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济宁市任城区是山东省 74个丝虫病流行 (县 )区之一 ,防治前调查居民微丝蚴平均阳性率 15 .2 0 % ,属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 ,主要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经过 2 0多年的防治 ,1982年经省、市考核微丝蚴阳性率降至 0 .0 3% ,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随后进行了 10多年的流行病学监测 ,结果表明已达到部颁消灭丝虫病标准。1 流行概况195 6年在李营镇三郭村调查 6月龄以上居民 6 6 9人 ,微丝蚴阳性 91人 ,阳性率 13.6 0 %。血内微丝蚴密度平均 5 8.2条 /6 0μl,最高 32 0条。 195 7年调查居民 3713人 ,微丝蚴阳性 5 33人 ,阳性率 14.40 % ;同年…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65个市、县有丝虫病流行。1953~1969年调查,平均微丝蚴为3.05%,平均微丝蚴密度为32.9条/60μl,全省微丝蚴血症者约200万人,班氏丝虫病媒介是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1953~1986年,全省共血检61 280 516人次,海群生对象治疗1 307 529人,全民服药防治4 175 785人,海群生药盐防治2 474 506人。65个市、县的丝虫病防治效果考核共血检487 971人,发现微丝蚴血症590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12%,以行政村为单位均在1%以下,1987年卫生部确认全省范围基本消灭丝虫病。1988~1989年开展监测工作,共血检356 016人,发现微丝蚴血症818人,平均微丝蚴率0.23%。解剖致倦库蚊29 662只,14只蚊体内发现幼丝虫,感染率为0.05%,中华按蚊2 412只,未发现幼丝虫。1989年,全国丝虫病防治科研指导组对广东省丝虫病监测工作进行调查,血俭3 217人,发现微丝蚴血症者4人,微丝蚴率为0.12%。  相似文献   

3.
1986~1989年连续四年在江汉平原腹地以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择互不相邻的二个村进行人群微丝蚴率、微丝蚴密度、中华按蚊叮人率及密度、经产蚊比率、生殖营养周期和嗜血习性等丝虫病传播参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江汉平原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当地人群微丝蚴率在1.55%以下,微丝蚴密度低于15mf/120μl 时,传播被阻断;微丝蚴率为2.31%左右、微丝蚴密度在22mf/120μl 时,丝虫病传播仍在继续。当地丝虫病传播阈值为微丝蚴率1.55~2.31%、微丝蚴密度15~22mf/120μl 之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不采取任何病原防治措施下的传播作用。方法选择柘城县张庄村为观察点,病原学监测和蚊媒监测采取常规方法,血清学检测采用IFAT、ELISA、Dot-ELISA(查抗体)和ICT(查循环抗原)方法,同时进行居民防蚊情况调查。结果1990年残存微丝蚴血症者39人,人群微丝蚴率2.01%(39/2040),2000年微丝蚴血症者全部转阴,人群微丝蚴率降为0;1990、1991和1994年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阳性者的几何平均滴度均逐渐下降,1998年检测92名12岁以下儿童血中丝虫循环抗原均为阴性;淡色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自1997年未再发现感染蚊;1990~2002年当地居民经济收人逐渐增加,普遍采取防蚊措施。结论基本消除丝虫病后,随居民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防病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防蚊措施的加强,即使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也不能引发丝虫病流行,丝虫病传播已经被阻断。  相似文献   

5.
在西萨摩亚亚周期型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低密度微丝蚴血症是指微丝蚴密度为1—20条/ml的丝虫病患者。在28个村7 430人的调查中,用核孔膜过滤法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81人,其中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90人(23.6%)。随着村内微丝蚴阳性率的增高,低密度微丝蚴携带者占微丝蚴阳性总人数的比例减少。低密度微丝蚴血症在20岁以下年龄组(平均占35.9%)比20岁以上的年龄组(平均占21.1%)明显地多,但在性别上无差异。以波利尼西亚伊蚊叮咬微丝蚴密度超过500条/ml的携带者,感染率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安徽省 1995~ 2 0 0 0年丝虫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 按照卫生部丝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监测。 结果 纵向监测点自 1997年起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横向监测 32 5 82 2人 ,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35人 ,平均微丝蚴率为 0 .0 1% ;免疫学监测 ICT阳性率为 4.88% (4 / 82 ) ,特异性 Ig G4测定 6 31人 ,阳性率为 6 .18% (39/ 6 31) ;估计全省尚有 6~ 8万慢性丝虫病病人 ;有 49个市县经省级审评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 ,占流行市县数的 6 0 %。 结论 安徽省丝虫病监测任务仍十分艰巨 ,需进一步加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丝虫病基本消灭以后,在吉城一、四村开展丝虫病纵向监测,对查出的微丝蚴血症者不治疗,进行自然转阴观察。监测村居民1987人,1984年实查1415人,检出微丝蚴阳性者7人,阳性率1.18%,微丝蚴平均17.71条/120μl,最高33条/120μl;1986年实查1760人,查出阳性者3人,阳性率0.49%,微丝蚴  相似文献   

8.
