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匹多莫德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66例难治性MPP和40例普通MPP患儿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并以1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66例难治性MPP分为二组,MPP治疗组口服阿奇霉素和匹多莫德,MPP对照组仅口服阿奇霉素,剂量和疗程相同.结果 难治性和普通MPP患儿CD4 及CD4 /CD8 比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8 、CD19 及IgG、IgM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难治性MPP组CD3 、CD16 CD56 明显低于普通MPP组和正常对照组,CD19 明显高于普通MPP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匹多莫德治疗后CD3 、CD4 、CD16 CD56 及CD4 /CD8 比值有明显升高(P<0.05),MPP治疗组平均病情反复次数、症状持续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均较MPP对照组明显减少(P均<0.01).结论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免疫功能低下和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匹多莫德可提高T细胞数量、增强CD4 辅助性T细胞功能,有助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恢复并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控制年龄因素,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常规免疫指标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的120例MPP患儿的常规免疫指标。参考中国不同年龄及性别的健康儿童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参考值,将120例患儿分为正常或异常组,对于异常组的患儿进一步分为减少组或增多组。比较普通型肺炎支原体肺炎(GMPP)与RMPP两组患儿常规免疫指标的变化的差异性。 结果 RMPP组淋巴细胞亚群异常的患儿比例均高于GMPP组, 两组CD3+, CD19+及NK细胞百分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多数患儿均表现为淋巴细胞计数、 CD3+、 CD4+、 CD8+及NK细胞绝对计数减少。进一步对淋巴细胞减少的亚群分析, 发现两组CD3+及NK细胞计数、 CD3+及NK细胞百分比、 CD4+百分比、 CD4+/CD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 IgM、 IgG、 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细胞及NK细胞在MPP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CD4+ 细胞及NK细胞与MPP的严重程度相关, 可能是RMPP的免疫致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免疫复合物(Ic)和补体(C)成分含量变化及在MP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87例均选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住院患儿,符合MPP诊断标准,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检测体液免疫功能(IgG、IgA、IgM、C3、C4、IC),同时选择8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MPP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gG、IgM、IC、C3、CA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MPP患儿体液免疫活性变化在MPP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调节患儿机体免疫功能对MPP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正确认识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免疫状态,该研究检测了MPP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旨在探讨MPP患儿免疫功能的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FCM)检测了32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并与28例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结果:MPP患儿急性期外周血CD3,CD4,CD8,CD4/CD8分别为57.30±6.21个/μL,32.70±6.52个/μL,24.9±2.41个/μL,1.31±0.33,恢复期外周血CD3,CD4,CD8,CD4/CD8分别为58.20±6.10个/μL,34.92±5.93个/μL,25.87±4.72个/μL,1.39±0.42,CD4,CD4/CD8较对照组低,P<0.05。MPP患儿外周血急性期IgG,IgA,IgM分别为9.93±2.67g/L,1.63±0.69g/L,1.73±0.83g/L,恢复期分别为11.45±2.97g/L,1.94±0.84g/L,2.17±1.23g/L,IgG,IgM较对照组高,P<0.01。IgA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时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失调,该研究为临床应用免疫调节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30例肺炎支原体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同时选择30例健康小儿作为对照组,于病程5—7天采集外周血,分别检测CD23、IgG、IgA、IgM、CD3、CD4、CD8等免疫指标。结果肺炎支原体组小儿血清CD23、Ig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CD3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CD4、CD8、CD4/CD8、IgG、IgM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B淋巴细胞活化增强,体液免疫功能亢进,细胞免疫功能抑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不同病期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补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28例MPP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水平,并与25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MPP患儿急性期外周血CD3、CD4、CD8、CD4/CD8分别为(58.71±11.63)%、(32.36±8.06)%、(28.19±6.23)%、1.15±0.41,恢复期分别为(61.29±10.17)%、(34.14±7.22)%、(26.47±6.01)%、1.29±0.37.