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手术技术和术后管理方案的优化,肺移植数量大幅提升,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肺病患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支气管缺血和免疫抑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肺移植术后气道狭窄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肺移植受者的术后生存及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围手术期管理、器官保存及手术技术等的改善,肺移植术后气道狭窄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对改善气道狭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就肺移植术后气道狭窄的一般情况、诊断、治疗及预防进行综述,旨在为肺移植术后气道狭窄的综合管理提供参考,以改善肺移植受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肺移植术后气道狭窄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使用支气管镜诊断和治疗肺移植术后支气管吻合口狭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05年8月间24例肺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气道狭窄后即通过支气管镜进行治疗。结果 24例受者(共28个吻合口)中,有2例发生吻合口(左侧1例,双侧1例)狭窄。第1次采用活检钳取出及微波凝固治疗,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的第73及26d再次发生气道并发症。第2次治疗采用经支气管镜高频电刀切除及凝固局部肉芽组织,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治疗效果较理想,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 术后常规采用支气管镜检查可及时发现气道并发症。经支气管镜采用高频电刀切除、凝固肉芽组织及气道清理能有效的治疗肺移植术后气道狭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移植患者术后早期(〈7天)发生原发性移植物失功(primary graft dysfunc-tion,PGD)的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3年12月接受肺移植治疗的286例终末期肺病患者临床资料,术后均在重症监护病房连续有创监测生命体征、机械通气及免疫抑制治疗.根据早期PGD发生情况,将286例患者分为PGD组和非PGD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式(单肺或双肺移植)、肺动脉压力、供肺缺血再灌注时间、是否应用体外循环(CPB)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结果 术后早期发生3级PGD 22例,死亡10例,病死率45.4%.单肺移植7例,其中体外膜式氧合(ECMO)辅助下3例;双肺移植15例,其中CPB辅助下2例,ECMO辅助下6例.PGD患者术后30天、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5%、40%、25%,显著低于非PGD组84.9%、78.6%和49.2%.统计学分析显示,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供体缺血再灌注时间、术中失血量是肺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发生PGD的危险因素,术中ECMO支持则是PGD发生保护因素.而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前呼吸机依赖并非影响移植术后早期PG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3级PGD是肺移植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对于合并危险因素较多患者,应在围手术期加强管理,进行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能有效提高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序贯式双肺移植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下序贯式双肺移植的麻醉处理及术中运用ECMO支持的经验.方法 8例终末期肺病患者术前进行了充分的调整和准备,手术均为双侧前胸切口序贯式双肺移植.麻醉诱导常规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及维库溴铵诱导,肌肉松弛后行气管内插管;术中麻醉维持以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和维库溴铵,间断静注芬太尼.术中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根据血气指标及生命体征调节机械通气参数,必要时行手控通气.所有患者于麻醉诱导后进行股动、静脉穿刺置管,并给予ECMO辅助,转流期间维持激活凝血时间(ACT)160~200s,血流量1.8~2.5 L·m-2·min-1.结果 所有患者在麻醉诱导机械通气下生命体征平稳,手术过程顺利.结论 ECMO是双肺移植术中心肺辅助的有效手段,可提高肺移植手术的麻醉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移植术后发生中心气道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接受肺移植的155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中心气道狭窄的发生情况,将受者分为狭窄组(36例)和对照组(119例),总结肺移植术后中心气道狭窄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6.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移植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肺移植麻醉中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e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的适应证及术中运用ECMO支持的经验.