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学习记忆过程中磷酸化的CREB在大鼠脑纹状体内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在学习记忆过程中磷酸化的转录因子环磷酸腺苷反应单元结合蛋白 (cAMPresponsiveelementbindingprotein ,CREB)在脑纹状体内的表达。 方法将动物首先在Y迷宫中进行学习记忆训练 ,然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磷酸化的CREB ( phosphorylatedCREB ,pCREB)在脑纹状体内的表达。结果大鼠经电Y迷宫训练后 ,脑纹状体内侧的边缘区内即有明显的 pCREB阳性表达 ,而假训练组或对照组的边缘区内均无明显的pCREB阳性表达。此外 ,在海马、前额叶皮质和扣带回等处也有较多的 pCREB阳性表达。结论大鼠进行电Y迷宫厌暗学习时 ,脑纹状体边缘区内磷酸化的转录因子pCREB参与学习记忆的信号转导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时纹状体边缘区内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及其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用Pulsinelli-Brierley四血管闭塞法造成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在缺血再灌流后不同时间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纹状体边缘区内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同时用Y迷宫观察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结果大鼠全脑缺血后第5天,观察到纹状体边缘区内的神经元明显缺失,c-fos蛋白一过性表达增高,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降低。结论全脑缺血后导致海马以及边缘区等脑区神经元损伤,可能是造成全脑缺血后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原因,进一步证明纹状体边缘区的功能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全脑缺血时纹状体边缘区内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及其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Pulsin elli-Brierley四血管闭塞法造成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在缺血再灌流后不同时间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纹状体边缘区内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同时用Y迷宫观察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结果 大鼠全脑缺血后第5天,观察到纹状体边缘区内的神经元明显缺失,c-fos蛋白一过性表达增高,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降低。结论 全脑缺血后导致海马以及边缘区等脑区神经元损伤,可能是造成全脑缺血后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的原因,进一步证明纹状体边缘区的功能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在学习记忆过程中磷酸化的转录因子环磷酸腺苷反应单元结合蛋白(cAMP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在脑纹状体内的表达.方法将动物首先在Y迷宫中进行学习记忆训练,然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磷酸化的CREB(phosphorylated CREB,pCREB)在脑纹状体内的表达.结果大鼠经电Y迷宫训练后,脑纹状体内侧的边缘区内即有明显的pCREB阳性表达,而假训练组或对照组的边缘区内均无明显的pCREB阳性表达.此外,在海马、前额叶皮质和扣带回等处也有较多的pCREB阳性表达.结论大鼠进行电Y迷宫厌暗学习时,脑纹状体边缘区内磷酸化的转录因子pCREB参与学习记忆的信号转导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pERK1/2在大鼠脑内的分布及Y迷宫训练后的时程变化。方法55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Y迷宫训练组,假训练组,其中训练组与假训练组再各分为训练后0h、1h、3h、6h、24h亚组,每组动物各5只。训练组动物接受Y-迷宫光电结合训练,假训练组动物接受光电不结合假训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各区pERK1/2阳性神经元分布及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pERK1/2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较少,但在双侧视上核、室旁核表达很丰富,其次在小脑分子层和浦肯野细胞层、杏仁核、纹状皮层表达较多,海马部位偶见2~5个阳性神经元,有较多阳性纤维着色,在纹状体整个区域无阳性神经元表达。在训练后0h纹状体尾壳核和边缘区[(31.2±4.8)个]出现表达,在海马CA2、CA3区出现较多阳性神经元胞体[(44.2±4.2)个],皮层大部、杏仁核的表达也有明显增强,而训练后1h、3h、6h上述各区仍有持续增强,训练后24h表达降至正常,纹状体边缘区阳性神经元消失,海马部位仅有个别阳性神经元[(3.8±3.3)个],P值均小于0.01。假训练组各时间点在海马、纹状体尾壳核、边缘区等部位均无或仅有个别阳性细胞或阳性纤维,与训练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正常状态下pERK1/2在全脑分布较为局限,且表达强度较低。Y迷宫学习可诱导海马、尾壳核、纹状体边缘区等区域的pERK1/2的表达,而且pERK1/2参与了Y迷宫的习得、短期记忆的形成、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的转换和长期记忆的形成等学习记忆的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pERK1/2在大鼠脑内的分布及Y迷宫训练后的时程变化.