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48例儿童桡骨头半脱位进行分析。2岁以下14人,2~4岁25人,4岁以上9人。35人首次发生,占72.9%。牵拉前臂引起者26人,占54.2%;外伤引起10人,占20.8%;原因不明12人,占25%。均手法复位治愈。提示儿童桡骨头半脱位可分为旋前型及旋后型,相应则有屈肘前臂旋后及屈肘前臂旋前两  相似文献   

2.
小儿外伤性桡骨小头半脱位,又称“牵拉肘”。我科门诊1987年10月~1992年9月,共治疗24例,经手法复位治愈率达100%,现报告如下: 本组男性13例,女性11例。最小7个月,最大5岁,1至3岁居多数。左侧17例,右侧7例。就诊时间为2h~4d。伤因绝大多数皆述为牵拉患儿手腕,少数系跌伤等其他原因所致。 伤后患儿肘失去自由活动,拒绝取弄玩具。伤肘半屈20°~40°中立位姿势,肘无肿胀,但桡骨头处明  相似文献   

3.
李飞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8):145-145
桡骨小头半脱位在4岁以下小儿中并不少见。本文总结了2例典型桡骨小头半脱位的处理经过。体会是幼儿跌倒时应以扶幼儿身体为主,或牵拉住其双肘以上的部位,切不可单侧牵拉幼儿腕部或前臂部,且复位后不必固定。  相似文献   

4.
对48例儿童桡骨头半脱位进行分析。2岁以下14人,2-4岁25人,4岁以上9人。35例人首次发生,占72.9%。牵拉前臂引起者26人,占54.2A%。外伤引起10人,占20.8%,原因不明12人,占25%。均手法复位治愈。提示儿童桡骨头半脱位可分为旋前型及旋后型,相应则有屈肘前臂旋后屈肘前臂旋前两种手法复位法。强调对有外伤史和状不典型患儿的诊断,必须排除轻微骨折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少年型桡骨小头半脱位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桡骨小头半脱位多发生于 4岁以下幼儿[1] ,4~8岁者偶可见到 ,8岁以上者罕见 ,且至今尚未见有临床报道。笔者在 10余年中 ,曾先后诊治过 5例 8~ 13岁桡骨小头半脱位患者。因其损伤机制、临床特点均与“幼儿型”有所不同 ,且本病极易误诊 (本资料 5例中 ,曾有 3例误诊为一般的软组织损伤 ) ,故将所见 5例分析报道如下 ,以供同道参考。1 病案例 1:某某某 ,女 ,10岁 ,摔伤左肘 ,疼痛 ,活动受限 1天。查体 :局部轻微肿胀 ,活动受限 ,肘外侧压痛 ,X片显示未见异常。初诊为“左肘软组织损伤”。予中药内服 ,外敷 ,3天后复诊 ,局部疼痛减轻 ,肿…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桡骨头半脱位亦称“牵拉肘”,是儿童多见外伤之一,但在临床上常被忽略,以致延误治疗、增加病儿痛苦。现就有关文献结合我院1961年5月~1965年3月门诊治疗的31例儿童外伤性桡骨头半脱位,分析报道于后。临床资料一、发病:我院近4年内有资料确诊者仅31例,但实际发病要高得多,虽无精确统计,  相似文献   

7.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往往被一些临床医师忽视而误诊,使患儿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加重了患儿的痛苦以及家长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笔者体会:对五岁以下的幼儿,无明显外伤史而以臂痛、不能抬举来就医者,首先考虑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及时诊治。2—5岁的幼儿,家长常诉患儿肘部疼痛,不肯用手拿东西,拒穿衣伸袖。检查见;臂下垂,不能屈肘抬举,前臂处于旋前  相似文献   

8.
桡骨小头半脱位是5岁以下儿童最常见损伤.Fournier于1671年首先描述:多由小儿肘关节处于伸直,前臂旋前位突然受到牵拉所致,故又称"牵拉手"[1].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1年3月间诊治的桡骨小头半脱位患儿132例,应用旋前与旋后法两种方法进行复位,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桡骨小头半脱位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常为牵拉所致,故又称“牵拉肘”,常见于2岁~5岁小儿,而5岁以上的患儿每有既往发作史,均可通过手法复位。我院自1996年-2001年诊治儿童桡骨小头半脱位350例,先对该病的病因、病理作一探讨,为防治该病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幼儿肘关节解剖学特征和桡骨头半脱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测量1-3.5岁童尸的肘关节64侧和成人肘关节37例。结果发现幼儿桡骨头大于桡骨颈22%左右,但头颈比例明显小于成人,而且幼儿的环状韧带远侧缘相对松驰。这些可能是造成幼儿易发桡骨头半脱位的重要解剖因素。此外,幼儿桡骨上端后外侧部,头颈之间是呈坡状逐渐移行,环状韧带的外侧部最狭,其上部又有桡侧副韧带附着,限制它向远侧移位。因而突然牵引旋前的幼儿前臂,易导致桡骨头的半脱位。  相似文献   

