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上肢运动操联合抗凝治疗对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在医院肿瘤科2016年1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行PICC置管患者中选取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护理方案不同予以分组:对照组(n=54)采取以抗凝治疗为主的常规护理,研究组(n=54)则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用上肢运动操,就两组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置管侧腋静脉血液流速变化以及D-二聚体指标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研究组患者PICC置管后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是5.56%,低于对照组患者PICC置管后的静脉血栓发生率25.9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I级血栓、II级血栓、III级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置管侧的腋静脉血液流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置管侧的腋静脉血液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患者的D-二聚体指标水平是(0.23±0.09)mg/L,低于对照组患者的D-二聚体指标水平(0.42±0.15)mg/L(P<0.05)。结论:PICC置管后实施上肢运动操联合抗凝治疗护理,可有效增加血液流速,预防静脉血栓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妇科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院内护理和家庭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妇科收治的115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试验组(院内护理)65例和对照组(家庭护理)50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置管护理,试验组患者置管后接受院内护理;对照组患者出院接受家庭护理,护理措施与试验组相同,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PICC置管护理较家庭护理引发置管后并发症的风险更小,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肘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超声引导下在肘上PICC置管92例(观察组),对比传统肘部或肘下PICC盲穿96例(对照组)穿刺成功率、舒适度等指标.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置管后舒适度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颈内静脉异位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后对生活的影响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肘上PICC置管解决了盲穿PICC的弊端,降低了颈内静脉异位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及留置PICC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了PICC尖端位置的正确率和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握拳频次对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E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120例PICC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1组(A1组,每天3组握拳运动)、实验2组(A2组,每天6组握拳运动)和对照组(C组).置管后第1、2、3、21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腋静脉最大血液流速(Vmax)、单位时间平均血液流速(TMFV)以及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与C组相比,A1、A2组置管21 d后的Vmax、TMFV增加,血栓发生率降低(P<0.05).A1组和A2组血液流速及血栓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ICC患者置管后应尽早做握拳运动,每天至少3组握拳,从而减少血液瘀滞,预防UE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云南白药气雾剂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将采用PICC置管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PICC置管后给予常规维护,试验组在常规维护的基础上,于距离穿刺点上方2cm沿静脉走形喷洒云南白药气雾剂,范围8cm×8cm。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后两组均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2.94%和17.6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后云南白药气雾剂治疗的显效率为14.29%,治愈率为85.71%。结论云南白药气雾剂可有效预防和治疗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经腋静脉置入PICC技术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入住我院需进行PICC置管的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经腋静脉置入PICC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两种方法一次穿刺和多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失败率,两种方法静脉炎的发生率、出血量和疼痛评分,置管后导管的留置时间。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多次穿刺成功率为10%、失败率为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50%、多次穿刺成功率为23.3%、失败率为26.7%,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多次穿刺成功率、失败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静脉炎的发生率、出血情况、疼痛程度、导管留置时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腋静脉置入PICC技术,能提高儿科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适宜在儿科患者中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专科小组全程管理对于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临床疗效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断乳腺癌行周期化疗患者120例,以信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入组患者均给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对照组患者由本院具有PICC资质专科护理人员操作,置管后管理由护理单元所属人员完成。研究组患者由PICC护理专科小组完成置管,置管后日常管理由PICC护理小组全程监督、指导、执行、评价、改进,完成PDCA管理循环。比较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PICC导管头端定位正确率、置管时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发生率。分别与置管前、后,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以及免疫荧光定量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PICC导管头端定位正确率明显增加,置管操作时间、置管时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升高,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培训、全程跟踪的护理专科小组管理可以提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临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加强置管后各种规范管理,显著减少患者置管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定期监测血清降钙素原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提示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以及血栓形成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113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 =50)和干预组( n =63)。