方法 55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Y迷宫训练组,假训练组,其中训练组与假训练组再各分为训练后0h、1h、3h、6h、24h亚组,每组动物各5只.训练组动物接受Y-迷宫光电结合训练,假训练组动物接受光电不结合假训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各区pERK1/2阳性神经元分布及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pERK1/2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较少,但在双侧视上核、室旁核表达很丰富,其次在小脑分子层和浦肯野细胞层、杏仁核、纹状皮层表达较多,海马部位偶见2~5个阳性神经元,有较多阳性纤维着色,在纹状体整个区域无阳性神经元表达.在训练后0h纹状体尾壳核和边缘区[(31.2±4.8)个]出现表达,在海马CA2、CA3区出现较多阳性神经元胞体[(44.2±4.2)个],皮层大部、杏仁核的表达也有明显增强,而训练后1h、3h、6h上述各区仍有持续增强,训练后24h表达降至正常,纹状体边缘区阳性神经元消失,海马部位仅有个别阳性神经元[(3.8±3.3)个],P值均小于0.01.假训练组各时间点在海马、纹状体尾壳核、边缘区等部位均无或仅有个别阳性细胞或阳性纤维,与训练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正常状态下pERK1/2在全脑分布较为局限,且表达强度较低.Y迷宫学习可诱导海马、尾壳核、纹状体边缘区等区域的pERK1/2的表达,而且pERK1/2参与了Y迷宫的习得、短期记忆的形成、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的转换和长期记忆的形成等学习记忆的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纹状体边缘区与具学习记忆功能的重要脑区———海马之间是否存在功能联系。方法用神经系功能活动形态定位法,将低浓度的海人藻酸作为化学刺激剂注射于大鼠海马,用免疫组化法观察c-fos原癌基因在脑内的表达。结果c-Fos 在海马、杏仁核、终纹床核、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强烈表达;在纹状体中,c-Fos表达成条带状集中分布在边缘区,而在尾壳核和苍白球少有表达。结论海马与纹状体边缘区存在密切的功能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纹状边缘区与具学习记忆功能的重要脑区-海马之间是否存在功能联系。方法:用神经系功能活动形态定位法,将低浓度的海人藻酸作为化学刺激剂注射于大鼠海马,用免疫组化法观察c-fos原癌基因在脑内的表达,结果:c-Fos在海马,杏仁核,终纹床核,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强烈表达,在纹状体中,c-fos表达成条带状集中分布在边缘区,而在尾壳核和苍白球少有表达。结论:海马与纹状体边缘区存在密切的功能联系。  相似文献   

9.
脑纹状体边缘区注射岗田酸对大鼠逃避性长期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纹状体边缘区注射蛋白磷酸酶1(protein phosohatase ,PP1)抑制剂岗田酸(okadaic acid,OA)对大鼠逃避性长期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SD成年大鼠,分为OA组(n=10)与盐水组(n=9),以Y迷宫训练作为强化学习的刺激,大鼠在Y迷宫训练第三次后立即进行双侧边缘区显微注射OA(0.5μl,40ng/μl)或等量生理盐水,并于一周后测试大鼠Y迷宫长期记忆。结果注药前OA组与盐水对照组动物第三次Y迷宫训练成绩分别为22.00±3.10和21.83±2.92无显著差异(P=0.923),但一周后OA注射组与盐水注射组动物的Y迷宫长期记忆测试成绩分别为24.71±2.21和20.00±3.46,OA注射组明显好于生理盐水注射组(P=0.013)。结论 训练后立即双侧纹状体边缘区内注射OA可增强实验大鼠在电Y迷宫中的逃避性长期记忆,提示PP1参与了边缘区相关的长期记忆。PP1抑制剂OA可增强大鼠纹状体边缘区相关的逃避性长期记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纹状体边缘区注射蛋白磷酸酶1(protein phosphatase 1,PP1)抑制剂岗田酸(okadaic acid,OA)对大鼠逃避性长期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SD成年大鼠,分为OA组(n=10)与盐水组(n=9),以Y迷宫训练作为强化学习的刺激,大鼠在Y迷宫训练第三次后立即进行双侧边缘区显微注射OA(0.5μl,40ng/μl)或等量生理盐水,并于一周后测试大鼠Y迷宫长期记忆.结果注药前OA组与盐水对照组动物第三次Y迷宫训练成绩分别为22.00±3.10和21.83±2.92无显著差异(P=0.923),但一周后OA注射组与盐水注射组动物的Y迷宫长期记忆测试成绩分别为24.71±2.21和20.00±3.46,OA注射组明显好于生理盐水注射组(P=0.013).结论训练后立即双侧纹状体边缘区内注射OA可增强实验大鼠在电Y迷宫中的逃避性长期记忆,提示PP1参与了边缘区相关的长期记忆.PP1抑制剂OA可增强大鼠纹状体边缘区相关的逃避性长期记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第四人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ER4过度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89例乳腺癌组织中HER4的表达。结果 HER4在正常乳腺细胞中呈阴性表达,HER4在乳腺癌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且HER4在乳腺癌肿瘤细胞中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乳腺癌组织中HER4的过度表达率为70.78%,乳腺癌中HER4的过度表达仅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联性。结论 erbB4基因是乳腺癌生长的一个调控基因,干预HER4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是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外周血中血管生长抑素(A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探讨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取58例孕妇外周血,其中正常妊娠组20例;轻度子痫前期组17例;重度子痫前期组21例。