方法 58例终末期肺病患者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常规给予非术侧单肺通气30 min,监测肺动脉压(PAP)、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气·动脉氧分压差(PA-aO2)和呼吸力学等指标,根据监测指标调节机械通气参数,必要时行手控通气.17例患者分别因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而给予ECMO辅助,转流期间维持激活凝血时间(ACT)160秒~200秒,流量控制在1.8 L·m-2·min-1~2.5 L·m-2·min-1.结果 所有患者ECMO转流后PAP及PaCO:下降明显,氧合改善.麻醉伞程生命体征平稳.手术经过顺利.结论 ECMO是肺移植术中肺辅助的有效手段,可提高肺移植手术的麻醉成功率.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合并肺动脉高压、严重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是肺移植术中ECMO转流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单中心终末期肺病患者等待肺移植期间的临床结局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等待期患者排序的参考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83例等待肺移植的终末期肺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26.5%)患者死于等待期,41例(49.4%)接受同种异体肺移植,20例(24.1%)仍在等待供肺.相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等待期间死亡率较高,死亡率分别为39.1%和15.6%(P=0.09).存活患者的等待期存活时间为(377.5±527.6)d,死亡患者的等待期存活时间为(181.7±196.9)d(P=0.016).存活的患者的平均肺动脉压力为(38.8±14.1)mm Hg(1 mm Hg=0.133 kPa),死亡患者的平均肺动脉压力为(54.3±25.9)mm Hg(P=0.08).死亡病例中,IPF患者的存活时间为(137.8±199.6)d,其他疾病患者为(212.1±196.9)d(P=0.397).等待期需要常规氧疗和无创正压通气的患者的死亡率为23.9%,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的死亡率为41.7%(P=0.287).结论 原发疾病的类型、肺动脉高压和机械通气可能是影响终末期肺病患者等待期预后的主要因素,拟定肺移植等待排序时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同种异体原位肺移植术后早期监护与治疗经验,以提高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对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9例原位肺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男5例,女4例;年龄21 ~ 67岁,平均(46.1 ±14.1)岁;生存6例.病因为肺纤维化4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3例,双侧支气管扩张(支扩)2例;行单纯左肺移植1例,右肺移植3例,双侧单肺序贯式肺移植5例.术后呼吸机辅助2 ~32天;监护室停留3~42天;术后住院3~60天;术后并发急性排斥反应2例.肺感染4例(3例使用体外膜氧合辅助治疗);死亡3例,死因为感染2例,循环衰竭1例.6例生存,生存率66.7%.结论 肺移植术后早期处理应重视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处理,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和利尿药物,通过药物和通气调整肺循环阻力,应用肺保护机械通气策略,降低机械通气和带管时间,控制术后肺感染的患病率,对于肺移植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肺移植术后气道吻合口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疾病的惟一有效手段,而气道并发症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随着对患者的选择、器官保护、外科技术、免疫抑制疗法及术后监护等方面的不断改进,手术成功率有很大提高,但术后发生气道并发症仍较常见,以吻合口狭窄为主要表现形式。充分认识气管狭窄的形成和相应处理方法,将有助于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现就肺移植手术后气道吻合口狭窄的原因、预防及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移植术后气道狭窄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0年12月间100例肺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100例受者中,接受单肺移植者72例,接受序贯式双肺移植者28例,共有128个气管吻合口.2007年5月前术中支气管吻合均采用套入式,2007年6月后均采用间断吻合.术后对所有受者进行长期随访,监测受者的肺功能,并根据临床需要及时行胸部CT和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结果 共有10例受者的12个气管吻合口出现狭窄,发生率为9.4%(12/128).发生时间为术后(60.1±35.6)d(15~120d),中位时间为术后59 d,均经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明确诊断.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保护性毛刷培养阳性8例次,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阳性3例,肺炎克雷伯菌阳性2例,曲霉阳性2例,以及大肠埃希菌阳性1例.10例发生气道狭窄的受者均采用了纤维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治疗,有5例联合应用了高频电切治疗,4例植入金属支架,1例应用氩气刀治疗.经治疗后,7例好转,3例死亡.