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卡尼汀能促进长链脂肪酸和羧酸的代谢,正常人可以从食物中获取,但对于长期静脉营养或肠内营养的患者,存在左卡尼汀缺乏的风险.左卡尼汀缺乏会导致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如肌病或肢体无力,甚至昏迷和死亡,因此临床应重视左卡尼汀缺乏而带来的风险.对于需要全静脉营养支持的新生儿,由于其储备左卡尼汀的能力有限,在长期静脉营养的同时添加左卡尼汀,能够改善脂肪酸的代谢;而对于长期接受全静脉营养或全肠内营养支持的成年患者,有必要进行血浆左卡尼汀浓度监测,低于20 μmol/L时,应给予左卡尼汀0.5~1 g/d.由于成人肠外/肠内营养中左卡尼汀的使用研究还比较少,尚需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在更广泛人群肠外营养液中加用左卡尼汀对血脂以及患者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内科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宗立彦 《中国医药》2006,1(6):381-382
临床危重患者会发生营养不良而需要营养支持,合理的营养治疗可以改善危重症患者的免疫机能,减少感染的发生率。降低合并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随着肠外营养导管引起的并发症及代谢紊乱,尤其对肠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会引起全身性改变,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特别是对肠生理功能研究的深入,肠道已成为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这使肠内营养日益受到重视。肠内营养的优点主要是营养物质直接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利于内脏的蛋白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在同等热量和氨水平时,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且远比肠外营养安全。肠内营养对抢救和治疗临床危重症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其临床效果肯定。远期疗效高,应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肠外瘘是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大多为创伤、手术后的并发症,它造成生理紊乱,并发症严重,治疗难度大,时间长,耗费大,死亡率高。近年随着TPN(全胃肠外营养)在国内广泛开展,肠瘘治愈率大大提高,病死率降低至目前20%左右。但长时间TPN不但病人经济负担重,机体营养供给不全面,且易造成肠粘膜萎缩等并发症。我院从1989年12月至1999年12月,共收住14例肠外瘘病人,采用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相结合等综合方法配合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缩短营养天数及住院费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14例中,男性11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69岁,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实用价值。方法对124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术后营养支持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64例,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60例,食管癌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生化指标。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5),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内营养组较静脉营养组短(P<0.01),血浆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肠内营养组高于静脉营养组(P<0.01)。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刘斌  施雪松 《北方药学》2014,(8):158-158
一般来说,在进行了胃肠道手术后的病人,在应激期内以及在手术后的短期时间内都是不能够摄入肠内营养的,所以,也就需要对这个时期的病人采用肠外营养了。但是,在手术后的应激期内对肠外营养的摄入量却会影响到手术后的恢复。所以,对于这一问题,本文为了观察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于胃肠道手术后的应激期病人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家庭营养治疗包括肠外和肠内的营养治疗,是在家中进行的营养治疗。与住院营养治疗相比,对于病情较稳定的病人,家庭营养治疗有许多益处。本文就家庭营养治疗的病人选择、常见合并症的处理、各种异常情况的及时发现和处理,以及营养治疗的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研究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数字表法将2010年1月~2013年4月本科行胃癌根治术的66例患者分成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平均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肠外营养组,两组比较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营养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1周营养指标与肠外营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应用肠内营养对改善术后胃肠功能、促进快速康复以及改善营养状态的效果好于肠外营养,而且肠内营养更经济和安全,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在恶性肿瘤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支持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5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按随机表分别进入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EEN+PN)或完全肠外(TPN)营养组,两组采用等热量、等氮量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费用、术后并发症、营养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种营养方式均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EEN+PN组与TPN组相比: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14.8%(4/27)与33.3%(9/27),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3.9±1.2)d与(4.5±3.1)d、住院时间(12.3±4.3)d与(15.2±5.1)d及费用(31358±3114)元与(44650±11977)元,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两组患者术后胰瘘、胆漏、切口感染、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营养相关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PD后的营养支持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两种营养支持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和胃肠外营养组(PN组),分别各28例,EN组术前将肠内营养管和胃管经鼻一同置人患者胃中,术中将营养管置于空肠上段,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内营养,PN组术后第1天开始行外周静脉营养支持,监测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8d的化验指标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住院费用等。结果两组患者在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尿素氮等上无差异,但在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住院费用的方面EN组明显占优势。结论胃癌术后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均有价值,但肠内营养更加符合生理,更加经济,应更多的用于胃癌术后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0.
营养膳食与酸碱平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梅秀 《河北医药》2003,25(11):875-875
人体的营养的要求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种组合 ,全面需要的 ,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 (无机盐 )和水六大营养素 ,这些年来很多营养学家主张粗纤维素也列入其中 ,并称之为第七种营养素 ,这就要求人们在平常膳食时 ,食物多样化 ,使食物的酸碱性达到平衡 ,才能满足人体生长发育和维持各组织 ,器官活动所需要的营养。1 食物多样化能调节体液平衡食物多样化也是调节体液 ,保持酸碱平衡的需要 ,健康人在一般情况下体液的pH值维持在 7.3~ 7.5之间 ,呈弱碱性 ,西医营养把食物分为酸、碱、中三类 ,中医营养则把食物分为寒…  相似文献   

11.
