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血清心肌酶谱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3年9月诊治的35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将其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一时期35例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将其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治疗前后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a-羟丁酸脱氢酶a-HBDH)的变化。结果通过对两组患儿进行比较,观察组急性期心肌酶谱指标( AST、LDH、CK、CK-MB、a-HBDH)测定值明显比对照组高,当患儿的脱水情况逐渐加重,其心肌酶谱也会逐渐的升高,两组患儿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轮状病毒会对婴幼儿心肌有程度不等的损害,应尽早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并对其进行动态观察,减低对心肌的损伤,对临床治疗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嘉  杨炯  张希国  李亮 《武警医学》2013,24(2):107-109
 目的 探讨小剂量磷酸肌酸钠联合甲状腺素对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26例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对照组13例。对照组常规口服甲状腺素30 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磷酸肌酸钠10 d。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治疗前后心率(HR)、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变化,检验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 治疗30 d后,两组心肌酶CK、CK-MB、LDH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CK、CK-MB、LDH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心率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SV、LVEF、LVDd治疗后较治疗前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患者短期使用小剂量磷酸肌酸钠联合甲状腺素可以降低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情况,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以收治的68例肠炎患儿为观察对象,其中34例患儿肠炎为轮状病毒性肠炎,其他34例患儿为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按照不同的肠炎类型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为观察组;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为常规组.检测两组患儿的空腹血清,对两组患儿心肌酶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区差异性.结果 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测定值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与非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相比更易造成心肌损伤,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应尽早进行心肌酶检测,加强观测,降低患儿心肌损伤的几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寻找其相关性。方法选取因腹泻住院儿童RV肠炎的诊断阳性的儿童214例,对其心肌酶检测并进行分析,最终进行数据汇总。结果不同性别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比较男性与女性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在心肌酶AST、LDH、CK、CK-MB、a-HBDH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214例样本,达到心肌损伤标准的109例,阳性率50.9%,对照组中113例样本,达到心肌损伤标准的10例,阳性率8.8%。实验组心肌酶AST、LDH、CK、CK-MB、a-HBDH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量心脏酶的形成,有助于临床判断RV肠炎并伴有心肌损伤等疾病,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小儿腹泻应及早发现心肌酶,以利于早期诊断,早期采取适当行动,以避免儿童卒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时心肌酶及肌钙蛋白的变化。方法测定75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观察组)及4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对照组)血清胆红素和心肌酶及肌钙蛋白的变化。对61例观察组和40例对照组新生儿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心肌受损表现。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分为磷酸肌酸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测定其急性期及恢复期心肌酶及肌钙蛋白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和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均较对照组高(P<0.05或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电图结果均符合国内健康新生儿标准,未出现心肌受损的临床表现。观察组新生儿应用磷酸肌酸1 g/d治疗3~5 d后复查CK、CK-MB、cTnI均显著下降(P<0.01或0.05);而未应用磷酸肌酸而予常规蓝光照射治疗3 d后复查CK、CK-MB、cTnI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理性黄疸对新生儿心肌具有一定损害,但并不严重;有条件时可进行营养心肌治疗,以帮助患儿心肌损害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心肌酶学变化的特殊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40例CABG患术前,术后0、4、16、28、40h,术后第3、4、5、7天晨静脉抽血,检测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并按体外循环(ECC)与非体外循环(OPCAB)搭桥及CK-MB正常与否分组分析,引用CK/AST对比分析。结果 除了ALT外所有指标都有明显变化,这些心肌酶在术后16~40h基本都升到高峰,LDH变化最早,CK与AST次之;CK与AST恢复较快,体外循环下CABG与0PCAB造成的主要差别表现在术后16h到术后第2天,若按CK/AST分析则主要在16~28h;LDH最慢,尤其表现在体外循环组几乎整个住院观察期都处于升高水平,术后CK—MB升高组的CK值在术后16h到第2天可以高出CK-MB正常组2.5~3.0倍,同时CK/AST在此期间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而在第3天开始出现CK-MB升高组显升高。结论 CK-MB在评价冠脉搭桥术后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应该高度重视;CK、AST、LDH的升高一定根据其升高的幅度、临床表现、必要参考CK-MB来分析,CK、AST的同步大幅度升高要警惕;ECC下搭桥术酶学变化要注意排除心脏外因素,尤其是LDH。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717解毒合刺联合西药对蝮蛇咬伤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5月—2016年10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外科收治的60例蝮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717解毒合剂,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LDH、CK及CK-MB的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0%,两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7 d后,两组患者血清LDH、CK及CK-MB含量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对比,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717解毒合剂与抗蝮蛇毒血清联合治疗蝮蛇咬伤,既能快速中和患者血清内的游离毒素,又能有效降低结合毒素对患者心肌细胞及骨骼肌细胞等的损害,从而显著降低患者血清LDH、CK及CK-MB的含量,提高蝮蛇咬伤患者的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果糖二磷酸钠(FDP)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2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FDP治疗组在主动脉开放后1h静脉泵入,对照组用等量葡萄糖泵入,分别于麻醉诱导前、诱导后、主动脉阻断开放后1h、术后第5天,采集患儿中心静脉血,检测患儿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并观察患儿术后拔管时间、术后第7天观察患儿左室射血分数(EF)。结果 FDP治疗组术后CK-MB、cTn-l、EF较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拔管时间较对照组也明显缩短。