ELISA方法检测血清AS、VEGF的浓度。结果:①子痫前期组A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②子痫前期组VEGF平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③轻度子痫前期组和重度子痫前期组之间AS、VEGF水平差别均没有显著性(P>0.05)。④在子痫前期患者中AS与VEGF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呈显著负相关(r=-0.560,P<0.05;r=-0.572,P<0.05)。结论:AS和VEGF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有显著变化,两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可能是子痫前期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胆囊良恶性病变组织中EZH2和PTEN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胆囊良恶性病变组织中果蝇Zesle基因增强子2(enhancer of zesle homolog 2,EZH2)和多种进展期肿瘤突变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on homolog,PTEN)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108例胆囊腺癌、46例癌旁组织、15例腺瘤性息内和35例慢性胆囊炎手术切除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EZH2和PTEN粢色方法为En 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胆囊腺癌EZH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X2=24.49,P<0.01)、腺瘤性息肉(X2=11.68,P<0.01)和慢性胆囊炎(X2=31.62,P<0.01);胆囊腺癌PTEN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X2=20.20,P<0.01)、腺瘤性息肉(X2=10.81,P<0.01)和慢性胆囊炎(X2=29.83,P<0.01);EZH2表达阳性和(或)PTEN表达阴性的良性病变胆囊上皮均呈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高分化腺癌、肿块最大径<2 cm、无淋巴结转移和未侵犯周围组织病例中,EZH2表迭阳性率明显低于中分化和低分化腺癌、肿块最大径≥2cm、淋巴结转移及侵犯周围组织病例(P<0.05或P<0.01),但PIEN表达则相反(P<0.05或P<0.01).胆囊腺癌中EZH2表达与PTEN表达呈高度不一致性(X2=5.24,P<0.05).结论:EZH2和PTEN表达水平可能是反映胆囊腺癌发生、进展、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吴刚  门翔 《中原医刊》2006,33(2):8-9
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TURP)及汽化电切术(TUEVA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术后腺体残留或复发、尿道狭窄、继发性出血、尿失禁、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21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TURP及TUEVAP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后并发症:腺体残留或复发12例(5.6%)、尿道狭窄22例(10.3%)、继发性出血16例(7.4%)、术后尿失禁11例(5.1%)、阴茎勃起功能障碍8例(3.7%),均经手术及保守治疗好转或治愈。结论术中、术后正确处理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门方禹 《中外医疗》2016,(1):173-174
目的 探究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治重建中MR与CT的应用价值. 方法 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该院收治的98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按诊治所用不同检查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患者行MR诊治与重建, 对照组44例患者行CT诊治与重建, 比较两组ACL与PCL测量值. 结果 观察组ACL 的前内侧束长度(41.1±1.6)mm、后外侧束长度(16.6±1.6)mm、宽度(10.1±0.6)mm、厚度(5.8±0.6)mm 与对照组(40.6±1.5)mm、(16.3±1.4)mm、(9.8±0.9)mm、(5.6±0.9)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测量值略微优于对照组.结论 MR与CT在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诊治重建中均具较高的应用价值,但MR诊治重建效果略优于CT,两种检查检查技术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血管生成及细胞凋亡与喉粘膜上皮癌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志宏  金岩 《医学争鸣》1999,20(1):17-20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及细胞凋亡与喉粘膜上皮癌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末端标记(ISEL)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喉粘膜(N)、炎症(IF)、不典型增生(DYS)和鳞癌(SCC)中间质的微血管数量及上皮的细胞凋亡情况,标记后的血管和凋亡细胞通过计数分别以微血管密度(MVD)及凋亡指数(AI)表示.