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光明中医》2021,36(13)
目的 探讨头部针刺配合MOTOmed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痉挛型脑瘫儿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措施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进行单独MOTOmed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做头部针刺辅助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10周后,用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PADL)和粗大运动功能(GMFM)系统评分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功能进行评定,用ELISA方法分别测定血清中NGF、ET含量。结果 2组治疗前GMFM、PADL分值以及NGF、E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10周后试验组GMFM、PADL分值以及NGF水平明显提高(P 0. 05),而ET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头部针刺配合进行MOTOmed训练模式对脑瘫儿下肢功能障碍有明显的改善效果,其机制与血清中N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OTOmed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MOTOmed组同时给予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2组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儿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张力,利用粗大运动功能88项量表(GMFM-88)中D、E两能区进行站立、行走与跑跳功能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除腘绳肌肌张力2组均无明显改善外,其余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均0.05),但MOTOmed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可进一步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内收肌、腓肠肌肌张力,提高其下肢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调和阴阳针刺法配合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针刺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采用调和阴阳针刺法配合运动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针刺配合运动训练的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调和阴阳针刺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入住郑州市儿童康复医院的73例痉挛型合并双上肢痉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Bobath手法、蜡疗、OT训练结合上肢功能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以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评估量表(PDMS-FM)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后相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抓握能力,视觉能力整合,精细运动发育商均有显著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内关穴联合康复训练能够较好地改善手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偏瘫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用规范化的诊断和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法、Fugly-Meyer评分法、Barthel分级测定评分法进行疗效判定,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对照组采用MOTOmed重复性训练进行治疗。结果:两组均能改善中风后痉挛偏瘫状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状态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Fugly-Meyer评分和Barthel分级测定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能够明显降低中风后痉挛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头穴丛刺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综合康复与单纯头穴丛刺康复和单纯使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仪康复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采用头穴丛刺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方法;B组采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方法;C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综合康复治疗方法。3组的治疗均每日1次,治疗6天休息1天,4周为1个疗程,治疗持续3个疗程。3组均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儿小腿腓肠肌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下肢粗大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综合康复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头穴丛刺和单纯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头穴丛刺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9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假针刺疗法,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87.2%)明显优于对照组(66.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效果明显,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和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焦作市中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9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2组均治疗10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下肢股内收肌群和腓肠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的疗效、下肢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股内收肌群和腓肠肌MAS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GMFM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组上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前、中、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加,观察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能够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具体机制可能与脑血流量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步行能力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评定量表(GMFM)数值。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量表D区(站位)、E区(走、跑、跳)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量表D区、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瘫的步行功能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推拿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斜视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瘫伴有斜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功能训练配合视觉训练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推拿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斜视矫正效果。结果:治疗组痊愈6例,好转2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对照组痊愈1例,好转11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3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斜视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补髓柔筋推拿配合平衡肌力训练对小儿痉挛型脑瘫下肢功能及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9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脱落2例)和联合组(47例,脱落3例)。对照组接受平衡肌力训练,联合组予平衡肌力训练配合补髓柔筋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下肢活动度、表面肌电图信号均方根(RMS)值、肌张力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下肢活动度和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表面肌电图RMS值和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补髓柔筋推拿联合平衡肌力训练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疗效良好,可提高患儿下肢功能与粗大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智力恢复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1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12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4周为1个疗程,2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智力恢复状况及脑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的72.58%(P0.05);治疗后2组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10 m步行时间较治疗前显著缩短,且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智力发育指数(MDI)、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社会适应能力患儿发育商(DQ)、个人社交能力DQ、语言发育能力DQ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大脑中动脉(MDA)、大脑前动脉(ACA)、椎动脉(VA)及观察组基底动脉(BA)脑血流速度显著加快,血管搏动指数(PI)显著增加,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促进其智力恢复,并加快脑血流速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头针治疗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基于脑功能定位和中医规范化辨证的个性化针刺治疗方案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探索针刺与康复治疗技术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方法将74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采用个性化针刺治疗方案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靳氏(益脑十六穴)针刺治疗方案结合康复训练。两组针刺治疗隔日1次,康复训练每日1次,共观察3个月。并运用粗大运动-66项(GMFM-66)对治疗前、治疗后(每治疗1个月)粗大运动功能动态改变以评分法进行测评。结果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GMFM积分均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MFM积分增长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案与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痉挛型脑瘫儿童GMFM积分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个性化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益脑十六穴。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观察针灸在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5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接受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接受运动功能训练的同时加用针灸治疗.对照分析两组治疗后效果及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为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对照两组患者治疗前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评分显示,差异无显著性,对照治疗后评分显示,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针灸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皮肤针叩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皮肤针叩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将8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试验组采用皮肤针叩刺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1次/d,5次/周,3个月后统计疗效。治疗前后对患儿肌张力进行评定,并对内收肌角、腘窝角、足背屈角进行测量,以评定肌张力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结果经相应治疗后,2组患儿上述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但试验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皮肤针叩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可明显降低患儿肌张力,扩大双下肢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1月在本科室进行康复治疗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给予悬吊运动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GMFM量表评分。结果:治疗3个月,两组患儿G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运动训练可以明显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双下肢痉挛型小儿脑瘫的有效方案。方法将120例符合脑性瘫痪诊断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按摩疗法、Bobath手法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BTX-A肌肉注射联合针刺治疗。结果2组患儿分别在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的1周、2周、1个月应用改良Ashworth分级、GMFM评分及iEMG进行评估,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联合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双下肢痉挛型小儿脑瘫,且疗程短,见效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锥体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6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仅用现代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针刺锥体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GMFM-88评分及综合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痉挛分级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针刺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肾通督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智能发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治疗组采用益肾通督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治疗前后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数值。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MDI、PD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肾通督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