急性期与恢复期MPP患儿CD4、CD4/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39.53±6.16)%、1.83±0.49],CD8水平高于对照组(1.83±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急性期CD3水平与对照组[(63.03±12.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恢复期无明显差异(P>0.05).MPP患儿急性期外周血免疫球蛋白与对照组比较,血清IgG[(14.50±3.86) g/L]、IgM[(1.67±0.56) g/L]与对照组[(7.92±2.62) g/L、(1.06±0.32)g/L]比较明显增高,C3[ (0.83±0.42) g/L]水平低于对照组[(1.37±0.33)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A、C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P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失调.检测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补体的变化,有利于判断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免疫调节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急性期与恢复期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入选MPP患儿60例,正常对照儿童60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及补体C3、C4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L-8、IL-10、IL-13水平。结果 MPP患儿急性期IgM,补体C3、C4,TNF-α,IL-8,IL-13水平均高于恢复期或正常对照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PP患儿急性期IgG水平与正常对照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A和IL-10水平均低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检测MPP患儿免疫球蛋白、补体及促炎/抗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对判定病情和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急性期与恢复期免疫功能、细胞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基因多态性的动态变化。方法MPP组235例,年龄5个月-3岁;急性期为病程d1-9,恢复期为愈后8-20周。对照组为正常健康儿童90例,6个月-3岁。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IgA、IgM、IL-2与IL-2受体(IL-2R)、IL-4、IL-8、干扰素-γ(IFN-γ);速率散射法测定IgG及其亚群;单相琼脂扩散法测定补体C3、C4;PGE法测定循环免疫复合物(CIC);APAAP法测定T细胞亚群;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AS-PCR)法与PAF-AH试剂盒测定PAF-AH基因多态性与酶活性。对婴幼儿MPP急性期、恢复期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MPP组急性期IgA、IgM、补体C4、CIC、CD8+、IL-2R、IL-6、IL-8、INF-γ、INF-γ/IL-4均高于恢复期与对照组(Pa〈0.05),补体C3、CD3+、CD4+、CD4+/CD8+、IL-2均低于恢复期与对照组(Pa〈0.05),IgG及亚群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a〉0.05)。PAF-AH突变基因型频率、突变等位基因频率、PAF-AH酶活性各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婴幼儿MPP免疫功能变化的主要表现为Th1免疫应答增强,Th2免疫应答减弱,细胞因子改变,但多数免疫学指标及细胞因子恢复较快。婴幼儿MPP发病与PAF-AH基因型无关,但急性期PAF-AH酶活性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普通和重症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补体、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探讨免疫功能检测在支气管肺炎中可能的作用。方法: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普通和重症支气管肺炎患儿各20例,同时选取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和六色流式细胞仪分析法检测各组儿童血清IgA、IgG、IgM、补体C3、C4及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6+CD56+及CD19+指标变化。结果:普通及重症肺炎组Ig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重症肺炎组CD4+、CD3+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支气管肺炎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的紊乱,在重症组更为明显,免疫水平的变化与肺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支气管肺炎患儿免疫功能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表现为大叶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时,血常规、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体液免疫各项指标的变化。方法 MPP患儿211例,根据年龄分为1个月~6岁组和≥6岁组,同时依据胸片表现分为大叶性肺炎组和支气管肺炎组。入院初检测血常规、CRP及体液免疫指标。结果≥6岁组患儿MPP大叶性肺炎发生率为45.92%,高于1个月~6岁组的22.12%(χ2=13.4,P<0.001)。在1个月~6岁组中,大叶性肺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低于支气管肺炎患儿(P<0.05);而在≥6岁组患儿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岁组大叶性肺炎患儿的血清IgA、IgM含量低于支气管肺炎患儿(P<0.05)。两个年龄组大叶性肺炎患儿的血清CRP含量均高于支气管肺炎患儿(P<0.05)。