刘影 《中国医药指南》2012,(32):390-392
<正>1妊娠期膳食营养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1.1妊娠期膳食营养的重要性妇女怀孕后,每天所吃的食物除了维持自身机体代谢和消耗所需的营养外,还要保证胎儿的生长发育。胎儿的营养完全由母体从食物中获取,可见孕妇营养不但影响自身的健康,还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和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即使母亲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胎儿也要吸  相似文献   

12.
肠外营养制剂的组成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肠外营养制剂的组成及应用。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进行介绍。结果目前肠外营养制剂品种丰富,应用广发。结论肠外营养制剂发展迅速,应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场内外营养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应用价值,以及其安全性。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肠胃科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31日收治的107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场内外营养干预,观察对比干预前后患者的体质量、白蛋白、血红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丙氨酸转氨酶、尿素氮、总游离脂肪酸各项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体质量、白蛋白、血红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丙氨酸转氨酶、尿素氮、总游离脂肪酸各项营养指标均显著好于干预前,干预前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肠内外营养在炎症性肠病的治疗过程中效果显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控制并发症发生情况,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马永福 《云南医药》1999,20(6):442-444
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是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基本手段。要素饮食标志着现代胃肠内营养支持的兴起,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与器官移植、显微外科、体外循环灌注一起被称为近代外科的4大进展。本文综述PN、EN现状及在消化内科疾病的应用。EN和PN现状应用PN可挽救肠功能衰竭的重度营养不良病人。在国外,长期的PN、EN支持不仅在医院,而且在家庭内施行,称为家庭肠外与肠内营养(HomePar…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营养药的使用情况,以便更合理地使用该类药物。方法:对2008—2010年我院住院患者使用营养药的品种、用药总量、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分别进行统计、排序和分析。结果:2008—2010年我院营养药用药金额均有增加,肠外营养药的使用高于肠内营养药。结论:部分营养药的使用剂量不尽合理,如何合理使用营养药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道营养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评价胃肠道手术后早期肠道营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2例胃肠道手术病人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20例,术后接受1周常规输液,摄入热卡600kcal/d而无蛋白质;肠外营养组21例,术后持续1周摄入热卡30kcal/(kg·d),氮量0.2g/(kg·d);肠内营养组21例,术后1周给予热卡30kcal/(kg·d),氮量0.2g/(kg·d),术后第1天减半。结果:对照组病人术后1周体重下降4.42±0.85kg,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组术后1周体重下降分别为2.12±0.61kg和2.20±0.58kg,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别。大多数病人术后血浆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及纤维连接蛋白含量均低于术前,平均氮平衡对照组为0.98g/d,肠外营养组为-3.97g/d,肠内营养组为-4.11g/d,以上指标对照组与另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01),而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胃肠道手术后病人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基本相同,肠内营养具有费用低、实施方便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某院2009—2011年肠内和肠外营养制剂的利用分析,探讨目前某院临床营养治疗的状况。方法通过回顾性方法,采用金额排序法和限定日剂量法对某院2009—2011年肠内和肠外营养制剂的消耗数量和金额进行分析。结果无论肠内营养还是肠外营养三年来均有大幅度增长,肠外营养物中主要是维生素类和微量元素使用量居前列,肠内营养中能全力始终居于第一。结论某院在临床营养治疗方面基本处于满足基本营养支持,营养治疗药物还比较单一和处于基础营养阶段,在临床营养已由营养支持向临床营养治疗转变的今天,某院临床医生需要进一步学习新的临床营养治疗知识,临床药师要向临床介绍最新的营养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8.
李梦 《中国药师》2018,(5):878-882
摘 要 目的:调查武汉地区肠外肠内营养制剂的利用情况,为肠外肠内营养制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武汉地区31家入网医院2014~2016年肠外及肠内营养制剂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和限定日费用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肠外肠内营养制剂销售金额逐年增长,肠外营养制剂年增长率分别为4.59%,9.47%,肠内营养制剂销售金额年增长率分别为25%,18%,肠内营养在营养制剂中使用比例逐渐提高。结论:营养制剂使用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保健食品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元,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其中营养补充剂占比一半以上。单用食物难以营养均衡我们究竟需不需要使用营养补充剂,这是许多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单用食物能不能做到营养均衡,能不能达到营养的优化量标准?为什么很多发达国家的人经常使用营养补充剂?经常有消费者咨询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问题。方法统计中山市人民医院营养科2010年患者的治疗情况,包括患者一般情况、营养方式、会诊原因等。结果全年共计392例患者,347例患者曾使用肠外营养,平均(10.28±11.93)d;107例曾使用肠内营养,平均(9.92±12.81)d。会诊原因前3位分别为:加强支持、纳差及呕吐。结论需营养支持的患者在医院中分布广泛,医生应把握营养支持指征,选择恰当的营养方式,重视肠内营养的应用以保护消化道结构和功能,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并发症的监测处理和对患者的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