拔出穿刺针,给予50%硫酸镁湿敷。观察组立即停止输液,分离输液管,保留原有穿刺针,外接2mL一次性注射器,从保留的穿刺针处尽量抽取残余的药液和血液,再从穿刺针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或透明质酸酶2mL。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保留静脉通路并注射药物稀释或促进药物扩散吸收的方法处理输液外渗,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减轻局部组织肿胀。  相似文献   

14.
PICC在大面积烧伤病人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献珍  黄洁 《护理学杂志》2002,17(11):857-857
大面积烧伤病人由于皮肤受损面积大,体液丢失多,休克期需补充大量液体,加之感染、修复期用药时间长,故静脉输液是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病人体表静脉大多破坏,可供输液的静脉不多,穿刺静脉条件差。我科2000年11月至2001年11月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简称PICC)对病人进行静脉输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静脉输液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张淑兰  闫锋 《护理学杂志》2001,16(9):572-573
临床上为了对病人明确诊断或给予治疗及抢救病人生命 ,常采用静脉穿刺输液技术。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这一普通的护理技术赋予了新的内涵。现将有关静脉穿刺输液技术的进展综述如下。1 静脉穿刺方法的改进1 .1 穿刺针的改进1 95 7年我国开始使用头皮静脉针 ,为输液后固定针头、方便病人起到积极作用 ,至今大部分医院仍沿用。近年来 ,对危重病人的抢救和需反复穿刺的病人 ,多采用套管针。套管材料为四聚氟乙烯 ,弹性好 ,导管尖端裹紧的穿刺针与外套管外径一致 ,穿刺部位漏血的机会减少 [1] ,套管针使用方便 ,选择血管广泛 ,病人输液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急诊患者输液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方法将自愿选取常规流程行静脉输液的2 911例急诊患者归为固定组,将选取护士流动站行静脉输液的3 763例归为流动组。固定组患者到护士站静脉输液穿刺成功后自行返回病床休息;流动组自行设计流动护士站,由护士到患者床旁进行静脉输液。结果流动组输液操作时间、输液外渗率显著少于固定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固定组(均P0.01)。结论采用流动护士站为急诊患者静脉输液,可有效提高静脉输液效率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输液外渗致组织坏死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降低高危药物输液外渗致局部组织坏死发生率.方法 应用根源分析和纠正措施的方法对14例高危药物(细胞毒性、高渗性、血管收缩性、阳离子、强酸性、强碱性药物)输液外渗致局部组织坏死的案例进行分析,查找近端原因,挖掘根本原因,针对性制定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外渗流程图和外周静脉输注高危药物的注意事项和外渗后处理方法指引,并应用...  相似文献   

18.
Y型静脉留置针输液作为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具有便于固定、减少穿刺次数、减少液体外渗及预防皮下出血和静脉炎发生等优点.尤其在创伤的抢救病人中,能够快速建立静脉通路,避免重复穿刺,提高了工作效率[1].对创伤抢救病人通过Y型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并进行常规的血样采集,采样后接输液通路.  相似文献   

19.
在儿科临床输液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由于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引起局部肿胀疼痛,严重时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增加患儿的痛苦,甚至引发护患纠纷。我科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发生静脉输液外渗112例,使用肝素钠乳膏(海普林)涂抹局部,收到良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病人对静脉输液的满意度,提出管理措施,提供优质高效科学的改进方法,满足病人的需求,提高满意度.方法:对150名住院病人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他们在接受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不满意因素以及接受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关注的问题等.结果:住院病人对现有的静脉输液服务满意度为92.1%,不满意的主原因是被动更换率高和穿刺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病人最关心的是安全和用药问题.结论:我们服务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病人需,并达到满意.规范静脉输液操作与护理,增加输液巡视次数,提高静脉穿刺技术,为病人提供安全的静脉输液,以提高住院病人对静脉输液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