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应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方法改进加速器质量保证(QA)工作.方法 应用SPC方法对QA数据设置控制界限,绘制均值一极差控制图,区分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为了方便应用,用Visual Basic编程开发了SPC的质量控制软件QA_MANAGER.针对6MV X射线的输出剂量检测项目,应用SPC方法分析了两个案例.结果 在案例中,SPC方法成功检测到发生的系统误差.结论 在加速器QA中使用SPC方法,有助于发现系统偏差,对异常趋势提出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异常,恢复过程的稳定,从而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方法改进加速器质量保证(QA)工作.方法 应用SPC方法对QA数据设置控制界限,绘制均值一极差控制图,区分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为了方便应用,用Visual Basic编程开发了SPC的质量控制软件QA_MANAGER.针对6MV X射线的输出剂量检测项目,应用SPC方法分析了两个案例.结果 在案例中,SPC方法成功检测到发生的系统误差.结论 在加速器QA中使用SPC方法,有助于发现系统偏差,对异常趋势提出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异常,恢复过程的稳定,从而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方法改进加速器质量保证(QA)工作.方法 应用SPC方法对QA数据设置控制界限,绘制均值一极差控制图,区分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为了方便应用,用Visual Basic编程开发了SPC的质量控制软件QA_MANAGER.针对6MV X射线的输出剂量检测项目,应用SPC方法分析了两个案例.结果 在案例中,SPC方法成功检测到发生的系统误差.结论 在加速器QA中使用SPC方法,有助于发现系统偏差,对异常趋势提出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异常,恢复过程的稳定,从而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方法改进加速器质量保证(QA)工作.方法 应用SPC方法对QA数据设置控制界限,绘制均值一极差控制图,区分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为了方便应用,用Visual Basic编程开发了SPC的质量控制软件QA_MANAGER.针对6MV X射线的输出剂量检测项目,应用SPC方法分析了两个案例.结果 在案例中,SPC方法成功检测到发生的系统误差.结论 在加速器QA中使用SPC方法,有助于发现系统偏差,对异常趋势提出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异常,恢复过程的稳定,从而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方法改进加速器质量保证(QA)工作.方法 应用SPC方法对QA数据设置控制界限,绘制均值一极差控制图,区分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为了方便应用,用Visual Basic编程开发了SPC的质量控制软件QA_MANAGER.针对6MV X射线的输出剂量检测项目,应用SPC方法分析了两个案例.结果 在案例中,SPC方法成功检测到发生的系统误差.结论 在加速器QA中使用SPC方法,有助于发现系统偏差,对异常趋势提出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异常,恢复过程的稳定,从而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方法改进加速器质量保证(QA)工作.方法 应用SPC方法对QA数据设置控制界限,绘制均值一极差控制图,区分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为了方便应用,用Visual Basic编程开发了SPC的质量控制软件QA_MANAGER.针对6MV X射线的输出剂量检测项目,应用SPC方法分析了两个案例.结果 在案例中,SPC方法成功检测到发生的系统误差.结论 在加速器QA中使用SPC方法,有助于发现系统偏差,对异常趋势提出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异常,恢复过程的稳定,从而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方法改进加速器质量保证(QA)工作.方法 应用SPC方法对QA数据设置控制界限,绘制均值一极差控制图,区分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为了方便应用,用Visual Basic编程开发了SPC的质量控制软件QA_MANAGER.针对6MV X射线的输出剂量检测项目,应用SPC方法分析了两个案例.结果 在案例中,SPC方法成功检测到发生的系统误差.结论 在加速器QA中使用SPC方法,有助于发现系统偏差,对异常趋势提出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异常,恢复过程的稳定,从而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统计过程控制方法在加速器质量保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统计过程控制(SPC)方法改进加速器质量保证(QA)工作。方法 应用SPC方法对QA数据设置控制界限,绘制均值-极差控制图,区分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为了方便应用,用Visual Basic编程开发了SPC的质量控制软件QA-MANAGER。针对6MVX射线的输出剂量检测项目,应用SPC方法分析了两个案例。结果 在案例中,SPC方法成功检测到发生的系统误差。