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和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67例>60岁的AMI患者按性别分为两组:女性组60例,男性组10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在年龄、心率、心功能、白细胞(WBC)、空腹血糖、心肌酶和血脂的差异,并对比两组之间吸烟,伴高血压、糖尿病、前壁心梗、溶栓和死亡所占比例的差异。结果①女性组比男性组年龄大,心率快,心功能差,WBC、空腹血糖、心肌酶和血脂均高。(P<0.05或P<0.01);②女性组较男性组合并高血压多,死亡率高(P<0.05或P<0.01);③男性组较女性组吸烟率和溶栓率高(P<0.05或P<0.01)。结论与老年男性相比,老年女性AMI患者危险因素多,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 入选2001~2008年恩施土家族地区AMI患者女性154例,男性462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组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体质量指数(BMI)、阳性家族史、抑郁、典型胸痛症状、治疗情况、并发症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AMI患者中年龄、高脂血症、BMI>25 kg/m2、抑郁、不典型胸痛症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有效治疗率明显低于男性,女性AMI患者预后明显差于男性(P<0.05,P<0.01);女性AMI患者中吸烟,典型缺血性胸痛症状明显低于男性(P<0.01);高血压病,阳性家族史,糖尿病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恩施土家族地区女性AMI危险因素是高脂血症、BMI、抑郁;临床症状不典型,就诊时间延误没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并发症发生率高、预后差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误诊原因,提出处理对策。方法 对306例已确诊的AMI分为老年组(≥60岁A组)及非老年组(<59岁B组),分析两组的发病特点、心电图(ECG)改变、误诊原因、误诊率。结果 A组非典型胸痛发生率较高(28.2%),以意识障碍等症状为主要发病特点,常常误诊为心脏以外的疾病,非Q波ST段抬高明显高于B组(P<0.025)。结论 A组常缺乏典型胸痛,造成误诊率明显增高;及时做心电图及酶学检查,可防止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81例女性和214例男性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住院期间女性AMI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26%与14%;P<0.01).女性AMI患者具有发病年龄大、胸痛少、糖尿病较多、广泛前壁及复合部位梗塞较多、血清肌酸磷酸肌酶水平较低,心源性并发症多等特点.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心绞痛、糖尿病、心力衰竭及休克为预示女性AMI死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临床确诊为AMI的患者136例,根据年龄分为早发AMI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55例,老年AMI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81例,并进行危险因素、临床、生化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回顾分析,观察两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与老年AMI组相比,早发AMI组中男性、吸烟、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或0.01)。临床生化检验显示,与老年AMI组比较,早发AMI组的血清总胆固醇[(4.28±1.03)mmol/L比(4.87±1.41)mmol/L]、甘油三酯[(1.22±0.66)mmol/L比(1.74±1.07)mmol/L]和载脂蛋白B[(0.80±0.18)g/L比(1.04±0.34)g/L]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0.01)。冠脉造影显示早发AMI组单支病变比例(27.3%)显著高于老年AMI组(11.1%)。早发AMI组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积分显著低于老年AMI组[(58.70±27.11)分比(75.19±41.37)分,P<0.05]。结论: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常见的特征是男性,有吸烟、冠心病家族史者更多,血脂水平显著升高;且单支冠脉病变比例较高,冠脉狭窄程度显著较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明确诊断为ACS的138例绝经后女性住院患者与259例男性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①绝经后女性ACS患者发病年龄大[(62.75±8.62)岁比(56.29±10.20)岁],发病到就诊时间长[(132.30±39.56)h比(105.96±42.01)h],出现典型胸痛症状者较少(女性68.84%,男性81.4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②绝经后女性ACS患者易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女性组分别为44.93%、78.99%;男性组分别为22.01%、6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③绝经后女性ACS患者选择手术治疗(PCI或CABG)者少于男性组(53.62%比66.02%).造影提示女性组重度或闭塞病变较男性组发生率高(54.05%比45.03%),多支病变较男性组发生率高(78.38%比60.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ACS患者发病症状不典型,冠脉病变较重,其范围及严重程度与多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积极诊治率低,需加强对绝经后女性ACS患者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的非典型临床表现(附10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464例AMI中呈各种非典型表现的100例与有典型胸痛者364例进行对照分析。100例中,疼痛部位不典型者60例,无疼痛而表现为胸闷不适、左心衰竭、心律失常、脑循环障碍等40例。平均年龄非典型组68.5岁,典型组5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非典型组平均为27.5小时,典型组8.5小时;住院病死率非典型组32%,典型组11%,非典型组60%的患者首诊时被误、漏诊。表明非典型患者以老年人发病多,就诊晚,易延误诊治,死亡率高。提示临床上应警惕非典型发作的AMI。