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春天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季节。当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之时,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其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气血活动加强,新陈代谢开始旺盛;二是肝脏主春,肝气开始亢然勃发。在春光灿烂、气候温暖的时节,从冬季里走出来的人们,要想身体康健,惟有"养精"才能"蓄锐",通过"休养"才能"生息"。为此,我们每个人为确保在明媚的春色  相似文献   

2.
人类为了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洞悉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并能自动调节其生理活动以适应环境的变化。1夏季所引起的人体生理变化夏季人的生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1气血运行旺盛夏季主阳,是阳升之极,阳气盛、气温高,人体阳气运行畅达于外,气血趋向于体表。此外,即使在一天之中,昼夜晨昏的变化也对人体气血盛衰产生相应的影响,人体的阳气“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可见,人体阳气的盛衰是随着昼夜阴阳盛衰消长的变化而呈节律性变化,夏季对应于一日的中午时分。脉象上也可以…  相似文献   

3.
一、四时平脉产生的机理《素问·咏要精微论》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蜇虫周密,君子居室。”这里的“春日浮”是指气血外浮引起昧象变化的一种机理,不能理解为春咏即是浮脉,这是因为春季阳气生发,气血亦浮动于体表之故。夏日天气炎热,气血更趋于表,故咏在皮肤上一触即得,气血涌盛,则举之有余,故日“夏日在肤”、按之“有余”。秋日天气转凉,气血逐渐内收,故用“下肤”而形容之。冬日气候寒冷,气血在里,脉需重按至骨始得,故曰“冬日在骨”。可见,本段原文所阐述的主要是指气血随四时气候变化而浮沉所引起  相似文献   

4.
寒露于每年的10月8日至9日交节。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祖国医学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季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  相似文献   

5.
正春天是养生的最好季节,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复苏、阳气生发的时节,树木发芽返绿,人体的气血开始从内向外运动,肌理开始疏松,但此时气候乍寒乍热,故应特别注重保护人体的阳气,避免受到外来寒邪的侵袭,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春夏养阳"。  相似文献   

6.
薛己朝夕分补法在小儿肾病综合征治疗中的引申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自然界昼夜晨昏有阴阳消长的变化,《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子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人体为了适应自然界的这一变化,在生理上也产生相应的反应,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明代医家薛己依据《内经》的这一论述,进一步认识到当人体发病时,在病理上也有这一变化规律,如他在《疠疡机要·变证治法》中说:“若朝宽暮急,属阴虚;暮宽朝急,属阳虚;朝暮皆急,阴阳俱虚…  相似文献   

7.
《养生大世界》2006,(3):61-61
立春后阳气开始升发,新陈代谢增强,是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的好时机,专家提醒您注意——春季养生“六不”。 中医认为立春后人体内阳气开始升发,如能借春季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采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对全年的健身防病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春季养生一定要适应气候和生理变化规律,防止进入误区。[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灵枢·口问》篇:“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中医认为,睡眠是人体阴阳消长出入变化所产生的,是人体气血运行和适应自然界变化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灵枢·营卫生会》篇:“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中医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是“天人相应,顺应自然”,要求养生者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念。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就春天养生而言,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相似文献   

10.
有关“生物钟”学说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中医对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疾病轻重、死亡节律、药物效用与时间的关系等,已逐渐被现代科学所证实。本文试作一初探。一、人体生理生物钟 (一)日生物钟人类受日光、气候、温度、睡眠、觉醒等变化规律的长期影响而获得遗传,从而形成了机体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昼夜节律。中医早就认识到这一节律性与人体内阴阳盛衰消长的周期性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了人体随着昼夜阴阳变化,生理上同样起着相应的变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几乎全  相似文献   

11.
傅睿 《气功》2009,(4):302-303
中医养生学的一大特色是“天人相应,顺应自然”,要求养生者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念。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就春天养生而言,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认为,人自胚胎形成直至衰老死亡的一生中,其生命过程中的各种机能活动,包括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都是有其物质基础的。这样来认识人体生命的本质,是符合唯物论观点的。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当然与脏腑、经络、形体等组织器官有关;而这些组织器官又是什么所构成的呢?又由什么来维持其生理活动的呢?追本穷源,必定存在着一些基本物质。笔者认为,这些物质主要包括气、血、阴、阳。气血阴阳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就是说,它们在人体的作用包括两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等组织器官,都是由气血阴阳所构成的;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即在人的一生中,都依赖气血阴阳等养料以维持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如《济生方》说:“夫人一身,不外乎阴阳气血,相与流通焉耳。”《寿世保元》说:  相似文献   

13.
正季节气候中的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是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变化。人体也与之相适应,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腠理开、汗多;而秋冬季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有春弦、夏  相似文献   

14.
冬令季节,气候由凉变寒,由於曰照不足,自然界阳气收敛.出现阴盛阳衰。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人体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此时人体阳气收藏於内,毛孔紧闭,少汗多尿,气血运行趋向於里,这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适应性自我保护。中医古籍《素问》中记载,“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沈。”  相似文献   

15.
赵杰  贾文魁 《山西中医》2012,28(7):61-62
气候因素影响着人体阳气的运行,进而对人体的健康和生理病理产生影响。通过探讨气候类型与人体阳气变化的关系,气候变迁与人体在疾病状态下表现出"寒性"与"热性"不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气候与人体阳气运行的相关性影响着疾病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也是导致伤寒和温病学说兴起和发展兴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此语精辟地概括了《内经》的发病观,并作为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对临床疾病的诊断、防治及康复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及其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管见如下。1 中医学的“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抗 病能力、康复能力)及其物质基础而言。 《灵枢·九针十二源》曰“神者正气也”,《诸病源候论》曰“人以身内气血为正”,《古代疾病名候疏义》曰“正气者,正犹平也,无病之人,谓之平人,无病之人体中所有‘事物’谓之正气。犹今言生理也”、“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皆为正气。由此可见,正气包括阴精与阳气二部分。阴精,即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阳气,即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调节机能,防御机能、适应和康复能力等。“阳化气,阴成形”,阳气靠阴精充养,阴精靠阳气化生,二者对立统一,共为一体,合而为人体的正气。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中的“命门”,既非五脏六腑,又非奇恒之腑,也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而是某些脏器的一部分功能表现。因此“命门”在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温煦着人体的五脏六腑,生发人体的元气。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  相似文献   

18.
秋季,始于农历立秋,止于立冬,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并以中间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看,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末消,秋阳肆虐,气温较高,故有“秋老虎”之说,但白露之后,北方寒气逐渐南下,由热转寒,早晚温差大,万物随寒气增逐渐萧落,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从“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之阳气,凡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养生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精…  相似文献   

19.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欲如运枢”。按枢,乃指天枢,即北斗之第一星。这个星,围绕天体北极,一年一周地旋转,其运行是不停的,但却极其缓慢,人们看不出是在动的,故用此以象征人体“阳因而上”以卫外的生理活动。下文又从生理转到病理,是“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这又是说,因于寒之后,如果不能像天枢那样缓缓而运,却急促如惊,不能卫外,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强调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如《素同·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因此,后世医家提出人体是以阳气为主导,阴为从属关系而存在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