结论 在加速器QA中使用SPC方法,有助于发现系统偏差,对异常趋势提出预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异常,恢复过程的稳定,从而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四种常见加速器晨检仪的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4种常见直线加速器晨检仪的性能差异.方法 用三维水箱、剂量仪和电离室测量并调整直线加速器剂量学参数,确保加速器的束流系统基本稳定,包括中心轴输出量(CAX)、射野平坦度(FLAT)和射野对称性(SYM).对4种晨检仪LINA-C、QUICK-C、BEAM-C和QA3,设置基准线,并对加速器进行检测和记录,比较各晨检仪的监测结果.依据TG 142报告要求,设置加速器剂量学参数(CAX和SYM)偏差,使用晨检仪检测,测试其灵敏度.结果 4种晨检仪的监测结果与三维水箱和剂量仪测得的基准值相比差异不大,CAX最大偏差为LINA-C的0.5%,FLAT最大偏差为QUICK-C的-0.45%,SYM最大偏差为BEAM-C的0.5%.4台晨检仪均能检测出设定的剂量学参数偏差.结论 各台晨检仪的稳定性均能满足日常检测需求.LINA-C只能提供CAX监测,QUICK-C、BEAM-C和QA3晨检仪除了能够满足AAPM的TG 142报告中的日常设备质量控制的要求,还提供了各自独特的附加功能.基准线的设置是晨检仪是否能准确监测直线加速器剂量学参数的关键因素.测量结果报警时,建议首先检查晨检仪的工作状况,不宜以晨检仪的监测结果直接调整直线加速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多叶准直器(MLC)质量保证(QA)模体,对Truebeam加速器执行常规质量保证程序,检验MLC在治疗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可靠性.方法 MLC QA模体是对MLC进行质量保证的专用模体,呈"L"形,嵌有5颗实心钢珠.模体在Truebeam加速器治疗床上进行摆位.在Eclipse v10.0治疗计划系统中,创建一个QA计划,包含叶片位置检测、叶片宽度检测、Multi-Port检测和叶片间漏射检测等信息.通过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获取MLC和模体的影像.按同样的操作对MLC执行每周1次,共6周的检测,并将影像导入PIPSpro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叶片位置检测的误差结果为(0.21±0.02) mm;叶片宽度检测的误差结果为(0.04±0.02) mm;Multi-Port检测的误差结果为(0.26±0.04) mm;叶片透射检测叶片间的漏射结果为1.0%±0.14%.结论 Truebeam加速器的MLC系统运行状态良好,MLC QA模体是一个简单实用的质量保证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针对容积调强旋转放疗技术(VMAT),分析患者计划验证通过率对多叶准直器(MLC)位置误差的灵敏度。方法 选取6例双弧VMAT计划,引入MLC位置误差 (±0.5 mm、±1 mm和±2 mm),模拟VMAT执行过程中MLC可能出现的系统误差,包括MLC射野宽度误差和MLC整体偏向一侧的误差。每个病例有10个计划,1个原计划和9个带有误差的新计划。利用螺旋形半导体探测阵列(ArcCheck)进行验证测量,得到每个病例原计划和新计划的剂量分布。采用绝对剂量结合等剂量距离差别的计算方法,以原计划计算剂量分布为参考,分别得到每个计划的通过率。结果 当评价指标为3%/3 mm时,6例原计划的平均通过率为96%,带有+1 mm、+2 mm、-2 mm射野宽度误差的计划和2 mm MLC整体偏向一侧误差的计划平均通过率下降8.8%、15.5%、6.1%和7.9%,这些MLC位置误差通过计划验证可以检测到,其他MLC位置误差对计划通过率影响小,无法检测到。2%/2 mm评价指标较3%/3 mm对MLC位置误差更敏感。结论 对于1 mm以内的MLC位置误差,VMAT计划的验证对其不敏感。为保证VMAT计划执行的准确性,需要针对MLC做专门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study, a computer-based system for routine quality assurance (QA) of a linear accelerator (linac) was developed by using the dosimetric properties of an amorphous silicon 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 (EPID). An acrylic template phantom was designed such that it could be placed on the EPID and be aligned with the light field of the collimator. After irradiation, portal images obtained from the EPID were transferred in DICOM format to a computer and analyzed using a program we developed. The symmetry, flatness, field size, and congruence of the light and radiation fields of the photon beams from the linac were verified simultaneously. To validate the QA system, the ion chamber and film (X-Omat V2; Kodak, New York, NY) measuremen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PID measuremen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The EPID measurements agreed with the film measurements. Parameters for beams with energies of 6 MV and 15 MV were obtained daily for 1 month using this system. It was found that our QA tool using EPID could substitute for the film test, which is a time-consuming method for routine QA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