11.
郭永昌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S):29-29,57
桡骨小头半脱位俗称小儿牵拉肘,是骨科门诊常见病,多数人认为是前臂旋前位牵拉所致,因此常采用前臂旋后手法复位。我们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其损伤与前臂的体位关系不大,而且采用前臂旋前手法复位,一次性复位成功率更高,应作为治疗桡骨小头半脱位的首选复位手法,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桡骨小头半脱位俗称小儿牵拉肘,是小儿骨科门诊常见病。常表现为:患儿哭闹,突然不活动患肢,维持患肘轻度屈曲、前臂旋前位,拒拿东西;X线表现正常等。多数人认为其发生机理是前臂旋前位下手牵拉所致,因此,采用前壁旋后手法复位。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其受伤过程与前臂体位关系不大,采用前臂旋前手法复位,一次性成功率更高,应作为治疗桡骨小头半脱位首选复位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又称"牵拉肘",俗称"肘错环""肘脱环",好发于4岁左右的幼儿,临床较为常见,手法复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桡骨小头半脱位俗称小儿牵拉肘,是骨科门诊常见病,多数人认为是前臂旋前位牵拉所致,因此常采用前臂旋后手法复位。我们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其损伤与前臂的体位关系不大,而且采  相似文献   

15.
1.1一般资料桡骨小头半脱位为儿童常见病多发病,患病年龄1~7岁,发病率较高。北京积水潭医院统计为每日2~3例,笔者2004-2006年门诊统计为每周2~3例,有些病例为发病1~2d才来院就诊。均有肘部受纵向牵拉病史,患儿先是哭闹,而后不愿使用患肢,上肢垂在侧方而前臂轻度旋前,治疗前均除外无移位的锁骨及桡骨远端骨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Acumed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在天津医院创伤上肢科通过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患者22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在28岁至77岁,平均年龄55岁;左侧14例,右侧8例。按Mason分型,MasonⅢ型15例,Ⅳ型7例,均为桡骨头闭合性新鲜骨折,其中伴有侧副韧带损伤的18例,Essex-Lopresti损伤2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2例。结果 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3个月,平均13.5个月。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13例,良9例。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为(110±15)°,前臂旋前平均(65±10)°,旋后平均(65±15)°。结论解剖型组配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伴肘关节不稳可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又称牵拉肘,基层医院非专科医师对本病的临床特点缺乏认识,早期误诊率较高。作者于1996年1月至1998年3月共诊治小儿桡骨头半脱位34例,其中早期误诊19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4例均为门诊病人,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11月至4岁,其中1~2岁27例,占79%,左侧21例,右侧13例,有两次以上同一关节脱位者6例。均表现为患肢疼痛,不愿活动,不愿用患侧手持物或持物不稳。31例有明确上肢受牵拉史,3例原因不明。34例中,在院外或本院误诊19例,误诊时间最长达3…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分子材料在医学上的应用发展很快,特别是医用硅橡胶制品,更为临床医师广泛采用。1974年以来,我们除研制和应用硅橡胶作人工肌腱外,亦在其他病例使用一些硅橡胶制品,其中有三例病人应用硅橡胶管条重建桡骨头环状韧带,代替传统的自体阔筋膜以治疗陈旧的外伤性桡骨头脱位。病人均经过较长期的、定期的随访,最长病例已达10年,最短也有五年多。均无异物炎症反应,疗效满意,特报道如下: 病例1 孟某,男,8岁。因左肘外伤性桡骨头陈旧脱位,于1975年3月27日入院治疗。检查:左桡骨头前脱位,畸形明显,左肘伸、屈及前臂旋前、旋后均受限。4月7日在臂丛麻醉下手术复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合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对比极度旋前、旋后两种复位桡骨头半脱位的效果。方法解剖20例婴幼儿肘关节标本,测量桡骨头、颈矢状径和横径、环状韧带上下缘周长。140例桡骨头半脱位患儿分别采用极度旋前(n=70)、旋后(n=70)复位法进行治疗,比较其复位率和MOPS评分。结果桡骨头矢状径大于桡骨颈矢状径(P<0.05),桡骨头横径大于桡骨颈横径(P<0.05),而环状韧带上下缘周长接近。旋前复位组与旋后复位组在男女、左右手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前复位组首次复位率(95.7%)显著高于旋后复位组的82.9%(P<0.05)。旋前法MOPS评分低于旋后法[(4.17±1.35)分比(7.05±1.60)分,P<0.05]。结论环状韧带及关节囊嵌顿于肱桡关节间隙是桡骨头半脱位的解剖机制,在首次复位率、减轻疼痛方面极度旋前法优于旋后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人创伤性桡骨头脱位的损伤机理。方法:对成人肘关节尸体标本进行动态模拟冲击试验和扭转试验。结果:冲击试验(7具)有4例发生桡骨头半脱位。扭转试验(6具)有5例发生桡骨头脱位。旋前暴力产生3例桡骨头前脱位;旋后暴力发生1例桡骨头外侧脱位,1例后脱位。结合临床7例桡骨头脱位,有5例肘部受到冲击加扭转的暴力,2例为单纯扭转暴力而发生。结论:1在上肢伸直位或轻度屈肘位,手掌尺侧撑地跌伤时,肘部受到冲击、旋转和内翻应力的作用下可发生桡骨头脱位。2当上肢受到单纯扭转暴力致前臂过度旋转时亦可发生桡骨头脱位。3桡骨头脱位的方向取决于受伤后肢体的位置及所受暴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