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冠脉造影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CCU病房2005年1月-2011年7月住院做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4例,其中青年(≤44岁)46例(男性44例,女性2例),老年(≥60岁)128例(男性80例,女性48例),将老年组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与老年组相比青年组绝大多数为男性,有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家族史者比例显著升高,典型胸痛、有诱因者较老年组多,冠脉以单支病变为主.老年组发病与高血压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有关,心功能下降多见,冠脉以多支病变为主.糖尿病、血脂异常、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男性、饮酒、吸烟、家族史与青年AMI密切相关,胸痛典型,常有诱因,冠脉以单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A组)与非糖尿病AMI(B组)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A组患者86例,并以同期B组患者120例为对照组,观察其临床症状、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等。结果 A组的发病年龄略高于B组,临床症状以非典型胸痛、胃肠道反应最为明显,且显著高于B组(P<0.01)。其次为呼吸困难、意识障碍(P<0.05),与B组比较并发泵衰竭多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室壁瘤无明显性差异(P>0.05)。A组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B组(P<0.01),死亡原因主要是泵衰竭。结论 糖尿病AMI病人缺乏典型胸痛,并发泵衰竭明显,预后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发病特点,以提高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08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45岁以下女性AMI患者29例和45岁以上女性AMI患者189例,并对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病死率和冠状动脉造影情况进行比较。结果45岁以下女性AMI组高胆固醇血症5例(17.2%),其总胆固醇[(5.11±0.15)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34±0.59)mmol/L]水平均明显低于45岁以上女性AMI组。与45岁以上女性AMI组相比,45岁以下女性AMI组有典型胸痛者多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45岁以下女性AMI组非阻塞性病变多见,三支病变少见;27.6%的梗死相关血管表现为正常。结论45岁以下与45岁以上女性AMI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应注意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冠脉造影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患者292例,女性组(A组)128例,男性组(B组)164例.分析其临床症状、血脂水平、血糖水平、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 女性冠心病临床胸痛症状常不典型;女性冠心病组年龄大、糖尿病史、两支以上病变和中重度狭窄比男性多;女性冠心病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明显及心力衰竭者多见.结论 女性冠心病组发病年龄晚,临床不典型,冠心病病情及冠脉病变程度较男性组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贫血的患病情况及贫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肾功能的关系。方法对72例AMI患者和44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红蛋白(Hb)、血EPO和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CR)测定。采用简化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AMI患者中贫血(女性Hb<110 g/L;男性Hb<120 g/L)患病率为44.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AMI患者中,贫血多见于女性、低体质指数、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贫血组EPO水平较非贫血组显著升高[(25.12±2.19)U/Lvs.(15.84±1.91)U/L,P<0.05],但实测与预计lgEPO(O/P)比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AMI患者,Hb水平还与Killip评分(r=-0.447,P<0.001)、血Cr(r=-0.448,P<0.01)、GFR(r=0.603,P<0.001)和lgACR(r=-0.502,P<0.01)相关。结论AMI患者常伴有贫血,血红蛋白可作为反映AM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肾功能受损可加重贫血的发生,而EPO降低不是AMI患者贫血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AMI患者812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非高龄老年组(<75岁)468例和高龄老年组(75~89)岁344例。收集2组患者基线资料、发病时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等,比较2组所收集的资料及院内全因病死率,并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龄老年组起病表现典型胸痛较少,既往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较多,而主要为非ST段抬高型心梗,且心功能分级Killip>II级者均较多,两组差异显著(P<0.01);高龄老年组出现症状到确诊时间(26 ±22) h,较对照组(15 ± 15) h,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显著(P<0.01);且高龄老年组选择直接和择期PCI患者明显要少,选择非再灌注治疗占86.9 %,较对照组60.9 %,均差异显著(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非典型胸痛、Killip分级>II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再灌注治疗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高龄老年组AMI患者症状不典型,非 ST 段抬高和Killip分级>II级者更为常见,直接或择期PCI少,而非再灌注治疗多,院内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院自2005年1月15日至2006年12月12日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老年组159例(≥60岁)和非老年组121例(〈60岁),分析两组在性别等各方面的差异。