结论年长儿MPP以大叶性肺炎多见,可能是年长儿MP感染后机体全身炎症反应强烈的表现之一,MP感染后淋巴细胞减少和早期特异性抗体产生不足也可能与大叶性肺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探讨肺炎支原体(MP)所致支气管肺炎和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选取于2006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社区获得性MP肺炎患儿,根据肺部影像学检查将患儿分为MP-支气管肺炎组151例和MP-大叶性肺炎组89例,收集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 MP-支气管肺炎患儿平均年龄为42.7个月,MP-大叶性肺炎患儿平均年龄为6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岁以下患儿以支气管肺炎为多见,而5岁以上患儿以大叶性肺炎多见。MP-支气管肺炎患儿比MP-大叶性肺炎患儿容易出现喘息症状(13.2%对1.1%),而MP-大叶性肺炎患儿更易出现发热(95.5%对78.1%),且发热持续时间长(4 d对8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大叶性肺炎患儿伴有胸腔积液的比例高于MP-支气管肺炎患儿(9.0%对1.3%)。MP-大叶性肺炎患儿CD3+及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高于MP-支气管肺炎患儿,而CD4/CD8比值、CD3-CD19+及CD19+CD23+B淋巴细胞比例低于MP-支气管肺炎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P-大叶性肺炎患儿的IgA水平高于MP-支气管肺炎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G和Ig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P-支气管肺炎和MP-大叶性肺炎患儿具有各自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征。MP感染后因不同年龄患儿机体的免疫状态不同,最终导致的疾病转归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性大叶性肺炎肺泡灌洗液(BALF)中23S rRNA V区耐药突变位点的检出情况,比较位点突变组及未突变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69例确诊为大叶性肺炎且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P)法对上述标本行MP-DNA及23 SrRNA V区突变位点(A2063G、A2064G、A2063C及A2063T)检测。根据结果将MP阳性患儿分为位点突变组及未突变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MP感染性大叶性肺炎患儿中,共37例(77.1%)检测到位点突变,突变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2063G、A2064G、A2063C、A2063T;突变组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较未突变组高,合并肺外并发症比例增多,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用天数及退热天数延长,且应用甲泼尼龙、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比例显著增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地区MP感染性大叶性肺炎患儿23S rRNA V区耐药突变位点检出率高,仍以A2063G、A2064G为主,且同一患儿体内存在多种耐药突变位点;对于血清CRP、PCT及LDH水平显著增高,肺外合并症多、平均发热及住院时间长的大叶性肺炎患儿应考虑MP耐药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Toll样受体(TLR)2、TLR9及T细胞亚群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4月-2011年1月我院儿科初治急性期IM患儿35例(IM急性期组),IM恢复期组35例以及健康对照儿童35例(对照组)。采用SYBRGreenI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mRNA、TLR9mRNA的表达,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3+、CD3+CD4+、CD3+CD8+、CD4+CD25+T细胞的阳性表达率。结果(1)IM急性期组TLR2mRNA(4.03±0.56)、TLR9mRNA(8.88±1.56)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LR2mRNA(2.22±0.57),TLR9mRNA(3.63±1.30)及恢复期组TLR2rnRNA(2.76±0.83),TLR9mRNA(5.34±1.60)(P〈0.01)。(2)IM急性期组CD3+、CD3+CD4+、CD3+CD8+、CD4+/CD8+、CD4+CD25+细胞百分比分别为(80.66±4.88)%、(16.53±5.55)%、(62.71±8.76)%、0.26±0.12、(2.38±1.32)%,对照组分别为(63.04±5.51)%、(37.98±4.20)%、(27.71±6.52)%、1.37±0.45、(7.85±1.97)%,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IM恢复期组儿童CD3+、CD3+CD4+、CD3+CD8+、CD4+/CD8+、CD4+CD25+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4.25±7.33)%、(29.89±6.03)%、(42.25±7.33)%、0.71±0.19、(6.81±1.84)%,与IM急性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IM恢复期组CD4+CD25+细胞百分比与对照组[(7.85±1.9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IM急性期TLR2mRNA、TLR9mRNA表达相对上调,而IM恢复期二者表达相对下调;(2)IM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衡,即CD3+CD8+明显增高,CD3+CD4+、CD4+/CD8+及CD4+CD25+Treg明显降低。提示在IM病程不同时期TLR2与TLR9的改变可能通过对T细胞的调节参与了IM发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协同刺激分子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CD4+T辅助细胞CD45RA和CD45RO亚群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变化。方法用ELISA法检测25例ITP患儿血浆sCD40L水平;用微量全血流式细胞术法检测ITP患儿外周血CD4+T辅助细胞CD45RA和CD45RO的表达率;并对sCD40L与血小板计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ITP患儿血浆sCD40L浓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ITP组血浆sCD40L浓度升高更为明显,与AITP组或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ITP患儿CD4+CD45RA+T细胞表达率下降,CD4+CD45RO+T细胞表达率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AITP和CITP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浆sCD40L与外周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r=-0.047,P〉0.05)。