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痰"道源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痰字经历了由“涕”、“沫”、“汁”、“饮”、“涎”,演变到“淡”,再到“痰”的过程。考《黄帝内经》无“痰”字,其中“淡”、“惔”、“澹”字与“痰”无关,咳吐黏液谓“涕”、“沫”、“汁”、“涎”,体内涎液称“饮”、“沫”、“汁”。汉晋时代称为“涕”、“涎沫”、“淡饮”。“痰”字始见于隋,并将“痰”、“饮”分立。唐代以后“痰”义确立,指排出体外之黏液、积聚体内之涎液、痰饮所致病证以及对复杂病证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丁肇卫 《河南中医》2011,31(6):572-573
“因”字在《金匮要略》中用作动词使用时,多做谓语,表示“因袭”“遵循”“依靠”等;用作介词时,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发生的原因,可译成“因为”“由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发生的依据,可译成“利用”“随着”;用作连词时,可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作“就”“便”“于是”等,或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作“因为”“由于”“因而”,或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可译作“且”“而又”等。  相似文献   

3.
牡蛎,广东人称“蠓”,台湾及闽南呼“蚵仔”,牡蛎的肉叫“蛎黄”。古时称“牡蛤”、“蛎蛤”、“左壳”、“古贲”。清代袁枚《随园食单》别名“鬼服”,俗称“长牡蛎”、“海蛎子”、“蠓房”、“蠓莆”、“蠓壳”等。我国习见的有近江牡蛎、长牡蛎、大连湾牡蛎多种,产于我国沿海,牡蛎肉是名贵的海鲜。  相似文献   

4.
中医理论中常以“五”分类,比如“五脯”、“五气”、“五味”,此外还有“五色”、“五音”、“五方”(自然界)、“五官”、“五体”、“五志”(人体)等。  相似文献   

5.
细脉     
细脉为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因素脉象。具有脉形细小、应指明显的特点。小脉等回于细脉。细脉脉形主要以。“线”来比喻,各医家描述方式不同,间接反映细的程度不同,如“细细似线”“往来如线”“细如丝线,往来极微”“往来如线”“萦萦如蜘蛛之丝而欲绝”“如线”“如丝”“如发如丝”“一线之比”“细来累累细如丝”“累累萦萦,状如丝线”“往来如发雨指下明显”“蛛丝其象”“小软如丝”“三候不断不散”“纤小”等。说明细脉的脉象具有细强弦缕、近于细线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孙非  张其成 《北京中医》2006,25(10):594-595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四处经文历来有不同的解读。第一,“以妄为常”。以安为常,妄作劳倦之解均非是;“肆乎行也”及“以不正常为正常”之解未透彻;正解当作“以虚妄为真常”。第二,“醉以入房”。“醉甚入房”之解非是;“以醉入房”之解牵强;正解当作“醉而入房”。第三,“以耗散其真”。“以散秏其真”之解无据;“以好散其真”之解亦无据;“耗”正解当作消耗。第四,“真气从之”。“真气居之”之解呆板,“从”作“顺”则生动、义胜。  相似文献   

7.
《河南中医》2020,(2):F0003-F0003
《中医学报》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科技类学术期刊。以探讨中医理论,报道中医药科学实验和临床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读者对象为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及中医药院校师生。本刊设有“本刊特稿”“论著”“述评”“名医心法”“学术争鸣”“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标准与规范”“针灸推拿研究”“流派研究”“方药研究”“中医文献”等栏目。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化学成分上分析中医处方“角注”的科学性。方法对中医处方中要求“先煎”“后下”“研未冲服”“烊化”“去芦”“去头”“去油”“包服”“杵”等特殊煎服法或用法的常用中药,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其所含化学成分与“角注”要求煎服法或用法之间的科学性。结果中医处方中要求“先煎”“后下”“研未冲服”“烊化”“去芦”“去头”“去油”“包服”“杵”等特殊煎服法或用法与其所含化学成分有因果关系。结论中医处方上的“先煎”“后下”“研未冲服”“烊化”等特殊煎服法或用法与药物所含的化学成分很有关系,因而对疗效有很大的影响。中医汤剂处方上的“角注”绝大部分是科学的,应该继承并发扬之,做到开方时重视,配方时不忽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河南中医》2020,(4):F0003-F0003
《中医学报》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科技类学术期刊。以探讨中医理论,报道中医药科学实验和临床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读者对象为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及中医药院校师生。本刊设有“本刊特稿”“论著”“述评”“名医心法”“学术争鸣”“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标准与规范”“针灸推拿研究”“流派研究”“方药研究”“中医文献”等栏目。  相似文献   

10.
《河南中医》2020,(3):F0003-F0003
《中医学报》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科技类学术期刊。以探讨中医理论,报道中医药科学实验和临床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读者对象为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及中医药院校师生。本刊设有“本刊特稿”“论著”“述评”“名医心法”“学术争鸣”“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标准与规范”“针灸推拿研究”“流派研究”“方药研究”“中医文献”等栏目。  相似文献   

11.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KOA)辨证多以肝肾亏虚为本,血瘀气滞为标,治疗遵从“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治则,多从肝、肾论治,且以从肝论治为主。从肝论治,其“治标”主要体现在“调畅气机”和“肝藏血”2个方面,其“治本”主要体现在“调畅情志”“肝生血”“肝主筋”“肝肾同源”4个方面。治法主要有“疏肝法”和“益肝法”,临证时应“疏肝”“益肝”并重。  相似文献   