结论 肺移植术后气道狭窄并发症严重影响受者的存活,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纤维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为首选治疗,其他治疗方式还包括高频电切、氩气刀和金属支架植入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胆管结石相关的肝内胆管癌(ICC)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77例胆管结石相关的ICC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高NLR组(NLR>3,n=35)和低NLR组(NLR≤3,n=42),比较两组间临床病理因素,术后总生存时间和1年生存率的差异,通过Cox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明确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高NLR组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低NLR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低NLR组的术后总生存时间长于高NLR组(P<0.05),高NLR组与低NLR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42.9%和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LR>3(HR 2.15,95%CI 1.23~3.73,P=0.007)、淋巴结转移(HR 2.04,95%CI 1.10~3.76,P=0.023)、血管侵犯(HR 2.10,95%CI 1.10~4.00,P=0.024)为胆管结石相关的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3可以作为胆管结石相关的肝内胆管癌患者不良预后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右侧单肺移植术治疗双肺多发性囊肿合并感染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单肺移植术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的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2006年1月为1例双肺多发性囊肿合并感染患者施行了右侧单肺移植手术。结果术后用同步间隙指令性通气(SIMV)模式辅助呼吸48h后拔除气管内插管。胸部X线片和CT示:移植肺清晰,肺扩张和血液灌注良好,未见异常密度阴影。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肺功能明显提高,第一秒用力呼出量(FEV1)增加0.74L,最大通气量(MVV)增加31.08L/min。住院64d痊愈出院。出院后5个月余肺功能正常,MVV%为66.oN,大小气道功能和肺通气储备功能接近正常。随访1年患者身体健康,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有明确的手术适应证、良好的肺保存、移植技术和合理的围术期处理是提高肺移槽手术患者治疗效果和峰活盾量的傈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分析肺移植受者术后并发症和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肺移植临床疗效、预后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等因素对受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围手术期死亡为14.3%.术后1、3和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9%、59%和38%.术后1、3和5年生存率COPD组为83%、66% 、45%,非COPD组为78%、17%和17%,P=0.013.伊曲康唑或卡泊芬净预防性抗真菌治疗的受者术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6).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0%,气管吻合口软化、狭窄发生率9.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5%,BOS发生率22.5%.再移植2例.结论 原发肺基础疾病是影响肺移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肺部感染和支气管吻合口软化、狭窄是术后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肺移植术后对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可能的干预措施。方法2004年7月我院对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施行右肺移植,并同期行左肺减容术;随访观察3年来的肺功能、肝功能、免疫抑制剂血浓度、胸部CT以及治疗情况等。结果患者行肺移植术后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实测值占预计值的59.0%(1.97/3.34),最大通气量(MVV)实测值占预计值的64.2%(79.24/123.36),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FEV1.0实测值占预计值的14.2%(0.47/3.30),MVV实测值占预计值的11.4%(13.98/122.23)];因使用免疫抑制剂而反复出现肺结核菌等感染,抗结核等治疗加重肝损害;血液环孢素浓度波动不大;CT检查示移植肺情况较稳定而左肺气肿呈现加重趋势。结论单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并发症较多,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有助于其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移植患者体外膜肺氧合(ECMO)应用过程中的观察内容及护理要点。方法对6例肺移植应用EC—MO患者采取开始转流后的常规护理。ECMO管路的管理,生命体征与实验室指标观察,营养支持等护理措施。结果4例患者在肺移植术后即撤离ECMO;1例房间隔缺损伴Eisetnenger患者由于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连续使用EC—MO34h后顺利撤离;1例双肺移植因术中出血多,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术中紧急行ECMO支持,术后第7天顺利撤离。全组患者未发生ECMO相关并发症。术后4例患者顺利出院,出院后生活质量良好;1例由于术后出现MODS于术后第9天死亡,另1例再次移植患者处于术后恢复中。结论ECMO应用过程选择合理的护理方案及手段,可及时发现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医生及时、正确的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肺移植治疗终末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疗效、预后相关因素及术后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2003年1月至2011年2月施行的23例终末期COPD患者单肺移植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临床疗效、预后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性别、年龄、原发病等因素对受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COPD患者术后肺通气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均明显改善。