结果:MVD值从N,IF,DYS至SCC依次增高,DYS及SCC组的MVD值与N,IF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DYS组的凋亡指数(AI)在所有病变中最高;DYS及SCC组的AI值较正常N及IF组明显增多,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管生成及细胞凋亡与喉粘膜癌前病变和癌变关系密切,在喉粘膜上皮癌变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上皮钙粘附素 (E -cad)和β连接素 (β-cat)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分化、侵袭力和预后的关系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6 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的E -cad、β-cat表达情况。结果表明 :E -cad及 β -cat在G1、G2 和G3 级肿瘤的正常表达率分别为 73.3% (18/ 2 3)、5 0 .0 % (9/ 18)、2 6 .3% (5 / 19)和 82 .6 % (19/ 2 3)、44 .4% (8/ 18)、2 1.1% (4/ 19) ,在Tis-T1、T2 ~T4 期肿瘤中的正常表达率分别为 78.3% (18/ 2 3)、37.8% (14/ 37)及 82 .6 % (19/ 2 3)、32 .4% (12 / 37) ,E -cad、β-cat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均 <0 .0 1) ,E -cad在正常表达组、异常表达组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 95月、6 3月 ,β-cat正常表达组、异常表达组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 10 0月和 71月 ,生存期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认为E -cad和β-cat异常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进展过程有关 ,二者均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验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的信度和效度,建立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PSP常模。方法在全国6个精神卫生中心中收集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3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住院患者90例,门诊患者21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大体社会功能量表(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ing scale,GAF)、临床总体印象严重程度量表(clinical globalimpression-severity scale,CGI-S)以及PSP评估,分析PSP的内部一致性、PSP与GAF的一致性及其与PANSS、CGI-S等量表的相关性。18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以及34例精神分裂症门诊及30例住院患者由两名评定者同时做PSP评估并独立完成评分,用以PSP研究者一致性的检验;另外,41例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及30例住院患者在首次评定后的一周进行再次评定,用以PSP重测一致性的检验。结果 PSP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814;PSP总分研究者之间的一致性较好(ICC=0.935);PSP重测一致性较好(ICC=0.890);PSP总分与GAF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91,P〈0.01),与PANSS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62,P〈0.01)。结论 PSP是一个操作简单、稳定性高的评估工具,与住院患者相比PSP用于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的性能更好,量表中d维度(冲动和攻击行为)占整个量表的权重较大,适合病情严重者(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d维度与总分相关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 (CSDH)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 80例临床资料。结果  80例CSDH患者钻孔引流治愈 77例 (占 96 .3% ) ,死亡 3例 (占 3.7% ) ;术后发生并发症 2 8例 (占 35 .0 % ) ,其中并发颅内血肿 5例 (占 6 .3% ) ,血肿复发 4例 (占 5 .0 % ) ,大量颅内积气并张力性气颅 10例 (占 13.8% ) ,脑脊液漏 4例 (占 5 .0 % ) ,癫痫或精神障碍 5例 (占 6 .3% )。结论 充分认识CSDH钻孔引流术后的多种并发症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 ,可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禀赋调控与遗传性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医籍有关禀赋的论述,认为与现代遗传学相比,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禀赋学思想,对多因素变量所决定的遗传现象的认识,具有优势的一面。故补先天、重后天、治未病及胎教胎养等理论与方法,也就成为中医禀赋学说的特色。发扬这些优势与特色,并与现代遗传学相融合,可望在遗传病的防治方面有所探索和突破。并进而在禀赋调控与遗传性疾病的防治方面提出以下观点:远离病因,朝向健康;既病防变,注重后天;燮理阴阳,以平为期;发扬优势,继承创新;重视基因,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