1995—2000年安徽省丝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安徽省1995-2000年丝虫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按照卫生部丝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监测。结果 纵向监测点自1997年起未再发现微丝蚴血症者;横向监测325822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5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1%;免疫学监测ICT阳性率为4.88%(4/82),特异性IgG4测定631人,阳性率为6.18%(39/631);估计全省尚有6-8万慢性丝虫病病人;有49个市县经省级审评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占流行市县数的60%。结论 安徽省丝虫病监测任务仍十分艰巨,需进一步加强残存微线蚴血症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丝虫病防治后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方法1984~1996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选定3个村为观察区,终止防治措施进行观察.结果人群微丝蚴率≤1.03%、微丝蚴密度大多≤10条/120μl的裕农和台子村,分别在5年和10年微丝蚴率和嗜人按蚊感染率均降为0;微丝蚴率1.36%,微丝蚴密度大多≤20条/120μl,有极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0条/120μ1)的石头村,于10年后仍有新检出病例和感染蚊,13年后微丝蚴率仍维持在0.27%.结论少数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作为嗜人按蚊感染源作用较强.但随着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陆续转阴,微丝蚴密度的降低,人们防蚊意识增强和社会与自然因素的制约,裕农和台子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石头村丝虫病传播正趋于阻断.  相似文献   

10.
丝虫病防治后期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传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1981~1986年的研究表明,在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和以淡色库蚊为媒介的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经过防治,当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以行政村为单位),微丝蚴平均密度降至5条左右/60μl时,即使停止病原治疗,残存的微丝蚴血症者也可于3~5年内陆续转阴,微丝蚴率逐年下降,蚊媒调查未发现幼丝虫,人群中未发现新感染,丝虫病的传播可能被阻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和分析徐闻县消除丝虫病的经验、措施和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徐闻县丝虫病的流行分布情况、丝虫病防治试点研究和控制丝虫病的策略和措施及其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1970年徐闻县有94.44%(17/18)的乡镇流行班氏丝虫病,人群微丝蚴率为4.06%(878/216440),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海群生不同治疗方案治疗丝虫病的疗效,人群微丝蚴率与蚊媒自然感染率的关系及反复查治防治丝虫病的效果等丝虫病防治试点研究,确立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策略,采取了反复查治结合重点人群服药的措施。至1986年省级基本消除丝虫病达标考核,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下降为0.24%。随后采取分层整群监测方法进行监测,1988~1992年病原学监测10个乡镇44个村,微丝蚴率为0.019%;1994年后,病原和蚊媒监测均未发现人体丝虫感染。2000年8月经省审评组审评,达到卫生部消灭丝虫病标准。结论 在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试点研究的基础上,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策略和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分层整群的监测方法对消除丝虫病都是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的克雷舍克对当地十几年来丝虫病的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并观察环境因素对丝虫病流行的影响。共调查了6个村庄,血检了813人(男409人,女404人),年龄为1~80岁。结果仅查见马来丝虫微丝蚴阳性者8例(女5例,男3例),年龄为20~50岁,其中7例住在Penameng村,1例在Kroya村。微丝蚴数为1~18条/20微升,大多数微丝蚴在染色涂片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青神县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实施巩固措施的远期效果,评价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趋势和慢性丝虫病患者的变化.方法 采用单纯反复查治残存传染源的防治措施;采取复查补查、复治补治、集体服药和以重点人群与防治薄弱村组为主要监测对象的巩固措施;开展后期慢性丝虫病调查和复查及横向人群监测.结果 青神县1983年基本消除丝虫病,1984年在疫点人群587人和横向人群1 100人监测中分别新检出微丝蚴血症者3、3例,微丝蚴密度为1~8条/120μl、2~13条/120μl;1985年横向人群监测检出复阳1例,微丝蚴密度19条/1 201.随着巩固措施实施,1986年以来已连续26年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由基本消除丝虫病前的37例,减少至2010年的12例,1988年以来无新发慢性丝虫病发生.遗留的慢性丝虫病患者表现为高龄化、病程长的特点.结论 青神县消除丝虫病后监测,未发现内源性传染源,显示实施巩固措施后远期效果显著,原流行区1988年以后出生人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后期工作重点应放在对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和原慢性丝虫病患者给予关怀与照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丝虫病防治对策和技术措施 ,评价防治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收集济南市丝虫病防治资料 ,对防治丝虫病对策及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结果 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开展了海群生治疗丝虫病 ,海群生药盐防治丝虫病的试点研究 ,确立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对策 ,采取了分阶段实施不同查治方法结合重点人群预防服药的措施。 1980年通过了基本消除丝虫病效果考核 ,平均微丝蚴率由防治前的 3 .10 %降为 0 .12 % (75 /62 2 16)。1981~ 2 0 0 2年开展丝虫病纵、横向监测 ,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3 0人 ,微丝蚴率 0 .0 3 %。末次病原学阳性后血检 3 7944人 ,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 2 0 0 3年达到卫生部消除丝虫病标准。 