对照组采用常规宣教模式,干预组采用健康教育模式。观察2组生命体征[患者入院时、置管前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精神状态[运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对患者干预前、置管第2、7天精神状态进行评估]、生活质量[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GQOLI-74)评价患者置管后30 d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肿瘤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结果2组健康教育后,在置管前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较入院时升高,其中对照组置管前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n.05),但干预组置管前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置管第2、7天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且置管第7天评分低于第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干预组置管第2、7天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干预组躯体、心理、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干预组日常导管观察、维护依从性、导管管理信心、异常情况处理、信息获取、带管运动、带管日常生活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健康教育模式能够稳定患者置管前血压、心率,减少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置管后的生活质量,针对性的教育模式还可以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方法.方法 将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因恶性肿瘤化疗而经右侧贵要静脉行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的120例患者间隔分为康惠尔水胶体组、喜疗妥组,常规组,各40例;并进行护理效果对比.结果 康惠尔水胶体组发生1例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2.5%;常规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1例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27.5%;康惠尔水胶体组与常规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喜疗妥组发生械性静脉炎2例,发生率5%,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康惠尔水胶体组与喜疗妥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高,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敷贴或喜疗妥软膏外涂能有效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置管(PICC)置管后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预见性护理措施对延长胃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留置时间的效果。方法将在本科住院胃癌化疗并接受PICC置管的72例患者,按实施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干预组38例,分别于置管前、置管时及置管后给予预见性护理;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分析导致PICC拔管的并发症,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导致PICC拔管的主要并发症为血栓形成、感染、静脉炎、导管漏液及导管脱出,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明显延长胃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与利伐沙班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例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98例)术后12 h开始口服阿司匹林,利伐沙班组(102例)术后12 h开始口服利伐沙班,通过术前术后凝血指标、D-二聚体水平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阿司匹林与利伐沙班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DVT的疗效。结果 术前,两组各项凝血指标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d,两组血小板值(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与术前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升高(P<0.05),高于利伐沙班组,而利伐沙班组FIB水平接近术前正常水平。术前两组D-二聚体数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术后1、3、7d,两组D-二聚体数值明显上升(P<0.05),但术后3d和术后7d两组D-二聚体数值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此外,术后1、3、7d利伐沙班组患者体内D-二聚体数值低于同时期阿司匹林组(P<0.05)。围手术期两组DVT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伐沙班可以有效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体内D-二聚体的水平,抗凝效果好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代谢当量(MET)的握球运动强度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并发症及运动疲劳感的影响。方法 研究类型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2020年4月至2021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行PICC置管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以MET衡量上肢握球运动强度,3组患者分别对应1~2 METs、2~3 METs、3~4 METs的运动强度,3组患者握球运动时均佩戴显示运动耗氧量的运动手表,均每日握球运动300组/d,三餐后2 h分3次开展,每次100组。PICC置管第3天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测量静息状态与达到目标运动强度运动10 min后的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与最小血流速度(Vmin),在置管第7天、置管第14天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完成上肢静脉血栓分级诊断;并记录PICC置管14 d内导管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堵管、静脉炎、穿刺点出血、导管移位)及PICC置管3~14 d患者运动后的主观疲劳感。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2 METs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4.60±10.45)岁;2~3 METs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5.70±11.07)岁;3~4 METs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5.25±10.93)岁。1~2 METs、2~3 METs、3~4 METs组患者运动达标10 min后的腋静脉Vmin、Vmax均显著高于同组静息状态下的Vmin、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静息状态下与运动达标10 min后的腋静脉Vmin、V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置管7 d、14 d内的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00%(3/30)比6.67%(2/30)比6.67%(2/30),20.00%(6/30)比13.33%(4/30)比10.00%(3/30)](均P>0.05)。