12.
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属于应用科学范畴。中医理论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哲学理论部分)及中医理论的主体内容(医学理论部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精气神”、“五运六气”等学说,来源于哲学,也是中医理论的哲学部分。“阴阳”学说强调“阴阳互根”、“阴阳平衡”;“五行”学说将世界万物概括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物质,并以“五行生克”来认识世界万物;“天人合一”学说包括两方面内容:“天人相应”和“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代原始的预测学及时辰医学;“精气神”学说是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与宏观认识。中医理论的主体部分,包括“脏腑”、“经络”、“辨证施治”、“四诊八纲”、“理法方药”,以及中药理论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等等。“脏腑”学说是古代对解剖学与生理学的综合概括。“经络”学说是古人对信息传导、网络调控及管道运输的宏观认识与总体理解。“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点,但随着疾病谱与医学模式的改变,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两者共存,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防病治病的有效性。中药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及中医理论现代化,就是要求中医学与中医药事业“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和人才培养。因此,树立良好学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求同存异,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是中医事业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日期和时间     
《河北中医》2011,(5):650-650
日期和时间表达方法要求准确,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没有确定时限的时间代名词,如“目前”、“最近”、“不久前”、“今年”、“明年”、“后年”、“本月”、“上月”、“下月”、“今春”、“今冬”等。  相似文献   

14.
五、同义词与反义词(一)同义词:古汉语意义相同的词很多,但真正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并不多。所谓同义词,实际是把某些近义词也包括在里面。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学专书——《尔雅》所用的互训同义词,就是这样处理的:《诗经·大雅》“周余黎民”的“黎”,“庶民子来”的“庶”,“天生蒸民”的“蒸”,“戎丑(?)行”的“丑”,“曾莫惠我师”的“师”,《诗经·鲁颂》“敦商之旅”的“旅”,都有“众”的意心,所以《尔雅》把这些字放在一起,释为“众也”。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字学知识分析“三焦”“焦”字的字义 ,强调在具体文义中才出现“焦”、“”、“”、“”的各种写法。对“三焦”这个中医术语的准确阐释以及对“三焦”理论的深入研究 ,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 ,然而对“治”应当活看。通常讲“治”,是相对“病”而言的。有“病”就要“治”,换言之 ,没“病”就谈不上“治”。中医的“治”还包含“调”的意思 ,也就是治疗与调理 ,或简称调治。中医的整体调节、治病求本、因人治宜都含有此义。特别是“治未病”的治疗学思想 ,更是“调治”的集中体现。所谓“调理”,仍然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 ,辨证论“调”。调治“未病”大致有三个环节 ,即未病先防、病后防变、病愈防复。本文重点讨论运用药物调治“未病”相关剂型的有效选择及意义。丸 (或胶囊、散剂 )这种剂型对于调治未病的三…  相似文献   

17.
古今汉语词汇有共同的基本规律,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本文不是对古今汉语词汇的共同规律作系统的论述,而仅仅是想探索医古文词汇的特殊性。在讨论医古文词汇时必然遇到“字”与“词”的关系问题。医古文除少数字(如“蝈”、“蟋”、“蟀”、“葡”、“萄”、“琉”、“璃”等)不成词以外,一般说来,一个字,也就是一个词。如“参”,在“参合”、“参考”(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相似文献   

18.
王伟 《中医药文化》2004,21(3):42-42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范教材《医古文·诸家得失策》对“立心”、“立命”两处的注释有语法性错误 ,“立心”、“立命”的主语并非都指的是人 ,两个词也并非可简单地解释为“修心以认识天道” ,和“修身以顺从天道” ,“立心”应释为“主宰”、“根基” ,“立命”应释为“保养性命”。  相似文献   

19.
郭宏明  史光伟 《环球中医药》2023,(12):2520-2524
本文基于娄绍昆“药基”概念,提出“方基”新概念并进行了明确定义。方基被定义为构建汤方的核心要素,这一要素可以是“核心药组”或“核心治则”,且必须融入《伤寒论》中“保胃气”重要思想。笔者以“开玄关”“洁净府”为方向,归纳整理出“麻黄甘草基”“茯苓甘草基”“桂枝甘草基”“附子芍药基”“芍药甘草基”五大治水方基;从“治水分阴阳”和“治水察脏腑”角度切入,探讨治水方梯度及相应方基的应用,“治水分阴阳”之“调阳”梯度以干预气化程度为标准,梳理出“茯苓甘草基—桂枝甘草基—附子芍药基”的方基梯度主线,配以“调阴”梯度的“芍药甘草基”,共同演绎“治水分阴阳”的层次内涵;“治水察脏腑”则以水液代谢顺序(中焦脾、上焦心肺、下焦肾)为框架,整理出“茯苓甘草基—麻黄甘草基、桂枝甘草基—附子芍药基、芍药甘草基”的另一条方基梯度主线,基于此,对各“方基”在治水方中的运用作了详细阐发。  相似文献   

20.
提出并阐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内核是方证从化问题。方证从化是方药进入体内后具体愈疾过程的药证互反馈效应。其包括“从方化证”与“从证化方”两个互为反馈的过程。所谓“从方化证”即指“方”对“证”的授予、攻击作用;所谓“从证化方”即“证”对“方”的亲和选择作用过程。在方证这种“耦合过程”中,方证以互为主客体的“主体选择”和“引导”,构成不可分割的互溶、互化的交互关系。把一个辨证论治过程的对应方证,分解为从化前的“方证对应”,从化中的“方证耦合”和从化后的“方证符合”三个阶段,进行多元、多级化“方”、“证”互补式的阶段研究,从而提出了“方药有效实体——成分组合模”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