结果老年组男女发病率接近,非老年组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发病时有胸痛者48例(30.2%),无胸痛者111例(69.8%);非老年组中有胸痛者87例(71.9%),无胸痛者34例(2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梗死部位基本相似(P〉0.05),以广泛前壁和下壁较多。老年组有20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非老年组有60例接受PCI。结论老年男女心肌梗死发病率相近,症状不典型,临床叙述不准确,合并症多,临床极易误诊,延误早期溶栓及急诊PTCA较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青年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中青年AMI患者危险因素、诱发因素、初发症状、并发症、住院期间病死率和死亡原因等,并与同期住院的112例老年AMI患者比较。结果中青年AMI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吸烟、酗酒比例高于老年AMI组;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胸痛症状典型,多为单支冠脉病变,而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低于老年A-MI组。结论中青年AMI患者发病多有明显的诱因、胸痛症状典型、冠脉病变多累及单支血管、并发症和急性期病死率低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6.
赵喜萍  杨军 《心脏杂志》2013,25(2):220-223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点与近期预后。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老年(年龄≥65岁)AMI患者电子病例数据1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发病时间、发病月份、就诊时间、临床症状和30 d心血管事件等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146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57例(39.0%)、年龄(72±6)岁;女性89例(61.0%)、年龄(77±9)岁(均P<0.05)。男性以前壁心肌梗死较多(40例,27.4%)(P<0.05)。女性以下壁、右室壁、侧壁较多(65例,44.5%)(P<0.01)。老年AMI患者在早上05:00~08:59时段发病人数最多53例(36.3%)、17:00~20:59时段最少为9例(6.2%)(P<0.01)。发病月份以10月(23例,15.8%)、1月(21例,14.4%)及3月(23例,15.8%)较多,5月份最低(3例,2.0%)(P<0.01)。发病12 h内就诊人数为44例(30.1%)、12~48 h时段最多为88例(60.3%)(P<0.01)。就诊时间延迟。 首发胸痛、胸闷典型症状29例(19.9%)、其他不典型症状117例(80.1%)(P<0.01)。30 d心血管终点事件:老年AMI患者严重缓慢心律失常和联合终点事件病死率、心力衰竭、Ⅲ度AVB和心室停搏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女性组高于男性组(均P<0.05)。心室颤动病死率、心室颤动和持续性室速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男性组高于女性组(均P<0.05)。结论: 老年AMI患者在构成比、年龄、梗死部位、心力衰竭、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病死率类型存在性别差异。在早上05:00~08:59时段发病人数最多。发病月份以10月、1月、3月较多。发病在12~48 h时段就诊人数最多。发病后不典型临床症状人数较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特点。方法:AMI患者年龄≥70岁的被确定为AMI高龄组,共134例;<70岁的为AMI对照组,共152例。通过对首发症状、心电图改变、主要并发症和病死率、病死原因分析,总结出高龄老人AMI的临床特点。结果:高龄AMI组和AMI对照组比较,典型心前区疼痛发生率(53.7%) 显著减少(P<0.01),无Q波梗塞和心肌再梗塞显著增加,而右室梗塞显著减少(P均<0.05);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多(P<0.01),特别心是律失常和心力衰竭(P<0.01),心源性休克亦明显增多(P<0.05);死亡率(31.3%) 较AMI对照组(10.5%)显著增加(P<0.01)。结论:高龄老人AMI心前区疼痛症状多不典型,无Q波梗塞和心肌再梗塞发生率高;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并为常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将56例确诊AMI的老老年患者(≥80岁)与同期62例确诊AMI的中青年患者(≤60岁)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危险因素、性别差异、起病诱因、发病的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老老年组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冠心病家族史、吸烟两项危险因素明显低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老年组症状多不典型,以多支病变为主,并发症较多;中青年组患者发病前大多有明确诱因,多有典型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以单支病变为主,并发症相对较少。结论老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不同,需注意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的合理治疗及监测。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我们测定了50例AMI患者循环血中TNF含量,于发病后第2周以核素心血池显像测定其左心室功能(参数为左室总体射血分数、LVEF),并与正常人对比.结果表明:AMI组血TN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组中左室功能低下者(LVEF<50%)血TNF水平显著高于左室功能正常者(LVEF≥50%)(P<0.01),提示TNF参与AMI的发生,并可促使AMI后心功能的恶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年轻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444例不同年龄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特征.结果 40岁以下AMI患者达12.41%,绝大多数为男性,发病与吸烟、肥胖及冠心病阳性家族史密切相关.发病急,胸痛症状典型,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冠状动脉以单支病变为主.40岁以上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