结论 FDP在体外循环手术后能起到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观察717解毒合剂联合西药治疗对蝮蛇咬伤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5月—2016年10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外科收治的60例蝮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717解毒合剂,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LDH、CK及CK-MB的含量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7 d后,两组患者血清LDH、CK及CK-MB含量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717解毒合剂与抗蝮蛇毒血清联合治疗蝮蛇咬伤,既能快速中和患者血清内的游离毒素,又能有效降低结合毒素对患者心肌细胞及骨骼肌细胞等的损害,从而显著降低患者血清LDH、CK及CK-MB含量,提高蝮蛇咬伤患者的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羊水Ⅱ度混浊儿分娩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的变化。方法:收集60例顺产儿,30例羊水Ⅱ度混浊儿为观察组,30例羊水无异常为对照组,出生24 h内检测每组血清LDH,CK。数据统计分析,比较差异性。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血清LDH(U/L)826±78,210±45;血清CK(U/L)1258±76,256±6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羊水Ⅱ度混浊儿分娩后检测血清LDH,CK,可为进一步诊治提供依据,为产前验证,预后判断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何荣香 《西南军医》2011,13(5):813-815
目的探讨蒙脱石散联合消旋卡多曲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0年1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消旋卡多曲组)30例、B组(蒙脱石散组)30例和C组(蒙脱石散联合消旋卡多曲组)30例,后将三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止吐及止泻、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前后的心肌酶谱水平进行研究及比较。结果 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及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及B组,止吐及止泻、退热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及B组,血清AST、LDH、CK及CK~MB水平均低于A组及B组,P<0.05或P<0.01,有显著性差异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蒙脱石散联合消旋卡多曲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临床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GH)对心肌挫伤的治疗作用。随机将60例胸部创伤所致心肌挫伤病人分为重组人GH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N=30)。连续治疗10天,检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心型肌酸激酶(CK-MB)、磷酸肌酸激酶(CK)、心肌肌钙蛋白I(cTnI)、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变化。重组人GH对心肌挫伤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含血STH2液加入外源性磷酸肌酸(CP)后对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进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2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CP治疗组在含血STH2心灌注液中加入CP,对照组用等量含血STH2液,分别在术后16h、第6天,采集患儿静脉血,测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钙蛋白(cTnT),同时在术后观察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第6天检查患儿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压力。结果CP治疗组术后CK-MB、cTnT、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压力较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结论CP加入心停搏液中能显著提高心肌保护作用,同时可间接降低肺动脉压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对重度烧伤手术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40例重度烧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患者入手术室开放静脉后即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2 g,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 ml。两组分别于术毕即刻,术后12 h,术后24 h时检测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术毕即刻、术后12 h、术后24 h时两组患者心肌酶的数值较手术前均有明显的升高,但实验组上升的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磷酸肌酸钠能有效的减少心肌的损伤,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针对病因给予相应的综合治疗,此外,治疗组加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对照组加用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羟丁酸脱氢酶(HBDB)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治疗组降低更明显,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显效率为52.6%,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显效率26.3%,总有效率76.3%。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损害疗效显著,效果优于FDP。  相似文献   

16.
心脏病是危害健康的一种重要疾病,在诸多诊断心脏病的临床生化指标中,磷酸肌酸激酶(CK)及同工酶(CK-MB)曾一度被认为是诊断心肌损伤的最好标志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肌钙蛋白Ⅰ(CTnI)在诊断心肌组织损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方面,优于CK、CK-MB。本研究通过监测心脏手术患者CTnI、CK、CK-MB在血清中的含量,旨在探讨CTnI在心脏手术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单良  饶敏 《西南军医》2010,12(6):1123-1124
目的 分析思密达、妈咪爱联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9年6月~11月我院诊治的110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采用思密达治疗,观察组采用思密达、妈咪爱联合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0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49%,两组比较(x2=5.538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思密迭、妈咪爱联合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满意,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又称“秋季腹泻” ,患者多为 6~ 2 4个月小儿 ,起病急 ,呕吐、腹泻重 ,极易产生脱水、酸中毒、离子紊乱。自 1999年开始 ,用去双糖饮食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疗效较好。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6 0例患儿均系轮状病毒性肠炎流行期间急性腹泻患儿 ,年龄在 3~ 2 4个月 ,病程在 3天以内 ,排稀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 )检测粪便轮状病毒抗原 (RV -AgIgM)阳性。粪便细菌培养均为阴性。营养状况均属正常。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0例 ,其中 …  相似文献   

19.
陈霞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2):159-161
目的观察干扰素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患儿随机分成2组,给予相同的基础疗法,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补液及合理喂养,治疗组加用注射用重组α-干扰素,肌注100U/次,1次/d,连用3d。结果治疗组患儿心脏损害及肝脏损伤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0.05)。结论应用α-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肠炎能明显减少病毒对肠外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抢救方法。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3例,其中AMI溶栓组11例,对照组12例。肌钙蛋白(Tnl)采用化学发光法。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用酶动力连续监测法,C-反应蛋白(CRP)用乳胶增强免疫浊度法。结果:溶栓组在溶栓治疗24h后的Tnl、CK、CK-MB、AST、LDH均较入院时检测值明显降低,但在对照组两者并无明显变化,CRP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有较高敏感性,但CRP在两组的变化无明显差异;溶栓组11例患者全部抢救成功,其中有一例患者因大面积梗死在溶栓后出现心力衰竭。对照组死亡5例。结论:急诊溶栓是治疗急必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