气管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为13.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4.3%。术后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为39.1%,伊曲康唑或卡泊芬净+两性霉素B预防性抗真菌治疗的受者术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3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4.8%,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发生率为26.1%。受者术后1、3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83%、66%和45%。单肺再次移植2例。结论单肺移植治疗终末期COPD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受者选择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对受者长期生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机械通气时保留自主呼吸(spontaneousbreathing,SB)可改善气体交换,主要是因为这种通气方式可使萎陷的肺复张。在保留SB的机械通气中,常选择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supportventilation,PSV)和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hasicpositiveairwaypressure,BIPAP)。但医师对这些辅助性机械通气方式改善肺功能的机制却不甚了解。我们评价了采用PSV和BIPAP改善氧合的机制。方法5头猪(25-29.3kg)于仰卧位行机械通气,并通过清除肺表面活性物质诱发其发生急性肺损伤(acutelung砸jury,Au)。状态稳定后,给予BIPAP通气,初期较低持续气道正压设置为5cmH2O,随后逐渐增加持续气道正压至维持潮气量在6-8ml/kg。减浅麻醉深度,当SB≥每分通气量的20%时,随机进行1小时的PSV或BIPAP+SB通气。于呼气末行全胸螺旋式计算机体层扫描,并记录肺功能参数。静脉给予荧光微球体来记录肺血流(pulmonarybloodflow,PBF),并利用空间聚类分析来评估每种通气方式对PBF重新分布的影响。结果Au损伤肺功能并加大了下肺萎陷或不张组织的面积(P〈0.05)。和对照组比较,PSV和BIPAP+SB的通气模式提高了氧合并减少了静脉血掺杂(P〈0.05)。尽管如此,我们观察到自主呼吸时下肺的不张肺组织或通气不良组织明显增加,而可正常通气的肺组织减少。观察到6例中有5例行PSV或sB+BIPAP通气时PBF由下至上重新分布,肺通气也较好。结论在ALI模型中采用PSV或BIPAP+SB行机械通气可改善氧合,减少静脉血掺杂的原因为PBF由下至上的重新分布,而不是因为下肺复张。  相似文献   

18.
人体右侧单肺移植围术期处理一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探讨肺移植术的围术期处理,提高肺移植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右上肺癌(T1N0M0)患者施行了右侧单肺移植。结果患者术后恢复顺利,3天后经口进食,7天后能在室内步行300~500米。术后第9天和21天发生两次急性排斥反应,均采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好转。术后48天死于肺部感染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肺移植术围术期处理对患者肺移植后的近、远期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疾病的惟一有效手段,而气道并发症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以吻合口狭窄为主要表现形式。本文着重对肺移植后气道吻合口狭窄的病因和预防手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生存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影响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新进入透析且年龄≥18岁患者,随访至2009年3月31日。应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生存资料。 结果 共460例透析患者入选,其中247例起始采用血透治疗,213例起始采用腹透治疗。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开始透析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平均动脉压、进入透析治疗前心脑血管事件、Charlson并发症指数(CCI)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为17.9(0.25,51)个月。意向治疗分析结果中,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血透总体生存率优于腹透(P < 0.05,log-rank检验);透析1年内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4),而透析1年后腹透患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血透患者(P < 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65岁的非糖尿病肾病血透组生存率显著高于腹透组(P < 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经混杂因素调整后,两种透析方式本身对透析生存无明显影响(HR,HD:PD = 0.778,95%CI 0.483~1.254,P = 0.303);而年龄(HR = 1.051,95%CI 1.030~1.073,P < 0.01)、透前有脑血管意外史(HR = 2.032,95%CI 1.125~3.670,P < 0.05)、透前CCI≥5(HR=2.592,95%CI 1.230~5.465,P < 0.05)、前白蛋白(HR = 0.022,95%CI 0.001~0.768,P < 0.05)为透析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透析龄≤1年的血透和腹透生存率无显著差异;透析龄>1年的血透患者生存率可能逐渐高于腹透患者。老年非糖尿病患者血透生存率可能高于腹透。年龄、透前脑血管意外史、透前CCI≥5为影响透析生存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