3组患者置管14 d内堵管、静脉炎、穿刺点出血、导管移位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 METs组运动疲劳感比例低于2~3 METs组及3~4 METs组[26.67%(8/30)比53.33%(16/30)比76.67%(2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1~2 METs、2~3 METs、3~4 METs运动强度下的PICC置管患者腋静脉血流速度、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其他导管并发症发生率相当,考虑运动疲劳因素,1~2 METs的运动强度适宜作为PICC置管14 d内的握球运动强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Wistar大鼠的脓毒症模型,大鼠共分为4组:对照组,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和FDP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假手术组行开关腹手术,脓毒症组建立脓毒症模型,FDP组在建立脓毒症模型的基础上股静脉给予1,6-二磷酸果糖(FDG),比较4组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时间(T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糖水平。结果:脓毒症组的PT、APTT、TT、D-D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4组大鼠FIB无显著性差异。FDP组的PT、APTT、TT、D-D明显低于脓毒症组,PT、APTT、TT稍高于对照组,FIB、D-D和ATⅢ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脓毒症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FDP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脓毒症组,但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第1,3,7天时脓毒症组和FDP组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FDP组第1,3,7天时血糖水平明显低于脓毒症组。结论:FDP能改善脓毒症大鼠的凝血功能,控制应激性的血糖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满意度及治疗前后血小板及凝血指标.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0%,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高龄非瓣膜性心脏病伴房颤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抗凝的效果。方法68例高龄非瓣膜性心脏病伴房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参照组接受华法林治疗,研究组接受利伐沙班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临床病情控制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结果研究组临床病情控制总有效率94.12%高于参照组的73.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PT(12.52±0.19)s、D-D(0.19±0.02)μg/ml、FIB(2.75±0.11)g/L、APTT(30.59±3.78)s均优于参照组的(11.14±0.33)s、(0.24±0.04)μg/ml、(2.89±0.33)g/L、(27.48±3.33)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医治高龄非瓣膜性心脏病伴房颤患者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与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同时测定49例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实验组)和52例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PT、APTT以及血清hs-CRP的水平。结果术后24 h和48 h实验组的hs-CRP、D-二聚体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术后48 h的hs-CRP、D-二聚体浓度高于24 h时的测定值(P<0.05)。对照组在术后24 h和48 h的hs-CRP、D-二聚体、PT和APTT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hs-CRP可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4年1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口服利伐沙班片,1片/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血栓通注射液,5 m L溶于0.9%生理盐水250 m L中,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患肢膝上差、膝下差、静脉血流速度、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62%、97.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膝上差、膝下差、FIB均显著降低,患侧血流速度、APTT、PT、TT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凝血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何亮  郭盛  杜宇奎 《中国医药》2011,6(12):1493-1495
目的 探讨Stanford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2003年3月至2011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外科收治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14例为主动脉夹层组,选性别与年龄匹配的体检健康者95例为正常对照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国际化标准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D-二 聚体.结果 主动脉夹层组INR、APTT、FIB、D-二聚体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11比1.02,(3.86±1.87)比(2.45±0.74),( 37.62±8.43)比(32.39±36.44),(5.78±6.63)比(0.14±0.12)],TT低于对照组(15.70比19.75),P<0.01.亚急性及慢性组夹层组(36例)FIB高于急性夹层组(78例)[(5.04±1.84)比(3.29±1.61)],D-二.聚体低于急性夹层组[(2.21±1.67)比(6.67±7.12)].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在凝血与纤溶被激活的同时伴有纤溶受抑,凝血与纤溶间的平衡被破坏而产生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02月—2011年05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0例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100例,术前68 h给予利伐沙班10 mg口服,1次/d,连续14 d;低分子肝素组100例,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 U,1次/d皮下注射,连续14 d。术后14 d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并观察两组用药期间有无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6%,显著低于低分子肝素组10%(P<0.05),两组均未发生肺动脉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结论利伐沙班较低分子肝素能更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二者均较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弹力长筒袜护理干预对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于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下肢手术的患者4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弹力长筒袜联合利伐沙班预防深静脉血栓,对照组采用利伐沙班预防深静脉血栓,于实验期间观察患肢情况,于手术前、手术后10 d和30 d,分别记录患者小腿最大周径,双侧髌上10 cm大腿周径;对所有患者进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统计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同时记录患者出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10d,观察组患者小腿周径为(37.65±6.18)cm,大腿周径为(47.82±13.27)c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小腿周径为(44.58±7.25) cm,大腿周径为(53.64±14.38)cm,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30 d,观察组患者小腿周径为(32.47±8.35)cm,大腿周径为(40.26±16.53) c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对照组小腿周径为(35.17±9.48) cm,大腿周径为(42.72±18.36) c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皮下出血不良反应,观察组未出现皮下出血不良反应.结论 弹力长筒袜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