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呃逆可偶然发生,为膈肌痉挛所致;也可见于其他病的兼症,如胃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患、尿毒症等,多呈连续或间歇发作.中医对"气逆"传统的治则为"逆则平之",对胃气上逆引起的呃逆主张和胃降逆平呃.  相似文献   

2.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冲逆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病机关键在于胃气失和,膈间气机不利动膈。临床既可单独出现而为病.亦可伴随于其他病证中。传统上。中医对“气逆”为病的治疗原则为“逆则降之”。对胃气上逆所引起的呃逆病证,更主张和胃降逆平呃。以顺应“胃气以下行为顺”的特点。故常常选用旋覆花、代赭石、柿蒂等降逆之品。但临床上“呃逆”一证并非仅由本腑病变所造成,而与肺、肝、脾等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中风后呃逆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呃逆古称“哕”、“哕逆”等 ,是指胃气上逆动膈 ,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 ,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为膈肌痉挛。在中风病中呃逆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并发症 ,其辨证有自身的特点 ,治疗原则方法也与一般呃逆不同。笔者试论述之 ,冀临床可参考一二。1 逆气生呃 昭示转机《素问·宣明五气篇》述“胃为气逆为哕”指出呃逆由胃气上逆动膈所致。而多数中风后出现呃逆的病人在发病前并无胃病 ,之所以胃气上逆是因为中风病气血痰火风阳上冲 ,引动阳明胃火所致。《素问·宝命全形论》说“病深者 ,其声哕”。同样 ,中风后出现…  相似文献   

4.
呃逆古称“哕”、“哕逆”;俗称“打嗝”、“打呃忒”。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病证。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各种原因导致迷走神经或膈神经兴奋,反射性引起膈肌痉挛,伴随喉肌痉挛的病症。短者数次或数分钟可止,长者可达数十年不愈。久患呃逆致损伤正气,严重影响健康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郭岩岩  张洁  程小柯 《光明中医》2012,27(11):2289-2290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呃逆轻者常不治自愈;重者24小时甚至数日不愈。持续呃逆3d以上临床诊断为顽固性呃逆。《内经》称为"哕",相当于西医学的膈肌痉挛。呃逆病位主要在膈、胃,与脾、肝、肾、大肠有关。凡能使胃失和降、胃  相似文献   

6.
史彦章  杨倩  邱贝  马赟 《河北中医》2012,34(6):856-857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素问·宣明五气》云:“胃为气逆,为哕.”呃逆发作大多轻微,偶然发作,不药而愈.如持续不断,发作超过48 h或经治疗无效时称顽固性呃逆,须用药治疗,始能渐平.我们在临床中灵活运用《伤寒论》经方治疗顽固性呃逆,介绍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7.
呃逆,又称"打呃"、"哕症",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当呃逆发作频繁,症状典型,持续时间超过48 h为"顽固性呃逆"。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是由于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所致的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对于呃逆的治疗西医多采用镇静止  相似文献   

8.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膈肌痉挛,而其他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胸腹腔肿瘤、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胸腹手术后等亦可引起膈肌痉挛。呃逆的病因多因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和正气亏虚等所致。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是呃逆的主要病机。针灸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而且已见大量的临床报道。现将近几年的治疗概况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呃逆,俗称"打嗝",相当于西医学的膈肌痉挛。是由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中呃呃连声不能自制病症。所渭顽固性呃逆,是指呃逆持续二十四小时以上、数周乃至数月不止,用一般方法治疗无效者,多影响患者的睡眠与进食。  相似文献   

10.
李楠  王明潮 《光明中医》2011,26(7):1454-1454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咙,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1]。呃逆多分为寒凝胃脘、胃火上逆、气机郁滞、脾肾阳虚、胃阴不足五型。许多中老年人由于中风或者肿瘤等重病或久病之后或素体脾虚之人突发顽固性呃逆,  相似文献   

11.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哕”即指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单纯性膈肌痉挛。本病例为顽固性呃逆,病机复杂,病程较长,经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笔者采用独取膈俞穴刺络拔罐治疗,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黎婉荣  陈莉 《陕西中医》2009,30(9):1198-1199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本证古称“哕”,又称“哕逆”。其病机为胃气上逆,属西医膈肌痉挛,分中枢性和周围性。我科对慢性胃炎伴呃逆患者96例进行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持续48h以上称为顽固性呃逆,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与进食。据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或治疗结束后出现顽固性呃逆的发生率为2%。呃逆极大影响患者  相似文献   

14.
正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抑为主要表现的病症。顽固性呢逆为持续时间大于48 h,或者呃逆反复发生~([1])。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介入治疗是肝癌非手术疗法的首选方式,呃逆是肝癌介入术后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肿瘤位置距离膈肌较近的患者,介入治疗后出现呃逆一般都较为顽固,会加  相似文献   

15.
<正>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古称"哕",又称"哕逆"[1]。西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在临床上运用三联疗法配合调息法治疗呃逆患者,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和病房呃逆患者32例。其中  相似文献   

16.
江洲 《养生月刊》2004,25(1):56-56
呃逆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古代医书中把呃逆称为“哕”。中医学认为呃逆是由于胃气上逆引起的,胃主纳谷,本应下行为顺,但如身体虚弱或感有外邪,均可影响胃气的下降,逆而上冲。现代医学认为呃逆可能与膈肌痉挛有关。笔者曾患呃逆,总结了一套松身调息的  相似文献   

17.
呃逆古称"哕"、"哕逆";俗称"打嗝"、"打呃忒".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病证[1].现代医学认为,呃逆是各种原因导致迷走神经或膈神经兴奋,反射性引起膈肌痉挛,伴随喉肌痉挛的病症[2].短者数次或数分钟可止,长者可达数十年不愈.久患呃逆致损伤正气,严重影响健康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呃逆是自觉胸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不能自止的一种病症,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中医学认为本病由胃气上逆所致,胃处中焦,上贯胸膈,以通为顺,若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则胃寒,过食辛辣则胃热;或情志郁怒,久则化火动肝,肝气上逆则犯胃;或久病脾阳衰惫,痰浊中阻;或热病胃阴被灼,虚火上逆等,均可导致胃气上逆胸膈而发呃逆.  相似文献   

19.
武俊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4):56-56
呃逆,古称“哕”,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现代医学则认为是由于膈神经和迷走神经受刺激后所引起的一侧或双侧的膈肌阵发性痉挛,若痉挛超过48小时而未停止者,又称为顽固性呃逆。笔者采用针刺配合耳针治疗顽固性呃逆1例,疗效甚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呃逆俗称打嗝,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轻者经过饮用温开水、深呼吸、休息多可自行缓解,严重者可持续数小时乃至数天,甚者可经久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笔者运用耳压结合体针治疗呃逆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