结论 在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试点的基础上 ,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对策和预防服药以及基本消除丝虫病后进行纵、横向监测的方法 ,是消除丝虫病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广东省淋巴丝虫病的防治效果,为后期监测提供依据. 方法对广东省丝虫病流行和防治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 结果广东省67个县(市、区)有丝虫病流行,仅平远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其余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3.05%,微丝蚴血症者200万人.班氏丝虫病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1953~1986年,全省共血检调查 63 384 912人,治疗患者1 307 892人,全民服药4 475 889人,海群生药盐防治2 599 795人.1987年67个县(市、区)进行防治效果考核,平均微丝蚴率为0.12%,以行政村为单位均降至1%以下,全省基本消除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1988、1990和1992年全省9个纵向观察点人群平均微丝蚴率分别为0.19%、0.14%和0.05%;5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1%、0.03%、0.03%、0.01%和0.01%,1991和1992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中华按蚊均未发现幼丝虫感染.1980~2000年,横向监测共血检1 575 905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 074例,并给予海群生正规治疗;1986年后未发现自然感染的蚊媒,1997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人群血清抗体从1993年的9.86%降至1999年的1.69%. 结论在流行区进行大规模反复查治,使人群微丝蚴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丝虫病传播可被阻断.防治后期只要进行系统监测,彻底治疗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将可达到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涪陵市属班氏丝虫病低度流行区,流行区人口129026人,防治前乡最高微丝蚴率为5.51%,平均微丝蚴率1.65%。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于1983~1990年开展了流行病学监测。一、病原学监测 (一)纵向监测 1986年以来共血检4次计5204人次,仅1986年检出微丝蚴阳性者1例,微丝蚴率0.06%,微丝蚴密度1mf/120μl。 (二)横向监测先后在10个乡的12个村82个组共血检8430人,检出微丝蚴血症者1人,微丝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和分析九江市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经验、措施和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九江市丝虫病的流行分布情况、丝虫病防治试点研究和控制丝虫病的策略、措施及其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  1972年前九江市有 11个县区 165个乡、镇流行丝虫病 ,人群微丝蚴率为 14 .85 % (165 2 3 7/ 1112 5 40 ) ,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开展了微丝蚴染色方法的研究、海群生不同治疗方案治疗丝虫病的疗效及反复查治防治丝虫病的效果等丝虫病防治试点研究 ,确立了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策略 ,采取了反复查治结合重点人群服药的措施。至 1988年省级基本消除丝虫病达标考核 ,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 0 .16%。随后采取分层整群监测 ,1989~ 1999年病原学监测 3 4个乡、镇 5 0个村 ,平均微丝蚴率 0 .2 9% (14 0 / 473 2 1) ,2 0 0 0年后病原学和蚊媒监测均未发现人体丝虫感染。2 0 0 1年经省审评组审评 ,达到卫生部消除丝虫病标准。 结论 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措施以及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全民服药、药盐防治 ,可实现消除丝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思南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辖27个乡、镇,570个行政村,计475518人(1984年)。该县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地区,防治前平均微丝蚴率为17.7%(4.7%-34.1%),患病率为1.27%,经采用反复查治微丝蚴血症者加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的防治措施,至1977年,经省、地区两级考核验收的微丝蚴率降至0.13%,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4年卫生部抽查该县8个村,血检8837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12%(0-0.51%)。为进一步发现和消除残存传染源,掌握流行动态,做好巩固工作,以期最终消灭丝虫病,从1978年起开展了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工作。横向监测1 病原学监测 分两个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19.
海南省原是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全省19个市县均有丝虫病流行,50年代末调查人群微丝蚴率为5.05%,经过几十年的防治,至1987年全省达到部颁的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此后,丝虫病防治工作进入监测阶段。1993年始横向监测微丝蚴阳性率降为0,至1994年纵向监测4个监测点,除1个点(即白沙县青松乡监测点)外其余已全部转阴,未发现新的微丝蚴血症者。监测残存的微丝蚴血症者自然消长情况及人群是否有新感染的微丝蚴血症者,是评价丝虫病远期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标。为了解ICT卡在评价班氏丝虫病远期防治效果中的作…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临沂市 12县 (区 )均为丝虫病流行区 ,人群平均微丝蚴阳性率为 15 .3 %。经反复查治 ,1983年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 1984年开展病原学、血清学及蚊媒 3项监测 ,达到消除丝虫病标准。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监测 ①纵向监测 :两个监测点设在原丝虫病高度流行区的郯城县房庄乡 (15 .1% )和苍山县卞庄镇(17.5 % )。对监测点总人口的 1/3纵向观察 ,每年定点血检 1次 ,检出微丝蚴阳性者不治疗 ,于每年 7、8、9月各血检 1次 ,探讨不同密度微丝蚴在人体内的自然变化情况。②横向监测 :1984年血检全市总人口的 3 %以上 ,流行乡 (镇 ) 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