结论CD40L高表达导致的CD40L/CD40信号传导通路异常可能参与ITP发病;ITP患儿存在Th细胞亚群偏移,表现为Th1细胞减少,Th2细胞增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患儿化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为进行NB化疗的免疫调节和支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NB患儿,分别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和血液中细胞免疫,包括总T淋巴细胞(TTL,CD3+,CD19-),T辅助淋巴细胞(THL,CD3+,CD4+),T抑制淋巴细胞(TSL,CD3+,CD8+)、NK细胞(CD3-,CD16+/CD56+)百分比及辅助/抑制T细胞(CD4+/CD8+)比率。结果患儿化疗前体液免疫水平基本正常,细胞免疫功能低于正常。化疗后体液免疫IgG、IgA、IgM、IgE均较化疗前降低。细胞免疫中,TTL、CD4+/CD8+较化疗前下降,而THL、TSL、NK细胞较化疗前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化疗会造成NB患儿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监测T细胞亚群水平及Ig系列对评估患者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以及应用免疫调节和支持治疗,以减少化疗后感染机会,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PP)患儿血清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5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5例MPP患儿(重症组25例,轻症组40例)和5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血清NGF和IL-15水平进行测定。结果检测血清NGF、IL-15水平,MPP组急性期分别为(157.62±33.45)pg/ml和(242.51±60.04)pg/ml,恢复期分别为(99.58±21.29)pg/ml和(145.90±50.25)pg/ml,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9.86±11.74)pg/ml,(108.86±21.14)pg/ml],且急性期NGF、IL-15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PP急性期,重症组血清NGF、IL-15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204.38±27.52)pg/mlvs(128.39±22.07)pg/ml,(288.58±55.33)pg/mlvs(213.71±42.6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PP恢复期,重症组血清NGF、IL-15水平高于轻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患儿血清中NGF、IL-15水平明显升高,随着病情的缓解而降低,提示NGF、IL-15参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在毛细支气管炎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59例2岁以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为毛支Ⅰ组(n=28)和毛支Ⅱ组(n=31),其中毛支Ⅰ组为具有特应质高危因素的患儿,毛支Ⅱ组为无特应质高危因素的患儿。同期住院的同年龄段支气管肺炎患儿36例和患有疝气、肾结石等非感染性疾病术前患儿31例分别作为肺炎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4组患儿外周血IL-12的水平。结果毛支Ⅰ组患儿外周血IL-12为(34.72±7.96)pg/ml;毛支Ⅱ组患儿外周血IL-12为(55.30±6.72)pg/ml;肺炎对照组患儿及正常对照组患儿外周血IL-12分别为(56.79±10.36)pg/ml、(61.23±11.51)pg/ml,其中毛支Ⅰ组与毛支Ⅱ组相比,外周血IL-12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支Ⅰ组与肺炎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外周血IL-12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支Ⅱ组与肺炎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外周血IL-12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外周血IL-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12降低是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的重要因素,具有特应质高危因素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IL-12降低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疗效以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收治的40例新生儿肠旋转不良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其中20例行开腹Ladd’s手术,20例行腹腔镜下Ladd’s手术;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前、手术后第1天、第5天血液中CD3^+、CD4^+、CD8^+、B细胞、NK细胞和IgA、IgG、IgM、C3、C4hs—CRP水平,同时比较两组应激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儿均痊愈出院,腹腔镜手术患儿在应激时间、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均优于开腹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两组患儿外周血CD3^+、CD4^+、CD8^+活性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除NK细胞外(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腹腔镜手术组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P〉0.05),明显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与术前相比,免疫球蛋白IgA、IgG、IgM、C3、C4、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腹腔镜组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结论腹腔镜Ladd’s手术治疗肠旋转不良对机体干扰小,安全,创伤小,恢复快,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